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九_6 狮子林</b></h1> <h3><b>“狮子林”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属于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狮子林同时又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br> “狮子林”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姑苏区园林路23号。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亩,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燕誉堂、揖峰指柏轩、见山楼、听涛亭、问梅阁等。<br> 由于林园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宅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br><br>历史沿革:<br> 1341年,高僧天如禅师来到苏州讲经,受到弟子们拥戴。翌年(元代最后一位皇帝顺帝至正二年),弟子们买地置屋为天如禅师建禅林。<br> 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由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为奉其师所造,初名 “狮子林寺”,后易名 “普提正宗寺”、“圣恩寺”。史载,元末名僧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 “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 “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惟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 “师子林”、“狮子林”。亦因佛书上有 “狮子吼”一语(“狮子吼”是指禅师传授经文),且众多假山酷似狮形而命名。天如禅师谢世以后,弟子散去,寺园逐渐荒芜。<br> 明洪武六年(1373年),73岁的大书画家倪瓒(号云林)途经苏州,曾参与造园,并题诗作画(绘有《狮子林图》 )。<br>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姓和尚托钵化缘于长安,重建狮子林圣恩寺、佛殿,再现兴旺景象。至康熙年间,寺、园分开,后为黄熙之父、衡州知府黄兴祖买下,取名 “涉园”。<br> 1703年2月11日清康熙巡游至此,赐额 “狮林寺”。<br> 清乾隆初,寺园变为私产,与寺殿隔绝,名“涉园”,因园内有五棵松树,故又称 “五松园”。<br> 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黄熙高中状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取名“五松园”。至清光绪中叶,黄氏家道衰败,园已倾圯,唯假山依旧。清乾隆皇帝曾六游“狮子林”,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额匾。<br> 1917年,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公)从民政总长李钟钰手中购得狮子林,花80万银元,用了将近7年的时间整修,新增了部分景点,并冠以“狮子林”旧名,(园东为贝氏家祠、族学和住宅)。狮子林一时冠盖苏城。贝润生原准备筹备开放,但因抗战爆发而未能如愿。<br> 1945年贝润生病故后,“狮子林”由其孙贝焕章管理。解放后,贝氏后人将园捐献给国家,苏州园林管理处接管整修后,于1954年对公众开放。<br> 1955年,“狮子林”祠堂建筑大部分为文化部门使用。<br> 1963年3月20日,“狮子林”被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br> 1966年5月,“文革”开始。十年““文革”中,“狮子林”曾一度改名为“朝阳公园”。<br> 1967年一度曾停止开放。<br> 1973年4月,又恢复原名称。<br> 1975年,苏州市园林管理处用3万元人民币,买下了苏州市长风机械厂招待所内原郑氏家属所有的楠木姐妹厅,将其中朝南的厅移建在原荷花厅位置上,改名为“花篮厅”。<br> 1982年3月,“狮子林”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br> 1988年5月,在原贝氏族校内的苏州工艺美术学校搬迁结束;6月狮子林接管,共计面积1360平方米。<br> 1997年12月,苏州市园林管理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狮子林”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增补名单。<br> 1999年10月,“狮子林”新的“百年紫藤架”正式对游客开放。<br> 2000年8月,因“见山楼”危情显现,同时该建筑的水泥外墙与元代园林及周围建筑不协调,为保持园内风格的统一,拟在维修中对“见山楼”作部分变动。</b></h3><h3><b> 2000年9月,江苏省文化厅以苏文物【2000】54号文批复同意进行维修。12月底,见山楼经过改建工程完成。<br> 2000年11月,在澳大利亚凯恩斯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狮子林”等五处古典园林被正式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r> 2001年4月,狮子林照墙南墙上新增从北京圆明园遗址拓下的乾隆手书“狮子林”题字。<br> 2002年4月,倪云林(倪瓒)“狮子林图”书条石镶嵌在“真趣亭”北长廊的东侧。<br> 2003年11月,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两次来到狮子林,为狮子林题写了“石品洞天狮子林”七个字。<br> 2004年4月,狮子林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标牌。<br> 2004年6月,狮子林历史陈列馆正式开馆。</b><br></h3> <h3><b>狮子林平面图</b></h3> <p class="ql-block"><b>要到 “狮子林”游览,无非是跟团游、自驾游或者自由行。前两者都需要找个停车场。告诉您吧,在园林路 “狮子林”东入口南边相邻的地方,有一个停车场出入口,但它是常年关闭的,想要停靠车辆,必须先找到与园林路相交的狮林寺巷,然后在它的南出入口进出。</b></p><p class="ql-block"><b> 停车场不是很大,车位有限。正对出入口大门的北面是一座照壁,上有【狮子林】描金题额,这是2001年4月,从北京圆明园遗址拓下的乾隆手书“狮子林”题字。</b></p><p class="ql-block"><b> 由国务院公布、苏州市人民政府建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树立在照壁的左下方。</b></p><p class="ql-block"><b> 不过,到“狮子林”游览,通常还得从园林路中段西侧标有【师子林】门额的半圆拱门(东门)进入,门上“师子林”三字是中国近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吕凤子所题。狮子林原为寺庙,是元朝天如禅师的弟子为其建造,故又称“师子林”。</b></p><p class="ql-block"><b> 从东门进入后是个庭院。反身看此圈门,上方置有“左逹”砖额。与它相对的西面,则是置有 “右通”砖额的同样的拱门(西门)。此拱门的左侧,还有一个通向停车场内售票处的小门,在停车场下车的游客,大概也是通过这个小门走过来进园游览的。</b></p><p class="ql-block"><b> 宽敞的庭院里,靠近照壁北立面的地方有四棵高大的银杏树。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牌就坐落在那里。</b></p><p class="ql-block"><b> 庭院的北面即为门厅(检票处)。坐北朝南,宽约20米,门口两棵盘槐绿荫如伞,宽近12米的门厅,黑漆将军门,高达九十多厘米的门槛,尽显富贵之气,体现了园主当时的社会地位。两旁抱鼓石上雕刻着狮子戏金球和刘海钩金蟾图样,雕刻十分精美。</b></p><p class="ql-block"><b> 狮子林是苏州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个园林。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六次游玩狮子林。大门上方红底金字的匾额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狮子林】</b><b>三字据说是乾隆皇帝所书。现在的是2022年4月下旬以传统工艺原样复制后重新悬挂到狮子林门厅大门的门楣上的。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狮子林】</b><b>匾额长306厘米、宽103厘米,上有“狮子林”三个大字,为当年狮子林最后一任园主贝仁元选集乾隆皇帝的字。此次更新前,景区入口大门上的匾额是1991年修复悬挂的,经过30余年的时光,匾额上的油漆已经有些剥落,背面的木材也有所损坏。 狮子林管理处联合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朱建林团队,依照旧匾额样式采用老杉木制作木框,经过织浆、通灰、披麻、压麻灰和复字、刻字、贴金等传统工艺工序复制完成。可惜的是:字迹来源因为是集选,所以匾额上面既没有落款、也没有御印什么的,它的字体和照壁上从圆明园拓下的颜体风格的真迹也不一样。(另有一说是:此匾是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康熙皇帝所赐。同时还赐有楹联:苔涧春泉满, 箩轩夜月满。 )</b></p><p class="ql-block"><b> 走廊东西两侧分别有“景范”和“仰韩”砖雕的侧门,表明了园主对北宋名臣范仲淹和韩琦的景仰。(不要怀疑“景”字是否是“敬”字的笔误! “景仰”比“敬仰”具有更为敬重的意思。 )</b></p> <h1><b><font color="#ed2308">1_大门及门厅</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门厅</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2_云林逸韵厅(贝家祠堂)</font></b></h1> <h3><b>走出门厅朝北走,又是一个庭院,迎面看到的是“云林逸韵厅”。这里过去是贝家祠堂,是贝家供奉、祭祀祖宗和族人聚会的地方。<br></b><b> 庭院两侧的走廓栏杆上雕有“凤穿牡丹”图案,意寓“吉祥”和“富贵”。庭院四周的飞罩上雕有花瓶和贝叶图案。花瓶寓意平安,贝叶是古代佛教徒用以书写佛经的贝多罗树的树叶,用贝叶书写的佛经叫“贝叶经”,可保存数百年。这两个图案有“佛祐平安”的意思。用贝叶图案既有禅意,又与贝氏家族的姓氏相合。<br></b><b> “云林逸韵厅”的屋脊上塑有脚踏祥云的福禄寿三星,象征幸福、吉祥、长寿。福星还手牵一个可爱的孩子,表明了园主希望他的子孙后代能够出类拔萃、光宗耀祖。<br></b><b> 大厅正中的一块匾上有<font color="#39b54a">【云林逸韵】</font>四个字,由版本目录学家顾廷龙所题,是称赞元代画家,“狮子林”的设计者之一倪瓒所作<font color="#ff8a00">《狮子林全景图》</font>超凡脱俗,具有虚静清逸的韵味。倪瓒,无锡人,号云林,“元四家”之一。现在无锡惠山脚下还有倪云林祠。<br></b><b> 大厅正中是一幅巨画<font color="#ff8a00">《苍松图》</font>,由苏州画家张继馨所作,画中是五棵苍虬的劲松。因为清代康熙年间狮子林曾有五棵合抱的大松树,所以“狮子林”又叫“五松园”。<br></b><b> 正厅内的一对铜狮精巧可爱。这对铜狮来自留园。</b></h3> <p class="ql-block"><b>大厅内楹联(白底黑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枕水小桥通鹤市;森峰旧苑认狮林。</b></p><p class="ql-block"><b>由著名书法家肖劳撰书。萧劳,1894年生,原籍广东梅县。书法刚柔相济,婉媚中而寓金石味。意为:枕着流水的小桥通向鹤市坊,峰峦林立的旧苑认出狮子林。</b></p><p class="ql-block"><b>大厅外楹联(蓝底黑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似黄道流星散落百座; 忆云林作稿点活五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1, 51, 51);">意为:</b><b>好像黄道周围的流星洒落人间成百座星星;回忆当年倪云林画《狮子林图》,将似五龙的假山点活。</b></p><p class="ql-block"> <b> 今人王遽常(1900 1989)撰书,王遽常,字瑗仲,浙江嘉兴人。汉隶章草皆擅,书法享誉海外,1978年,日本《书 道》第六卷载《章草名家王遽常》称“古有王羲之,今有王遽常”,推誉备至。但不敢苟同者亦然。</b></p><p class="ql-block"><b> 墙上的大理石挂屏。大理石纹理似山脉似烟云。</b></p><p class="ql-block"><b> 正厅东西两边各有侧门一扇,置有“敦宗”、“睦族”砖额,反映了园主的治家理念。</b></p> <h1><b><font color="#ed2308">3_燕誉堂</font></b></h1> <p class="ql-block"><b>“燕誉堂”与门厅、“云林逸韵”不在一条中轴线上,而是在偏西一点的方位。因此,从“云林逸韵”到“燕誉堂”要通过备弄,穿过两个洞门,方能抵达。这两个洞门,如果一步跨过,数秒而已,而这两个洞门北角套圆,中间海棠图案辅地,几竿修篁,不经意间,将古典园林美学体现得淋漓尽致。</b></p><p class="ql-block"><b> 穿过这两个园门,是一个庭院,庭院正中,砌成五蝠捧寿铺地,寓意“富贵吉祥”。而在这个院落的北面就是“燕誉堂”了。</b></p><p class="ql-block"><b> 庭院南墙前有湖石垒成的牡丹花坛,植有玉兰、牡丹,寓意“玉堂富贵”。峰石和石笋点缀其间,与小树自成一景。</b></p> <b>“燕誉堂”为全园主厅,是园主宴客之处,室中陈设雍容华贵。堂名取《诗经•车辖》中“式燕且誉,好尔无射”句意,燕是安闲的意思,誉是欢乐的意思。用来作为宴请客人,赞美客人之词。<br> “燕誉堂”门柱和堂门间左、右侧门上方有砖额“读画”、“听香”,是对堂前小院布置的诠释粉墙前置石笋、太湖石峰以及玉兰树两株,构成一幅花木山石画面。中国画讲究布局、意境。画,实际上是用毛笔以线条的形式“写”成的,同时配以诗文做序、跋,点出画之象征意义;这是“写画”的第二层含义。因而赏画时,不仅要观察画的形态美,更重要的是借读画中文字,解析画者附会上去的个人情绪和感悟,因此可以将看画理解为“读画”。中国人相信五官感觉相通的“通感”,当春意“闹”时,花香是可以“听”到的,故称“听香”。<br> 此厅为苏州园林中有名的鸳鸯厅,屏风和雕刻精美的花罩将大厅一分为二。<br> 南厅为主人招待男宾之所,正中高悬<font color="#39b54a">【燕誉堂】</font>匾额,款署“丙寅中秋后二日,毕诒策,年七十又四”。毕诒策,字勋阁,江苏太仓籍人,寓吴县(今苏州)。毕沅(1730~1797)裔孙。工书,善工笔花卉。<br> 中堂屏风挂有八幅楠木板,上刻园主贝仁元于民国十四年自撰的<font color="#ff8a00">《重修狮子林记》</font>,记述贝氏重修狮子林的经过。<br> 屏风前安放长案,摆置花瓶、大理石立画等装饰。均有蕴意。厅内桌椅等其他家具陈设也比较正规,摆放讲究。<br> 南厅的东西墙上对称地开了八角形漏窗,借景、观景一举两得。漏窗两边,置有挂屏,镶嵌上圆下方的大理石,寓意“天圆地方”。</b><br> <p class="ql-block"><b> 北厅为“绿玉青瑶之馆”,为女主人招待女宾之处。“绿玉”指水,“青瑶”指假山。</b></p><p class="ql-block"><b> 北厅正中高悬匾额:</b><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绿玉青瑶之馆】</b><b>,款署“新安吴进贤,时年八十三”。吴老是书法大家,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很有造诣。</b></p><p class="ql-block"> <b> 匾下屏门上刻<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狮子林图》</span>。</b></p><p class="ql-block"><b> 堂上柱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具峰岚起伏之奇,晴云吐月,夕朝含晖。尘劫几经年,胜地重新狮子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于觞咏流连而外,赡族承先,树人裕后。名园今得主,高风不让谢公墩。</b></p><p class="ql-block"><b> 此联为孙宝琦1923年撰书。孙宝琦(1867—1931)杭州人,曾任晚清山东巡抚,民国时为北京政府总理。上联描绘园林景色,“吐月”、“含晖”均为园中石峰之名;下联称赞贝氏高风亮节,犹如东晋的谢安。</b></p><p class="ql-block"><b> 堂内东西墙上,对称地挂有名人字画各两幅。东墙左边挂的是由瓦翁书写的沈石田(沈周)的</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山茶花》</b><b>诗。瓦翁,著名书法家,姑苏两位“书法状元”之一。右边挂的是施仁画的</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玉兰花》</b><b>图;施仁,江苏省现代工艺美术大师。</b></p><p class="ql-block"><b>西墙左边挂的是王企华画的</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红梅报春》</b><b>图。王企华,(1912.6—2001.10) 别名燕石楼主,江苏苏州人。擅国画。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为清朝举人,先祖王武、王会是清初的花鸟画大家。在家庭环境熏陶下,王企华自幼学习诗文书画。1932年毕业于苏州美专,投师于颜元、吴子深等名画家,并曾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右边挂的是崔护书于古五松园的</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望江南-赞山茶花展》</b><b>。崔护,1924年生于太仓,自幼喜书画,私淑吴湖帆,擅行草,亦擅山水,为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之一。书作娟秀典雅,凝练古拙,骨力健劲,多次入选于国内外重大书展,1986年参加苏州市政府代表团访问日本进行书画艺术交流。于2008年12月4日在苏州逝世,享年85岁。(此崔护可不是唐朝末期撰写《人面桃花》的大诗人崔护哦!)</b></p><p class="ql-block"> <b>同样,在北厅门柱和厅门间的东西两侧,有侧门两扇,门上砖额分别为“幽观”和“胜赏”。</b></p> <b>“燕誉堂”既是鸳鸯厅设计,所以在构架和厅堂设置上都有明显的区别:</b><div><b> 一是两厅的匾额不同,南厅是【燕誉堂】,女厅是【绿玉青瑶之馆】;</b></div><div><b> 二是两厅屏门上的雕刻不同,南厅是贝仁元自撰的《重修狮子林记》,北厅是《狮子林图》;</b></div><div><b> 三是南厅的东西墙有实景漏窗和大理石壁挂,北厅只挂书画,没有漏窗;</b></div><div><b> 四是家具陈设不同,南厅比较正规,摆放的是条案供台桌椅,北厅比较舒适,摆放的是贵妃榻;</b></div><div><b> 五是南厅的椅子是有扶手的太师椅,北厅是没有扶手的靠背椅;</b></div><div><b> 六是南厅摆设重锤式立钟,北厅摆设椭圆形穿衣镜;</b></div><div><b> 七是南厅地砖铺成菱形,北厅地砖铺成正方形;</b></div><div><b> 八是南厅是方梁,寓意堂堂正正做人;北厅是圆梁,有女子“珠圆玉润”之意。</b></div><div><b> 九是南厅是雕梁,北厅梁上无雕刻;</b></div><div><b> 十是两厅挂的宫灯大小不同。</b></div> <h1><b><font color="#ed2308">4_小方亭与小方厅</font></b></h1> <b>“燕誉堂”北厅的北面,有一小庭院,院内植有樱花树两株,这是侵华日军种下的,现在作为历史记忆保留下来了。庭院北端有一长方形小亭,此为半亭,四角攒尖顶,亭两侧有廊与“燕誉堂”备弄相通。这是一座比较特殊的复合型建筑,统称“小方厅”。中间有一镶嵌彩色玻璃花窗的墙体,将整个建筑分隔成南北两部分,朝南的一面是个半亭,正对“燕誉堂”北厅;朝北的一面才是名副其实的“小方厅”。半亭前以太湖石作台阶。</b><div><b> 小亭正中开一方窗,镶彩色玻璃。窗下小桌桌面是金砖,上供观赏石。金砖其实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击时发出敲击金属一样的声音,所以叫做金砖。这种金砖只产于苏州的陆墓,烧制过程很复杂,制砖周期很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观一下“苏州御窑博物馆”,那里有详细介绍金砖制作过程的史料。这是题外话。<br> 彩色玻璃的花窗两侧有一对联:</b><div><b><font color="#167efb">狮子窟中岚翠合,细林仙馆鹤书频。</font></b></div><div><b>意为:狮形石峰的大孔小穴中吐纳的岚云与翠色紧紧融合,细雨润泽的山林仙馆中征贤的鹤头书信频频传来。款署“狮子林厅壁乙亥嘉平敬题,彭谷孙并书”。<br> 半亭西侧有一形如佛脚印的门洞,是进大假山的通道,进去后右侧是棋盘洞,传说是铁拐李和吕洞宾下棋的地方。传说两人在狮子林假山中绕了半天出不来,索性用吕洞宾的宝剑在石头上刻出棋盘下起棋来。</b> <br></div></div> <b>从彩色玻璃花窗墙的或左或右绕过去,即是“小方厅”,歇山顶。厅名<font color="#39b54a">【园涉成趣】</font>,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意思是天天在小园独步,自有乐趣;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也挺有意思。表达主人向往归隐田园的生活的情趣。奇怪的是,没有发现有关此厅名的匾额。<br> 花窗下一长桌,桌两旁置高几,几上置青花瓷盆,植时花。<br> 花窗墙上有对联:</b><div><b><font color="#167efb">石品洞天标题海嶽,钟闻古寺境接嫏嬛。</font> </b></div><div><b>意为:众石叠成洞天福地,宋米芾标识题记;古寺传来进斋钟声,境接嫏環雅境。款署“狮子林主人修葺是园,垂十七年矣,今夏胜地重游,布置更臻完备,为书此联,以志欣奉。乙亥六月寄蠡钱经铭。” 钱经铭,字寄蠡,一生浸沉碑版,尤笃好石鼓,与吴昌硕相友善。此联作于狮子林主人修葺是园十七年,即1935年。<br> “小方厅”因其顶部结构的原因,特别适宜声乐发挥,因此这里是宾客聚会、唱曲听戏的场所。<br> “小方厅”除了墙上挂的四幅花草画之外,东西墙上还各开一方形砖细空窗,东窗外栽素心腊梅,西窗外是假山、林木。两幅框景:<font color="#ff8a00">“寒梅图”</font>和“<font color="#ff8a00">竹石图”</font>,犹如两幅山水画,又如无言小诗,点活了小小方厅,尽现园主的匠心意境深远。</b><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5_九狮峰</font></b></h1> <b>步出“小方厅”,是一个小庭院。庭院北部的花坛内,粉墙衬托着一座巨大的太湖石峰,这就是有名的“九狮峰”。</b><div><b> “九狮峰”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巨石,而是用若干湖石镶嵌接叠,但并没有斧凿的痕迹,确实是园林太湖石峰中的上品,想必是叠石高手的大作。粗看石峰。气势宏伟,细算石峰,是一只只姿态不一,正在嬉闹的狮子。据说,一共有九只石狮,所以叫做“九狮峰”,至于到底有几只,那就要看你的眼力或想象力了。“九”不一定是实数,也可能泛指很多。“九”这个数字,历来包含着“至尊”的含义。<br> 庭院东西两侧分别有一个半亭。东半亭是开放的,上有<font color="#39b54a">“宜家受福”</font>砖额,意思是家庭和睦,共享大福。在西半亭廊道的北端,有个<font color="#39b54a">“息庐”</font>砖额的门洞,它的反向门洞砖额为<font color="#39b54a">“安隐”</font>,此门可通向连接园林北部的廊道。<br> 西半亭是封闭的,是一间镶嵌七彩玻璃的小阁,叫做“打盹亭”,这里的“打盹”是一种悟禅“入定”的状态,可不是指“打瞌睡”哦。它在园林提供的平面示意图上则标注为“对照亭”。</b><br><br></div> <b>“九狮峰”后的粉墙上,有四扇比较别致的花窗,分别叫“琴,棋,书,画”,即古代常说的“四艺”,非常富有情调。但是我们实际看到的排在左边第一位置的漏窗不是“琴”,而是“棋”,原来这里还隐含“棋开得胜”的意思。</b> <h1><b><font color="#ed2308">6_对照亭</font></b></h1> <b>在“九狮峰”庭院的西面,有个镶嵌有彩色玻璃的半亭,叫“对照亭”,也叫“打盹亭”。该亭坐西朝东,顶部一半为四角攒尖一半为平顶。这个打盹可不是指打瞌睡,是佛家悟禅入定。设此亭,为园主坐禅悟性,反省自我之所,故取其意为“对照”。<br> “对照亭”西面靠墙,东、北两面是半墙上架彩色玻璃花窗,以彩色玻璃组合成菱形,增添一丝神秘感。仅南面有一扇同样镶嵌彩色玻璃的小门供出入。厅内摆设极简,一只琴桌,两只花架,上置随季盆栽,中间一只小圆桌和四只小圆凳。制作精美,桌面、凳面都是镶嵌大理石的。<br> 亭梁下挂有<font color="#39b54a">【打盹亭】</font>三字的匾额,为苏州知名女书法家沈蓓蓓所书。在下是一块大理石挂屏,题额:<font color="#39b54a">清华晴晓</font>(??)隐约可见。<br> 挂屏两边是一副制作成古琴形状的挂联(黑底绿字):</b><div><b><font color="#167efb">楼台金碧将军画,水木清华仆射诗。</font></b></div><div><b>上联之意:唐玄宗开元初左武卫大将军李思训及其子“小李将军”李昭道,两人均善金碧青绿山水之画法,故有“金碧将军画”之句。</b></div><div><b>下联之意:指东晋时大名鼎鼎的“王谢世家”子弟谢混。混乃谢安之孙、谢灵运之族叔,曾为尚书左仆射(仆射,pú yè,官名),善诗文,以《游西池》中的名句“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享誉古今,故有“水木清华仆射诗”之句。</b></div><div><b> 不过,在【打盹亭】这个包含禅意的匾额下挂上以诗画为主题的对联,是否是指在品诗赏画之时能够深悟禅意就是超凡脱俗的表现。然则,品诗能“打盹”,赏画亦能“打盹”,妙哉妙哉!<br>(有资料说,此对联是由吴鲁书写的。吴鲁(1845年-1912年),字肃堂,号且园。 清末政治人物、教育家、诗人。 福建晋江池店钱头村人,也是泉州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历任陕西典试,安徽、云南督学,云南主考,吉林提学使,资政大夫。吴鲁以振兴文教为己任,广筹经费,建立学堂吴鲁主张因材施教,按部就班,重用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人才。吴鲁能书善画,其字体沉雄峻拔,堪称大家。)<br></b><br></div> <h1><font color="#ed2308"><b>7_揖峰指柏轩</b></font></h1> <b>“九狮峰”的西侧有一个海棠形的门洞,上面的砖额是:<font color="#39b54a">“涉趣”</font>。“涉趣”两字是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园日涉以成趣”的缩语。(这个门洞的反向砖额是:<font color="#39b54a">“探幽”</font>)跨过海棠门,就进入狮子林的花园部分,兴趣满满哦。<br> 首先映出眼帘的是一座高大楼阁 —— “揖峰指柏轩”,是贝氏在民国初年重建的。相传元代天如禅师在轩前植有一株桧柏。枝杆如虬龙,叫做“腾蛟”。现在这棵桧柏早已不在了,替代它的则是在轩前两边的两棵广玉兰和两棵金桂树。另外,还在轩前近假山上补植了一株柏树,不过,“揖峰指柏轩”的名称已经有点差强人意了。<br> 造型别致的<font color="#39b54a">“涉趣”</font>海棠门洞和高耸挺拔的“揖峰指柏轩”组合,曾经是央视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女儿国的取景处。唐僧就是从海棠洞门走出来觐见正在殿堂(揖峰指柏轩)焦急等待的女儿国王的。</b><br> <b>“揖峰指柏轩”之“揖峰”来自宋代大儒朱熹的诗“前揖庐山,一峰独秀”,表示对山石的热爱尊崇。“指柏”的出处是禅宗“赵州指柏“的典故。这座楼阁曾是过去禅僧们谈禅打机锋的地方。打机锋是指谈禅时机警犀利的语言,每一句话都含有禅机,看来语言晦涩,却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道理。据说有僧人问赵州:“何为师祖西来间”,赵州答:“庭前柏树子”,意思是没有答案,你去问柏树吧。明代高启“人来问不应,笑指庭前柏”,点明了在此赏景的特色。</b><div><b> “揖峰指柏轩”为二层阁楼,四周有廊,高爽玲珑。徐步走进轩内,只见轩内方柱四立,方梁纵横。轩内正中挂着一幅古树峰石画,名为<font color="#ff8a00">《寿柏图》</font>,由苏州书画家在1988年春节合作完成:张辛稼画红梅,吴䍩木写古柏,徐绍青绘湖石,费新我题词。<br> 画的上方悬着<font color="#39b54a">【揖峰指柏】</font>白匾,意为:拱手礼对奇峰、笑指庭前古柏。王同愈书。王同愈(1856-1941年),字文若,号胜之,又号栩缘,江苏元和人,晚清民国年间著名学者、藏书家、书画家、文博鉴赏家。(1889年)己丑科二甲第22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为江西学政、顺天乡试考官、湖北学政。曾与张謇等主持江苏省铁路事宜。辛亥革命时,隐居上海。晚年定居嘉定。<br> 匾额前上方吊着两只宫灯,照亮了中堂<font color="#ff8a00">《寿柏图》</font>两旁挂的对联:</b></div><div><b><font color="#167efb">看十二处奇峰依旧,遍寻云虹月雪溪山,最爱轩前千岁柏;<br>喜七百年名迹重新,好展朱赵倪徐图画,并赓元季八家诗。</font></b></div><div><b>对联很长,耐人咀嚼。译意:看十二处奇峰叠石依然如旧,遍寻晴云峰、吐月峰、虹形桥、雪堂小溪山,最爱轩前千年古柏;喜七百年名胜古迹修葺一新,展示朱德润、赵善长、倪瓒、徐幼文古画本,并继元末高启等八家诗意。款署“润生先生重葺狮子林属题指柏轩柱铭,岁在乙亥季秋李姚宝燕,平江钱经铭又书”。<br> 轩内的陈设亦颇华贵,条案、桌椅、几、花架,一应俱全。轩中央还置有一只青铜鼓,俗称“诸葛鼓”,相传是诸葛亮所创的一种乐器。鼓面中央是十二角星,内外圈有等距离的圆点。</b><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听雨楼(茶室)</font></b></h1> <b>屏门后有楼梯可上楼。沿楼梯而上,来到“听雨楼”,因园主于此收藏<font color="#ff8a00">《听雨楼帖》</font>石刻拓片而得名。</b><div><b> 正上方是周谷城于1984年题写的<font color="#39b54a">【一峰独秀】</font>匾额。意为此处登楼观峰即为秀丽写照。周谷城(1898—1996),湖南益阳人,博综古今中外,对史学、哲学、美学、逻辑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均有精深的研究。<br> 现在的“听雨楼”已经打理为茶室。打开南面的一排窗户,凭窗眺望,园中美景,奇石、古木,尽入眼中,山石林木间,卧云室的飞檐若隐若现。偷得人生半日闲,在此品茗观景,也是一件雅事。</b><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玉鉴池弓形桥</font></b></h1> <b>在“揖峰指柏轩”的正对面,就是“狮子林”最大、最为著名的旱假山群啦。横在假山前面的是一座小巧别致的弓形小桥,名叫“玉鉴池弓形桥”。桥的下面,是“玉鉴溪”。除了桥栏杆外,北端桥墩两侧也连着护栏,葫芦宝瓶形栏杆,似有西洋风格。“狮子林”优选打卡点之一。</b> <h1><b><font color="#ed2308">8_大假山</font></b></h1> <b>走过这座桥,就是园中的主体大假山。奇峰林立,洞壑幽深,虬根绕石。虽然没有苏州留园内冠云峰这样的太湖奇石,也没有苏州环秀山庄叠山大师的名望,但说起假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狮子林”,因为其拥有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假山群。清康熙、乾隆皇帝都曾数次造访,对此也是情有独钟。乾隆帝在朝思暮想中,花二十万两白银,并分别在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仿造了两座狮子林。<br> 狮子林的假山群面积有1100多平方米,分旱假山和水假山。湖石假山分上、中、下三层,共有9条石径、21个洞口。说这里是“假山王国”,一点都不夸张。沿着曲径磴道上下于岭、峰、谷、坳之间,时而穿洞,时而过桥,高高下下,左绕右拐,来回往复,乐趣无穷。有时两人隔洞相遇,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眼看“山穷水尽疑无路”,一转身却“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边转,一边可欣赏千姿百态的湖石,很多石头都像狮子,大大小小有500来只,有怒吼的,有憨睡的,有嬉戏打闹的,或躺或立,或大或小,或肥或瘦。如果有心,还可以找到12生肖图,但尚能识别形似的有兔、猪、猴、马等几处叫人一路眼花缭乱。当然,这些都需要你有丰富的想象力。 <br> 狮子林中不仅有曲径通幽的湖石假山,还有不少雅致的湖石小品。但鲜见在这些峰石上镌刻峰名的,这或许是因为造园者多为佛家弟子,有不图虚名之意。<br></b><br> <h1><b><font color="#ed2308">9_卧云室</font></b></h1> <b>如果在“揖峰指柏轩”的楼上推窗远望,当你看向大假山时,总会看到假山丛中飞檐高翘,这就是“卧云室”。但是你在假山中要想到达这座建筑,却不是那么容易。唯一的一条捷径是从“燕誉堂”北廊西门穿山洞往西走。<br> “卧云室”虽然名“室”,实际是一座亭式二层小楼。“卧云室”坐落在假山中央的平地上,安卧在山石间,名字取之金代元好问“何时卧云身,因节遂疏懒”的诗句。古人以为云触石而生,把石称作“云根”。<br> 主楼面阔4.85米,进深3.45米,抱厦宽4.66米,进深2.13米,底层檐高3.44米,上层檐高3.15米。底层东、南、西三面有廊,廊宽0.91米,上有挂落,下设栏杆,南墙开8扇长窗。主楼屋顶为卷棚歇山顶,从南面看,屋顶是横脊极短的歇山式;从北面看,楼阁向外凸出。报厦的屋顶是半个四方攒尖顶即是仅有两只戗角的攒尖顶,并与主楼的歇山顶相衔接,上、下两层各六只戗角飞翘,造型奇特。楼阁周围的空间也极为狭窄,似处山坳重重石壁之间。楼阁与清幽的环境相得益彰,创造了“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的神秘意境。<br> 此处原为寺僧静坐敛心、止息杂虑的禅室。亭室正中悬挂天如(惟则)禅师像。上悬匾额:<font color="#39b54a">【卧云室】</font> 意为:安卧在峰石间的禅室。款署“壬戌伏日程德全”。程德全(1860~1930),四川云阳人,宣统元年任江苏巡抚。辛亥革命时,他响应起义,后在常州出家。圆寂后葬寒山寺侧。<br> 天如禅师像的两边,挂有对联: </b><div><b><font color="#167efb">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font> </b></div><div><b>意为:人人都说我居住容在城市里,我自己的感觉却在万山之中。取自惟则《师子林即景 其一》:“鸟啼花笑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惟则,元僧。吉安永新人,字天如。俗姓谭。得法于明本。辟吴城东北隅废圃为方丈,名师子林。又尝遁迹松江之九峰。号佛心普济文惠大辨禅师。工诗。有《师子林别录》</b>。<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10_见山楼</font></b></h1> <b>在“揖峰指柏轩”的西南处,有一座小楼,名曰“见山楼”。取自晋代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不过此楼贴近的是假山而不是“南山”。<br> 通往楼内的通道式辅房外墙上,有形似钟鼓的花窗,恰到好处的体现出它的“禅”意。<br> 该楼倚山临水而建,为两层建筑,二层飞檐翘角,一层是简洁的现代方盒子式样,上下两截好像是不同时代的产物,面积仅为“指柏轩”的十分之一,既能反衬出“指柏轩”的高大,又不与假山争高低,可谓匠心独具。<br> 一层室内除了案桌,茶几和几把靠背椅子外,没有奢华的摆设。<br> 登临二楼需要由假山中的石阶通道走上去,登临此处可尽览主园内山水佳景。可惜“铁将军把门”,楼门被锁,无法进入观赏山水,妄为“见山楼”的虚名了。</b><br> <h1><b><font color="#ed2308">11_水壂风来(花篮厅、荷花厅)</font></b></h1> <b>在进入“见山楼”的通道式辅房的时候,对直走就是“见山楼”底层,而右拐则通向一条曲折的廊道,可以抵达另一座建筑 ——“水壂风来”。</b><div><b> “水壂风来”原来叫“花篮厅”、“荷花厅”。1945年,驻苏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投降仪式在这里举行。可惜,这样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却于1968年4月被一场大火焚毁。后来园林部门将娄门附近(苏州长风机械厂内)郑宅的花篮厅移建到这里。<br> 厅中屏门上刻的是巨幅<font color="#ff8a00">《松寿图》</font>,松、竹、兰、芝,十分清雅。屏门上方的匾额是<font color="#39b54a">【水壂风来】</font>,取自苏东坡的“水殿风来暗满香”,意思就是在此赏荷,可闻到荷花的清香。“水壂”是临水之屋的意思。四个字形象地描述出花篮厅的景观特点——临水之厅,清风徐来。匾额款署“癸亥夏日芗研吴炳元”。<br><font color="#ff8a00"> 《松寿图》</font>两旁有对联:<br><font color="#167efb">尘世阅沧桑,问昔年翠辇经过,石不能言,叠嶂奇峰还似旧;<br>清谈祗风月,于此地碧篙酣饮,花应解语,凌波出水共争妍。</font><br>意为:尘世已经历了沧桑变化,寻觅往年乾隆皇帝经过此地时的遗迹,惟见石峰奇秀,虽不能言趣无穷,叠嶂奇峰一仍往年;只宜清谈那风花雪月、四时景色,夏日里,文人们在此地用碧筒杯欢饮畅聚,花似仙女踩着水波竞相争妍。款署“癸亥七月既望芗研吴炳元”。吴炳元[近代],号湘艳、芗研,浙江崇德人。为吴待秋叔父。工书法,善八分。</b><br></div> <b>“水壂风来”是一种小型厅堂,柱子不落地,很短的垂莲柱悬在空中,扩大了空间,又显得高敞。黄杨木雕成的花篮把厅堂装饰得更美。厅堂的东西墙面,各有四扇整合在一起的冰裂纹窗,窗边又各挂有大理石挂屏,照例遵循“天圆地方”的规矩。</b> <b>厅南有14扇落地长窗,每扇刻唐诗一首。李商隐、柳宗元、孟浩然、王昌龄、赵嘏等大文豪的诗作都被镌刻在上面。值得细看。 <br> 屏门背后是王同愈书写的东汉哲学家仲长统<font color="#ff8a00">《乐志论》</font>木刻。朝向北面庭院的八扇落地长窗和八扇半窗都是冰裂纹图案,有清虚之所,脱凡之感。<br> 远观花篮厅,临水而筑,厅前是一个露台,是观山赏水的好地方,放眼望去,亭台楼阁,峰峦叠嶂,蓝天白云,实景与倒影相映成趣。特别是夏天,满池莲叶,荷花凌波,清香飘溢,令人忘返。 这里原来设有茶室,可能是面积太小,容不下慕名而来的茶客,现在已将茶室移至“揖峰指柏轩”的二楼了。</b><br> <h1><b><font color="#ed2308">12_古五松园</font></b></h1> <b>沿着指柏轩西面的那条竹林间幽深的走廓,就来到“古五松园”。狮子林在清代康熙年间叫做“五松园”,当时园内有五棵合抱的大松树。这五棵古松早已不在了。贝氏重建狮子林时,为了恢复古迹,特意从湖南移来五株百年以上的白皮松,四株种在假山上,一株栽在“立雪堂”,并在这座花厅中悬挂<font color="#39b54a">【古五松园】</font>匾额以作纪念。现在,院落中虽无古松,但有一棵树龄三百七十多年的桧柏,苍劲虬曲,主干分成三枝,二枝已枯,一枝翠绿,值得一看。</b><br><br> <b>正堂悬挂的<font color="#39b54a">【古五松园】</font>匾额由苏局仙老先生在1982年所书,款署“南汇百一岁苏局仙”。用墨浓枯相济,笔法苍老质朴而又寓秀润雅俊。一个“古”字,叫人浮想联翩。苏局仙老先生是苏东坡的二十八代孙,清代末科秀才,书写匾额时,年一百零一岁。<br> 木质屏门上是<font color="#ff8a00">《五松图》</font>,原由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李鱓(lǐ shàn)所画。据说,《五松图》在“文革”中因收藏及时,得以幸存。不过,从现在挂出的玻璃夹嵌绢本《五松图》照片看,落款为“庚辰冬仲吴䍩木画于姑苏城北时年”,(2000年为庚辰年)说明已经不是《五松图》原画了。<br> 《五松图》两边挂有一副对联(黑底蓝字):</b><div><b><font color="#167efb">相赏有松石间意,望之若神仙中人。</font></b></div><div><b> 资料介绍,此联由桂馥撰联,吴大瀓书写。</b></div><div><b> 桂馥(1736年-1805年),字冬卉,未谷,号雩门,别号肃然山外史,晚号老苔,一号渎井,又自刻印曰渎井复民。山东曲阜人。清代书法家,训诂学家、篆刻家、戏曲作家,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桂馥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进入国子监学习,被选为山东长山县训导,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中进士,授云南永平县知县。后卒于任所。<br> 吴大澂(1835年6月6日-1902年3月6日),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愙斋、白云山樵、二田居士等,署颂轩。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授翰林编修。出任陕甘学政,兴学荐才。光绪十二年(1886年),升任广东巡抚,光绪十八年(1892年),授湖南巡抚。金石学家、书画家、古文字学家 ,民族英雄(参与中俄谈判、甲午战争)。<br></b><br></div> <b>“古五松园”南北两墙上,各挂有一对字画挂屏。<br> 南墙上的<font color="#ff8a00">《双松耸翠》</font>图有王西野画;字幅<font color="#ff8a00">《惟则 - 狮子林即景》</font>由瓦翁书写;<br> 北墙上的<font color="#ff8a00">《英姿飒爽 乘龙起舞》</font>图由徐绍青画;字幅由程质清书写。<br> 王西野(1914-1997),字栖霞,自号茶禅,晚署霜桐老人,江苏江阴人。早年毕业于苏州美专国画系,旋为上海光华大学文学士。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曾任同济大学、上海杨浦教育学院教授。对中国古典文学、美术史、古建筑及园林艺术均深具造诣,兼擅书画,而以诗名。晚年定居苏州,对苏州园林、名胜古迹的修复、整治,堪为劳绩处处。<br> 瓦翁(1908——2008年),原名卫止安、卫东晨,祖籍浙江萧山,生于苏州。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等。擅长书法篆刻,治印主张“知古知今而非古非今”。1989年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在北京举行,瓦翁以行楷宋范成大《石湖文略》大册页参展,在一等奖中名列第一,已是80多岁的瓦翁更是创造了全国展中年龄最大的获奖者的记录。<br> 徐绍青 (1919.11—) ,男,江苏苏州人,刺绣设计家。1933年拜山水画家朱竹云先生为师,一九四二年随上海著名画家吴湖帆学画。历任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室主任,苏州刺绣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副总工艺师、工艺美术家。 现任苏州刺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江苏分会理事。从事苏绣设计三十余年,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擅长以国画形式,创作符合刺绣的绣稿。代表作《竹叶群鹊》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br> 程质清(1917~2000),号怡斋,江西婺源人,居苏州。工书法,富收藏。生前曾担任苏州市职工书法篆刻研究会会长、沧浪诗社社员、东吴印社顾问程质清先生是一个诗文、书画、篆刻、考证、陶瓷兼修、文史通淹、才艺杰出的艺术家。<br> 此“古五松园”为东西朝向的花厅,三开间,前后有小院,院中花木扶疏,掩映着这座小花厅。前廊南北洞门上有砖刻“兰芬”、“桂馥”额。厅东西各有落地长窗,厅内用隔扇相隔,隔扇内均镶嵌名家字画。花厅书卷气息浓厚,加之花厅西侧一排蕉叶图案落地挂落光罩,小空间内显现出耐人寻味的“静深”情境来。</b><br> <h1><b><font color="#ed2308">13_真趣亭</font></b></h1> <b>从“古五松园”往南出去,走过一段走廊,就来到了“真趣亭”。“真趣亭”在苏州园林中很出名。还有人把真趣亭评为“中国十大名亭”之一。人们提起狮子林,就会想到“真趣亭”。 <br> 据传说,乾隆三十年(1765 )乾隆第四次下江南,来到苏州狮子林游玩,一时雅兴大发,唤随从备砚,挥笔写下“真有趣”三字。这时给乾隆当导游的状元黄喜在一旁见了觉得不免俗气,便说“万岁御笔千金,微臣一贫如洗,叩请皇上把中间的有字赏给奴才吧!”乾隆明白了他的用心,也觉得这样太俗,传出去有损名声,便顺水推舟的把有字赏给了他,成了“真趣”二字。乾隆走后,地方官在此筑造亭阁,将“真趣”二字作为亭名。<br> 另有传说,狮子林本是状元黄熙的祖上产业,后因家道中落,转卖他人。乾隆巡游江南,到苏州游览时,由状元黄熙陪同。乾隆游狮子林时,觉得这座园林十分精美,雅兴大发,亲笔题写“真有趣”三字赐作匾额。侍驾的黄熙觉得这三个字未免太俗,不登大雅之堂,就叩请皇上将“有”字赏赐给他。乾隆马上听出弦外之音,领悟到去掉“有”字才能脱俗风雅。就顺水推舟“御赐黄熙有”。乾隆走后,地方官为博皇上欢心,建了这座“真趣亭”。黄熙也凭“御赐黄熙有”夺回祖产。<br> 呵呵,历史上确有黄熙其人,但他是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状元,乾隆三十年题写“真有趣”时,他还不可能随行。因此,传说多半是假,但乾隆题名确有其事。乾隆到狮子林所题写的御笔匾额【真趣】,蓝底金字,现在就悬挂在“真趣亭”中间。<br> 六扇花鸟屏风长窗使亭子空间隔而不断。屏风裙板上刻有<font color="#ff8a00">万象更新、欢天喜地、太师少师、威震山河、马上封候、三阳开泰</font>等图。芯仔上则刻有鸳鸯戏水、锦上添花、喜上眉梢、节节高升、凤穿牡丹、和睦延年的图案。<br> 在屏风的两边,有黄底黑字对联一副,</b><div><b>上联是:<font color="#167efb">浩劫空踪,畸人独远。</font> </b></div><div><b>下联是:<font color="#167efb">园居日涉,来者可追。</font></b></div><div><b> 意为:经过长时间的劫难留下空虚之踪影,性情奇特的人独自离远了;居住在园里每天散步自成乐趣,知道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补救。款署“润生先生有道重修真趣亭,命撰楹帖,即希是正,狮林自咸丰庚申劫后六十余年,今始修复。此真趣亭联采司空《诗品》、靖节《归来辞》。” 落款“著雍执徐岁九秋云庵吴荫培集,分诠之纪往迹慰后人也。是岁嘉平月朔,平江遗民荫培又识”。 吴荫培,苏州府吴县人,1890年晚清庚寅科探花。</b><br></div> <b>“真趣亭”是花篮厅式面水轩,虽然具有屋梁、落地屏风等厅堂建筑的要素,但因为三面不设窗户,只有临水吴王靠,所以还是称作亭。</b><div><b> 亭内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梁上饰有“秀才帽”图案,吊篮式的悬空柱气派高雅,支撑高翘亭角的一对亭柱与横梁衔接处,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镀金狮子,显示出与素雅的江南园林建筑完全不同的皇家气派。临水面设有“吴王靠”,可让人倚栏小憩。柱头也有木雕狮子,十分精美。<br> 亭四周景色如画,东可见邻水的花篮厅,南则见近处假山与隔水相望的假山群,西边有山林瀑布,向西望去,湖心亭、九曲桥与石拱桥把湖面分隔为近、中、远三景,显得意味深远。</b><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14_石舫</font></b></h1> <b>朝“真趣亭”西面走十来步,就是“石舫”。“石舫”是上世纪二十年代贝氏仿北京颐和园的清晏舫而建,是混凝土结构,但形态小巧,外表更加质朴。石舫四面环水,有一座小桥与石舫相通,算是登船的跳板。石舫中、后舱为两层,四周装有86扇和合窗都镶有彩色玻璃,在中舱环视,富有西洋气息。适宜用做宴请宾客之地。上层有一方平台。在此观景另有一番趣味。<br> 石舫对联:</b><div><b><font color="#167efb">柳絮池塘春暖 藕花风露霄凉。</font></b></div><div><b>意为:池岸柳絮飞飞,塘畔嫩草青青,春意暖融融;一池荷花发清香,满天风露待日唏,天空凉爽爽。</b><br></div> <b>此对联由沈进顷书。遗憾的是:即使是苏州市园林局,对此人的表述也是“沈进顷不详”。真有点说不过去。</b><div><b> 经本人一番搜索,终于发现了一点线索:苏州平江书局曾于1928年印刷、出版过一本名为《真草兰亭》的字帖,款署:吴江沈进顷先生写本 丁卯中秋李根源署。这本七成成色旧字帖,标价680元。由此可以推断:沈进顷先生是苏州吴江人,是一位可以提供字帖样本并被公众认可的书法家。 细心的看官可能又要发问: 李根源何许人也? 缘何要为沈进顷的草书帖署签封面? 李根源,云南腾冲人。生于云南腾越(今云南梁河九保乡),近代名士、辛亥元老、中国国民党元老、上将,爱国人士。北洋政府时曾任陕西省省长,代国务总理。民国17年(1928)起,李根源在苏州藏书穹窿山中干小王山隐居10年。他买山葬母,庐墓守孝;创办阙茔小学;营建田园别墅;建有万松亭等十景。他在此期间,来访者络绎不绝,有达官贵人、社会名流、文人雅士,纷纷留下墨宝,并形成摩崖石刻于世,至今尚存一百多方。由此也可以推断:以书法见长的沈进顷有可能曾与李根源结交,因此也有了李根源为他的草书帖署签封面的可能。(1965年7月5日,李根源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骨灰安葬于与他感情深厚的苏州藏书小王山。)</b></div> <h1><b><font color="#ed2308">15_暗香疏影楼</font></b></h1> <b>从“石舫”上岸,旁边就是“暗香疏影楼”。“暗香疏影楼”名字出处是宋代林逋(lín bū)的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夜黄昏”。疏影是指梅花,黄昏赏梅,树梢摇曳,暗音扑鼻。底层是敞开式的廊屋,沿着走廊往西走,可以边走边欣赏镶嵌在廓壁的<font color="#ff8a00">《听雨楼藏帖》</font>。<br> 暗香疏影楼共两层,廊屋的西端尽头,有一座楼梯通向二楼。主楼和附楼中间以楼梯间东西分隔。东部主楼有6扇隔扇,雕刻精美,两两相对,以飞罩相连,将室内等分成四个既分且连的空间。这里曾经开设为茶室。</b><br> <b>“暗香疏影楼”的西半部分附楼筑于假山之上,为半凸字形,八角锦水泥楼面,凸出部分为卷棚歇山顶。室内布置得很是雅致,但侧面的花窗镶嵌着彩色的玻璃,贝氏复建小楼在保留中国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融合了一些西方的元素。北墙檐梁下挂有<font color="#39b54a">【清香疏影】</font>匾额,意为:梅花清幽的香气疏朗的枝影。由鲍字洪所书。<br> 推开彩色长窗,外面就见梅树,初春季节,空气中更是洋溢着梅花的清香。是极佳的赏梅观景之处。这里也曾经作为商业用途,开设为咖啡小屋。</b><br> <h1><b><font color="#ed2308">16_听涛亭(飞瀑亭)</font></b></h1> <b>从“暗香疏影楼”西边附楼的西边门走出去,左拐朝南,沿着假山上的长廊继续前行,首先到达“听涛亭”(也叫“飞瀑亭”)。</b><div><b> “听涛亭”是一座方形卷棚歇山顶半亭,是全园最高的地方。在它再朝南一点的地方,有一条人工的飞流直下的瀑布,错落有致的形成五叠台阶式水流,比较壮观。由于山石树木的遮挡,坐在亭中不能看到瀑布,但能听到水流倾泻飞溅之声,昼夜不歇,如闻涛声。亭中悬匾<font color="#39b54a">【听涛】</font>,即为应景之意。<br> “听涛亭”内置有方形石桌和腰鼓形石凳,可供游客在此听涛歇息。与廊道分隔的屏门上部刻有<font color="#ff8a00">《飞瀑亭记》</font>,云:园主久客海上,建此亭,寓闻声不忘航海景象,有居安思危之意。下部裙板上雕刻着<font color="#ff8a00">《山家清供》</font>、<font color="#ff8a00">《东篱佳色》</font>、<font color="#ff8a00">《荷净纳凉》</font>和<font color="#ff8a00">《杏林春燕》</font>四幅画,玲珑精致。<br> 这里的“听涛”和假山下湖心亭的“观瀑”互相呼应,互为对景。</b><br></div> <b>在“听涛亭里”,我们可以听到旁边人工瀑布的哗哗流水之声,但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未免有些遗憾。要看瀑布全貌的随我来——<br> 沿“听涛亭”前的土假山平台的裂纹铺地返回“暗香疏影楼”附楼,然后再从它旁边的下山台阶下去,就可以从“暗香疏影楼”和“石舫”旁边的假山洞里出来了。出来以后,右前方是一座装着铁栏杆的平板小桥,你站到小桥的桥面上,就可以看到“飞瀑”的真容啦!桥下是一条流入湖池的小溪,小溪的上游就是五叠瀑布。有点浪漫。</b><br> <h1><b><font color="#ed2308">17_瀑布</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18_湖心亭(观瀑亭)</font></b></h1> <b>观瀑最好的地方是“湖心亭”,也叫“观瀑亭”。“湖心亭”在东西向的九曲桥的中间。九曲桥西边一端连接湖边的小径,东面一端通往大假山的山洞。它将水面分隔,产生曲折幽深的感觉,站在亭内可环视四周景色,不出城郭而得山林之趣。 “湖心亭”挂有匾额:<font color="#39b54a">【观瀑】</font>,款署“铁生朱铼”。<br> “湖心亭”亭柱对联:<font color="#167efb">晓风柳岸春先到,夏日荷花午不知。</font>意为:杨柳满岸,晓风轻拂,春来了;夏日,荷花映日、色香醉人,微风吹拂,此时此景即使烈日当午你也浑然不知。原为李维源书,今吕贞白书于1983年。<br> “湖心亭”既有“观瀑”的名头,那么观瀑的效果如何呢?不尽人意!因为距离、角度和植物遮挡的原因,赞誉有加的瀑布并不会引起你的多大兴致。</b><br> <h1><b><font color="#ed2308">19_问梅阁</font></b></h1> <b>沿着“听涛亭”背后的南北向廊道南行,就可到达“问梅阁”。“问梅阁”是一座重檐歇顶式建筑,高伫于山石之上,背靠园墙,面对池水。元代时这里曾有一株虬枝老梅,当时背后的客房就是“问梅阁”。其起名,自有禅宗涵义,说的是“马源问梅”这一桩禅宗公案。</b> <b>阁内匾额<font color="#39b54a">【绮窗春汛】</font>,意为早春时节,镂花的窗外春梅初放,梅香扑鼻,传来春天的信息。取自唐王维“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句。款署“甲子春日朱修爵”。</b><div><b> “问梅阁”屏门上的对联(黑底绿字):</b><div><b> <font color="#167efb"> 高隐成图,息壤偕盟马文壁; </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名园涉趣,清诗重和蒋心余。</font> </b></div><div><b>意为:高尚的隐士绘成狮子林图,与名画家马文壁信誓盟约;每日漫步在这吴下名园,自成乐趣,可以用清淡高雅的诗句重新和蒋心余的诗句了。</b></div><div><b> 此联由费树蔚(1883—1935)撰,苏寿成书。费氏号韦斋,吴江同里人,曾官河南州牧,袁世凯时任肃政使,后归隐桃花坞,善诗词,有《西斋诗稿》。</b><br></div></div> <b>“问梅阁”匾额下的屏门上有八幅字画,从右到左分别是:<br> 1.谢孝思画的<font color="#ff8a00">《红梅》</font>;<br> 2.钱太初书写的元朝人涂贞的<font color="#167efb">《问梅阁》</font>;<br> 3.张继馨画的<font color="#ff8a00">《白梅》</font>;<br> 4.瓦翁书写的清朝人曹凯的<font color="#167efb">《狮林八景-问梅阁》</font>中诗句;<br> 5.崔护画的<font color="#ff8a00">《香雪春讯》</font>;<br> 6.谭以文书写的清朝人沈清瑞的<font color="#167efb">《狮子林十二咏-问梅阁》</font>诗词;<br> 7.王西野画的<font color="#ff8a00">《墨梅》</font>;<br> 8.吴进贤书写的清朝人吴翌凤的<font color="#167efb">《狮子林十二咏-问梅阁》</font>诗词。 <br> 阁内的阁内的藻井、桌、椅、窗棂、阁内地面花纹都用梅花造型,八扇屏风书画也是以梅为题,。阁外遍植梅树,有红梅、白梅,小径铺地也以梅花形图案点缀。真是做足了梅花雅致的文章。<br> 站在问梅阁窗前,园中盛景可一收眼底。可以想见,当梅花盛开时,于阁内临风御香,是怎样的意趣。站在土山之上俯瞰,园中美景尽收眼底。</b><br> <h1><b><font color="#ed2308">20_双香仙馆</font></b></h1> <b>继续沿着廊道从“问梅阁”漫步向南,走几十步,是一座长方形单檐卷棚歇山顶亭,大半个屋顶与西侧走廊共享。这就是“双香仙馆”了。</b><div><b> 该亭三面围木制半栏杆,上设挂落,亭内是汉白玉石台和石鼓凳。水泥地面。<br> 什么是“双香”,夏天荷香,冬天梅香。亭外近处有梅花,冬天,梅花暗香浮动;山下远处有荷池,夏天荷花香远益清。这种梅莲并香的馆所,好像神仙居处,在此品茗、观景、闻香,既是休息,更是享受。<br> 双香仙馆匾额:<font color="#39b54a">【双香仙馆】</font>,由谭以文书写。</b><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21_接驾桥</font></b></h1> <b>湖西驳岸边有一株古银杏树,树下有一座单孔青石拱桥 —— “接驾桥”。在天如禅师建园时这里原是一座石板桥,桥名“小飞虹”。但在乾隆下江南时,这里已是石拱桥了,因乾隆皇帝南巡来狮子林浏览时都要经过此桥,因而得名。<br> 要到“接驾桥”,一是可以从“暗香疏影楼”为起点的湖岸西部小径径直朝南抵达,二是从“双香仙馆”的土假山上沿台阶走下来。<br> 这里是游人喜欢驻足留影的地方,因为在它的旁边就是一条L形的紫藤架廊,暮春,紫藤吐艳,美不胜收,是石拱桥周围最美的季节,也是隔湖观望北部景色的极佳处。</b><br> <h1><b><font color="#ed2308">22_扇亭</font></b></h1> <b>出“双香仙馆”,继续往南走,经过一段下坡又略暗的走廊,来到土山园区的转角处的“扇亭”,眼前豁然开朗。<br> “扇亭”是园西和园南的两条走廊的交汇过渡。建筑构造就像一把打开的折扇,因而得名。亭内的匾额、窗洞、石桌、地面、吴王靠也都成扇形。切角为圆,这是清末民初画家刘临川在园林设计中处理拐弯阴角处的一种创新。<br> 在“扇亭”,可以欣赏大半个狮子林园景。九曲桥对石拱桥,湖心亭对真趣亭,起伏的假山、蜿蜒的走廊、大片的湖水奔入眼底。</b><div><b> “扇亭”匾额:<font color="#39b54a">【扇亭】</font>,款署“乙丑仲夏刘惜阁”。</b><div><b> “扇亭”竹联(深蓝黑字):</b><div><b><font color="#167efb">相逢柳色还青眼,坐听松声起碧涛。</font></b></div><div><b>意为:看到嫩绿色的柳色还以喜爱的眼光,听着风吹松林的声音,犹如松枝翻动起伏掀起碧绿的波</b>涛。<b>由清俞樾书。</b><br><br></div></div></div> <h1><b><font color="#ed2308">23_正气亭(文天祥碑亭)</font></b></h1> <b>从“扇亭”沿爬山廊往东,(从“扇亭”开始,爬山廊的走向由南北向变为东西向)不多远就到了“正气亭”(文天祥碑亭)。</b><div><b> 亭中高悬<font color="#39b54a">【正气凛然】</font>四个大字,款署“癸丑中秋喻蘅”。这是对文天祥爱国气节的高度赞颂。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丞相、文学家和民族英雄。1275年十月,他以浙江制置使兼任平江知府,在苏州指挥抗元。</b></div><div><b> “正气亭”是一座半亭,亭壁上有一块文天祥草书诗碑。这块碑刻是文天祥狂草手迹《梅花》:</b></div><div><b><font color="#167efb">静虚群动息,身雅一心清,</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春色凭谁记,梅花插座瓶。</font></b></div><div><b>这首五言绝句是文天祥身陷囹圄时所写。文天祥寄梅咏怀,体现了他洁身自守的节操。<br></b><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24_御碑亭</font></b></h1> <b>从“正气亭”继续沿爬山廊东行,东面不远处就是乾隆“御碑亭”。</b><div><b> 亭中陈列的是乾隆帝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第二次南巡首游狮子林的诗作<font color="#167efb">《游狮子林》</font>。黄氏刻碑筑亭以示皇帝临幸荣耀,留示后人。</b></div><div><b> 原碑亭建在现在狮子林的紫藤架廊位置,后贝氏重修狮子林时将诗碑移至碑廊内。原碑在“文革”中被毁。现在的碑刻是按原有断碑拓片重刻的,而碑座和碑顶是原物。御碑和御诗是乾隆皇帝当年游览狮子林的实物见证。乾隆御碑亭的匾额是<font color="#39b54a">【凝晖】</font>。</b><br><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25_修竹阁</font></b></h1> <b>“御碑亭”的东北侧,有一座轻盈的水阁——修竹阁。它位于紫藤架东,飞跨池水之上,为园主人观赏湖山胜景处。<br> “修竹阁”南北不设墙,阁内方砖铺地,卷棚歇山顶。在阁内北望,只见小溪蜿蜒于山间,曲折幽深,南望则见湖水一泓,石岸错落,颇有野趣。<br> 修竹是营造佛禅氛围的植物。唐代诗人崔峒诗“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柳宗元诗“道人庭宇静,苔色连青竹”。古代这里周围是竹林,现在附近还有翠竹苍翠欲滴。进入此处,“独倚修竹相期谁来,闲看浮云所思不远”,你会感觉到竹影疏风的佛之禅意。</b><div><b> “修竹阁”匾额:<font color="#39b54a">【修竹阁】</font>,款署“乙丑初夏包谦六篆,时年八十”。(乙丑年有:1865年、1925年、1985年。应为1985年书。)</b></div><div><b> “修竹阁”对联:</b><div><b><font color="#167efb">独倚修竹相期谁来,闲看浮云所思不远。</font></b></div><div><b>意为:独自倚着修竹与谁相约在何时呢?悠闲地看着天上的浮云,所想的并不遥远。款署“沪上王西野撰,南通包谦六书,乙丑初夏”。</b></div><div><b> 王西野,江阴人,苏州美专早期毕业生,光华大学文学士。兼擅书诗画,善撰对联。著有《霜桐野屋诗存》、《霜桐野屋书画》。</b></div><div><b> 包谦六,生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 1906年),字吉庵,南通人,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b></div><div><b><br></b><br></div></div> <h1><b><font color="#ed2308">26_复廊及空窗</font></b></h1> <b>“御碑亭”游廊的东尽头是一段复廊。此复廊与东西向的游廊垂直连接,呈南北走向。</b><div><b> 狮子林的复廊与“沧浪亭”的复廊不一样,除了中间有隔墙外,两边复廊也都有墙。复廊东墙开有几个圆形空窗,复廊西墙开有几个六角形空窗。中间隔墙的窗上是彩色玻璃花纹。因为两边都是不大的空窗,透进的光线不多,所以在复廊内光线比较幽暗,造成了走出复廊进入另一个景区时就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是狮子林复廊的特色。</b><br><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27_立雪堂</font></b></h1> <b>走到东复廊的北部尽头,再右拐,沿着起伏的敞廊,从高处走下太湖石阶,就来到一个幽雅精致的小庭院,这里有“立雪堂”。</b><div><b> “立雪堂”是一座卷棚歇顶式建筑,原来是狮林寺传法之堂,天如禅师曾于“立雪堂”说法授教。<br> “立雪堂”之名取自禅门的立雪故事。这缘于南北朝时的一个传说,洛阳人神光到嵩山欲拜达摩为师。那天正下大雪,在未获应允的情况下,神光在雪地里坚持不动,以至“积雪过膝”。达摩由此察觉到了神光的学佛决心,收下了这位徒弟并定法名“慧雪”,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br> “立雪堂”匾额:<font color="#39b54a">【立雪】</font>,意为:伫立雪中,求法至诚。<br> “立雪堂”对联:</b></div><div><b><font color="#167efb">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font></b></div><div><b>意为:苍松翠竹是真正的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交老友。款署“乙丑春日重书明代唐解元旧联京兆邓云乡”,唐解元即明代的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又字子畏,晚年号六如居士。苏州人。29岁中应天府(今南京)乡试第一名解元,旋于会试时以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善画山水,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兼善书法,能诗文,自称“江南第一才子”。</b><br></div> <b>在庭院中有几处湖石小品。庭院南左墙角是一只三脚蟾蜍,民国时期贝仁生建。金钱图案铺地,上置三脚蟾蜍石。其意为传说中刘海戏金蟾的金蟾喜欢金钱,而逃到了有钱的贝家。贝氏为了家族的永远富有,要留住金蟾故置石,并成为苏州桃花坞贝氏家族族徽。与民间流传的“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有关,寓意着吉祥如意,招财进宝。<br> 前边的另一组湖石为“牛吃蟹”,这个不合常理的情景,在苏州话中表示“硬着头皮干不善长的事情”。在“牛吃蟹”的边上,一只笑咪咪的狮子在一旁已看了数百年了。这个“牛吃蟹”图景的全称应当是“狮子静观‘牛吃蟹’”。<br> 庭院里还有一株年头不短的白皮松倚墙而生,这是贝氏重建狮子林时移植来的五株白皮古松之一。<br> 走出“立雪堂”,没有多少路就是狮子林的南门,也是狮子林的出口。出口处的门上砖额【狮子林】三字系吴仰生所书。吴仰生,笔名仰生,一九四七年生。作家,中、大学教师。笔耕不辍,已有近200万字的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发表与出版。</b><br> <b>(本美篇所采用部分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源于百度、百度图片、新浪微博、美篇、抖音、小红书等,仅作本美篇引用,不作为商业推广。)</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