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的“一渡三山”

学步翁

<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进入老龄,以及新冠“中招”后,感觉体力已明显不如以前,但外出旅行的冲动兴趣不减。口罩摘除后,曾想去洛阳的龙门、白马寺、老君山走走看看,联系了几家旅行社,一听我这年龄,都提出要年轻人陪同。这样的话,“想走就走”不就成了一句空话?最近,战友聚会后去合肥探望老排长。返程时,与南京、上海的战友告别,独自在镇江站跳下,开始了我一个人的“镇江之旅”。</p><p class="ql-block"> 镇江是长江下游一港口城市,与之隔江相望的便是大诗人李白极力推荐的,“烟花三月”必去的扬州。古代没有汽车、火车、飞机,船舶就是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当年东坡先生来杭为官,都在润州(镇江的古称)逗留、游览,甚至还动了归隐后定居润州的念头:“问我此生何所归,笑指浮休百年宅。蒜山幸有闲田地,招此无家一房客。”</p><p class="ql-block"> 在合肥站候车时,我给“小山楼”打了电话,请她给我留一间房。“小山楼”是设在西津渡景区里的一家驿站。渡口,是联系外部世界的门户,也是保留历史遗存、积淀人文故事最丰厚的地方,选择住在西津渡的景区里,我想更近的触摸它、更多的感受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 津 渡</b></p> <p class="ql-block">  在“小山楼”住下,已是华灯初上。西津渡的街巷灯光璀璨,却并不喧闹。找了一家当地人开的小面馆坐下来,点了一盘拍黄瓜、一小盘肴肉、一小瓶二锅头,一碗锅盖面,独自慢慢享用起来。</p><p class="ql-block"> “锅盖面拖酒,越喝越有!”店老板,一位年近花甲的男子边说便在我的身边坐了下来。简短的问候、聊天后,店老板打开了话匣子:“我们现在坐的地方,原来是长江的江面;身边的石坎,是长江的江堤。”哈!原来我是坐在长江上喝小酒。我告诉他,我想来看些老古董、老物件。“哦!我们这里老古董可不少:我这坎子上面有一座亭子,乾隆皇帝在亭子里候船。再往上,古街里有一座石塔,元朝的,文革时没被砸掉。至于山顶上的云台阁,是八十年代新造的,那个没意思······”</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刚蒙蒙亮,我就走在麻石铺就的街巷。两旁的店铺都还关着门,不见人影,整个景区似乎被我“包了场”。哎!渡口那边好像站着一个人。走近才发现是个石雕像,旁边竖着一块石碑。哦!上面刻着唐代诗人张祜的《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可自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是啊,西津渡历史悠久,三国时,曾名“蒜山渡”;唐代,被称“金陵渡”;宋朝以后才改成“西津渡”;到了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沿着古街往东走,不远,就是昭关石塔,白天比晚上看得更清楚了:这是一座建于元代的藏传佛塔,用青石分段雕成后再组合,耸立在街道石台座上方,因塔身刻有“昭关”而得名。据说,他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过街石塔,也是“全国重保”。穿过石塔,走下“五十三坡”,是“英国领事馆旧址”。1858年6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大英帝国签订《中英天津条约》,镇江辟为通商口岸。1864年,英国开始在云台山上建筑领事馆。1927年北伐军兵临镇江,英国政府被迫交还镇江租界。后来,利用领事馆地盘修建镇江博物馆,保留了两幢英国领事馆的馆舍。199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真乃是:小小西津渡,宝贝真不少。一眼看千年,一街三重保。</p><p class="ql-block"> 图为张祜塑像和他的诗碑。</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夜色。</p> <p class="ql-block">  玻璃地砖下保护着西津古渡口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街巷灯光璀璨,却并不喧闹。</p> <p class="ql-block">  浓浓的雾气,仿佛给西津渡蒙上了神秘的面纱。</p> <p class="ql-block">  小面馆的地面,很多年前,还是长江的水面;桌端的石坎,曾是长江的江堤。</p> <p class="ql-block">  过街石塔,保存得如此完好,这是全国唯一。</p> <p class="ql-block">  小山楼驿站,晚上睡觉出奇的安静。</p> <p class="ql-block">  清晨,西津渡还未完全从睡梦中醒来。</p> <p class="ql-block">  街巷空无一人,店铺大门紧闭,整个景区仿佛被我“包了场”。</p> <p class="ql-block">  古渡千秋难羈归客;</p><p class="ql-block"> 大江万里好送行舟。</p><p class="ql-block"> “待渡亭”,古人来往送迎、文人怀古凭吊之所。</p> <p class="ql-block">  我沿着西津渡古街前行。</p> <p class="ql-block">  在京杭大运河“申遗”时,西津渡古街被列入“全国重点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  昭关石塔,这是一座喇嘛塔式的过街石塔。始建于元代,它由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组成,因塔座上刻有“昭关”二字而得名。石塔横跨在狭窄的西津渡古街上,行人可从塔下穿行。据佛经解释,人从塔下经过便是礼佛。</p> <p class="ql-block">  元代的过街石塔本来就不多,居庸关过街石塔的塔身已毁,仅存塔座。昭关石塔是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过街石塔,属国家保护的重点文物。</p> <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江苏省将石塔列为省级文物加以保护,实属不易。</p> <p class="ql-block">  紧挨着石塔,有个“观音洞”,白天是个收费景点,附近市民总是趁着清早大门未开时,前来拜佛还愿,有的还是骑车赶来的。</p> <p class="ql-block">  五十三坡。《华严经》里有一个“五十三参”故事,说的是善财童子参拜53位圣贤,最后在观音菩萨的点化下大彻大悟,成为观音的左胁侍。西津渡古街顺着山坡,修筑了53级台阶。我们每上一级台阶,仿佛就是参拜了一位圣贤,就像善财童子那样,陶冶了情操,净化了思想。</p> <p class="ql-block">  在五十三坡南边,西津渡又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根据《中英天津条约》,英国政府在镇江设立了租界,并在云台山上建造了领事馆。1927年,北伐军兵临镇江,收回了英租界。随后,领事馆的房地产卖给了江苏省民政厅长赵启禄。现在作为镇江博物馆的一部分,对游客开放。</p> <p class="ql-block">  伯先公园,位于云台山东南麓,为纪念辛亥革命先烈赵声(字伯先)而建,为西津渡景区增添了色彩。</p> <p class="ql-block">  李公朴故居,位于西津渡街区内。</p> <p class="ql-block">  李公朴,民盟早期领导人,坚定的民主战士,民国“七君子”之一,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遭暗杀。图为“七君子”:(自左至右)王造时、史良、章乃器、沈钧儒、沙千里、李公朴、邹韬奋。</p> <p class="ql-block">  云台阁,位于云台山顶,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建的仿古建筑,为保存体力,我没上去,在山下拍了照,以留念。</p> <p class="ql-block">  小小西津渡,</p><p class="ql-block"> 宝贝真不少。</p><p class="ql-block"> 一眼看千年,</p><p class="ql-block"> 一街三“重保”(古街、石塔、领事馆)。</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金 山</b></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中,金山是长江边上的一个小岛。小时候听大人讲《白蛇传》 :许仙和白蛇娘子在西湖断桥相遇,一见钟情,结为夫妻。老法海见到许仙面带妖气,就把他带到金山寺,藏到法座后面。白娘子带领小青蛇来寻夫,法海不许。白娘子无奈只好与法海斗法,搬来四海龙王和虾兵蟹将,水漫金山;法海回应,请来天兵天将将白蛇压在雷峰塔下。就凭这一条,一个杭州人来镇江游览,金山寺是必须去的!</p><p class="ql-block"> 从西津渡去金山实在方便,即使步行,也就十来分钟。由于长江水土长时间的冲刷、堆积,自清光绪年间开始,金山岛就慢慢和陆地连成一片,百姓就可以骑驴上金山了。</p><p class="ql-block"> 之前,我曾做过功课,金山除了金山寺、慈寿塔,还有镇山“四大宝”:周鼎、诸葛铜鼓、文徵明《金山图》、苏东坡玉带。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在“金山文化博览园”的展柜里找到了周鼎、铜鼓、玉带,明显感觉是粗糙的仿制品,倒是观音阁众多的观音像让我眼睛一亮,无论是水月观音,还是千手观音,个个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我还特意去了“法海洞”,可是大门紧闭,难道是老法海羞于面见来自西子湖畔的客人?</p> <p class="ql-block">  那天下午要离开镇江,早晨,我早早地去了金山公园,没想到公园享受着政府部门“朝八晚五”的待遇,我在门外足足等了一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  远看山是一座寺,近看寺是一座山。金山寺依山势而建,远观金山,就像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最高处的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拔地而起,突兀云天。</p> <p class="ql-block">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清康熙赐名“江天禅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我国四大名寺。</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三圣。</p> <p class="ql-block">  留云亭和康熙御碑。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第一次南巡时,题字“江天一览”。二十六年,由“镇海将军”杨凤翔等人勒石立于亭中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慈寿塔,始建于一千四百余年前的齐梁。唐宋有双塔,分别为“荐慈塔”、“荐寿塔”。后毁于大火,明代重建一塔,名“慈寿塔”。清咸丰又毁于太平天国。现在的慈寿塔,为清光绪年间所建。</p> <p class="ql-block">  妙高台,又称“晒经台”,宋元佑僧佛印凿崖为之,高逾十丈,东西南三面均是峭壁,金山在江中时,可以俯视四面长江,景色十分秀丽。</p><p class="ql-block"> 据说,苏东坡在这里写下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女将梁红玉在这里敲鼓战金兵。</p><p class="ql-block"> 可惜,妙高台大门紧闭,留下些许遗憾。</p> <p class="ql-block">  法海洞,位于慈寿塔下,是金山寺开山祖师裴头陀的苦修之处。宋代名士张商英有诗云:“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世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山中留下老头陀。”老法海今日外出办事,恕不会客。</p> <p class="ql-block">  观音阁位于金山寺之上,古老而神秘,满载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p> <p class="ql-block">  观音,慈眉又善目;塑像,静谧而庄重。回来后查到资料,全国观音殿观音阁排行榜上,金山寺观音阁居然排在第十位。</p> <p class="ql-block">  周鼎,这是一件西周宣王时代的铜器,迄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当时,周宣王北伐成功后,铸造铜鼎酬劳北伐统帅遂启祺,所以此鼎又称“遂启祺鼎”。清道光年间在陕西出土,几经转手,于清末由叶志生赠送金山寺收藏。</p> <p class="ql-block">  铜鼓。古时战争以击鼓为号,一般的鼓都是用牛皮制作,而四川蜀地多雨潮湿,牛皮受潮后鼓声不响,于是诸葛亮就发明了这种铜鼓,战斗时击鼓为号;行军时又可以当作炊具煮饭。当年,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决意“联孙抗曹”,为表示诚意,刘备将蜀地特有的战鼓当作礼物送给了孙权。</p> <p class="ql-block">  元佑四年(1089)苏东坡赴任杭州,经过润州,看望好友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佛印见东坡直入方丈室,便开玩笑说:“内翰何来?此间无坐处。”东坡随口作答:“借和尚四大五蕴作禅床。”</p><p class="ql-block"> 佛印约苏东坡打赌:“山僧有一问,学士道得,便传坐。道不得,即输玉带。”苏东坡自恃才高,欣然答应。佛印问:“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居士向哪里坐?”东坡哑口无言,只得解下玉带相赠,佛印也以衲裙一幅相报。</p><p class="ql-block"> 苏轼有诗为证:“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焦 山</b></p> <p class="ql-block">  镇江的公共交通比较发达,我持着“退役军人优待证”各景点均可直达。焦山是“三山”中唯一需摆渡才能抵达的景点。按一般规律,享受免票优惠的游客,可免去景点门票,而景区内的交通工具仍需有偿使用。出人意料,焦山景区把轮渡票也给免了。</p><p class="ql-block"> 站在摆渡船上遥望焦山,满山的苍翠,宛如浮江碧,像极了家乡西湖的孤山。孤山有林逋,北宋隐士;焦山有焦光,东汉高人。汉献帝曾三下诏书令其出山做官,都被他巧妙回避加以拒绝。他隐居山间,悬壶济世,为人治病。后人怀念,将此山改名为“焦山”。古往今来,不乏文人雅士来到此处,书写题字,并将其镌刻在长江边的崖壁上。这些无心之举,却为后世遗留了稀世珍宝——焦山摩崖石刻,这就是游焦山最大的看点!后人又汇聚先人碑刻,开辟“碑林”,让我们穿越时空,在焦山与先人来一场无声的对话、有益的交流。</p><p class="ql-block">当然,焦山也还有定慧寺、万佛塔,据说,一山、一寺、一塔是镇江三山的“标配”。</p> <p class="ql-block">  东汉末年,名士焦光游历大江南北,他被焦山如仙境般的风景所吸引,便在此结庐隐居,采药炼丹,救世济贫,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东汉皇帝闻其贤,三下诏书请其出山做官,他都婉而拒之。后人为纪念他,将他隐居的山洞命名“三诏洞”,洞中供奉其塑像,山名也改为“焦山”。</p> <p class="ql-block">  摩崖石刻是焦山的最大看点。古往今来,不乏文人雅士来到焦山,留下了真迹。</p> <p class="ql-block">  焦山被誉为“摩崖山”,在沿江的峭壁之上留有大量摩崖石刻,绵延200余米,鬼斧神工,气势磅礴。其最为珍贵的《瘗鹤铭》,更有“大字之祖”的盛名。</p><p class="ql-block"> 注:瘗:yi,有掩埋、坟墓、隐藏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相传,东晋大书法家、京口(镇江的古称)的女婿王羲之有一次上焦山,看到一对丹顶鹤在空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非常喜欢,于是他便和养鹤的和尚商量,提出用自己写的字来交换这对鹤,和尚答应了。还约定等他办完事情后就来领走丹顶鹤。谁料,当他再次来到焦山,和尚告诉王羲之,在他走后不久,一只丹顶鹤突然亡故,没多久另一只形影只单的丹顶鹤也追随伴侣而去,和尚只得用丝帛裹着,将它们埋在了焦山之上。</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听后十分感伤,他爬上焦山,只看到一座小小的坟丘,独自面对浩浩荡荡向东而去的长江,于是怅然提笔,写下了不朽名篇《瘗鹤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后人将《瘗鹤铭》镌刻在焦山沿江的峭壁上,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据说,后遭雷崩坠入江中,只打捞出五块残碑,九十余字。现将其复原,收藏在焦山碑林的“瘗鹤铭馆”内。</p><p class="ql-block"> 图为碑林内的“瘗鹤铭馆”。</p> <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的焦山碑林,收藏有各个时期的碑刻近500方。仅次于西安碑林,有“北西安、南焦山”之誉。</p> <p class="ql-block">  康熙御碑。</p> <p class="ql-block">  米芾临王羲之《兰亭序》。</p> <p class="ql-block">  《魏法师碑》,楷书,立于唐儀鳳二年,初唐碑刻“妙品”。魏法师名降,字道崇,任城人,享年82岁。</p> <p class="ql-block">  “别峰庵”,郑板桥清咸丰年间曾在此读书。</p> <p class="ql-block">  “郑板桥书室”。外景(上),内景(下)。</p> <p class="ql-block">  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元年,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江苏省最古老的寺院。康熙南巡时赐名“定慧”,华严宗在此传承千年,有“华严真境”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正巧,遇上小型法事活动。</p> <p class="ql-block">  万佛塔。焦山本无塔。元大德二年(1298)京官周文英渡江时为大风所阻,遂祈祷发愿道:如能平安渡江,将于此建塔。少顷,果然风止安然渡江,周即捐资建“焦山镇寺塔”于西峰,历时九年而塔成。惜明初毁于倭乱。</p><p class="ql-block"> 名寺岂能无塔。1995年,定慧寺方丈茗山长老不顾八旬高龄,奔波于海内外,四方化缘,筹集资金,终于1999年9月,建成一座仿明清风格的琉璃塔,高七层42米,七级八面,塔内供有一万零四百六十二尊佛菩萨,取名“万佛塔”。欣喜之余,茗老作诗赞道:“浮图高耸七层楼,八面风光满目收。一塔摩霄临北斗,双峰如柱砥中流。十方子弟来朝觐,历代游人竟旅游。夜放光明照江面,永留胜迹在山头。”</p> <p class="ql-block">  茗山法师,俗姓钱,名延齡,江苏盐城人,1914年出生。19岁在家乡寺庙剃度出家;20岁到焦山定慧寺受具足戒,1951年出任定慧寺第九十八代方丈。</p><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全国寺庙关闭,僧尼遣回原籍下放农村劳动改造。落实宗教政策后,开放重点寺院,茗山被召回,继续担任定慧寺方丈。1993年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1994年当选为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2001年圆寂,世寿88岁。</p> <p class="ql-block">  “吸江楼”,始建于宋代,原名“吸江亭”,位于焦山东峰绝顶处。晨观日出,夜赏月色,目送碧空尽头的孤帆远影,别有一番情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 固 山</b></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北固山是一座“三国山”,此话一点不假。我从长江路穿越“北固山”牌坊进入景区,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孙刘的“劈剑石”和凤凰池。当过火车司机的我,眼力一等,隔着凤凰池就读出凤凰亭上的楹联:“剑劈石开壮丽江山历今古;池存凤去英雄事业藐孙刘。”</p><p class="ql-block"> 北固楼笔立临江,号称雄险。想当年,遛马试剑英雄难分伯仲,骑羊定计孙刘决策破曹。辛弃疾伫立北固楼头,追今抚昔,挥笔写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p><p class="ql-block"> 甘露寺、多景楼、祭江亭、鲁肃墓,北固山上的亭台楼阁、山石涧道,举目皆是三国遗迹,满山流淌着三国英雄豪气,随处可见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一座北固山,半部三国史”,北固山已经成为游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p> <p class="ql-block">  北固山长江路景区入口处的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  凤凰池,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曾临池召选儒生。池畔有座凤凰亭,亭柱上悬挂着楹联:“剑劈石开壮丽江山历古今;池存凤去英雄事业藐孙刘。”因为这副楹联,凤凰池也就与三国扯上了关系。</p> <p class="ql-block">  试剑石。相传孙刘联姻后的一天,刘备和孙权在山脚边看到这块巨石,各自欲问天意,然后分别挥剑劈石为证。结果巨石皆应声而裂,各遂其愿,皆成霸业。</p> <p class="ql-block">  “天下第一江山”石刻。当年,刘备看到北固山雄峙江岸,水阔山险,赞之:“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后有南朝梁武帝萧衍登临北固山,即兴写下“天下第一江山”。现在这六个字是南宋书法家吴琚所书,清朝匠人镌刻。</p> <p class="ql-block">  甘露寺,始建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265),故名甘露寺。三国时,吴国太在此招亲,刘备抱得美人归。</p> <p class="ql-block">  祭江亭,一座石柱方亭立于长江边的悬崖峭壁之上。传说刘夫人孙尚香在听到刘备去世的消息后,在此亭中遥祭,然后投江自尽,故得名。“祭江亭”三字为焦山定慧寺原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题书。</p> <p class="ql-block">  狠石,又名石羊。相传,曹操率百万大军南下时,孙权曾骑在狠石背上与刘备共商破曹大计。</p> <p class="ql-block">  多景楼位于“甘露流芳”照壁侧后,楼名取自唐相李德裕《题临江亭》中“多景悬窗精”诗句。楼为两层,回廊四通,八面临风,四方皆景。</p> <p class="ql-block">  北固楼,为东晋蔡谟镇京口时所建,起初只是一个存放军用物资的仓库。后坍塌,存留一个小亭子,人称北固亭。</p> <p class="ql-block">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镇江任知府期间,多次登临北固亭,面对浩瀚长江,指点江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永遇乐》和《南乡子》两首词,更使北固楼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  鲁肃墓。鲁肃,字子敬,是继周瑜之后吴国重要的名臣名将。建安二十二年(217)去世,年仅46岁。</p> <p class="ql-block">  甘露寺铁塔,最初由唐卫公李德裕于宝历元年(825)所建,原为石塔。后毁,宋熙宁九年(1076)重建为铁塔。明万历十年(1582)被狂风刮倒后再重建。清光绪十二年(1886)因大风疾雷,塔上层倾倒,仅剩四层。一、二层是宋代原物,三、四层则是明代所铸。塔基和塔身有云水纹、莲瓣双雀、游龙戏珠图案,造型精美且生动,属国家重点保护文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