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戢的美篇

宽戢

<p class="ql-block">夕阳随笔:骑行侠之云南深度游记实续集</p><p class="ql-block"> 骑行侠智白宁今年夏天在云南大理和丽江古城的四周绕行,住宿,探究,摄影,游玩一月有余之久,乐不思蜀,流连忘返 ,收集其摄影笔记之多,美篇无法一集收磬,特做此续集。以赏爱好旅游者一睹之快,如和骑行侠智白宁同行之美。</p><p class="ql-block">请欣赏丽江古城最大的寺庙之一:指云寺。</p> <p class="ql-block">  丽江最大的寺庙指云禅寺。位于丽江西郊的拉市海西。始建于清雍正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年历史,</p><p class="ql-block">为丽江五大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  来到指云寺,有点意外这个在外人眼里并不是出众的寺院,却犹如一颗明珠一样,镶嵌在拉市海边上,散发出一阵阵禅意。 指云寺是大香格里拉地区噶玛噶举十五大寺的主寺,怙主东宝仲巴活佛驻锡地,寺内有莲花生大士修行的山洞和巨型伏藏石等圣物。指云寺觉沃佛传说是南诏公主江萨曲珍远嫁松赞干布时留于此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摄影艺术大片:云雾缭绕中的指云寺。</p> <p class="ql-block">  纳西族对于政治没啥兴趣。唐代中原王朝及大理国都有公主嫁到吐番。纳西姑娘宁可去玉龙雪山殉情,也不愿意去给松赞干布做姨太太。</p> <p class="ql-block">虔诚的上供者。</p> <p class="ql-block">2018年与主持的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丽江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全国共计四个被称为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丽江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纳西东巴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土番碑。(唐代,丽江石鼓格子出土)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东巴挂珠。</p> <p class="ql-block">玩偶。</p> <p class="ql-block">陶罐。</p> <p class="ql-block">磁碗。</p> <p class="ql-block">锦帛画。</p> <p class="ql-block">献给伟大领袖毛主席,我们永远跟你走。</p> <p class="ql-block">参观者。</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散步,住处离黑龙潭公园三百多米,“胜似闲庭信步”来到这水天如画的黑龙潭公园一游。</p> <p class="ql-block">座落在公园内的丽江市民间艺人协会。</p> <p class="ql-block">山林、湖水、桥亭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远眺玉龙雪山的再现。</p> <p class="ql-block">丽水金沙。(中国丽江国际民族文化交流中心)。</p> <p class="ql-block">屏风艺术。</p> <p class="ql-block">红太阳广场。</p> <p class="ql-block">要在古城看绝美雪山,这几个位置可谓绝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四方街看雪山,这是万万没想到系列。四周皆是房子,所以从四方街望去,几乎只能看到雪山一角,像是屋顶上晕开的阴影,又有着分明的轮廓。从四方街往东大街,雪山又不见了,直到行至密士巷,雪山便倏然出现在眼前,那是一种震撼心灵的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白沙古镇,一个喝着咖啡 ,望着雪山的小镇。在第一集中已介绍过白沙古镇,拍几张美景补充一下。</p> <p class="ql-block">雨过天晴,偶见彩虹。</p> <p class="ql-block">火烧云。</p> <p class="ql-block">傍晚饭后换个地方走走,这里的阳光“消失的地平线”要晚点。</p> <p class="ql-block">智白宁:我来到了丽江玉嵩村洛克故居。</p> <p class="ql-block">  “约瑟夫·洛克于1884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13年入美国国籍,1919年获植物分类学教授。1922年2月,洛克以采集植物标本为目的,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从云南思茅入境到达丽江。于是他开始和纳西族人接触。1924年,他带着八万件植物标本和文物到华盛顿。同年11月,他第二次来到中国,此后洛克便频繁地往返于美中之间。”洛克旧居陈列馆(原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中国云南探险队总部旧址)的简介牌上如是写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洛克故居。据了解,1926年,洛克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纳西族宗教文化、历史和语言的研究上。1944年,洛克曾与中国燕京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商定五年调查研究计划。哈佛大学以巨额美金买下洛克带到美国的东巴经书。1949年8月12日,洛克乘专机离开中国。至此,他先后在中国西南纳西族地区生活与工作了二十七年。往后,洛克漂泊于欧洲和美国,有多种有关纳西族文化方面的论著问世,例如,影响较大的有《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和《纳西语——英语百科词典》两种。</p> <p class="ql-block">纳学巨擘。</p> <p class="ql-block">洛克旧居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看见丽江”还特别注意到洛克在其著作中关于玉湖村的描述:“巫鲁肯”村是一个环境优美,坐落在雄伟的丽江玉龙雪山脚下的小村子。雪山主峰扇子陡,犹如保护神似的保护着“巫鲁肯”村。</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洛克晚年在信中写到:“与其躺在夏威夷的病床上,我更愿意回到玉龙雪山的鲜花丛中死去……”</p> <p class="ql-block">老乡指引的一条小路超近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听说这是宋代留下来的一棵杏树。</p> <p class="ql-block">果实累累。</p> <p class="ql-block">  果实不大。但杏味十足。深深的留在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  下了一夜的雨,一大早天空放晴。便在门口转转……。</p> <p class="ql-block">  雨过天晴,美景尽收眼底,随手一拍把这美丽的瞬间记录下来。</p> <p class="ql-block">廊亭。</p> <p class="ql-block">万寿亭。</p> <p class="ql-block">解脱林。</p> <p class="ql-block">高山流水。</p> <p class="ql-block">东巴文化研究所。</p> <p class="ql-block">前往宝山石头城的途中。</p> <p class="ql-block">和来自家乡的游客拼车去宝山石头城,昨夜下了一夜的雨,公路上多处塌方,一路下车搬石头。</p> <p class="ql-block">途中遇到一群著名的黑山羊。</p> <p class="ql-block">俯瞰金沙江。</p> <p class="ql-block">云山雾罩,山村炊烟袅袅。</p> <p class="ql-block">云雾山中,山村、梯田,是摄影者的最好素材。</p> <p class="ql-block">丽江宝山石头城。</p> <p class="ql-block">  在丽江城北110公里的金沙江峡谷中,有一座百余户人家聚居的石头城,建在悬崖上一块独立的蘑菇状巨石之上,三面皆临悬崖绝壁,一面石坡直插金沙江,是真正的天险之城。</p> <p class="ql-block">  据传,宝山石头城始建于唐中期,纳西语称为"拉伯鲁盘坞",意为"宝山白石寨",曾经为丽江路宣抚司所辖的七州之一——宝山州治所。</p> <p class="ql-block">  纳西族先民大约在五六世纪的南北朝时期迁徙到这里,《元史·地理志》载宝山州情况道:"其先自楼头(宁蒗县永宁)徙居此二十余世。"那时宝山州内山脉纵横,河谷深切,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p> <p class="ql-block">  从路边的山梁上看石头城,东面是 滚滚的金沙江,北方是雄险的太子关,西边是逶迤的牦牛岭,南侧是岩石渡绝壁,全然是一个巨大的石头耸立于金沙江峡谷的陡峭山坡上,势如刀削,猿猴也难攀爬上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宝山石头城将人为军事攻防与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雄奇险峻完美结合,充分彰显了纳西族先民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古城堡中,是极为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石头城里的马帮。</p> <p class="ql-block">  纳西先民们选择在巨石上顺势就地建立家园,居民家里房柱以石为基,桌凳、灶台、碗柜、台灯、床等均由原地山石修凿而成。城中石阶随地势升降,均是一凿一钻而成,石阶经过人走、猪拱、马踏,千百年来至今仍保留原貌。</p><p class="ql-block">石灶台。</p> <p class="ql-block">石磨,石灶台,石灯,石床,石井,石水缸。</p> <p class="ql-block">  石头城外是错落有致的梯田,周围所有山坡,凡能开垦的都已辟为梯田。</p> <p class="ql-block">  大约在隋末唐初,曾有一支摩梭人从宁蒗永宁迁居宝山石城,不畏艰险地修筑石级梯田,才使得石头城外本来贫瘠的土地,变成了金浪翻滚的粮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纳西族在上千年前创制了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纳西象形文字。用它书写的数万卷经书被世界各大图书馆、博物馆珍藏,而且被誉为“纳西族古代社会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 东巴文化是纳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宝山东巴文化不但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宝山派”是纳西东巴“四大派”之一,影响很大。宝山产生了诸多著名东巴,其中有一位古代东巴被人作为“菩萨”建寺供奉至今,这在东巴文化史上绝无仅有。</p><p class="ql-block"> 纳西象形文字中的两部珍贵经书:《养马卖马》、《买卖寿岁》也产生在宝山石头城。</p><p class="ql-block"> 1998年,在宝山首次发现刻有纳西象形文字的青砖,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2006年5月26日,宝山石头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20年5月26日,宝山石头城村入选云南省旅游名村。</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迄今遇到的最艰难的一段路。省道,乡道,村道。盘山路,碎石路,泥泞路。上坡,下坡,塌方,落石。凡所应有之路,无所不有。这是从丽江城前往宝山石头城的路况,140公里。路上十小时,赏景两小时。肝肠寸断也无怨无悔 。宝山石头城,虽说名字里面带着“城”,但其实它就是一个古村落,面积也只有0.5平方千米,村落有多古老?那要追溯到元朝忽必烈时期,距今算起来差不多700多年的历史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宝山石头城,虽说名字里面带着“城”,但其实它就是一个古村落,面积也只有0.5平方千米,村落有多古老?那要追溯到元朝忽必烈时期,距今算起来差不多700多年的历史啦。</p> <p class="ql-block">108户纳西族人家在这里生活并传承古老的民俗和传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是个长寿村,百岁老人四人,九十岁以上的二十八人。</p> <p class="ql-block">晚点离开,我在丽江很想你。</p> <p class="ql-block">大研纳西古乐会。</p> <p class="ql-block">丽江—行走在行走之外。再见了丽江。</p> <p class="ql-block">  弥蒙(弥渡—巍山)古道为东北—西南走向,是徐霞客所记“迷渡道”的向西延伸,为古代弥巍之间的主要通道,这条古道出弥渡县城西门,过天渡桥,经新城、龙门邑、进蒙化箐,经桃园哨、石佛哨、过隆庆关,到巍山县城。</p> <p class="ql-block">  4+2骑行巍山-弥渡环线,走“鸟道雄关”。从巍山到弥渡的弥巍线,42公里,上坡22公里,下坡20公里</p> <p class="ql-block">  在山下时就看到山上云雾缭绕,太好了,不晒不雨,骑车爬坡最好的天气。上坡是新修的柏油路,路况好,干净,车少。</p> <p class="ql-block">  鸟道雄关在南诏故都巍山城东,隆庆关是古代“西南丝绸古道”人马驿道的重要通口,海拔2700米,这块石碑是明代万历年间刻写的。[图片]鸟类专家们认为,这是世界上发现的唯一最早、最古老的关于“鸟道”的记载。这里既是西南古丝绸之路的驿道,也是候鸟迁徙的咽喉通道。每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会有数以万计的候鸟从这里飞过,飞到缅甸、印度等地过冬,“鸟道雄关”浓雾缭绕,成千上万的候鸟在这里迷失了方向,它们相互碰撞,发出各种鸣叫声,形成“鸟吊山鸟道雄关”奇观。</p> <p class="ql-block">  巍山县曾经是茶马古道重镇,是明清时期西南的马帮根据地之一和马帮必经咽喉之地。明清时期,隆庆关作为茶马古道的关隘,每天有大量的马帮从这里经过,承载了连接内外、沟通南北的交通纽带职能。</p> <p class="ql-block">  关隘附近的石块上留着一个深达25厘米的马蹄窝。。</p> <p class="ql-block">大理州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内展出的神像群。</p> <p class="ql-block">  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本主又叫本主神,白语称“武增”,又称“老谷”(男性始祖)、“老太”(女性始祖),各地还有“武增尼”、“增尼”、“东波”等。这些称呼有祖先和主人的含义,但并不是单纯的祖先崇拜。</p><p class="ql-block"> 一般认为,本主崇拜源于原始社会社神的崇拜和农耕祭祀。它在南诏时期即已形成,并且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的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以后又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本主数量不断增加,文化内容越发丰富,才形成如今的本主崇拜格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本主崇拜是大理白族极具特色的信仰形态,深刻地影响着大理白族民众的日常生活。若从时间上看,在唐南诏国时期已经有了本主崇拜观念及其信仰形态,而到宋元大理国时期则有了成熟而典型的本主信仰形态,到了明朝初期则再发展成白族普遍性的本主信仰体系。若从宗教学视角看,本主信仰表现出强烈的人神崇拜属性:从异质性的他者到人的道德圆成者,再到现实生活中的人,本主身上所呈现的人的属性越来越强,其作为核心的特质也越来越突出。大理白族地区围绕本主建构的人神崇拜,拉近了人与神灵之间的距离,从而围绕本主庙形成了一个互动性的村落生存共同体。</p> <p class="ql-block">  出去旅行,喜欢小城古城,古镇古村。</p><p class="ql-block"> 那里总能遇见久违的原始烟火,召唤遥远的来路,深藏中国社会最基础的基因密码。 尤其遇见游人不多,步步古迹,处处是景,地域特色浓郁的地方,更是如获珍宝。</p><p class="ql-block"> 巍山古城就是这样,具有浓郁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南诏国的发祥地。</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元代的古城,在明代改为砖城,如今风貌依然。 </p><p class="ql-block"> 巍山的古建精彩异常,却没有其他古城的喧嚣,仿佛依然是当年的南诏国,气定神闲,自在于哀牢山麓,红河源头。</p> <p class="ql-block">  巍山文庙在古城的蒙阳公园一墙之隔,东临古城,有大城门、大成殿、雁塔坊、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等。</p> <p class="ql-block">  说起米轨小火车,首先要说一下个碧石铁路,它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民营铁路,全长177公里,从个旧经碧色寨到石屏。于1915年开工建设,1936年全线竣工通车。</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云南·红河哈尼族自治洲·石屏。</p> <p class="ql-block">  石屏古城素有“滇南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称号,其间的民居建筑和巷道凸显了“小而精 真而美”的特质。为充分激活古城新业态,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石屏充分发挥手艺人、匠人、非遗传承人的作用,对古城内的古民居古建筑进行开发利用,不断焕发古城灵魂,让“推窗见绿、四季见花、出门进园”的“绿美古城”逐步呈现。</p> <p class="ql-block">这座被严重低估和忽略的小城。</p> <p class="ql-block">  它有着大理、丽江那样“云南式”的生活节奏和古城情调,却没有沾染上太多商业气息。</p> <p class="ql-block">  滇越铁路是连接昆明和越南海防港的米轨铁路,由法国人设计制造,1910年建成通车,当时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并称为世界三大最艰巨工程。滇越铁路轨距1米,全长859公里,海拔高差1900多米。滇越铁路上的标志性工程“五家寨人字桥”,长71.7米,宽4.2米,桥面离谷底高102米,全用钢板、槽角钢、铆钉联接而成,在悬崖峭壁之间巍然屹立,与山谷融为一体,巧夺天工自然天成。</p> <p class="ql-block">滇越铁路-人字桥步道全程20公里,爬升300米,90%沿铁路行进,是中国境内风景最好且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段,期间丛山环绕、峡谷溪水、行驶中的火车险峻奇特,“云南十八怪”中“不通国内通国外” “火车没有汽车快”说的就是这里。 在建造这座大桥的过程中,一共有800多名中国劳工因此丧命,这座大桥在之后与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工程”,这些传世的荣誉被不同国家歌颂,但只有中国历史会铭记在荣誉背后的牺牲。</p> <p class="ql-block">这是铁路养护工为智白宁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说起云南,你或许会想起风花雪月的丽江,会想起悠然惬意的大理,</p><p class="ql-block">会想起拥有风花雪月的苍山洱海...</p><p class="ql-block">而“普者黑”,这个拥有怪怪名字的地方在哪里,却少有人知道。</p><p class="ql-block">但云南最美的秋天就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坝美 90%的人都不知道,云南还藏了个依山傍水的“桃花源”。</p> <p class="ql-block">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世外桃源,在书中、在梦里、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  没错,我们都有一种向往,叫做“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孙髯,字髯翁,号颐庵,自号“咒蛟老人”“万树梅花一布衣”。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0余岁。孙髯一生勤奋,著述甚丰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素有“天下第一长联”之称。</p><p class="ql-block">髯翁公园。</p> <p class="ql-block">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zé),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xiāng)神骏,西翥(zhú)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gǎo)素,高人韵(yùn)士,何妨(hé fáng)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huán)雾鬓(bìn),更苹(pēng)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p><p class="ql-block">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株廉(lián)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jié)残碑,都赋予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鱼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p> <p class="ql-block">玉皇阁。</p> <p class="ql-block">万树梅花一布衣。</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唯一与佛同名的城市—弥勒市。“弥勒”正式用作地名的时间应是宋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几经演变,就成为现在的弥勒市。所以历史的结论是先有木勒酋长,而后因官绅抑或文人们有意而为,而后有弥勒部、弥勒州、弥勒寺,最后才有弥勒市名 。</p> <p class="ql-block">弥勒市与未来佛“弥勒”同名,素有“南滇福地”之称。在中国的两千多个县市中,除了弥勒市,没有哪个地方与弥勒佛具有天然的佛缘。在南诏时期,有一些莫徒少数民族部落迁徙到弥勒,少数民族首领叫做“莫拉”或“木勒”(音译)。这些莫徒没有自己的文字,自然也不知道自己的名字用汉字如何书写。这些莫徒也不崇尚佛教,当然也不会将自己的名字与佛联系在一起。而在佛教盛行的大背景下,使用汉字的人们根据这些莫徒的口语发音用相同或相近的汉字记下来,于是官绅抑或文人们即有意无意地把本来应译作“莫拉”或“木勒”的部落名称用佛名“弥勒”二字记写。从此这个世界便有了一个与佛同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锦屏山位于弥勒市城北10余公里处,山峦灵气氤氲,树木蓊郁苍翠,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安然端坐的大佛。锦屏山建有千年古刹弥勒寺,寺中主佛为弥勒,所以有了"市名弥勒、寺名弥勒、佛名弥勒、山似弥勒”之大奇。</p> <p class="ql-block">  弥勒寺建于明天启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1999年扩建落成,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拥有大佛、大运、大雄、天王、大智五院,集弥勒布袋相、弥勒强巴相、弥勒仙光相、弥勒天冠相、弥勒思维相之绝致。</p> <p class="ql-block">云南江川区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p><p class="ql-block">墓地及其出土文物在中国青铜文化、滇文化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江川区李家山墓地是滇国最重要的墓葬遗址之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有的墓葬出土文物之多、工艺之精湛,甚至超过了晋宁石寨山6号滇王墓。而且李家山大型墓葬时间比石寨山的早,延续时间也比石寨山更长,显示出李家山墓主在石寨山滇王势力衰微之后仍继续保持了"富贵荣华"。从墓葬等级来看,李家山应该是等同于"滇王"一级的墓地。李家山早期墓葬中地方文化色彩更浓厚,它很可能是一个以土著为主的滇国高级贵族墓地。</p><p class="ql-block">李家山出土文物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它们以写实的艺术风格系统地反映了两千多年前滇国及滇人的社会发展形态、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真实状况,补充了《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的不足,是我们研究滇青铜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滇国</p><p class="ql-block"> 有关"滇"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所著《史记·西南夷列传》中,也是有关古代云南最早见诸于史书的记录。"滇国"作为云南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地方政权,是中国西南边疆古代民族(现称滇人或滇族)建立的古王国,范围包括以滇池和抚仙湖一带为中心区域的云南中部、东部地区。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证实,滇国前后存在时间约500年(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初),全盛时期为战国末至西汉初,西汉末至东汉初被中原王朝的郡县制所取代。</p><p class="ql-block">滇人以自由开放的社会心态和娴熟高超的青铜铸造技艺,兼容并蓄,独树一帜,创造了独具青铜文化内涵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滇文化。李家山古墓群等滇文化墓地出土的滇国青铜器被赞为"青铜铸造的史诗",是解读古代滇人从衣食住行到社会生活各方面最直观的资料,既揭开了滇国许多的谜团,又给我们提出了更多的疑问。</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展品。</p> <p class="ql-block">参观玉溪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展品 。</p> <p class="ql-block">古滇文化公园。</p> <p class="ql-block">滇王之印。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元封二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这段记载讲述了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进入巴蜀消灭了劳浸、靡莫两个小国,又进逼古滇国。滇王举国归附汉朝,汉武帝便在当地设立了益州郡,并铸造了“滇王之印”赐予滇王。在“滇王之印”出土前,人们对这个云南滇池边的神秘古国的了解只限于这历史记载的百余字里。“滇王之印”的出土,使这个传说中的古滇国终于浮出水面。但受印的滇王究竟是谁?“按汉代玺印制度,诸侯王印并无蛇钮之制,传世的四夷王侯(即外臣王)及邑长之类的印章倒是有制成蛇钮的,但为数极少。可见受印的滇王身份非常特殊。”云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王丽明介绍说。公元前122年,汉使长途跋涉到达滇国时,滇王为“尝羌”,这是《史记》中对滇王姓名的记载。有人据此认为,受印的滇王就是尝羌。王丽明却认为,从公元前122年到公元前109年间,尝羌是否在位存疑。此外,《史记》中记载,“滇王离难西南夷”。“离”可解释为逃离,“难”意味着滇王“亡”,因此,得到金印的滇王可能并非尝羌,而是另有其人。王丽明指出,汉代诸侯王印及文职官印的印文均为铸成,只有部分军职官印因急于封拜而有凿文。“滇王之印”的印文为凿制,可能是西汉政府为封赐降汉的滇王仓促制成的缘故。“滇王之印”的发现,为确定石寨山古墓群的年代和墓主身份的推断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也使《史记》及两汉书所载滇国史事成为信史。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落成之际,“滇王之印”被调往北京,和许多国宝重器一起成为“镇馆之宝”,被永久展出 。</p> <p class="ql-block">盘龙寺。</p> <p class="ql-block">一张著名的抗战照片,找寻了半个多世纪,才确定其拍摄的地点。</p><p class="ql-block">1945年一位美军随军记者拍摄的“二十四道拐”照片,首次刊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上。标注为“中国境内史迪威路之二十四拐” 。这张照片展现了被称为“中国抗战生命线”的奇伟景象,照片随后在国内外被无数次被转载。由于当时这位随军记者未注明具体的拍摄地点,几乎无人知道其具体位置,一直被误认为在云南昆明乃至境外的滇缅公路。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有学者在云贵两省寻找未果。</p> <p class="ql-block">  直到2002年,在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的探访下,才确定了这张照片的实际拍摄地点 ,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处的这一段滇黔公路。</p> <p class="ql-block">智白宁实拍二十四道拐公路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道拐公路是景区核心部分,始建于民国24年(1935年),次年竣工,沿晴隆山山脚的大水沟盘旋至山顶的鸦关,在倾角约60度的山坡上以“S”形顺山势而建 ,蜿蜒盘旋,第一拐到第二十四拐直线垂直距离350米,全程约4公里,呈24个弧形,故称“二十四道拐”。</p> <p class="ql-block">  摄影者智白宁,韩宽戢根据智白宁的摄影笔记,整理编辑制作此美篇续集。</p><p class="ql-block"> 2023.11.17.韩宽戢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