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酸汤子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主食,是满族常吃的一种传统特色美食,深受辽东一带民众喜爱。一户姓侯的邻居在赫图阿拉城开了个小饭店,主食便是用优质玉米做出的酸汤子,每日到这家饭店就餐的顾客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酸汤子又叫馇条,源于满族。秋收过后,家家都把新鲜玉米晾干,然后到磨米坊磨成苞米茬子,将苞米茬子洗净,放置在厨房内阴凉处,用冷水浸泡一个月左右,使其自然发酵,然后捞出,加入清水后再捞出,重复此动作七八次,再用水磨磨成糊状,接着用布口袋控去适当的水分,之后取出放在阴凉处或者是团起来放在冰箱里冷冻,以避免腐败变质。另一种是把没有长成的苞米粒子水泡,水磨之后,沥掉粗皮,沉淀细面,沥干。</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看妈妈攥汤子如同欣赏魔术表演。我把灶膛里添些柴火,妈妈把汤子面团团煮煮后,甩动双臂,那握在手里的汤子面就从薄铁片制成的喇叭形的汤子套里快速出来,在直径约是一米的大铁锅的上空画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母亲的眼珠随着那一条条弧线来回转动着,长长的汤子条落入滚开的水中。一两分钟后,色泽金黄,鲜亮的汤条就煮得浮上水面。夹一条放在嘴里,酸香,爽滑,筋道。</p><p class="ql-block"> 攥汤子得锅上能攥出去,锅下还要加足火,最重要的就是水煮沸汤面时,面团入锅十秒钟就可以,千万别烫时间长了,面表皮就变硬了,会堵住套的就没法攥了,面和得不要太干适量加水,和好后先试试很容易穿过套就可以,整个过程水都需要是滚开的,汤子才不会粘,不会坨,筋道好吃。这就需要人手脚麻利,动作娴熟,有节奏。攥完汤子后看看锅台周围,有没有汤子面,盆里剩下的和手上粘的面子多少,能判断出一个人是否节约,利落。</p> <p class="ql-block"> 我还在上小学时就学会了攥汤子。想攥汤子的想法征得妈妈同意后,我洗净手就在装汤子面的缸里学着妈妈的样子攥汤子。平时在母亲手中听摆弄的汤子面,到我手里却不听话。攥汤子时,除了汤子套的眼不往外出面,手丫、指缝、手腕都往外淌。浑身使劲也抓不住手中的汤面,弄了半天也没挤出半条。妈妈见状,笑着对我说:“双腕要用力往里稍微收一收,手指并拢微屈,双掌托面放松,攥握要用力还要有节奏。”我按照妈妈教我的方法挤是能挤出去了,但是用力不匀,尚未完全掌握技巧。不是挤下一小截,就是掉下一小坨。即没掌握好力度,也控制不好方向。可我经常练习,逐渐找到了一点感觉,偶尔能挤出一条。</p><p class="ql-block"> 一次,父亲和母亲上山割柴火,很晚了还没有回来。哥哥在屋外喂鸡喂猪,我想给家里人攥汤子吃。说干就干,于是我点着了火,让弟弟看着火,添柴火,我来攥汤子。我先和好了面,团成两团放到开水里煮熟一层,然后捞出,再重新和面,团成团,戴上汤子套,看着滚开的水,心里不免有些紧张,攥出的汤子条不长,指缝里漏出了不少,在锅里形成了面块,灶台上也出现了汤子面,累得我满头大汗,终于把汤子攥完了。爸爸妈妈回到家后不但没说我,还表扬了我。后来经过多次实际操作,十多岁的我终于能够熟练地攥汤子了。</p> <p class="ql-block"> 酸汤子的吃法多种多样。吃时按照自家喜好,清淡形的可配鸡蛋、土豆、辣椒等酱、各式咸菜食用;有的喜欢吃带米汤的,喝两口暖身开胃;也有的在锅里放上油,用葱花、生姜等炝出香味,再添上大半锅水,便可做出荤汤面;还有的把沥干的汤面放上蒜泥、瘦肉丝、大酱等调料,就成了酸甜苦辣咸俱全开胃的五味汤面;有的人甚至把汤面用凉水搅开,直接放进开水里不断地搅拌,熬成粘稠的酸糊糊,放凉后,夏日里吃,既解渴管饱又消暑,加些糖,酸酸甜甜的,更加可口。</p><p class="ql-block"> 爸爸是从城市下乡来到农村安家,大部分亲戚住在城市。当他们到我家做客时,一定会攥汤子招待他们。因为人多,就会找来舅妈“帮忙”,妈妈和舅妈麻利地戴上围裙和套袖,围着锅灶把半盆汤面甩成一条条优美的弧线铺进水花滚开的锅里。约攥到半锅时,就会拿着大盆来先盛些给客人吃。剩下的继续攥,边攥边吃,上桌的汤子都是热乎的。亲戚们兴高采烈的吃着,用滋滋或一秃噜的声音来享用这经久流传的特色美食;品尝这百吃不腻,只属于满乡人的民族盛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