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德国间谍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曲育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全球各地的博物馆可谓不可胜数,但奇特的是,在德国首都柏林的闹市区有一座间谍博物馆。出于好奇心,我和先生在2023年10月6日,参观了这座私人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德国间谍博物馆(Deutsches Spionagemuseum)位于著名的柏林波茨坦广场以东约250米。这里是城区中心,紧邻当年东西柏林的分界线——“柏林墙”,因而以前被称为“死亡地带”。博物馆的创建者在众多的候选地点中,最终决定在柏林市中心建馆,是觉得“没有一个地方比柏林更能象征冷战”。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座博物馆2015 年 9 月 19 日开放,起初名为“柏林间谍博物馆”,2016 年 7 月 29 日更名为“德国间谍博物馆”。博物馆展厅面积3000平方米,将古今的间谍历史、间谍故事、间谍策略、间谍人物以及1000多 件间谍使用的展品文物,展示给游客,旨在让世人特别关注世界大战和曾经的冷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走近博物馆入口,首先看到是名为“间谍监视墙(Spywatch wall)”的电视摄像监控墙(见下图),其中150多个摄像头的监视范围,覆盖博物馆的各个角落,参观者一举一动都在屏幕上显现出来。这些摄像头凸显了在互联网时代对信息监控、数据采集及其相关的安全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间谍战古已有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间谍(spy)是指从事间谍活动的人,这是一种古老的职业。间谍通常分为以下三种:一是特工,指情报机构以官方或非官方身份雇佣的人;二是线人,特工部门招募的非官方雇员,提供专业的内幕信息,包括卧底特工、告密者。三是侦探,即从事侦察或跟踪的人,类似特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间谍活动”一词源自拉丁语“spicere ”(看、窥视),意为采用一系列秘密和公开的方法来获取、分析和评估信息的活动。间谍活动伴随着人类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活动而产生并发展。纵观古今中外,从事间谍活动的组织称谓不同,如今这类组织通常被称为情报部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上图是公元前1500年的一只绘有彩色几何图案的花瓶,来自古希腊的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它的上面有一名古代陶工写下的特殊陶瓷釉料的配方。为了防止秘密配方被竞争对手窃取,陶工通过改变楔形文字的常用字母,创建了自己的密码。这是世界上已知的加密技术的首次应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诞生于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被奉为中国兵家经典著作,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孙子兵法》指出,所有战争都依赖于欺骗,因此间谍是战争不可缺少的。《孙子兵法》区分了五种不同类型的间谍,其中最重要的是双重间谍。这种间谍不仅可以使你得知敌人的秘密,还可以用来散布虚假信息,欺骗敌人。博物馆称该书是“战争的艺术”,称孙子为“孙将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古代的丝调享誉全球。为了打破中国的丝绸垄断,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派遣两名僧侣到中国收集丝绸情报。这两名僧侣用一根中空的手杖将蚕卵走私到欧洲,这些蚕卵为拜占庭帝国的丝绸生产奠定了基础。僧侣经常以传教士的身份周游各地,他们作为旅行者并不会引起注意,因而经常充当间谍或者被用作秘密信使。这是博物馆披露的古罗马帝国时期的一桩经济间谍活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博物馆中展示的《政事论》(Arthashastra,上图),是印度最古老的治国教科书。作者考底利耶(Kautilya )是公元前4世纪时的古印度政治家、哲学家。这本书中为特工机构制定了明确的指导方针:间谍应该从事欺骗工作并获得丰厚的报酬,统治者须每天会见他的间谍,听取敌人、本国官员和臣民活动的报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18世纪发生的英国工业革命期间,英国人相继发明了织布飞梭、自动抒箱、珍妮纺纱机,尤其是以水和蒸汽机为动力的纺织机械问世以后,英国纺织产业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这些机器及其生产过程都是国家秘密,英国颁布禁令限制出口,以防止纺织工业技术秘密泄露。为了分享这些技术带来的巨额财富,觊觎这些秘密的德国实业家约翰·戈特弗里德·布鲁格曼(Johann Gottfried Brügelmann),向代理商付费窃取机器零件和模型,从英国将纺织机器零件走私到德国,招募英国工人组装后投入运行。随后他开设了欧洲大陆第一家纺织工厂。这被博物馆称为近代的“工业间谍”案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上图中的罗丝·格林豪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是南方邦联的间谍。她搜集北方联邦军队1861年的行动情报,将情报隐藏在女信使的发髻中传递至南方,使南方邦联军队在第一次布尔朗战役中取得胜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881 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建立一支秘密的政治警察部队,名为“Okhrana”(警卫部门),用来保护自己免受侵害,压制民众的不满情绪,打击自由派、改良派和革命派。这个组织的特工渗透到革命圈子,逮捕嫌疑人,折磨他们并散布恐怖气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间谍文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至1918年)期间,间谍活动迅速崛起并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战国的特工、军事情报、外交等机构的人员大幅增加,间谍活动范围广泛,多种形式的间谍活动逐渐发展起来,甚至有的间谍行动决定了战争的进程,扭转战争局面,决定胜利或失败、战争或和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上图是一战时德国军队配备的潜望镜,它使得士兵在安全的情况下侦察敌方阵地,图像的放大倍率达到10 至 15 倍。潜望镜的制造商是柏林戈尔兹光学研究公司(C. P. Goerz)。该公司专业生产镜头和照片相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德国、奥地利军队生产步枪望远瞄准镜,二战期间主要制造军事光学设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波及全球的军事冲突。在全面战争开始之前,几乎所有国家都设有针对敌方间谍活动的侦察和防御机构。交战期间,间谍机构规模空前扩大,新技术、新设备广泛应用于间谍活动中。无论是军队还是准军事单位,都依靠间谍提供的信息,进行大量且往往是残酷的破坏和杀戮行动。而散布虚假信息,破坏民众的士气并伴随军事攻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密码学、莫尔斯电码、无线电通信及其监听破译等,得到广泛应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摩尔斯电码展位于博物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展区,允许游客触碰电键发送摩尔斯电码(上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德国制造的恩尼格玛密码机(Enigma ,下图)是二战期间最著名的加密机。它是德国人亚瑟·舍比乌斯博士(PhD Arthur Scherbius)博士于1918年发明的,类似于老式打字机的结构,具有一系列转子和轮子,可以变更150 种不同的密码。这种密码机在整个二战期间主要用于加密通信,但盟军能够破译这些信息,而德国人并不知悉,并且不断更新和改进这种密码机。在博物馆中,游客可以与密码机互动,对密码进行破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间谍可能会接受指令,通过投毒实施暗杀,或者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服毒自杀。因此,间谍活动离不开剧毒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经济金融方面的间谍战同样激烈。纳粹德国的情报机关在二战时期秘密实施伯恩哈德行动(Aktion Bernhard),伪造英镑纸币,旨在引发英国金融动荡,使用伪钞向德国情报部门提供资金,弥补德国财政收入短缺。他们用伪钞收买他国特工,换取情报。在二战结束时,尚有近两千万英镑的伪钞在流通。伪钞质量之高,令人心惊胆战,银行纸币专家甚至称它们是“有史以来最危险”的伪钞。英格兰银行被迫在1943年4月停止发行所有10英镑及以上的纸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冷战时期的间谍文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这两者之间长达近半世纪的政治和区域军事对抗,被称为冷战(Cold War ),这期间两大阵营之间的间谍战,却是热火朝天,通过馆藏间谍文物可略见一斑。被苏联和美国、英国、法国分割占领的柏林,则成为间谍战最为复杂激烈的前沿阵地,甚至可以说是无处不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间谍战中,捕获间谍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被捕获的间谍,通常作为情报机关讨价还价的筹码,用来与己方的特工进行交换。跨越哈弗尔河、连接东柏林和西柏林的格林尼克桥 (Glienicker Bridge)是用来交换间谍的主要地点,因而被称为“间谍桥”。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弗朗茨和间谍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德国间谍博物馆是由弗朗茨·迈克尔·冈瑟(Franz-Michael Günther)创建的。在创建这座博物馆之前,弗朗茨担任电视记者,曾报道在2001年9 月 11 日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发生后,消除恐怖主义的运动。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从2004年开始,弗朗茨开始对间谍活动进行研究,他从以前的特工人员和当代目击者那里收集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间谍文物和史料,策划创建了这座博物馆,旨在从客观公正的视角,展示间谍活动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自 2015 年开放以来,已有 100多万人次参观该博物馆。2020年,该博物馆被提名为“欧洲年度博物馆奖”。博物馆内的许多文物和装置,引起了世界各地媒体的关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23年11月17日写于Cascais</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