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 ~ 定远营古城

周正杰

<p class="ql-block">  定远营古城位于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历经九代十王营造,由王爷府、延福寺(王爷家庙)等一系列建筑构成,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定远营古城,是阿拉善300多年历史、文化、经济、民族风情的积淀,也是各民族文化发展、交融的缩影和见证。整座城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城的南北横着两座长长的丘陵,如同两条巨龙静卧在贺兰山脚下,定远城宛如一颗闪光的明珠镶嵌在其间,人称“二龙戏珠”。</p><p class="ql-block"> 清雍正八年( 1730年 ),清廷为贺兰山以西营建定远营城,作为军事镇守之地,雍正9年,赏赐定远营为阿拉善和硕特旗礼萨克多罗郡王阿宝的驻居之地,随即按郡王等级在定远营城营建王府,统称“阿拉善亲王府”,也叫“王爷府”,还被称为“塞在小北京”。1952年11月经中央批准改为“巴彦浩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阿拉善王爷府</p><p class="ql-block"> 阿拉善和硕亲王府始建于清雍正十年( 1732年 ),当时,阿拉善王爷同时同时在北京建府,往来于北京和定远营之间,带来了许多先进的建造技术和文化信息,王府建筑孙完全依据《大清全典》典章制度建造,集中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严格等级制度,同时也反映了和硕民族的民情、民俗、礼仪、伦理等不同文化,成为阿拉善唯一的清代官式建筑代表。</p><p class="ql-block"> 王府由若干个明清建筑风格的四合院组成,相互融会贯通, 雕梁画栋,古朴精致。这里四合院的布局,设计独特,兼具蒙古汉民族建筑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王府经过历代旗王修建,至第十代亲王达理札雅时期,已修建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落。达理札雅,素有“红色王爷”之称,在阿拉善和平解放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达理札雅思想先进,重视教育,曾创办女子学校;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积极和共产党联系,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为当地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因此,在百姓中具有很高的威望。</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王府,已成为一座展示历史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安民宝塔</p> <p class="ql-block">延福寺</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二十五年,蒙古族固始汗之孙和罗理归顺清政府,因出征青、藏有功,被封为世袭亲王,封其驻地为定远营。雍正九年( 1731年),清政府又以定远营赐予和罗理之子阿宝。阿宝之子罗布桑多尔吉袭位后,在王府西侧建家庙,清乾隆八年( 1743年 )建成,乾隆二十五年( 1760年 ),清帝赐名为“延福寺”,并赐用满、藏、蒙、汉四种文字书写的俗称王爷庙。</p><p class="ql-block"> 延福寺整个建筑布局整齐结构玲珑工艺精巧,形式多样,建有大经堂、菩萨殿、四大天王殿、转经楼、 钟鼓楼、如来殿、阿拉善神殿、药师殿、密宗殿等大小殿堂十多座,共有房屋200多间,占地面积6700多平方米。其中以藏汉结合式的大经堂为典范,可谓是多民族建筑文化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定远营非遗文化展示体验区</p><p class="ql-block"> 阿拉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传统音乐、舞蹈、手工技艺等领域10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项,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8项,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0项,现拥有国家级传承人4名,自治区级传承人37名,盟级传承人100名,旗级传承人152名。</p><p class="ql-block"> 定远营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区有阿拉善仿古地毯织造、马鬃绕线蒙古唐卡制作、骆驼奶食品制作、阿拉善银碗制作等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体验。展示体验区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验等功能为一体,通过传承人现场展示、游客加工体验、产品私人订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不断推动阿拉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阿拉善宾馆</p> <p class="ql-block">阿拉善蒙古包餐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