<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庆泰(1850~1932),字景丰,生于辽宁法库,祖籍山东蓬莱。1892年在北京开设了“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被称为中国电影之父、中国电影第一人、中国电影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郑正秋(1889年1月25日—1935年7月16日),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别署药风,广东潮阳(现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上盐汀村)人。导演、编剧、戏剧评论家。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被称为“中国电影之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宣统二年(1910年),郑正秋开始从事剧评活动。民国2年(1913年),编剧并参与执导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同年,开始从事新剧创作及演出。民国11年(1922年),与张石川等创建明星影片公司。民国12年(1923年),创作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的剧本。民国21年(1932年),自编自导了电影《自由之花》。民国23年(1934年),自编自导了剧情片《姊妹花》。民国24年(1935年)6月5日,参与执导的战争电影《热血忠魂》上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黎民伟(1893年9月25日—1953年10月26日),男,出生于日本横滨,是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之一,有中国“纪录片之父”的美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黎民伟少年时在圣保罗书院读书。1911年,在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下,于香港加入中国同盟会。1913年,黎民伟组织“人我镜剧社”,后与美国人共同创办香港第一间电影制片公司——华美影片公司。1923年,黎民伟与朋友在香港成立民新影片公司,这是香港第一间由中国人出资成立的电影制片公司。之后,黎民伟又拍摄了香港第一部新闻记录片和第一部故事片。1924年至1925年,国共合作期间,黎民伟亲赴北伐前线实地拍摄,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人物孙中山、李大钊、周恩来等人拍入了镜头,创作了一批极其珍贵的新闻记录片。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黎民伟回到香港,继续经营“民新公司”和影戏院。日军侵占香港后,黎民伟辗转内地,从事抗日戏剧宣传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黎民伟重返香港,主持“仙乐电影院”。1953年黎民伟在香港病逝,终年60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文学、 电影、 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 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浙江新潮》。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27年夏衍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夏衍同鲁迅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日友协会长、中顾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4年,夏衍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藏书2800册。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著作有《心防》《法西斯细菌》。话剧剧本有《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出版的选集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报告文学《包身工》。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狂流》《春蚕》《祝福》《林家铺子》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5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袁牧之(1909年3月3日-1978年6月30日),原名袁家莱,生于浙江宁波。受新戏剧运动的影响,童年时代的他最喜欢的游戏是学演文明戏,中国人民电影事业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3岁到上海,开始在洪深组织的戏剧协社演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6年袁牧之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文化部电影局第一任局长,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届中国文联委员,第一届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52年因病离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