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气冷了,不想出远门,窝在太阳底下读旅游书,看别人的旅行,也别有趣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丽、遥远又野性》,德国马蒂亚斯·波利蒂基著。这不是一本游记,而是关于旅行的随笔。“身为旅行者,我的世界是遥远而又野性的”,作者旅行已超过四十年,足迹遍布各大洲近百个国家。他的随笔,聚焦各个专题,比如旅行的目的、出行前的行李准备、旅行的足迹等,娓娓道来。他喜欢引用名人或熟人的话,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深得英国小品的笔法。说起旅行前的行李准备,我是最不纠结的,除了替换衣服、必备药品,能不带尽量少带。有一回去美国,只带了晚报发的20寸小箱子,连行李都不用托运(在美国国内坐飞机省下35美元的托运费),不过,常常纠结的是要不要带一本书去,事实证明,不是旅居,根本没有时间看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东死生门:巴以行走观察》:这也不是游记,是新华社女记者周轶君的观察记录。2002-2004,她被派驻加沙。此书系再版,作者抽去、剥离初版面时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突出放之任何时空皆通的人和事,二十多年前发生的事,又重演了——事实上,从来也没有改变。“在加沙,日常生活与突然死亡之间,赴死是一个特殊状态,可以延伸,可以重复。”巴勒斯坦人的自杀式袭击,以色列人的毁灭性报复,死亡变成了生活的日常。本书有作者拍摄的照片,很值得一看。我想:去以色列旅行计划,已放在我的收藏夹里好久了,还能去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独居冰岛的一年》,嘉倩著。前几年去北欧旅游,独独没有去冰岛。看这本书的时候,冰岛雷克雅未克正因可能的火山爆发,进入紧急状态。一个上海女孩,因婚姻、事业和身体受挫,远离尘嚣,独居冰岛,从事朝九晚五的办公室工作。书中混杂着的孤独、寂寞、自在、自由和自得情绪,与冰岛美丽的风光相得益彰。尖顶大教堂、结冰的托宁湖、极昼、极夜、极光、大海、冰川和火山……还有动物,像鲸鱼、海豚、海豹、海鹦、北极燕鸥,组合成有别于大都市的独特画面。很想行走在雷克雅未克街头,哪怕没有地铁,没有轻轨,橘色公交车半小时一趟,出租车也很少见,见识一下没有黑夜或日照很短的日子,也一定会很有意思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庆祝什么也不干的一天》,一本智利生活手记。作者园有桃,为了爱情远赴离南极最近的南美洲国家智利。她说:“智利的生活总围绕着大自然,我居住的地方能看见安第斯山,一天到晚山景都在变化,伴随着鸟鸣和无风的热烈阳光,我慢下来了。”南美洲我还没有去过,倒想征求旅友同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游西荡》,大头马著。此书被认为是非典型游记,可能作者写过小说,所以不局限于一地一游,叙事比较自由,有联想,有跳跃。“她走过密布食人鱼的亚马孙丛林;去布宜诺斯艾利斯和缅甸寻找故人;放下文明世界的束缚,在罗马、冰岛和哈瓦那感受另一种人间;在东京、土耳其和南极体验跑马的酣畅淋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星月之下:游思土耳其》,作者为伉俪,一人写历史,一人描绘旅游现场。作者和我一样,也去了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留下了几乎和我拍摄的一模一样照片。只不过,我行前并未做过功课,只在伊斯坦布尔小巷穿行时,盲打误撞碰上了,最后博物馆还没有开门。在伊斯塔布尔街头闲逛时,吃过一种新鲜出炉的叫Simit的松脆圆形面包,上面覆盖着芝麻,这是土耳其人最喜欢吃的街头食物。《土耳其味儿》也有记载,只不过这本书看起来像资料汇编,作者身历其境太少了。对了,土耳其的食物太甜了,有一回饭店赠送冰淇淋,实在吃不下;带回上海想送人的软糖,到最后还剩下不少。</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