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如果一条江也有前世今生,你喜欢的是它的前世还是今生呢?</p> <p class="ql-block">在黄山,就有这样一条江,曾经以地域命名,古称歙江,又名徽河。流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域以不同的名字来称呼它,休宁段取名率水,歙县段又名渐江,淳安段史称青溪。1954年之后因为修建水电站,人们才知晓发源于休宁,流经歙县、淳安、建德的这条江统称为新安江,而逐渐淡忘了此江历史上曾有过的其它名字。</p> <p class="ql-block">新安江才是钱塘江的正源,它发源于海拔1618米的安徽省休宁县冯村五股尖北侧。上源流经祁门县,复入休宁后段称率水。流到屯溪纳入横江,江波浩淼。再向东北流至歙县城南,又有练江汇入,两水奔流成一股,随波东去。在纳入黄山地区的大小河流后,向东进入浙江淳安县,沿途纳入南北大小支流,继续向东北流去,在建德梅城与兰江汇合,气势如虹,注入富春江,然后汇入钱塘江。</p> <p class="ql-block">唐朝诗人孟云卿有诗吟道:“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人远禽鱼静,山空水木寒。啸起青蘋末,吟瞩白云端。即事遂幽赏,何必挂儒冠。”</p> <p class="ql-block">诗人李白亦乘船赋诗:“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p> <p class="ql-block">两位诗人见景生情,情不自禁的吟哦出声,可见新安江前世就是人间胜境,而今生的新安江之所以名满天下,不单单是因为这景色清丽的诗,更多的是是因为徽商。</p> <p class="ql-block">新安江边的许多古埠码头至今犹在,渔婷、渔梁、漳潭、屯溪、万安等处都曾是徽商们昔日“黄白”的起点。位于歙县城南的渔梁坝是徽州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新安江上最大的古水路码头之一。可以想像,当年徽商辉煌的时候,这里曾经是怎样的热闹场面,名满天下的徽家的茶、盐、纸、墨、砚、瓷器等就是从这里走出安徽,走向全国。这座贡献良多的古坝有着1300年历史,当之无愧于“徽商之源”的美名。</p> <p class="ql-block">直到解放前,新安江的航运由屯溪还可以直达杭州,现在的屯溪老街还可以看见昔日的码头,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这条水路无异于丝绸之路,推动了两地的发展与互融。解放后修建水库截断航线,航运几乎停顿,新安江的运输功能就丧失了,留下的只有今天的“新安江山水画廊”。</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黄山下来的第一站,就是新安江山水画廊。从黄山市出发,约四十几分钟的路程就到了歙县深度镇,因为赶在第一班上船,在旅行社的大队伍还没到来之前,我们便捷足先登了。</p> <p class="ql-block">新安江水水平如镜,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天,两岸山花烂漫,各种颜色如猩红、鹅黄、绛紫、雪白争先斗艳,将一江春水衬托得花团锦簇。夏天,"三潭枇杷"由青变黄,黄绿相间,一派深黄与浅黄,秋天,五彩纷呈,"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冬天,柑桔硕果累累,绿叶红果,倒映着新安江水,另一番喜人场景。</p> <p class="ql-block">买票登船不过十几分钟的时间,为了拍照,我们加了三十大洋升仓了二层的座位,这样,随着船尾荡漾开那条美丽的水纹线,我们就游走在如画一般的新安江上了。江水绵延,两岸的古村落由远及近,白墙灰瓦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参差错落,如诗如画,凭栏远眺,一江秋水,澄澈透明,顿觉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游船如画舫一般在画中行走,不时有徽派民居从船旁闪过,游船的速度不紧不慢,我们也难得放松下来,只管一心游江。</p><p class="ql-block">整个行程大致三小时,这期间会停靠三个景点,当地有一句很形象的话,“砍不完的九砂柴,看不完的綿潭戏,打不完的漳潭鱼”,从此可见,景点的模式已经固定化,每个人到这里来都可以欣赏到这三个场面。除了古老的徽派建筑,你还可以了解到徽州人的婚俗,看一场九姓人的捕鱼表演,更近距离的了解徽州文化。</p> <p class="ql-block">我们最先到达的是九砂村,它位于歙县南部,距离深渡镇6千米,村庄背靠九龙山,自上而下有石天台、龙船坞等九座小山脉直入新安江,故曰“九龙治水”,村前因有新安江最大的沙滩而得名九砂。也因为如此,后面是难以逾越的高山,前面是新安江水,想要走出山村,唯有依靠水路。当地村民古时依靠打渔和砍柴为生,砍柴在当地的说法就是“斫柴”。所以生活只能算自给自足,现在当地打造旅游线路,这个古老的九砂正好在这条航线上,顺理成章,也不成了山水画廊其中的一景。</p> <p class="ql-block">自深渡渡口上船,到九砂码头停靠,大约也就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一样的白墙黛瓦,在青山绿水中更显得古色古香。沿着渡口码头的石阶,登上村中沿江的小路,一栋老屋就出现在眼前,这个就是有名的姚氏宗祠,历史总是厚重的,即使我们拜访的脚步从未停歇,却无法感知当时的辉煌,只能透过历史的小窗,窥其一角。建筑前竖立着四根高大的旗杆,旗帜上写着九砂,两旁挂满了大红灯笼,我们随人流走进了“姚氏宗祠”。里面家具大多老旧斑驳,由于离讲解员比较远,也没听清具体讲什么,又随着人流鱼贯而出了。</p> <p class="ql-block">九砂村的历史有多久或许很难说得清,据说原居民为朱、凌、丁三姓。明代宣德年间(1426年),自从姚氏入住之后,朱、凌、丁三姓逐渐衰落,如今的村庄只剩下了姚姓人家。如此算来,村庄至少有了650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九砂村的景色,沿江的路是最好的,一路走来,能看到不少古老的民居建筑以及现代打造的小景观,路边有很多人工打造的花草瀑布,给九砂村增添了几分精致的江南水乡的感觉,最有特色的应该属于江边晒秋,五颜六色的庄稼种子或果实用笸箩装着,一字排开,依次摆放在长桌上,这是安徽的特色,许是南方湿度较大,秋收后的果实或种子都要拿出来晾晒,赤橙黄绿衬着绿悠悠的江水,更显得五彩纷呈。岸边还系着几只小小的乌篷船,随着江水一来一回的荡漾着,给人一种远离喧嚣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不过时间短暂,只有二十分钟的时间,我们一路走马观花,意犹未尽就被催促着上船了。</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绵潭村“九姓捕鱼”</p> <p class="ql-block">九姓捕鱼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据说北宋徽宗二年,朝廷剿灭了歙州方腊为首的起义军,并在歙县一带施行了残酷的镇压,株连九族。最后一次捕捉了方、汪、高、李、张、程、周、叶、朱九个姓氏的老幼妇孺百余人,由大将韩世忠押解汴梁处治。船只行至绵潭,忽逢狂风暴雨,只得停泊不前。晚上,一道童托梦,赐他九株人参。韩世忠感觉这是天意,九株暗喻九族,参生同音,示意要放生。于是顿起怜悯之心,将九姓族人暗地释放,谎报船覆人亡。为免日后生祸,下了四条禁令:一、禁止穿鞋;二、禁止离船定居;三、禁止与岸上人通婚;四、禁止讲叙今日释放之事,从此九姓人靠水吃水,以打渔为生。</p> <p class="ql-block">这都是历史传说,不足为信,有人解读历史,韩世忠当时还在北方打仗,根本来不了此地。有相关史料记载,他们是解放前生活在新安江上的九姓渔民,在当时没有户籍,被称为“贱民”,他们一生“不准上岸居住,不准入学读书,不准参加科举,不准穿鞋子(只准趿拉半只),不准穿长衫,天寒地冻上岸卖鱼,也不敢整脚穿鞋。</p> <p class="ql-block">长年累月的水上生活,逼迫他们练就了各种捕鱼技艺,比如竹竿叉鱼、大网捕鱼、鱼鹰捕鱼等等。到了民国时期,九姓渔民得到了正名,有了户籍,但依然没有上岸。真正的上岸,要从1969算起了。九姓渔民也不只在绵潭,而是一直到千岛湖都有他们的身影,史书记载以严州(今桐庐、淳安和建德境)为多,所以在千岛湖有九姓渔村,其中就是九姓渔民上岸后的家园。虽然九姓捕鱼的表演在新安江岸畔的绵潭村,但九姓渔民与绵潭村是没有直接关联的,如果硬要扯上关系,也只能说绵潭是个繁华的码头,商客往来,他们为了生计,在这里交易卖鱼而已。</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江看了捕鱼人的表演,感觉一般,图个热闹而已,大家蜂拥而至,又鸟兽散。一路追赶着游船去了。</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漳潭村。</p> <p class="ql-block">漳潭曾是古新安江商贸往来的重要码头,一江碧波衔两岸,九曲十八弯,无论风景还是人文,漳潭的名气都一直在。北宋景德元年,张秉葬漳潭,其子张遹从歙县新州迁漳潭,结庐守墓,后人定居此地,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里有三个天下第一,我们第一站到达的就是红妆馆。馆内内展示的天下第一轿,奢华大气,这顶轿身四周有窗,绢画为幕,所有立柱、隔板均精雕细刻,花鸟、龙凤皆有典故,仅雕刻的各种古代人物就以千计,个个栩栩如生,神态活现,艺术设计巧夺天工,形态表现美轮美奂,其整体俨然似一座移动的的豪华宫殿,耗费工时当以万计,是一顶16个人抬的双人大轿,古今罕见,被称为“天下第一轿”。</p> <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还有红妆馆内还有一张豪华的床,名曰天下第一床,豪华的程度这一张床就占了一个展厅,像房屋一样有三进,不仅有读书的地方,也有梳洗的地方。床雕工精美,一圈的床檐和围墙都有雕饰,栩栩如生,就这气派和雕工,没有绝对的权利和财力支持是无法完成的。我们大北方古时条件艰苦,虽然也出过几任皇帝,但我相信就是帝王家的用物,也难于与其一较高下。</p> <p class="ql-block">樟潭村还有一古,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樟”的古樟树,据说这棵古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功臣张良后裔所栽,当时的徽州人讲究村中的水口,习惯栽“风水树”,当年刘邦称帝,张良就隐居于此。这棵“天下第一樟”被安徽省文献书籍“樟树之王”,是镶嵌在新安江百里画廊上的一棵绿色明珠。</p> <p class="ql-block">在漳潭村还欣赏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婚嫁祈福》情景剧表演,由于我们出来的比较晚,只听到剧的尾声,远在国外的儿子又打来电话,我也就一带而过。</p> <p class="ql-block">至此沿途三个景点已全部游完,船只返航。一路只管走马观花,没觉得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倒是这一江新安江水,让人放空了一切杂念,两岸绿树白屋,纷纷倒退而去,亦如人生高低起伏,只觉得人生在世,纷杂嘈嚷都是众生喧哗,最后都要归于平静,亦如这新安江水,此刻,再也没有什么烦事可以扰心,只想静静的享受,这清,静,平。</p> <p class="ql-block">据说,新安江还有一个特别诗意的名字,叫17度新安江,说的是建德新安江,水从新安江大坝底70米深处流淌出来,不仅水质清澈,水温更是常年在12-17℃,因水温较低,即便不是早上也可以看到一层雾气笼罩在江面上,恍若仙境。在夏天新安江畔的民宿不用开空调,也可享受空调屋的感觉,更有在夏季冬泳的说法。我不知道安徽的这段新安江是不是也是这样,两江一脉相承,晨雾一定是有的,我曾见有摄影家拍摄的新安江,晨雾缭绕,宛如仙境,至于水温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但我钟情于这样的说法,现代人梦寐以求的不过是一个理想的恒温指数,这也属于哲学中的中庸之道,不冷不热,可进可退。真是人生过半才懂得生活的真谛。两岸的徽派建筑在飞快的倒退,犹如历史不可回头,只有17度的新安江温和的站在这里,迎来送往,千百年来,始终是这一幅安静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