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记者最早写出了《白毛女》故事

子爸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歌剧《白毛女》家喻户晓,而李满天作为最先写出“白毛女”故事的人,却鲜为人知。《白毛女》的影视作品中,也没有他的名字。(图为北大学生李满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在《晋察冀日报》担任记者的李满天,依据河北平山县一带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最先写出了小说《白毛女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满天原名李春芳,又名涓丙,笔名林漫,1914年出生在甘肃临洮县洮阳镇线市街。 甘肃临洮与河北平山,两地相隔数千里之遥,李满天是如何发现“白毛女”,这中间有何传奇故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部划时代的经典剧目,似乎是在不起眼的小事上拉开帷幕。李满天长期在晋察冀边区政府工作,关于白毛仙姑的传说,不止一次听人说起。每当他追问个究竟的同时,却往往不了了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毛仙姑”的传说是在1940年以后才有的,但传播得却比较迅速,并且不断地发展完善。李满天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已经日臻完善了。李满天生前曾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这个故事听起来言之凿凿,但细细追问,传说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谁也说不清,至于口头故事的最初创作者也不知道是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初的故事是这样的:在晋察冀某地,当地人传说,有个“白毛仙姑”,白发白身,通体雪白,晚间经常在山峦间奔跑。村民们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给仙姑上供。据说很灵验,过一夜供品就没了。乡亲们很惊恐,纷纷上庙求拜。谁知,越闹越大,直接影响到生产。武委会主任不信此事,就和一个年轻小伙子,拿着枪埋伏在神庙附近。果然,半夜一个人到了神庙中拿贡品。武委会主任大喝一声,那人转身就逃。武委会主任紧追不舍,来到一个山洞里,发现了蜷缩在山岩下的白毛女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武委会主任的逼问下,她才说出了情由。这是一个佃农的女儿。她父亲被黑社会性质的恶霸地主逼迫以女儿顶租还债。不得不到恶霸地主家,地主家待她很不好。女孩子长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还遭受地主儿子奸污,又被地主婆毒打,不堪凌辱的她,逃出地主家,躲到山洞栖身,只能在晚上偷拿贡品为生。因为不见光线,加之没有食盐,身上长出白毛。武委会主任很震惊,打发青年回村报信,全村震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毛女人逃到山上已经八九年了,不知时间变化,更不知成立了抗日政府。下山后,她在妇救会控诉了恶霸地主的罪行,政府镇压了恶霸地主,人们对白毛女的遭遇非常同情,给她各种学习机会。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白毛女逐渐适应了新生活,进步很快,后来还当了妇救会主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年五、六月间,李满天等待工作调动,他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在多方搜集素材的同时,也拉出了小说的初稿。不久,他就到《晋察冀日报》任编辑,又在工作之余,进行了仔细的修改完善。这样小说《白毛女人》就逐渐成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李满天先写出一篇报告文学《白毛仙姑》,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后又改写成短篇小说《白毛女人》发表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4年秋天,李满天到应县县委宣传部指导工作时,遇到去延安的交通员,就把小说《白毛女人》抄了一份,交通讯员带给延安鲁艺的周扬。李满天托通讯员捎稿件的这天,正是1944年的中秋节。周扬接到信件看后,大为震动。于是,划时代歌剧《白毛女》,就慢慢地酝酿出来。最后,贺敬之等仅仅花了八天,就改编成歌剧并交稿。而作曲家则用河北民歌《小白菜》基调,谱出了《北风那个吹》等名段;这一出的歌剧主角都是河北人,喜儿由唐县人王昆扮演,黄世仁由宁晋人陈强扮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年4月28日晚上,歌剧《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首演,引发轰动效应,数十年来《白毛女》打动了无数人,也诞生了无数个版本。一部经典剧目的时代就这样拉开了大幕。</p> <p class="ql-block">   从青藏高原奔腾而来的洮河,在穿越重重峡谷之后,缓缓流入了陇西盆地西缘的临洮。临洮古称狄道,自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灭西戎部族狄,设置狄道县,这是临洮建县之始。明代杨继盛任临洮教谕后,他留下的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后,担当就是临洮文人不变的风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临洮说起李满天,今天知道的人并不多。然而,要说写“白毛女”的林漫则是家喻户晓。李满天笔名林漫,上世纪50年代中期才改为李满天。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满天家在洮阳镇线市街。家境不是很好,有几亩薄田,一座磨坊,勉强度日而已。不幸的是,他父亲40刚过就去世了,家里倒了顶梁柱,日子就更加艰难了。生活的重担,压在了他爷爷和母亲的身上。在李满天幼小的记忆中,母亲瘦弱的身子,整天不停操劳,帮着爷爷种地,要给磨坊筛选粮食。母亲总是拿着簸箕,不停地簸麦子,簸呀,簸呀,总是簸不完的麦子……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李满天在县城断断续续地上完了小学,成绩优良,家里人又想尽办法送他到兰州上中学。在兰州他接触到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和革命文学作品。上世纪30年代初,李满天考入了北京大学国文系(中文系),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后离开北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8年,李满天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就读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文学系二期班长。1939年7月,他由延安鲁艺转入华北联大文学院戏剧系学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晚年李满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次,几个人说起《白毛女》的创作,李满天也在,他却一声不吭,微笑着听大家说。直到熟知内情的人说了,人们才知道李满天是第一个写作《白毛女》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李满天历任新华社湖北分社总编辑、河北省文化局副局长、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等职。他著有长篇小说《水向东流》(三部曲)及歌剧《太平桥》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4年,李满天在大连参加他的小说座谈,这次座谈会上,曾主持“鲁艺”工作的周扬在介绍林漫(李满天笔名)的同时说:“他就是白毛女故事的写作者,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事情,你们要记住,不能忘了。”更让人们不能忘记的是,解放战争期间,《白毛女》这部作品真正起到了“书生一支笔,可抵百万兵”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源“陇史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