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哏醪當哏茶/喝酒当喝茶》- 侬佒语(德靖壮语)原创流行音乐作品赏析

木蓼

<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8w411H7R6"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 点击进入欣賞音乐MV--></a> “喝酒当喝茶”是广西德保靖西一带壮族民间流行的俗语,短短五个音节浓缩了当地盛行的劝酒文化(乃是本人深恶痛绝的“恶俗”,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它是当地大部分男人都踊跃参与传承的“文化传统”)。最近德保县民间人士以这个俗语为歌名,并以这种盛行的酒文化为主题,创作了一首佒侬语(德靖壮语)流行音乐作品。演唱者黄贵位来自我老家城关镇波堂村(原汉龙村)大龙屯,按辈分还叫我表叔呢。我听了之后,感觉有必要对其进行一些点评,权当参考意见。虽然原版本已经有中文字幕,但为方便不同语言背景的人理解,我还在现在这个版本中特意将侬佒壮语歌词本身的字幕补上,并配以英文译文。点评如下。<br><br>首先,总体来说,是容易听得明白又朗朗上口的歌曲,加上以劝酒为主题,可望得到在盛行酒文化的侬佒壮族人社区内流行传唱。<br><br>其次,MV的编辑风格是国内近年来最常见制作手法,特意到野外风景秀丽的地方取景,还加了不少后期制作,看来是为了追求“大气”的效果。至少把德保谷金瀑布和山溪、德保矮马、红枫湖等都呈现给观众了,视觉上的确令人愉悦。不过,仔细看后感觉某些后期制作并不细腻,尤其是字幕上不少细节值得商榷。缺乏壮语原词字幕就不说了,画面上出现的汉语拼音令人啼笑皆非,如“导演:黄德康”的汉语拼音是 DAO YAN HUANGDEKANG,显然是将不该拆开分写的Daoyan拆开了,又将应该拆开分写的姓Huang和名Dekang连写在一起,这一点是很不伦不类的。给人的感觉是,为了追求“国际范儿”,但又不谙英文或其他文字,就只好把汉语拼音给弄上去,还把拼音的连写或分写的规范给搞错了。可见,后期制作上光有技术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加深人文素质的训练才能把MV作品资讯通过画面上的文字细腻呈现出来。<br><br>最后想说的是这首歌本身的优点和缺陷。作词和作曲为同一人,其作词和作曲水准可圈可点,但毋庸讳言缺憾也是明显的。从音乐风格上看,它的确带有一些侬佒民间音乐的色彩,如开场出现的是德保对歌“吟诗”的定调号和音高的“哼”,旋律中带有的一些民间小调的影子,以及在副歌中出现的南路壮剧“呀嗨戏”的衬词“呀哈”等,说明作者对德保传统民族音乐是了解的。从歌词上看,用词均通俗易懂,体现了作者也是有一定的民间语言功底的,且歌词本身的声调和乐符的高低大部分是吻合的,这也是为何容易听懂的原因所在,这一点值得赞许。近年来在广西不少地方兴起的用壮语唱流行歌曲,包括黄楚权的系列填词作品、以及其他一些组合或乐队的原创作品等,我认为都没有这样的填词水准。但可以肯定一点是,作者并不熟悉德保民间音乐作品中的本土传统法则,即缺乏韵律知识。歌词只有尾韵,缺乏壮族诗歌最常见的脚腰韵,且尾韵不讲究平仄分押,这对于熟悉侬佒语传统诗歌的人来说,是不入“类”的,声调“硬”或“不圆”。当然,如果缺乏传统脚腰韵的创作经历,也可以只讲究尾韵,但最不值得嘉许的一点是,副歌中有两句歌词是用语气词“啊”(ar)来作为尾韵用字,显得词穷,这是诗歌创作中最忌讳的一点。<br><br>说到歌词的韵律这一点,可能有人会说又不是传统诗歌或民歌,只是流行音乐作品,为何不能只要尾韵。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我更好奇的一点是,壮族民间依然盛行的对歌,以及各种仪式歌、民歌、曲艺和壮剧曲牌等,都依然沿袭来自侗偙(壮侗)语族脚腰韵诗歌传统的脚腰韵律结构,但各地创作的壮语流行音乐作品,除了早期(2005-2008年)我们德靖团队所创作的一系列德靖壮语音乐作品,以及近期的李朝伟的作品之外,都极少有其他壮族当代音乐人的作品继承了这个歌词的韵律传统。近年来通过半官方推广而获取了最大点击流量的那首的《贝侬情深》,其歌词甚至连一个尾韵都没有,歌词内容直来直去,完全没有“赋比兴”的文学表现手法,但也不妨碍它在已经成为了一首广西范围内最流行的壮语歌曲,这就是所谓“口水歌”效应吧。不过,如果了解和壮语同源的泰语的音乐作品,从更深层次的文化审美来看,就知道不继承脚腰韵对于壮语歌曲来说是何等的一种缺憾了。在泰语音乐作品中,无论是传统歌曲,还是现代流行歌曲甚至摇滚乐,几乎都毫不例外地继承了脚腰韵格律特征,这已经成为了世界乐坛中独树一帜的泰国音乐文化符号之一。不过,泰国民间早已经不流行对歌了,流行曲中的这些传统的韵律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稍微认真思考就知道了个中原因。泰国乐坛流行曲中保持的脚腰韵,与其说是对其民间诗歌传统的继承,不如说它只不过是沿袭了其国民语文教育中的主流诗歌规范知识。换句话说,泰国从古至今就没有只有押尾韵的诗歌,所以泰国人创作的流行音乐作品,势必得有脚腰韵,这也早就了泰语流行曲歌词中那种承上启下、淋漓尽致的流畅感。<br><br>反观刚刚起步的壮语流行音乐圈,创作者普遍不采用传统的脚腰韵,那只不过是因为流行歌曲的创作者并不了解民间诗歌和音乐的在韵律上的传统法则,当然就采纳了从汉语歌词中学习来的尾韵。换句话说,壮族民间歌手和艺人并不会走上创作流行音乐的道路,他们和壮语流行乐创作团队在壮族社会是两个“绝缘体”。所以,我们缺乏的其实是传统和现代的一种对话和交流。其实这不禁让我回想起将近20年前的当年,也就是我们那个团队刚刚开始推广壮语流行音乐的时候,像我和李朝伟那样的创作者,都是在了解本土传统知识法则之后才创作了一系列壮语新歌作品,如《德保情歌》、《红枫之约》、《百粤古道》、《念鹅泉》和《逐日》等,均充分呈现了脚腰韵的特色。可惜壮语新歌的后来者没有继承这一知识系统,或者说从未了解过这个知识的存在。看来,未来我们有必要系统整理出包括作词韵律和文学表现手法的知识层面的各地壮族诗歌的传统法则,以给流行音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一个参考。<br><br>之所以很认真地听写了《喝酒当喝茶》这首歌的原歌词,并分享了以上的思考,不仅仅是因为演唱者是我的亲戚,还另有更加重要的原因。从2004年开始,我们以“壮族在线”为网络平台,在德保靖西一带引领了壮语流行音乐创作风潮,使得“壮语新歌”曾经在德保靖西一带繁荣过一段时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我们当年传承母语文化的理想。但自从我离开国内到外面攻读硕博学位之后,由于没有团队的力量,德靖一带尤其是德保县,壮语新歌进入了创作的低潮,反而是广西其他地区接棒了壮语新歌的创作,才使得它在更大的范围内流行起来。可惜,正如上面所评述的那样,各地现在逐渐兴起的壮语流行音乐作品的创作没有和传统对话,不能在传统知识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使得壮语新歌只停留在了“口水歌”的层面,纯粹只是为了用壮语唱歌这个表面形式而已,而没有了文化审美上更高层次的发展。这么多年过去,突然看到家乡德保县终于又有人自发创作出了一首制作上颇有用心的壮语新歌,意外的当下,也感到有必要说上这几句话。虽然这首歌毋庸讳言有着上述的缺陷,但它毕竟是近年来无论是创作上还是后期制作上都还差强人意的又一首壮语原创流行歌曲,从母语传承和社区文化的角度上来看,是值得推崇和嘉奖的。希望新的团队能够认真学习本土知识法则,未来才能创作出真正更上一层楼的符合现代审美情绪的壮语流行音乐作品。<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