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之旅第卅七站~下篇—-河北正定历史古韵文化主题游

龙行天下

<p class="ql-block">闻道之旅,知行合一,游学相长。</p><p class="ql-block">感恩家人们的一直以来的持续关注、积极参与和高度配合!</p><p class="ql-block">闻道在途,学习不止,践行不辍,精进无休!</p> 和我们一起闻道之旅吧! <p class="ql-block">公益大讲堂发起倡导并于2017年3月正式实施,力行组织知行合一、游学相长的闻道之旅公益文化主题游活动,一直秉承绿色出行理念,坚定地行进在路上......欢迎大家共同参与,积极反馈宝贵意见和建议!</p> <h1><font color="#ff8a00">“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font></h1> <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4日,星期六,闻道之旅继续行进在路上......</p><p class="ql-block">闻道不必远行。第三十七站,我们利用周末的时间,走进极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正定古城,开启石家庄地域新的的游学征程。</p><p class="ql-block">*由于正定文脉久远,本次闻道之旅行程的美篇内容极为丰富,遂以上、下两篇分别记述之。</p> 古城正定<br>有7000年的人文史<br>2700多年的建制史<br>1600多年的建城史<br>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均留下珍贵遗迹<br>古城正定有“九朝不断代”之称<br>被誉为“古建艺术宝库”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下篇<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穿越历史、感受文化、畅享旅游......</b><div><b><br></b><div> 紧邻河北省会石家庄的正定县,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百姓在古香古韵里乐享小城幸福,游客在灯影交错中感受别样繁华。<br> 正定县坚持“旅游兴县”发展思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用好24项古城保护工程,持续恢复古城历史风貌,全面展示千年古郡、九朝神韵。正定古城保护带火了旅游业,千年古郡正迸发出时代活力。<br>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正定古城上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div></div> 正定旅游 <h1><p>***闻道之旅第三十七站:正定历史古韵文化主题游</p><p class="ql-block">🌳🌳2023年闻道之旅继续行进在路上……11月4日(周六)继续游学体悟文化。第37站前往河北正定探寻这个旅游资源富集的文化大县特有的魅力,感受正定历史古韵文化魅力。</p><p class="ql-block"><br></p></h1><h1>正定县历史源远流长,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自北魏至清末1500多年间,是郡、州、路、府治所。</h1><h1>“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有国保10处、省保5处、县保23处,馆藏文物7672件,有“古建艺术宝库”美称。</h1> <font color="#39b54a">·十处国保之1——隆兴寺</font><br>·十处国保之2——县文庙大成殿<br>·十处国保之3——开元寺<br><font color="#39b54a">·十处国保之4——梁氏宗祠</font><br>·十处国保之5——临济寺澄灵塔<br>·十处国保之6——正定古城墙<br>·十处国保之7——府文庙<br>·十处国保之8——广惠寺华塔<br>·十处国保之9——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风动碑)<div>·十处国保之10——天宁寺凌霄塔</div><div>看看你都去了哪几个?</div> (接上篇)<div>从正定府文庙、县文庙瞻仰礼圣后,我们前往正定籍名人、曾任民国时期北洋政府总理的王士珍故居。</div> <b>★王士珍故居(王家大院)</b><div>王士珍故居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县城西门内中山西路153号,隔街与其家祠王氏双节祠相对,为曾任民国时期北洋政府总理的王士珍旧居,建于1912年,原有东中西三路,现仅存中路,为两进四合院,前有垂花门,后为前院正房五间、后院正房七间,两院厢房则均为三间。1949年后历史学家范文澜曾在此居住,著名的《中国通史简编》就是在这里修订完成的。<br></div><div>王士珍是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曾与段祺瑞、冯国璋并称为“北洋三杰”,时称“王龙、段虎、冯豹”。先后任晚清陆军大臣、民国初期的陆军总长、国务总理等职,并获德威上将军称号。<br></div> 王士珍(1861年8月19日-1930年7月1日),字聘卿,号冠儒,直隶正定牛家庄(今河北正定)人。近现代政治人物,位列北洋三杰。<br>凭借过人的才智和卓越的政绩,得到袁世凯的青睐,历任军政要职,直至陆军部长、总参谋长和政府总理。1918年,退出政坛,隐居北京。1926年5月,任京师临时治安会长、京师救济联合会会长等职。1930年7月,身患肝癌,卒于北京,享年70岁。<div>作为民国初期的风云人物,王士珍乃北洋第一军事人才也,在中国军队近代化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为推行近代化的军制出力良多,而得益于他的淡泊名利,晚年致力于维护京师治安和慈善事业,在民众之中他也获得了极大的赞誉。<br></div> <b>北洋三杰:</b>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br>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冬,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袁世凯邀请德国驻胶州总督到济南阅操。德国总督看到袁世凯所练新军确比旧军操练精娴,赞扬主持操练的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为"北洋三杰"。<div>北洋军阀,是民国最主要的军事政治势力之一,1912年袁世凯夺取政权后,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br>在袁世凯一手打造的“北洋系”中,最出名的当属“北洋三杰”,时人冠以龙、虎、狗的称谓。</div><div>当时将善操权谋于腹中的王士珍称为“北洋之龙”,将常行凶残于外形的段祺瑞称为“北洋之虎”,将忠于北洋且善于打仗的冯国璋称为“北洋之狗”。此三人中,段祺瑞赴德国学习过炮兵,冯国璋曾赴日本考察近代军制和日本军事,王士珍并未出过国。王士珍是“北洋三杰”中年龄最大的,为政常以“名士”自居,潇洒超脱。在民国政坛上,段祺瑞、冯国璋是袁世凯的左膀右臂,心腹爱将。善于权谋的袁世凯对他俩人并不完全放心,常常用王士珍予以制衡,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因此,王士珍时隐时现,一时出来主持大局,一时又隐没还乡,悠游山林,极为神秘。誉之为“龙”,取“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意。<br></div> 王士珍旧居建于1912年,为民国时期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坐落在正定城内中山西路北侧,原分东、中、西三路,总占地10102平方米。现仅存中路,为两进四合院,前有小巧玲珑的垂花门,门上悬挂有王士珍自撰自书的对联:“求名求利只求己莫求人,惜衣惜食非惜财实惜福”,真实的表达了王士珍的处世态度,不难看出宅邸主人所尊崇的中庸文化和实事求是的思想。第一进四合院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单步廊式。其东西两侧留有过道,可直达后院。后院正房面阔七间,进深二间,前出单步廊。两院的东西厢房皆为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以上建筑均为布瓦硬山顶建筑。 王士珍故居后院的正房叫“三不堂”,得名于王士珍常说的“<b>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b>”。<div>堂前的对联是:“困中求志富中求德禅中求己,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这都似乎道出了王士珍身处军阀混战与各派争名逐利的漩涡时的心态。</div><div>王士珍故居还刻着他手书的一副对联:</div><div>求名求利只求己莫求人,惜衣惜食非惜财实惜福。<br></div> 王士珍故居路南就是王氏双节祠,坐落在正定县中山西路路南的西门里街,是民国总理王士珍的家祠,王士珍为他的生母和养母建的“王氏双节祠”。<div>王氏双节祠坐南面北,现存祠堂正门是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青瓦硬山顶建筑,设正脊和博脊,中间设石券大门。<br></div><div>穿过大门,便是一所开阔整齐的四合院,院中央矗立着一座贞节牌坊,穿过石牌坊可到正堂。民国时期,在厅堂内设有王氏宗祠的牌位龛楼,内供王氏祖宗牌位。<br></div> 深入我们的正定四塔的寻宝旅程。 一座古城拥有古塔并不稀奇,奇的是在正定这四座高塔,犹如四尊拔地而起的金刚,无论小城沧桑万千,建筑殒减,它们始终无言屹立,成为漫长岁月里的纪念物。<div>正定四塔:</div>1:临济寺澄灵塔;2:广惠寺华塔;<div><b><font color="#ff8a00">3:天宁寺凌霄塔;</font></b>4:开元寺须弥塔。</div><div><br></div><div>临济寺澄灵塔,通体绿色琉璃瓦,俗称青塔;<br>广惠寺华塔,如盛开的花,俗称华塔;<br>天宁寺凌霄塔,四层以上均为密集的木构,俗称木塔;</div><div>开元寺须弥塔,通体砖构,俗称砖塔。<br>“花青砖木”四塔,各有千秋,却又相互辉映<br></div> 离开王府旧居,继续前行,便来至久负盛名的开元寺。 <h1><b>★开元寺</b></h1><h3>一直倾慕于唐风的雄壮与开放。唐代文化的代表性遗存就是非常具备中国特色的古代建筑了,保存至今唐代的传统大木构建筑也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大木构建筑。</h3><h3>就目前的发现和研究结果来说,中国一共有“三座半”唐代大木构建筑,其中:建于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南禅寺大殿、建于大和六年(公元832年)的广仁王庙和建于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佛光寺东大殿都位于山西,而距离北京最近的则是那“半座”,即推测建于天祐四年(公元907年)的开元寺钟楼一层,位于石家庄市正定县的燕赵南大街西侧。</h3><h3>在正定繁华的闹市中有一座宁静的古刹,古朴雅致;它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却依旧美丽。寺内一塔一楼两项“国宝”级的建筑,作为镇寺之宝,不仅承载着往日的辉煌,也蕴藏着许多建筑史上的谜团,这就是——正定开元寺。</h3> 天宁寺凌霄塔、广惠寺华塔、临济寺澄灵塔和开元寺须弥塔——正定的“四塔”很有名,前三座虽然也曾有原本居住的寺院,不过现在均已看不到,唯塔幸存。须弥塔则实属幸运,在颠沛流离的历史行程中,还有一寺一鼓楼相伴。<div>开元寺的地面距离现在的地面有好几米的的落差,近寺参观首先是要下台阶,这也算是考古学的常识了——年代越久远的地层距离今天的地面也就越远。<br></div> 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正定八大寺院中历史最早的一座,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0年),原名“净观寺”。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名“解慧寺”,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大云寺”,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定名为开元寺,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div>开元寺的平面布局为唐代所独有:古塔与钟楼相对峙于主殿前,这种布局是我国寺院早期以塔为中心,转向以殿阁为中心,在唐代这一过渡时期的典型实例,此种布局在全世界仅存正定开元寺和日本的法隆寺。</div> 寺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高耸的须弥塔。须弥塔看似很像西安的大雁塔和小雁塔,但是每一层的层高不断收小,又和以上二塔不同,说明可能并非唐代原貌。关于开元寺须弥塔的创建年代,现存最早资料见于唐大历十二年,即公元777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后在2005年维修时,在塔刹发现了铸有铭文的宝珠,根据铭文来看,须弥塔本为唐代贞观年间始建,到清代顺治末年倒塌,康熙初年重建。但是从保留下来的形状看,并未按照清代佛塔的样式建造,而是整体维持了唐代的特征,但又略有不同。<h3>开元寺须弥塔古称<b>雁塔</b>,俗称砖塔,须弥塔是一座砖石结构、以砖为主的九层密檐式方塔。外观简洁大方、朴实无华。</h3><div>须弥塔的辨识度极高,一眼看上去就很唐,而且是地地道道的“唐”,而并不是后来大唐芙蓉园的“唐”。有时细细琢磨起来:唐代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朝代,也可以说是一个审美百花齐放的朝代。唐时女人服饰华丽夺目,夸张繁琐,建筑上却走了完全相反的路,唐塔规规矩矩、朴素而毫无装饰,倒像是个洗尽铅华、素面朝天的美人。</div><div>走近观看,更显古塔雄伟。塔身建在高1.4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通高42.5米左右,拱券门上方嵌长方形石匾额,上面镌刻“<b>须弥峭立</b>”四个楷书大字,为康熙元年真定名人梁维枢所题。</div> 须弥塔最有意思的就是底层四角处的大力士浮雕,他们以肩撑塔,惟妙惟肖,古时修塔人的幽默感就以这样一种巧妙的形式活灵活现,穿越重重时光出现在现代人面前。 <div><b>开元寺钟楼</b></div><div>和须弥塔东西相对的就是“半座唐构”的钟楼了。</div><div>开元寺钟楼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的重檐歇山顶二层楼阁,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四周有台明环绕,总面积170平方米。1933年,梁思成先生考察正定时,称开元寺钟楼是他的意外收获。他看到钟楼内部及下层有雄大的斗拱,“补间铺作只是浮雕刻拱,其风格与我已见到诸建筑迥然不同,古简粗壮无过于是”,因而断定“这个建筑物乃是金元以前钟楼的独一遗例”,“若说它是唐构,我也不能否认”。<br></div><div>钟楼分两层,根据记载,一层的结构为唐代的原构,二层则重建为清代建筑的试样。大抵唐代建筑使用的木料皆粗大,斗拱的体积也很大,给人以宏伟壮观的感觉,而清代建筑在材料上则要纤细很多,斗拱也花俏富于装饰美。不料上个世纪80年代维修的时候完全按照下层唐代建筑的样式新建了第二层,反而弄巧成拙了,幸亏木料颜色有明显的区别提示观众二层楼的问题。不过从当年林徽因在开元寺钟楼二层屋顶留下的照片来看,当年二层可能还是保留了一些唐代的构件。</div> 钟楼上悬挂一口铜钟,高2.9米,口径1.56米,厚15厘米,重约11吨,为唐代所铸。其造型古朴大方,钟上无铭文,钟声浑厚悠远,它是我国现存古钟中年代较早,体重较大,保存完整的珍贵实物,可称稀世珍品。此钟与苏州寒山寺的古钟齐名,有“<b>南有姑苏寒山,北有真定开元</b>”的说法。偌大一口铜钟,悬挂千年不坠,堪为一大奇观。数学泰斗华罗庚教授曾在1952年偕两名外国数学家专程来正定查看钟楼,历时8天多也没计算出钟楼的受力结构和钟的挂法之间的关系。时间又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古楼悬钟依旧成谜。<div>一寺一塔外,同样出名的就是寺内这座钟楼了,可以说开元寺之所以闻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有了这座钟楼。<br></div> <div><b>天下第一赑屃</b><br></div>开元寺北半部的钟楼展现了唐代木构建筑的威武,而南半部就是石质文物的场域了。东侧居住着一位客人——大赑屃。<div>开元寺内的千年赑屃,体量之大,全国罕见,有着“天下第一赑屃”之称。大赑屃不愧名称中的那个“大”字,赑屃为青石质,残重107吨,长8.4米,宽3.2米,高2.6米,首颈长2.5米,鼻孔直径21厘米,龟背纹饰呈六角形,驼峰凹槽宽70厘米,深41厘米。为中国赑屃之最。<div>考“赑屃”的词源,在左思的《吴都赋》有:“巨鳌赑屃, 首冠灵山。大鹏缤翻, 翼若垂天。”“赑屃”被解释为“作力之貌”,明代从形容词变成了名词,被学者李东阳和杨慎解释为碑下的乌龟。这种“乌龟驮石碑”的CP,最晚在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雕刻的的王舍人碑就已经定型,传承到现在已经快2000年了。<br></div><div><div>这个大赑屃本不是开元寺中之物,2000年在正定府前街改造施工的时候发现的,同时出土的了若干块残碑及碑帽,其余残块可能压在附近的民房下面。碑文庄重有力,根据内容判断为五代时期曾驻扎正定的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所立。安重荣是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驾下大将,当时石敬瑭向北方的辽国称“儿皇帝”,割幽云十六州给辽国,为安重荣所不齿。最终与皇帝理念不合的安重荣起兵造反,无奈不敌,最后被石敬瑭俘获之后斩首。安重荣虽也是一方军阀,倨傲跋扈,但是在气节上是不亏的。</div><div>赑屃及残碑的发现,对研究唐至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有着重要的实物价值。目前,我国现有五代碑刻很少,这样的巨碑极为罕见,应属国内最大的一通,而巨型赑屃更为珍贵。</div></div></div> 走近看,有种让人屏气凝息的庞大压迫感。 说开元寺不热闹倒也不准确,虽然没有僧人居住,却有不少从正定出土的石狮子摆放其中。它们三五成群,几乎没有完好无损的,好像从历史这场战争中幸存的伤兵,带着许多沧桑和历练,也带着份时光的荣耀。 <div><b>三门楼</b><br></div>大赑屃东面则是经过修复的“三门楼”遗址。<div>寺院最南端是复建的唐代三门楼石柱。三门楼原为开元寺前部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如意年间(692年)。专家据现有资料推测,三门楼原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中柱、歇山顶(或庑殿顶),下为石柱,上为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整座建筑雄伟、豪放,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的建筑风格。最为珍贵的是,三门楼石柱上有唐大历十二年(777年)藁城主簿李宥撰写的《解慧寺三门楼赞并序》及宋、金等后代人留下的多处题记和线刻画,为后人研究唐代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等留下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br></div><div>三门楼是比较罕见的石木混合结构建筑,下层是石质柱子构成的门,上层是木质材料构成的楼,非常罕见。在下层的石柱上,满刻石柱主题名、佛教经文画像以及礼佛人名。三门楼本是唐代开元寺的山门,年深日久木构腐朽,到了晚清时节已经朽坏不存,惟余石柱12根、横梁1根。民国时期石柱折断、倒伏,部分缺失,上面的雕刻也出现了腐蚀漫灭,直到2008年才在原址修复完成。“三门楼”在修复中对现代修补部分做了可识别处理,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原石与候补材质的区别,但是雕刻磨灭大半,只有在《常山贞石志》等古籍中寻找当年题刻的内容了。</div> <div> 开元寺须弥塔<br></div><div>钟雁交映开元风,须弥峭立素塔雄。<br>三门楼存遗唐韵,赑屃客来惊世容。<br>~~~黄剑君游正定感得所作,2023年11月4日于正定古城<br></div> 塔与钟楼遥相对应,互为依托,两情依依,构成开元寺独特的一道风景。钟、砖塔交相辉映的平面布局,默默见证了千年的历史沧桑,生生不息地撰写着古老正定的文明史。也正如著名作家、学者余秋雨所言:<b>正定具有千古之美,是中华文明最辉煌时代的图谱与证据。</b> 2000年与大赑屃一同出土的还有数块残碑,也在开元寺内存放,石碑上的字体极美,要是喜欢书法者不妨认真去看看。 <h1>当我们走下开元寺高高的台阶,大家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那盛世唐朝,決決大唐之风瞬间扑面而来。唐代的钟楼、古塔、三门楼石柱……处处散发着迷人的唐风遗韵。</h1> <div><b>《祭侄文稿》</b><br></div>宋金时期,开元寺南已经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居民区,开元寺东侧的大街——燕赵南大街,很可能在唐代就已经存在了。<div>漫步在燕赵南大街上,和唐时的古人在空间上处于同一条街道上,不由得想起安史之乱时颜杲卿苦守真定,城破之后一门罹难,安史之乱平复之后,颜杲卿的族弟颜真卿在正定访得颜杲卿幼子也是自己的侄子颜季明的残骸,才写下了著名的“<b>天下第二行书</b>”《祭侄文稿》,再想到前些日子因为《祭侄文稿》引发的绝大波乱,真有一梦千年、恍然若失的感觉。<div>《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br>《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br>《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br></div><div><br></div><div>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 纵28.2厘米,横72.3厘米<br>台北故宫博物院藏<br></div></div> 王羲之以“中和之美”筑起中国书法的第一座丰碑,颜真卿则是以他的“气格之美”树立起中国书法的又一座高峰。而最能体现颜真卿“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的,是他的《祭侄文稿》、《争座位帖》、《刘中使帖》等行书作品,其中以《祭侄文稿》为最。 继续行程,很快来到著名的临济寺。 <b>★临济寺</b><div>临济寺,又名临济塔院,始建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年)。临济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临滹沱河侧,因之遂得临济之名。临济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临济一派的发祥地,也是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庭。<br>1983年,国务院确定其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临济寺澄灵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临济禅寺 临济寺坐落在正定县城内,原址在城东南的临济村。1983年国务院确定其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据《正定县志》记载:“临济寺,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建,早于临济宗”。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临济宗创始人义玄法师驻锡于此,住持临济寺,并在这里弘扬临济宗禅法。他提出“三亥”、“三要”、“四料简”、“四照明”等参禅原则和宗旨,通过师徒问答的方式,了解对方悟境深浅,然後根据悟境深浅程度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教、接引禅人。其禅风以“单刀直入,机锋峭峻”著称,别成一家。在接引学僧时,对其所问不做正面回笞,只以棒打加口喝来促使对方省悟,成语“当头棒喝”即源於此。义玄禅学很快得到北方信徒认可,前来问法求道者络绎不绝,并形成禅宗一大宗源,後世以寺名称之为“临济宗”,成为禅宗五大派别中流传最广的大家。<div>唐咸通八年(867年)义玄禅师圆寂。遗骸火化後,其弟子将舍利分建两塔藏之,一塔建於河北大名,今已不存。另一塔在正定临济寺内,唐懿宗赐谥义玄为“慧照禅师”,赐塔为“澄灵塔”。临济寺在宋金战争中毁於战火,唯塔独存。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金世宗予以修复,但仍保留了唐代建筑风格。<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临济寺澄灵塔</div>机锋峭峻临济禅,当头棒喝宗义玄。<br>八角九级澄灵塔,法乳传灯张日韩。<br>~~~黄剑君游正定感得所作,2023年11月4日于正定古城 1986年5月19日,日中友好临黄协会访华团一百人云集临济寺,隆重举行庆祝祖塔修复落成剪彩仪式和诵经法会。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和松山万密长老为修葺一新的临济禅师塔剪彩。赵仆初会长为“重修临济塔功德圆满,书赠日本日中友好临济黄檗协会访华团诸长老大德”诗一首:“历历孤明,照彻边际。巍巍一塔,撑柱天地。曲唱黄檗,风嗣临济。法幢同扶,两邦兄弟。” “<b>不二</b>”:<div>“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与“一实”相应,我们平常看到的“不二”,常常对应着“一实”。“一实”,也就是“真如”,是指世间万事万物“真实不虚,如如不动”的本真。“一实不二”,就是讲世间万事万物原本就是一体平等,而无分别的。</div> 临济塔为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30.47米,建在八角形砖砌基台上。台上为石砌基座,再上是砖砌须弥座。束腰正面镶嵌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谕旨石刻。须弥座上由勾栏、斗拱组成一围平座,勾栏上雕“”字图案和花卉图案。平座上以三层仰莲承托塔身。塔第一层较高,四正面为砖雕拱形假门,四侧面饰方形假窗,转角刻圆柱,柱头有卷刹。正面有“唐临济慧照澄灵塔”石匾。第二层以上,层高逐减,密檐相接,各开间宽度也相应递减,形成协调轮廓线。塔各檐下均施砖仿木构斗拱,平座和第一层檐下为五铺作出双杪。塔身各檐角梁为木制,檐瓦、脊兽和套兽均为绿琉璃制作。各层檐角悬挂风铃,微风吹来,叮吟作响。塔顶覆绿琉璃瓦,塔刹由仰莲、宝瓶、相轮、圆光、宝盖、仰月、宝珠等组成。整个塔显得清秀玲珑,稳重挺拔。 大雄宝殿是本寺第一重殿,於1987年落成,坐北朝南,位于澄灵塔後,高11米,宽20米,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建筑。硬山调大脊灰筒瓦顶,额枋绘旋子彩画。1983年以来,由国家拨款,中日僧众及信士布施、捐赠建造,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额。殿内正中供着樟木雕刻的释迦牟尼佛像,两旁为其弟子,迦叶和阿难,释迦牟尼背面是观世音菩萨。北墙东边为文殊菩萨,西边普贤菩萨。东南角供地藏菩萨。殿的东西两侧为十八罗汉樟木雕像。<div><br><div>法乳堂位于大雄宝殿东侧,殿内正中供菩提达摩禅师木雕像;东位为慧能大鉴禅师像;西位为临济义玄禅师像;东墙刻《正法眼藏·禅宗佛祖源流》;西墙刻《中国临济宗源流》。</div><div><br></div><div>传灯堂在大雄宝殿西侧,里边供奉日本临济宗荣西禅师、南浦绍明禅师、日本黄檗宗初祖隐元禅师等三位祖师像。</div></div> 继续前行,南行不远,就到了广惠寺。 <b>★广惠寺</b><div>广惠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年),是正定八大古寺之一。因为寺内建筑仅遗存一座华塔,所以又称“华塔寺”。广惠寺华塔始建于唐,后塔毁,现存为金代遗物。<br></div> 广惠寺华塔,又称多宝塔、花塔,位于正定县正定镇生民街路东原广惠寺内,是正定广惠寺现存的主要建筑。相传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785~804年),按该塔的形制和有关文献资料分析,应是金代的遗存。 <br>广惠寺华塔为八角砖雕砌仿木构楼阁式花塔,共四层,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坐在同一方形基台上,总平面呈八角形。塔高40.5米,造型独特,结构富于变化。因塔身第三层以上八面八角的垂线有龙虎豹狮象及佛像等壁塑,形如花束,被称为华塔。华塔是中国古塔中的一种特有类型。其雕饰较为华美、布局较为独特,堪称塔苑一绝。<br>1961年3月4日,广惠寺华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惠寺多宝塔<br>朴型雄奇华丽生,砖塔耸立寺已空。<br>绝世稀珍称多宝,沧桑美极诠从容。<br>~~~黄剑君游正定感得所作,2023年11月4日于正定古城 <div>广惠寺华塔三层塔心室北壁前并列2尊石雕释迦多宝佛像,佛座上枋刻有贞观二年为太宗皇帝寿诞造像的题记。<br>塔心室为八角形,南面辟门,依北墙砖砌一佛坛,长3.06、宽1.3、高0.39米,占据塔心室近半。二佛像坐北面南,并排供奉于两个束腰佛座上。二佛像汉白玉石质,造型基本相同,其头与右臂皆失,左手、右足残损。佛体态壮硕,肩宽平,颈部有三道蚕节纹。结串珠项饰,身披袈裟,轻薄贴体,袒右肩,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左手小臂平置于腹前,结定印。袈裟覆双腿,裸露两足,下摆自两腿前自然脱出,呈半露莲叶形,褶襞平整对称。二佛背后双肩中部、腰部及须弥座后部两角处凿有长方形卯孔,应为安装背光之用。左侧佛连座高152厘米、像残高75厘米、双膝间最宽81厘米;右侧佛连座高155厘米、像残高78厘米、双膝间最宽82厘米。<br></div>广惠寺华塔立面形象繁华富丽,其上半部装饰巨大的彩色壁塑,造型古朴而雄奇,华丽而生动,使之成为同类建筑中之典型代表。 广惠寺华塔也是中国砖塔中造型较为奇异、装饰较为华丽的塔,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已被古建筑界所公认。 天色渐晚,夜色降临,灯光衬耀下的华塔更显华贵。 历史的花束<br>风云色变,峭立的广惠寺花塔,却更宛如一支圣洁的花束,格外引人瞩目。在它奇异的造型、华美的雕饰背后,还隐藏着说不尽的历史故事,道不尽的岁月沧桑...... 正定四塔 简单小结:<div>时光变换不停,建筑文化不变。正定的4座古塔广惠寺华塔、开元寺须弥塔、天宁寺凌霄塔、临济寺澄灵塔,既是记录历史发展的印记,又浓缩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br>每一座古塔<br>都是一件独具匠心的艺术品<br>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br>我们一起见证古城古塔的魅力!</div> 反身北行,登临著名的阳和楼。 <h1><b>★阳和楼</b><div>正定的“九楼四塔八大寺”,九朝不断代,记录着古城的兴衰沧桑。<br><h3><br>九楼,指的是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楼以及四座城角楼,不属于城门系统的楼只有一个:阳和楼,是九楼之首,有“八楼匝地拱阳和”之说。<br>◆阳和楼,始建于金末元初,以后的数百年间多有修葺。楼七楹,布局略似故宫端门,有“畿南名楼”“镇府巨观”的美誉。梁思成先生称赞此楼庄严“<b>犹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b>”。</h3></div></h1> 阳和楼的平面很简单,是七楹长方形。面阔七间,进深两间,中间的五间敞着,东西两头各有一间类似钟鼓楼的单间。单檐歇山顶,楼高17米,高大广阔。<br><br>南面为正面,楼檐正中悬挂写有“阳和楼”的楷书大字牌匾。北面悬挂“广大高明”匾额。东侧有阶梯可以上下。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碑亭。 ◆如今的阳和楼,横跨正定城内燕赵南大街中段。主楼建立在高敞的砖台上,砖台楼基高8.6米,东西长66米,南北宽21.6米。<br><br>阳和楼像城门一样跨街而建,台下并列有东西两个圆拱洞门,将大街分成两股道,行人车马可以通行。 阳和楼<br>八楼匝地拱阳和,镇府巨观山海特。<br><font color="#333333">文风熏得元曲扬,广大高明垒安乐。</font><br>~~~黄剑君游正定感得所作,2023年11月4日于正定古城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修阳和楼记》记载:“阳和楼者,镇府巨观也”。“每登于斯,南瞰滹水,北瞻恒岳,右挹太行之晴岚,左观沧海之旭日,飘然若出尘世,御天风于九霄之上”。<br><br>文人喜欢登上阳和楼把酒临风,吟诗作赋,研讨作品,交流创作心得。在阳和楼上的一次次思想碰撞中,元曲从民歌时调发展到创作的文人化、专业化,最终成为“一代之文学”。<br> 印章打卡集藏开始成为了我们每次出行的必备要素。 转而南行,直奔南城门(长乐门)。 ★南城门<div>正定,古称常山、真定,自北魏至清末一直是郡、州、路、府治所,是当时我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之一,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br><br>正定古城墙是现存比较少的明代城墙遗存,残留长度在现存明城墙中位列第三,仅次于南京和开封。1993年7月15日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div><br></div><div>正定古城墙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52年),前燕大将慕容恪修建了一座名叫“安乐垒”的军事城堡。<br><br>北周时期,在安乐垒的基础上筑恒州城,是一座规模不大的石城,周长只有13华里。<br><br>《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即风动碑)上记载了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为了防止滹沱河水灌城,将石城拓建成一座周长20华里的土城。<br><br>宋、元、明各代都对正定城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葺和扩建。明代洪武元年置真定府,下辖11个县和5个州。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正定城墙扩建为周长24华里,高三丈二尺,上宽二丈的土城。<br><br>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真定知县顾授始把土墙改为砖包土,后任知县周应中向朝廷申请动用府库银六万余两,征用真定府所辖各县民夫,分段兴建城墙,到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才竣工。<br><br>明代的正定城墙是府级规制,规模宏大,布局讲究,有四道城门,东曰迎旭,南曰长乐,西曰镇远,北曰永安,四座城门都建有月城、瓮城和内城三道城门。城墙形成了迂回曲折的防御体系,易守难攻,在预防水患和军事防卫上起了重要作用。<br><br>正定把古城墙修缮作为古城保护重点工程,投资2.3亿元修复了南城门城楼系统及古城墙5.2公里,并对2.8公里的南部城墙进行了高标准的亮化,2017年9月2日对外开放。还恢复了西城门、北城门遗址。<br><br>“<b>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b>”。正定南城门又称为长乐门,现在已经成为古城正定的标志性建筑。尤其是石家庄人来正定的必经之地。沿体育大街一路向北,抬眼看见南城门,就到了自在正定的地界儿了。</div> 正定的四个城门都有月城、瓮城、主城(也称里城、内城)三层防御体系,现在的南城门已经复原了明代城门的形制,再现了瓮城、月城的规模。<br><br>◆瓮城,是在主城门外(也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者方形的小城池。瓮城一般和城墙连接在一起,高度也一致,墙上设有箭楼、雉堞等防御设施。之所以叫瓮城,是因为这个小城池都建有高深的四壁,形状像一个瓮,时刻准备瓮中捉鳖。<br><br>◆月城,是在瓮城外加修的又一层城墙,像弯月一样半包围着瓮城。月城的城墙一般比主城和瓮城的城墙矮一大截儿,这样就形成了高低两层的防御工事,尤其是方便用弓箭射杀敌人。月城城墙距离瓮城城墙比较近,即使敌人攻进月城,因为地方狭窄,兵力也很难迅速展开,不利于大部队跟进稳固阵脚。<br><br>为了防守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延缓敌人的冲击速度,瓮城的城门通常和主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月城的城门和瓮城的城门也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相互交错。敌人进入月城后,必须在月城和瓮城之间走S形路线,才能进入瓮城。进了瓮城,得走L形路线,才能进入主城(里城、内城)。<div><br></div><div>这样迂回曲折的防御体系,再加上城外宽阔的护城河,所以民间有“铁打的正定”之说。当年侵华日军进攻正定,都不能从城门打开突破口。<br></div> 长乐门<br>三关雄镇铁正定<font color="#ed2308">,</font>瓮月主城御分明。<br><font color="#333333">回首北顾四塔巍,自在东垣胜迹兴。</font><br>~~~黄剑君游正定感得所作,2023年11月4日于正定古城 <h1>“但以雄关存旧迹、但留形胜壮河山”。</h1><h1>正定的夜景烟花,已经是石家庄的一张旅游名片,南城门是最好的观景台。站在城墙之上,望见烟花璀璨,街景琉璃,盛世繁华,人间温暖。</h1> 如今,作为历史的传承者,我们应该积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分,尊重爱护中华民族历史遗留下来的珍宝,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div>历史是条长河,滚滚向前推进不停息,形而下的古物古迹和形而上的传统教育,在某个地方,是沉淀于这条历史长河中的......</div> 每次出行,孩子们都是最大的受益者。闻道之旅,让他们感知和体悟到更多学校教育所没有的东西。 <p class="ql-block">在文化日渐多元的当下,我们倡导引领的闻道之旅,更是一种从表象到深层次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是对中国文化及其创造者们表达敬意的途径和方式。</p> <h3>  此行闻道之旅活动共有二十七位家人及孩子积极参与其中,先后在正定古城十余个景区游走,对四塔四庙、两博、府文庙、县文庙及阳和楼、南城门进行了登临和参观游学,对平山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了更为一定了解。总体效果还是很好的,对燕赵家乡的热爱和中华文化自信的建立就是需要通过闻道之旅这样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来稳步推进、不断加强。感恩家人们的积极参与与关注!</h3><h3> 感恩正定古城景区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感恩大家的积极配合!相信家人们都能学有所获,行有所得,更好去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h3> 此次正定的闻道之旅目标景点十余个,行程相对紧凑,分享总结环节精彩纷呈,全体家人共同去感受体悟自然、人文的和谐统一、与道合一……<br>闻道在途,学习不止,践行不辍,知行合一,游学相长!<div>感恩大家的积极参与和高度配合!</div> <h3>本美篇所用图片均为此行闻道之旅的家人们共同提供!</h3><h3>感恩每一位参与者的分享!</h3> <h3>闻道在途,学习不止,践行不辍,精进无休。我们知行合一,游学相长。感恩家人们的积极参与和高度配合!感恩大家!</h3><h3>太极轩国学公益大讲堂团队</h3><h3><br></h3> <h3>道行天下</h3> <h3>2023年,我们闻道之旅继续行进在路上......2023-2024年,我们按照预先拟定的出行城市踏上行程:本省的正定、平山、井陉、磁县、邯郸、临漳、永年、河间、赵县;河南的安阳、洛阳、南阳、郑州等;江苏的徐州、淮安等;山西的太原、盂县、阳泉、太谷、临汾等;山东的曲阜、邹城、滕州、淄博、枣庄等地;安徽的合肥、亳州、宿州以及京津冀周边资源,感受品味各地历史遗存的文化意蕴。欢迎大家反馈意见并积极参与应征出游向导志愿者。让我们随时做好准备,带上闻道游学尊史重道礼敬先贤的好心情继续出发吧~</h3> <h3>让我们一起恭念感恩词。世界将因你我共同努力而变得更加美好:</h3><h3>1、感恩天地滋养万物;</h3><h3>2、感恩祖先慈悲智慧;</h3><h3>3、感恩国家培养护佑;</h3><h3>4、感恩父母养育之恩;</h3><h3>5、感恩亲朋好友相伴;</h3><h3>6、感恩老师辛勤教导;</h3><h3>7、感恩同学关心帮助;</h3><h3>8、感恩农夫辛勤劳作;</h3><h3>9、感恩食物滋养我身;</h3><h3>10、感恩大众信任支持。</h3><h3>感恩一切以及所有付出的人,</h3><h3>让我们以感恩之心,</h3><h3>奉献于这美好的人世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