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南山采菊换漉酒,临池泼墨留余香……!

睹影悟道

<p class="ql-block">  立冬过后,许久不见的霜露如约而至,农作物一下就进入扫尾采收日程。恰巧收到家乡人民政府送来的一张VIP邀请函:星期天参加渊明故里采菊节。午饭后忙里偷闲偕同妻子一起回老家邻村秀溪赏菊。虽然说自己是渊明故里澄塘人,但父母去世后,加上几姊妹都已在县城购房,每年回家走动的日子也是掰指可数,这次借赏菊之际既可到南山追贤访古,又可在自家门口附近的菊花园里采菊,体会当年陶公隐归故里田园后怡然自得情怀:</p><p class="ql-block">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p><p class="ql-block">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p><p class="ql-block">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南山是个结庐安居的好地方,屏山献青,画峦滴翠。其实地理位置并不算偏远,离我老家名山村五华里,离澄塘集镇六华里,离县城也不到二十华里且交通便利,马车嘛应该自古就有。记得七十年代初期在凌石坑修建桥下村青年队宿舍仓库时,就在南山地段上挖岀了许多印有车马纹古墓砖。前几年我还有幸淘得一块,免费送到县博物馆展示厅,后经相关专业人员根据车马人纹饰风格和墓砖年代特征鉴定,疑是魏晋时期陶氏家族古墓群砖。</p><p class="ql-block"> 秀溪本是陶氏家族世居集聚地,但南山脚下现以罗姓村民居住为主,秀溪人习惯根据村落地形地貌的特点俗称“家陂山南”!</p> <p class="ql-block">  菊花是澄塘的原生物种,深秋后整个山野黄白相间晶莹剔透馥香郁人,花朵却不如今天采菊节上种植的那么大。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立冬后,上山采摘野生菊花晒干当茶喝,雅致一些的村民还会用炭火焙干去寒性。记忆里澄塘本地百姓颇有渊明故里先民遗风:每逢冬季寒冷之夜,村民都会自发在厅堂内用树蔸烧起一堆篝火,再在火堆旁放置一个圆形三脚铁架,冲上一瓦壶开水,泡上一杯茶或菊花驱寒,三五亲人邻友再围炉坐在一起品茗聊天。雅趣兴起还能听父辈们信手拈来交流切磋着在乡村流行对子和诗句:一帘秋色桃源梦,八卷清风傲菊心;遁入桃花源,便作故里人;旺火亦解桑农疲,清茶一杯慰尘虑……!</p><p class="ql-block"> 此时草堂内到处弥漫着诗书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渊明始家宜丰的印象,最早也是幼年期间在火堆旁,听邻舍前辈解放前凤岗小学老校长李青雲老先生讲述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澄塘东晋时岀了一位大名人,是个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p><p class="ql-block"> “东晋是什么时候?”</p><p class="ql-block"> “大约一千六百多年前!”</p><p class="ql-block"> “目前秀溪和东头陶家园还残存许多渊明遗迹:如我公桥、藏书墩、洗墨池、柳斋棋石……”。</p><p class="ql-block"> “可惜陶老先生是个书呆子,义熙元年,他本可心安理得饱食皇家俸禄按部就班当个彭泽县令,偏偏他不忍心收缴百姓过重赋税,心为形役痛苦生活,还厌倦拳拳事乡里小人官场潜规则,毅然辞官回祖籍地宜丰澄塘,想过着躬耕自足田园生活。可惜他又不懂农事,常常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结果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过着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穷困潦倒的生活。可悲的是这人世间数百年无人能懂他的淡泊名利高风靖节,纵然赋得诗千首,难换明日买酒钱!”</p><p class="ql-block"> 于是有人随声附和“是啊是啊,纵有诗书满腹,也填不饱大大的肚皮啊……!”</p><p class="ql-block"> 附和人多啦,老者闻到了有人暗中讥讽自己不懂农事气息,联想到自己由一个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老夫子,如今沦落为手不能拿肩不能挑的落魄老人,常常过着食不果腹的穷苦生活,不由地又感叹时代沧桑人情世故,于是悻悻说道:归去来兮……!</p><p class="ql-block"> 各位看官别笑:归去来兮(俚语读gui xie Lai jia) 可是我们澄塘人独有的方言俚语。目前老一辈本地人还在天天使用,只是没有来来回回的意思,韵意就是回家!</p> <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在宜丰三中读高二时有幸遇到语文老师周德盛,周老师饱学诗书知识渊博气质儒雅,在八十年代盛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潮流中,常常把骈文华丽之美,诗歌的洒脱豪迈之情,散文的朴素深邃,声情并茂通过文字生动地表现出来。特别是他在讲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神彩飞扬带领我们进入一种精神的忘我境界,让我知晓了世间有一种归隐生活叫诗书田园,从此也爱上了语文!</p><p class="ql-block">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周老师在讲述《爱莲说》时,他介绍说自己是周敦颐的后裔,一时引起部分同学的讪笑,他红着脸说他们家谱上汝南周氏就是这样传承有序地记载下来。后来,这样的考题我也问过我母亲,母亲的娘家澄塘牌楼的汝南周氏是否也与周敦颐沾亲带故源岀同门?母亲答曰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与陶渊明是同乡,相同的水土风雨也滋养我的一种风骨叫“不为五斗米折腰”!</p><p class="ql-block"> 生活总是不断向前,苦难时用一种精神鼓励自己,人生才有目标。只要心有所属,向前万物皆生长,向后人生有归处!</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以来,渊明思想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的清廉处世风格,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宜丰人人文品格和政治风貌。记得曾经在一本书籍中读到加拿大华人作家教授刘敦仁一篇回忆录,咸丰六年他曾祖父(天宝古村人)刘玉如在任湖南宁远知县时,在县衙大堂上省目地撰写一幅楹联来固本明智激励自己:</p><p class="ql-block"> 州县责任非轻,岂敢持我不爱钱,便尽了为官职分?</p><p class="ql-block"> 父母心肠总好,安得使民皆安乐,莫做岀犯法事情!</p><p class="ql-block"> 此等为官的身怀与境界,再现当年陶公所倡的菊心傲骨!</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南山归来,手中多了一篮菊花和一壶漉洒,再效妨陶公邀上三五好友,炒几碟小菜,泡上一杯菊花茶,亦觞亦咏杯觥交错。只是酒兴犹未尽,又徒步到渊明纪念馆旁的“尽墨临池”工作室品茗谈诗论经,看书法家宋春全淋漓尽致地泼墨再现陶公诗的豪放与隽永,倾刻间宣纸上又咉岀陶公性情中“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的豁达与洒脱,诗与书、才与情相得益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