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陈登友</p>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p> <p class="ql-block"> 陈登友 (1945年5月~)重庆市人。1962年应征入伍,196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印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和老山者阴山防御作战等战役(成都军区云南前指后勤部工作)。</p><p class="ql-block"> 1962年9月157团3连任战士、后任班长、447团后勤处助理员,1970年7月调一四九师后勤部营房科工作,1979年9月调成都军区后勤部基建营房部工作,1987年任水电处处长,1990年转业地方工作。</p><p class="ql-block"> 参战三次,荣立三等功三次。</p> <p class="ql-block">陈登友</p> <p class="ql-block"> 十八军进藏往事(一)</p><p class="ql-block"> ——敲定进藏方案</p><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当时海南岛、西藏和台湾还没有解放。毛主席很担心西藏问题,于1949年11月23日给彭德怀用电报方式,下达了解放西藏的命令。电报要求西藏问题的解决,争取在明年秋天或冬季完成。彭德怀老总接到电报后有些着急,他认为成功的希望百分之四十都沒有,历代从西北进藏的军队没有谁成功过。怎么办?他找到西北军区联络部长范明,要他拿出意见。范明说,一个月以后才能答复,彭总同意了。</p><p class="ql-block"> 二十天以后,联络部和野战军司令部等部门联合写出的调查报告,交到彭总手上,报告提供了西藏问题相关情况和与西藏相邻的新疆、甘肃、云南、四川等省区的地形、物产、经济、交通和气候等情况。彭总于1949年12月30日向毛主席、党中央复电,说明从西北方向进藏困难之大,难以克服,仅准备工作需要二年时间,建议把进军西藏任务交给第二野战军。</p><p class="ql-block">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央将战区作了划分:一野负责青海、新疆、陕西和甘肃等省区,二野负责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和西藏等省区,进军西藏应是二野的任务。当时中央考虑,一野战事结束,部队得到休整,把解放西藏的任务交给一野完成比较合理,二野在西南的战事繁战,部队连续作战,不宜进藏,待一野解放西藏后,再进藏接管。</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在接到彭德怀电报后,听取到了他的意见,决定把进军西藏的任务交给二野完成,于1950年元月2号,给刘伯承和邓小平发出去电报。敲定了由二野进军西藏的方案。</p> <p class="ql-block"> 十八军进藏往事(二)</p><p class="ql-block"> ——刘邓点将</p><p class="ql-block"> 刘伯承收到毛主席1950年1月2号解放西藏的电报后,立即思考派谁执行进藏任务的人选,他把几个兵团、十几个军的部队进行比较,觉得10军是二野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完全可以胜任解放西藏的任务,但军长杜义德身体状况很差,不能担此重任。又把二野的几十个战将逐个进行对比,心中就有了合适的人选,决定找邓小平商量,听听他的意见。见到邓小平就问,主席的电报你看过没有?邓回答:看过了。刘又问:你的意见如何?邓反问:你呢?刘说:我本想让杜义德去,但他身体不好,你看谁去合适?邓说:让地主去吧!刘问:谁?邓说:張国华。刘伯承哈哈大笑,说:不谋而合,好好好,就让你的地主去吧。</p><p class="ql-block"> 地主是谁?是张国华。此外号是因在南下时,二野统计隨营学校人数,一共有七千多人,其中:18军就占有4000多人。邓小平称18军的人材为地主,同时也叫張国华为地主。</p><p class="ql-block"> 張国华是江西永新县人,1929年3月刚满15岁,就参加了永新县西北特委领导的游击队,后转为红四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1940年奉命率部队到豫晥苏地区接防,任115师教导4旅政委兼湖西地区政委。在肃托事件造成的极度复杂环境下,带领部队很快打开了局面,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1946年11月调任豫晥苏军区司令员,豫晥苏军区划归二野后任18军军长,战功赫赫。在敌佔区和开辟新区工作中有丰富经验,把进藏任务交给張国华很放心。1月7日发电报给张国华,要他立即到重庆受领任务。</p><p class="ql-block"> 張国华到重庆后,刘邓在曾家岩接见了他,把毛主席要二野执行解放西藏的任务进行了传达,同时,把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你,张国华去完成。</p><p class="ql-block"> 刘邓首长考虑到由張国华率10军进藏,在管理上会出现许多困难,决定让其在二野所有部队中,挑选三个主力师进藏。</p><p class="ql-block"> 张国华听完刘邓首长讲话后,默默沉思,沒有立即回荅,待考虑片刻后说:我想带18军担负进藏任务。刘邓首长当即同意了张国华的意见,并表态,二野全力支持18军执行解放西藏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二野进藏的人选和部队落实了,刘邓立即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告,毛主席表示完全同意。</p><p class="ql-block"> 1月11日和15日刘邓首长在重庆,分两次召开了18军领导和军师干部会议,会上传达了毛主席1月2日和10日电报精神,下达了进藏任务,要求部队按毛主席要求在4月至11月控制全西藏。</p><p class="ql-block"> 刘邓首长对18军,军师干部非常满意,相信18军能胜任完成进军西藏的光荣任务。</p> <p class="ql-block"> 十八軍进藏往事(三)</p><p class="ql-block"> 进軍西藏的军师首长</p><p class="ql-block">一、軍首长</p><p class="ql-block"> 1、軍长张国华(1915年11月4日—1972年6月2月);江西省永新县人,开国中将。</p><p class="ql-block"> 1923年3月刚15岁就参加了永新县西北特委领导的游击队,后转为红四军。193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1940年任115师教导4旅政委兼湖西地区政委;1946年任豫晥苏军区司令员,后任第二野战军18军军长。他一生战功彪炳,其中有两个最大战功载入史册:一个是率18军和平解放西藏;另一个是指挥对印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张国华军长</p> <p class="ql-block">2.政委谭冠三(1901年—1985年12月6月);湖南省耒阳人,开国中将。被誉为政工名将!毛泽东曾幽默评价说:以三对三,冠能盖石。</p><p class="ql-block">参加过秋收起义、湖南起义、井冈山的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西藏和平解放后,在藏工作十二年,深深的爱上这个第二故乡。在成都辞世后,按遗愿把他的骨灰安放在拉萨八一农场苹果园。</p> <p class="ql-block">谭冠三政委</p> <p class="ql-block">3.副军长昌炳桂(1911年12月23日—1978年7月12日);江西省安福县人,开国大校。</p><p class="ql-block"> 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战役、参与组织了昌都战役。</p> <p class="ql-block">副军长昌炳桂</p> <p class="ql-block">4.副政委王其梅(1913年12月27日);湖南省桃源县人,开国少将。</p><p class="ql-block"> 曾任进藏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领导和实施了昌都战役。在北京逝世后,遵照遗愿,将骨灰移放在西藏昌都。</p> <p class="ql-block">副政委王其梅</p> <p class="ql-block">5.第一参谋长陈明义(1917年3月—2002年5月24日);河南商城人,开国少将。</p><p class="ql-block"> 曾被称为金司令,进藏过程中任后方部队司令员兼政委;参与指挥了对印自卫反击战。</p> <p class="ql-block">第一参谋长陈明义</p> <p class="ql-block">6.第二参谋长李觉(1941年12月—2010年2月12日);山东省沂水县人,开国少将。</p><p class="ql-block"> 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和王其梅率18军52师先遣支队向甘孜进发,协助指挥了昌都战役。</p> <p class="ql-block">第二参谋长李觉</p> <p class="ql-block">7.政治部主任刘振国(1917年12月1日—1966年6月22日);湖北省孝感市人,开国少将。</p><p class="ql-block"> 在进藏前开展思想动员工作,由上而下打通思想,使部队迅速在思想上完成了由川南安家到进军西藏的大转弯。</p> <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刘振国</p> <p class="ql-block">二、18军3个师师长</p><p class="ql-block">1.52师师长吴忠(1921年);四川省苍溪县人,开国最年轻少将。</p><p class="ql-block"> 12岁参加红军,曾任红30军90师268团排长;115师教导旅8团营长;冀鲁豫军区第8分区5团团长;20旅旅长;二野18军52师师长;参加抗美援朝任31师师长;解放军机械化师师长;40军军长;北京卫戎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p> <p class="ql-block">52师师长吴忠</p> <p class="ql-block">2.53师师长金绍山(1915年—1957年);湖北省大悟县人,开国少将。</p><p class="ql-block"> 14岁参加红军并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任红25军75师344旅688团连指导员;687团营教导员、营长;冀鲁豫军区新编第2旅4团副团长;第4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特务团政委;豫晥苏军区独立旅旅长;18军53师师长。</p> <p class="ql-block">53师师长金绍山</p> <p class="ql-block">3.54师师长魏洪亮(1915年—1990年5月24日);江西省兴国县人,开国少将。</p><p class="ql-block"> 1930年参加红军,并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任彭楊步兵学校政治营连指导员;红一军团政治部巡视员;无线队政委;第1师13团政委;23团团长;第7军分区政委、司令员;(在和日本人打地道战时是有名的地道司令)。冀中军区独立第8旅旅长;18军53师师长。</p> <p class="ql-block">54师师长魏洪亮</p> <p class="ql-block"> 十八军藏往事(四)</p><p class="ql-block"> 进藏前波澜</p><p class="ql-block"> 1949年12月27日成都战役结束,18军奉命进驻川南。安排:军部驻泸州,52师驻宜宾,53师驻纳溪,54师驻自贡。</p><p class="ql-block"> 为接管地方工作,西南局下达了相关任职命令:张国华兼任川南行署主任;谭冠三任自贡市市委书记;政治部郭影秋主任任川南行署副主任兼秘书长;政治部多数部长都被任命为川南行署的厅局长;部分团政委也到县里任书记或县长,如52师154团副政委刘结挺被任命为宜宾县县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全軍上下对进驻川南,无不欢天喜地、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就在部队开赴驻地途中,突然按到急令,要求停止前进,原地待命。顿时干部战士出现了情绪波动和各种猜测。大家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会这么紧急。</p><p class="ql-block">当18军军师领导从重庆开会回来,进军西藏的任务公开后,18军部队就炸开了锅。干战反应十分强烈,普遍认为,原本安排好了的,要进驻川南,怎么说变就变了?这个弯子转的很大,转得很突然,转也转得太急了,许多人一下子根本转不过来。时任军政治部主任刘振国回忆说:从各部队汇报的情况看,当听说我们军要进军西藏,许多人感到很突然。特别是哪些在胜利形式下准备进城享乐,脑子里早已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同志抵触情绪较大。于是有些人开始闹情绪,睡大觉,小病跑医院,或要求下地方工作,一句话,就是怕进藏。</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部队的病号多起来了;病得卧床不起的人增多了;开饭时,沒人来吃饭了;连队杀猪改善生活,叫战士都叫不动了;有的部队出还现逃兵现象;个别的班战士跑了,只剩下班长班副了;个别干部畏怕艰苦,提出要组织安排下地方工作等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18军开始进行大整顿。</p><p class="ql-block"> 军党委于1月27日召开了师以上领导参加的党委扩大会议,要求各级政治部门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干部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寻求解决当前思想问题的良策,无论如何也要把全体官兵的思想,统一到进军西藏的认识上来。进军西藏是历史重任,是党和毛主席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一定要完成好,要把五星红旗高高的插在喜玛拉雅的山上。</p><p class="ql-block"> 2月1日18军党委对所属各部队下达了关于进军西藏的工作指示,要求各师召开廷进祖国边彊——进军西藏的动员大会。2月5日至10日张国华军长一直住52师,在竹根滩师部召开的排以上干部会上进行动员;2月9号52师召开全体官兵大会,再次进行动员,他充满人情味的讲话,打动了,在场官兵的心。会后全师干战人人都写了决心书,表示要把热血和青春献给进军西藏的解放事业。张军长笑了,愉快的回到了乐山军部。</p><p class="ql-block"> 1950年2月6日邓小平为18军全体将士题词:“接受与完成党给予的最艰苦的任务,是每个党员、每个革命军人的无上光荣”!</p><p class="ql-block"> 2月9日西南局、西南军区和二野对18军发出进藏指示:明确进藏总人数以三万人为最高限度;提出了精简人员要求;确定了相关任务和进藏线路等事宜。</p><p class="ql-block"> 张国华军长和谭冠三政委认真领会上级指示精神,为保证18军人员高度纯洁和最旺盛的战斗力,提出精减人员要求:</p><p class="ql-block"> 1.逃兵一个不要;</p><p class="ql-block"> 2.干部闹情绪,不能吃苦的下地方工作;</p><p class="ql-block">3.体弱多病者,不进藏。</p><p class="ql-block"> 通过精简工作,很多干部战士思想大转变,争着要求进藏。决心书、血书象雪花一样飞到各级干部手中,大大提振了进藏士气。</p><p class="ql-block"> 1950年2月15日西南局、西南军区和二野下达了进军西藏的动员令,3月7日18军在乐山举行进军西藏的誓师大会,由此拉开了进军西藏的序幕,18军解放西藏之行,整装待发!</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藏往事(五)</p><p class="ql-block">——情系52师</p><p class="ql-block"> 18军进藏时52师师长是吴忠,他是18军的一员虎将。刘伯承喜欢他,杨得志也喜欢他,张国华更是喜爱他。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杨得志点名要吴忠带上52师去朝鲜,并同意拿一个师作交換。此事刘伯承不同意,张国华更不同意。后来硬不过杨得志,一直拖到昌都战役结束后,才放吴忠去朝鲜。</p><p class="ql-block"> 当18军进藏消息公开后,部队出现了思想混乱情绪,为解放好进藏前部队存在的思想问题,18军召开了师以上党员干部参加的军党委扩大会议,会上提出了:无论如何要坚决完成进军西藏这一神圣的历史任务,要把五星红旗高高地插在喜玛拉雅山的山上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1950年2月1日18军党委对所属各部队下达了进军西藏的工作指示,要求18军全体将士要把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巩固西南国防看成是伟大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无条件地执行。号召开展进军西藏的立功运动,要求全体党员、英雄模范做骨干,积极带头。要开展深入的群众工作,把思想统一到进军西藏的行动上来。</p><p class="ql-block"> 52师在张国华心中是进军西藏的主力师,他对52师寄以厚望。他认为不把该师的思想工作彻底做通,就会对全军进藏带来很大影响,于是他要亲自抓此项工作。他不但参加动员大会,还多次在大会上进行动员。他在排以上干部会上说:52师的前身是全军有名的苏杨纵队20旅,打日本,打蒋介石都没有怕死过,现在要进军西藏了,你们还怕苦吗?还说:二野这么多部队都不派进藏,偏偏派我们,说明刘邓首长对我们18军信任,这是我们的自豪和骄傲……。</p><p class="ql-block"> 张军长的动员报告,深深的打动了52师在场干部的心,在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使大家认识到进藏的重要性和任务的光荣。张国华军在全师第二次全体人员大会上再次进行动员,这次他充满人情味的讲话让官兵们倍受鼓午。大家进藏的思想通了,人人争写决心书,大家纷纷表态,要把热血和青春献给解放西藏的伟大事业!</p><p class="ql-block"> 52师一直是受18军首长十分器重的部队,她是一支具有革命光荣传统的部队;是一支既能吃苦,又能打仗的部队。</p><p class="ql-block"> 这支部队没有辜负18军首长的期望,在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和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战斗中,不断创立了新的功勋!</p> <p class="ql-block">吴忠师作进藏动员</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藏往事(六)</p><p class="ql-block">运筹帷幄,稳步推进</p><p class="ql-block"> 为了摸清西藏情况,顺利完成进军西藏的任务,刘邓首长要求张国华和谭冠三成立政策研究室。1950年2月28日,18军在成都东胜街一幢三层楼内,召开了有王其梅、乐于泓、祝维翰、徐达文、李安宅和于式玉等21人参加的会议,宣布成立西藏问题研究室,并立即开展工作。几个月后西藏问题调研报告写出来了,刘邓首长见后,根据调查情况,提出了解放西藏、治理西藏的意见;拟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策略,并上报党中央审批。在很快时间内,中央批了,同意了这个意见。</p><p class="ql-block"> 要进军西藏,在行动前必须详细了解西藏各方面现状。为此,张国华决定派出先遗支队,在康藏边界进行侦察,同时作为先行部队,为进藏做前期准备,进行开辟和建设进藏基地方面的工作。西南军区和二野批准了成立先遣支队的报告。1950年1月27日,18军在泸州召开军党委扩大会,进藏先遣支队正式成立。52师付师长陈子植任先遗支队司令员;军敌工部部长陈竟波为政委。所带的部队主要是工兵营和侦察营。</p><p class="ql-block"> 先遣支队主要任务是:侦察了解甘孜、巴塘一带各方面情况;调查行军路线和核实地形图等。</p><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西南军区和二野首长,为确保进藏任务的顺利进行,研究决定成立后方支援司令部,任命18军副军长昌炳桂为司令员;二野后勤政治部副主任卢南樵为政委,从组织上保证后勤保障工作的落实。另外,还从二野抽调工兵团、汽车团、马车团、重型机械营及兵站、仑库和医院等部队二万多人,参与支前的后勤保障工作。</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周总理也很关心18军进藏的物资保障工作,为解决运输问题,特批准从华北、西南抽调飞机进行空运,之后运力不夠,还成立了空运大队,以加强运力保障。</p><p class="ql-block"> 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为提高18军战斗力,专门对持有陈旧装备的部队进行換装,同时增配完善相关班用装备,使部队战斗得到进一步提升。</p><p class="ql-block"> 1951年1月18日贺龙还决定,将支援司令部与18军留守机关部队合编组成18军后方司令部,18军第一参谋长陈明义任司令员兼政委;何雨农任参谋长,从组织上进一步加强了对进藏后勤保障的领导。18军进藏工作有序展开,各项准备工作稳步推进。</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七)</p><p class="ql-block">剿除匪患,后顾无忧</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南地区和全国各地都存在着局势不稳的情况,主要是被打败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当地土匪勾结在一起,其人数之多,危害之大,超出想象。初步统计,全国被剿灭的土匪有260多万人,其中:西南地区就有116万人。这些土匪无恶不作,手段极端残忍,他们到处搞破坏,对当地安全和稳定构成严重威胁。他们攻击地方政府,还明目张胆地袭击解放军。二野60军政治部主任朱向离受中央调遣,路过成都龙潭寺时,被当地匪徒发现并被包围。因寡不敌众,全部被俘。朱向离主任被俘后受尽折磨,被割去五官、开肠破肚、最后浇淋开水而惨死。</p><p class="ql-block"> 18军先遣支队机关,为执行进藏侦察任务,支队机关在没有配属工兵营和侦察营的情况下先行了一步。当部队进入邛崃境内时,被土匪发现,受到土匪袭击,由于敌众我寡,支队机关被压退到一个小村庄里,土匪想通过再次发起攻击时,把先遣支队机关吃掉。此刻陈竟波政委和陈子植司令员明确审视战势,认为坚守下去有被土匪歼灭的可能,唯一办法是寻求突围,向邛崃方向找62军救援。决定打开突破口方案决定后,他们调整部署,从部队中挑选有战斗经验的、枪法准的和身强力壮的人打冲锋,在撕开口子后,向邛崃方向猛冲快跑。这一招十分有效,部队终于在冲出土匪重围后,得到了62军的增援。</p><p class="ql-block">为了确保部队向雅安行进路上的安全,先遣支队决定与62军部队同行。但是土匪死缠不放,一路追打,常利用地形打伏击。土匪被部队反击打败后,就往山上跑,晚上又下山来进行骚扰,总之让部队不得安宁。</p><p class="ql-block"> 鉴于土匪封锁了新津至雅安和通往泸定、甘孜方向的道路,不剿灭土匪,难以完成解放西藏的任务。先遣支队用电报向张国华军长报告了侦察情况,张军长接电后,一面向二野首长报告,提出了先剿匪,推迟进藏的意见。另一方命令部队准备执行剿匪任务。西南局、西南军区接张国华电报后,向18军下达了全力剿灭川西土匪,确保入藏后方安全的命令,同时向中央和军委报告了进藏安排计划。中央和军委于3月2日复电,明确了:不但不能推迟进藏,还要求18军在完成肃清土匪任务后,应分批设法前进,实现二个团向甘孜行进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张国华军长遵照二野首长指示,安排54师部队,分路向邛崃和名山一带的川西匪徒进行打击,在短短几个月内,川西的土匪被歼灭了,新津到雅安一线毁损的公路修复了,有力的保障后续部队顺利开进和进藏物质的安全运输,确保了进军西藏任务有序推进。</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八)</p><p class="ql-block">进驻巴塘,建立基地</p><p class="ql-block"> 中央军委没有同意推迟进藏的方案,而是要求18军先行剿匪,同年完成进藏计划。張国华觉得,川西匪患严重,当前征粮和修路等进藏前期工作尚未进行,如等到土匪剿灭后,才开始着手各项准备工作,很难在年内完成中央军委下达的解放西藏的任务。于是,他提出了成立前进指挥所的方案。前进指挥所的主要任务是,提前做好进藏前相关准备工作,重点任务是,逼近金沙江东岸,调查、收集有关进军西藏相关情况,为拟定下步作战方案提供依据。刘邓首长批准、同意了成立前进指挥所的方案。</p><p class="ql-block"> 1950年3月14日,18军前进指挥所成立。军第二参谋长李觉任前进指挥所司令员;副政委王其梅任政委。同时抽调司政后机关干部和52师154团及53师157团组成了两个先遣队。先遣队于3月29日兵分两路,分别向巴塘、甘孜进发。其中:52师去甘孜,53师到巴塘。</p><p class="ql-block"> 巴塘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康藏高原的明珠。把巴塘作为进藏的基地十分正确,用这个基地,能有效的保障进藏物质供应,确保解放西藏任务顺利完成。</p><p class="ql-block"> 張军长先派軍统战部部长陈竟波和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平措旺阶(藏族,巴塘人,系共产党员)到巴塘开展工作。他们到巴塘后,首先找到邦达家族,希望他们支持配合进藏工作。邦达家族在康藏地区很有名气,邦达三兄弟中,老大邦达养丕是西藏经营羊牛皮出口的巨商;老二邦达绕干是宁静县县长;老三邦达多吉经营贸易,有庞大的骡邦商队,本人曾任博巴县财政部部长。当得知部队要进军西藏时,邦达家族主动和我军联系,表态支持18军进藏。西南军区根据邦达多吉的表现,任命他为康定军政委员会副主任,并希望邦达多吉,进一步做他俩个哥哥的工作。邦达家族控制着南到印度,东至上海方向厐大的商业网,利用和团结这个家族力量,对做好进藏物资的保障和运输工作,对渡过金沙江和解放西藏意义重大。</p><p class="ql-block"> 1950年4月1日,苗丕一带领的157团先遣队从名山出发,6月18日到达康定。在休整半个月以后,于7月30日到达巴塘。根据军党委指示,成立了先遣队党委,苗丕一任书记;平措旺阶和陈竟波任副书记。党委成立后,立即开展对金沙江西岸各方面情况的调查,了解守敌九代本兵力部署;宣传民族政策;培训年轻藏族干部;购买粮草,储备物资;选择渡江地点;积极造船并进行渡江作战训练等工作。至此巴塘局面全部打开,巴塘成为了18军进军西藏的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九)</p><p class="ql-block">甘孜部队.饥饿难耐</p><p class="ql-block"> 军前进指挥所52师154团先遣支队,于1950年3月29日从乐山出发,4月24日到达甘孜。甘孜县海拨高,有3000多米。气候不好,空气稀簿,风沙弥漫,土地贫瘠。农作物品种少,粮食只能种青棵。当地藏民生活贫困,粮不夠吃。先遣支队到达后,突然增加几千人,粮食供应更是困难。</p><p class="ql-block"> 甘孜穷,条件差,粮食供应又困难,这些情况张国华都十分清楚。为什么还要在这里设点,建基地呢?这就是他的用兵谋略了。他一方面要求驻巴塘部队作强渡金沙江的训练,打造新船,大造声势。另一方面叫甘孜部队隐敝行动,不让藏军知道甘孜部队动向。以此,给对岸藏军造成错觉,然后出其不意地在甘孜邓柯渡江,以此为主攻方向,给昌都守敌以致命打击,确保昌都战役首战必胜!</p><p class="ql-block"> 进驻甘孜的部队从雅安出发时,每个人只带了三、四斤大米和干粮,走到甘孜后,已吃得差不多了。部队手中粮食所剩无几,为了节约粮食,每天只能吃两歺饭了。为了执行毛主席进西藏不能吃地方的指示和党的民族政策,部队不能向藏族同胞购粮,只能用高价向当地头人和旧政府买粮,由于所带银元有限,只能购买部分青棵暂时缓解燃眉之急。眼看粮食就要吃光了,部队由二歺干饭,改为二歺稀饭。肚子饿了,就挖野菜,捕麻雀和捉地老鼠来吃。吴忠师长向张国华军长汇报所携带粮食己耗尽,空投运粮失败,征粮困难重重,希望上级设法及时解决缺粮问题。</p><p class="ql-block"> 因部队因缺粮,己引发出思想情绪,吴忠师长、天宝政委和154团郄晋武团长共同商议,准备召开营以上干部会研究解决部队产生的思想。开会那天早上,营长们还没等师首长吃早饭就到会了,师长叫通信员端上一大盆野菜和青棵煮的糊糊叫大家一起吃,营长们见状,师首长都在吃糊糊,感到心里很难受。个个表态,回到部队一定做好战士们的思想工作,上下齐心,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共度难关。吴师长在会上说:我要你们做好部队的思想工作,要稳定部队,大家要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回去后组织部队要多挖野菜,多捉地老鼠充饥,不能因为缺粮把部队拖垮了。</p><p class="ql-block">賀龙得知甘孜部队断粮消息后十分着急,一方面下令抢筑康甘公路,另一方面给空军下死命令,一定要试飞成功,把粮食空运到甘孜,终于空军试飞成功,投运了23000斤粮食,暂时缓解了缺粮之急。毛主席和周总理得知部队缺粮情况后,下令从华北调用大量运输机,向甘孜运送粮食,到8月底,雅安到甘孜公路修通后,部队缺粮问题才得到真正解决。</p><p class="ql-block"> 甘孜部队在隐敝期间,忍受了断粮之苦。同时完成了对刘文辉部队的接收整编工作;做通了格达活佛、夏格刀登和女土司降央白姆的工作;打开了统战工作局面。为18军进军西藏又建了一个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十)</p><p class="ql-block">统战之花.康定绽放</p><p class="ql-block"> 康定是18军进军西藏的第一站,部队在这里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给金沙江以西的西藏地区产生影响。康定前面的巴塘和甘孜,是18军进藏建立的两个基地,把这个区域的群众工作做好,把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做好,才能迅速打开局面,打牢夯实昌都战役的基础,为进军西藏创造有利条。</p><p class="ql-block"> 张国华军长十分重视康定的统战工作。于1950年7月4日成立了统战部,任命徐淡庐为部长,并派出上千人参与统战工作。要求统战部全力开展统战工作,争取团结夏克刀登和邦达多吉等重要人物,确保昌都战役前南北两线安全,杜绝任何干扰,做到无后顾之忧。</p><p class="ql-block"> 进军昌都,兵分两路。南线巴塘方向是邦达多吉的领地;北线甘孜方向要经过夏克刀登的玉隆地区。只有做好、团结好这两位重量级人物的工作,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才更有信心。</p><p class="ql-block"> 邦达多吉是西康地区巨商,1936年红军路过康区时,曾抗击红军,被红军击溃后,经过教育、邦助,态度发生转变,由对抗变为拥护。中华苏维埃甘孜博巴政府成立时,还担任了财政部长,积极为红军筹集资金、购买粮草,支援紅军北上抗日。新中国刚成立时,表态支持解放军进藏,愿为进藏部队提供邦助。根据他的表现,西南军区任命他为康定军政委员会副主任。但他本人心存顾虑,迟迟不去上任。做他的劝说工作迫在媚捷。</p><p class="ql-block">夏克刀登曾是德格地区女土司降央伯姆的管家,因闹矛盾,到玉隆地区独立称雄去了。1936年红军长征进入藏区时,受反动政府影响,他参加了阻击红军的战斗,被俘后,受到红军宽待。在政策感召下,态度发生转变,由敌视变为信服和拥护。表态愿跟着红军走,还和朱总司令交上了朋友。康区成立苏维埃甘孜博巴政府时被当选为副主席。18军进藏时他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和康定军政委员会主任。由于他和降央伯姆矛盾较深,必须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才能缓解矛盾,消涂隔阂。只有让他们搞好团结,齐心协力,北线甘孜各项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更有保障。</p><p class="ql-block"> 统战部徐部长和他的战友们在康定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工作,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团结了康定地区的土司、头人等上层人士及邦达多吉、夏克刀登和格达活佛等人;动员、宣传和培训藏族干部,一批批有志藏族青年,拥跃参加到革命队伍中来,为解放西藏增添了生力军。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江村罗布、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刘永康、副政委杨春喜就是在这个时期拥现出来的一代将军。中央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在康定得到了实践,取得明显成效。统战工作逐步得到完善和提高,统战之花在康定己经开始绽放。</p><p class="ql-block"> 康定统战工作取得的成果,为18军进军西藏在后方的工作夯实了根基,为下一步和平解放西藏进行了前期铺垫。</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十一)</p><p class="ql-block">多路向心.四路进军</p><p class="ql-block"> 刘邓首长在接到毛主席进軍西藏的命令后,请示中央军委,提出了从四川、云南、青海和新疆方向多路向心,解放西藏的方案,毛主席和军委批准同意了这个方案。</p><p class="ql-block">一、新疆进西藏的部队</p><p class="ql-block"> 1950年西北军区决定从新疆军区派出一支部队向西藏阿里地区进军。王震司令员接到彭德怀命令后,决定在新疆于田成立骑兵独立师,进军西藏。为调查了解情况,决定先派一个骑兵连进藏侦察。第2军独立骑兵师1团1连承担了这项重任。全连136名官兵,携战马179匹、骆驼35峰和相关装备物资及粮草于1950年8月1日从新疆于田县向藏北进发了。这一路,部队十分艰辛:穿戈壁,爬雪山,克服雪盲;高寒缺氧,忍饥受冻;所遇困难,超过红军万里长征。官兵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在1952年8月3日到达西藏阿里地区首府噶尔县。先遣连在进藏的两年里,先后有63名战友长眠高原,他们用血肉之驱,完成了进军藏北,解放阿里的任务。先遣连不愧是是英雄连队,被西北军区授于进藏英雄先遣连称号;全连记集体一等功;全体官兵记大功一次;连政治指导员李狄三被授于人民功臣称号;中央军委追授人民英雄称号。</p><p class="ql-block">二、从青海进藏的部队</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西北军区还从第1军抽调了一个骑兵支队为先遣队,从青海进藏,骑兵支队到玉树后,参加了解放昌都的战斗。继骑兵支队之后,后续进藏的部队改称为18军独立支队,有1100多人。于1951年8月22日和28日分两批向西藏进发。途径西宁、香日德、聶荣、那曲、林周到拉萨。一路上翻雪山、过沼泽地、渡通天河,翻越唐古拉山,川越羌塘大草原。行军途中还遇上强烈地震,行进困难重重,十分艰辛。终于在1951年12月1日到达从拉萨古城。</p><p class="ql-block">三、从云南进藏的部队</p><p class="ql-block"> 南线进藏的是云南军区14军42师126团和配属的125团3营,这支队伍是18军的另一支有生力军。1950年8月从云南鹤庆县辛屯镇分两路出发:一路由团长高建兴率领,经维西翻越高黎贡山,沿怒江西上,进入察偶县门江,北上碧土;另路由政委成泽民率领加上125团3营,经德钦翻越梅里雪山,直逼碧土盐井。部队参加了昌都战役。战后部队进军察隅,一直驻守边防。1954年1月划归西藏军区,改为察隅部队;公安8团;步兵153团。由昌都警备区直接领导。</p><p class="ql-block">四、从四川进藏的部队</p><p class="ql-block"> 18军是进军西藏的主力军,全军有三万多人加入了进军西藏的行列。军前进指挥所所率两个先遣队,己于1950年3月底就向巴塘和甘孜出发了,并在这两个地方建立了基地。战前各项准备就绪,为解放昌都慎密排兵布阵,只等军委令下,就攻进西藏门户——昌都城。昌都战役结束后,18军兵分4路向拉萨进军!</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十二)</p><p class="ql-block">藏区侦察.惨遭杀戳</p><p class="ql-block"> 1950年4月18日52师先遣队到达甘孜,154团2营驻邓柯。为了解藏区军情,6月22日154团侦察排奉命渡过金沙江去执行侦察任务。过江后,在上午十时许,被三代本的骑兵队伍发现,他们凭借骑兵优势向侦察排猛扑过来,侦察排发现情况,立即进行还击。藏军打不过侦察排,败下阵来后,仍不死心,他们见侦察排人少,一面派人回去报信,搬救兵,调主力增援;另一面死缠侦察排不放。侦察排边打边撤,但始终摆脱不了藏军的纠缠。中午时分,藏军主力赶到,包围了侦察排,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寡不敌众,虽奋勇抗敌,打退藏军多次攻击,十多个战友坚持战斗,最后战死他乡,八名重伤员不幸被藏军生擒。</p><p class="ql-block"> 4连和6连得知情况后,立即渡江增援,采用迂回战术截击藏军,战后击毙藏军60余人,但受伤的8名战友没有被营救回来,他们在藏军营地,被兇殘的刽子手,开肠破肚殘忍杀害。我们154团的侦察排全体战友,为解放西藏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的英雄事跡永留史册。</p><p class="ql-block"> 156团有一支十人侦察分队,在渡过金沙江,追击三代本的逃窜部队时,作为尖兵走在部队最前列。他们在兰多以北的小乌拉山口追上了藏军。由于藏军身着藏族服装,部队误认为是藏族群众,没有十分重视。但藏军一看就知道解放军来了,他们迅速的把侦察分队包围起来,开枪射击。侦察分队的战士们奋勇反击,终因寡不敌众,大部分被战死,只有三个战友突出了重围。</p><p class="ql-block"> 52师吴忠师长得知此情后,令156团团长王立峰采用迂回战术包围藏军,下令一定要毫不留情的就地歼灭。</p><p class="ql-block"> 小乌拉正面山势险恶,侧面难以迁回,藏军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吴忠师长到现场了解情况后,决定炮击小乌拉山上藏军。第二天,军炮兵营和156团炮连的所有火炮一齐向藏军开火,炸得藏军物飞人散,藏兵深知,今天躲不过此劫了,便急忙下山,向昌都方向逃窜。156见状,立即追击,终因人的腿,比不过马的四条腿跑得快,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藏军远去。</p><p class="ql-block"> 三代本牟霞欠下52师战友的血债,最终是要得到偿还的。昌都之战他侥幸跑脱了,但在平叛剿匪时三代本牟霞被俘了,他罪恶累累,应被抢毙,因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没有执行死刑,而是被关押在甘肃酒泉监狱,后因病而亡。</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十三)</p><p class="ql-block">劝和促谈.格达遇害</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一直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藏问题,18军进藏时进一步明确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还通过各种途径,向西藏噶厦政府传达信息,希望他们中主张分裂的人能转变立场,通过谈判,维护祖国统一,达到实现和平解放西藏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在进军西藏之初有三路劝和队伍,分别从成都、甘孜和西安向拉萨出发,开始迈向了劝和,促进西藏和平解放道路的征程。</p><p class="ql-block">一、志清法师劝和团</p><p class="ql-block"> 志清法师是最早进藏劝和的代表人物。志清原法号为密悟法师,汉族,河北省井径县人。年幼隨大勇法师入藏求法,先在康定安雀寺学习藏语和礼仪,后到拉萨哲蚌寺拜师学经10余年。考取了黄教拉然巴格西学位,受到达赖喇嘛宴请,并赠送镶金僧靴。在西藏佛教界受到特别的尊重,与上层佛教界人士关系密切。1946年密悟法师离开拉萨住在成都。1949年成都解放,经中共地下党组织相关人员介绍,刘伯承和密悟法师相识。以后多次往来,关系密切。</p><p class="ql-block"> 1950年4月13日密悟法师率劝和团五人从成都出发,为一路安全起见,化名为志清法师。4月28日抵达康定,因金沙江戒备森严,过不了江,拖到8月份才进到江达县岗拖镇,等到昌都解放后,又才向拉萨行进。因拉萨当局不准其通行,一路设置障碍,志清法师不惧艰险,出身入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951年8月先于解放军进入拉萨。他在拉萨,频频接触各界上层人士,宣传党中央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政策和十七条协议;协助解放军克服困难;动员藏族同胞、拉萨贵族和寺院筹集粮食物资支援部队,为和平解放西藏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二、格达活佛劝和遇害</p><p class="ql-block"> 格达活佛,法名洛桑登真.扎把他耶。四川甘孜县人,贫苦出身。7岁时被选定白利寺活佛,17岁去拉萨学习佛经,8年后获得格西学位。红军长征路过甘孜时,积极组织藏族群众支援红军,和朱德总司令交上朋友。曾任中华苏维埃甘孜县博巴政府副主席,红军离开时留下的200多伤病员,精心照顾,使其治愈后平安归队。1949年底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任委员兼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和康定军管会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1950年5月5日格达活佛致电朱德和刘伯承,要求入藏劝和。他想凭借与西藏噶厦摄政达扎.阿旺松绕的师徒关系,和在上层僧人中有广泛联系和较好的人际关系,进行劝和工作。1950年7月10日格达活佛携管家和僧俗代表,打着红旗,踏上了劝和的征程。7月24日到昌都后,他向昌都总管拉鲁.次旺多吉说明来意,向他宣传和谈三项原则及和平谈判基础十条精神。拉鲁用电报向噶厦政府报告了格达活佛去拉萨的目的。请示是否放行。噶厦政府认为他是共产党派来的人,不能同意他去拉萨劝和,一直不回复,既不同意进藏,又不同意回甘孜。活佛利用在昌都的时间,在与群众僧人接触时,大力宣传中央人民政府的政策。用自己的经历,所见所闻宣传人民政府尊重宗教自由、保护寺庙、尊重民俗、邦助人民群众克服困难,改善人民生活等实情。劝说西藏喇嘛、头人,民兵不要与解放军为敌,要藏汉团结,建设新中国。活佛的宣传深得广大藏族人民和僧人拥护。噶厦政府和英国特务对格达的劝和行动恨之入骨。8月13日在格达活佛去拜访西藏地方政府驻昌都总管府的电台台长福特时,福特(英国特务)乘机在酥油茶中下毒,活佛喝后生病,后又在汤药中放毒,使其慢性中毒,于8月22日园寂。西南军区得知活佛去世的消息后,于11月2月5日在重庆市举行了追悼大会,18军也在甘孜为他举行了追悼大会。以缅怀为西藏和平解放英勇献身的英雄!</p><p class="ql-block">三、青海赴藏劝和团</p><p class="ql-block"> 为了使西藏和谈早日成功,青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喜饶嘉措(藏族),于1950辛5月9日在西安向达赖喇嘛发表广播讲话,敦促西藏派代表赴京进行和平谈判。1950年7月西北军区组成8人劝和团,赴藏进行劝和工作。劝和团团长:是达赖喇嘛长兄,当才.土登居美诺布活佛;副团长是青海黄南州同仁县隆务寺夏日仑.呼图克图活佛和大通县广惠寺先灵.葛登加措活佛;秘书长是同仁县隆务寺的襄佐格列嘉措;青海联络处科长迟玉锐为秘书;青海情报站程报站程广惠为机要员;同仁县人民政府李敏为报务员;何永德为摇机员兼藏语翻译。</p><p class="ql-block"> 青海劝和团一路艰辛,行进困难,阻力重重。途中,西藏当局把劝和团分开,活佛先去拉萨,隨团人员后行。后行人员克服重重阻力,最终于1951年2月2日抵达拉萨。他们一路积极开展劝说工作,为当年5月达成并签定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决西藏办法的协议做出了贡献。劝和任务完成后,中央军委联络部给迟玉锐记大功一次,对程广惠、李铭等人通令嘉奖。</p><p class="ql-block"> 各路劝和团,为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和祖国统一大业,不畏千难万险,克服重重困难,付出了很大代价,经过一年多的顽强斗争,终于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在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十四)</p><p class="ql-block">妄想藏独.对抗我军</p><p class="ql-block"> 西藏噶厦政府在美、英和印度政府支持下,一直妾想把西藏搞成独立国,噶厦政府更是不遗余力。</p><p class="ql-block"> 1947年印度宣告独立,噶厦政府中,以摄政王达扎为首的亲英派红了眼,以为有希望了,想依靠英国和印度的关系,让西藏走上独立之路。他们组织商务代表团访问英美,大肆宣扬西藏独立。还想通过英美在联合国的影响,让联合国通过关于西藏独立的提案,达到独立目的,不料提案被否决,终究以失败而告终。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噶厦政府认为,这是摆脱国民党政府统治,迈向独立的好机会,乘机策划了驱汉事件。 1949年7月8日,他们借以驱逐解放军为名,派藏军包围了所有汉人居住地,限定所有住藏汉人离开西藏。在藏经商和从事其他行业的一切汉人,都在藏军武力威逼下,分两批离开拉萨,绕道印度回到祖国。</p><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国成立,噶厦政府坐立不安,不断向英美伸手求援,希望支持独立。因受国际形势影响,英美不能公开表态支持,只能派特务暗中相助或送点武器弹药。于是,噶厦政府就直接出面,向中央政府提出派代表进行谈判。当其要求独立主张被否定,谈判失败后,仍不死心,采用英语广播宣布独立。可见噶厦政府为了西藏独立,顽固坚持反动立场,硬是要一条道走到黑。嘎厦政府闹独立,受到藏族人民和上层愛国人士的坚决反对,中央人民政府对噶厦分裂祖国的罪恶行径,进行了严厉的谴责,并声明一定要解放西藏。</p><p class="ql-block"> 1950年1月2日毛主席在给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和贺龙的电报中,下达了进军西藏的任务,刘伯承、邓小平己令18军三万人马,开始向西藏进军。西藏嘎厦政府见状,慌了,摄政王达扎急忙抓紧扩军。藏军由10个代本(一个代本相当于一个团)扩为17个代本;兵力从六千五百人扩充到一万七千五百人。同时设立调配局,负责粮草、装备物资的保障工作。并从金库拿出白银,向印度和美国购买武器装备,武装藏军。藏军没有军事家,不懂得如何排兵布阵,却轻信英美特务之言,把重兵布防在金沙江和昌都地区。他们把全部藏军的三分之一,7个代本全部和3个代本一部共8000余人布防在金沙江昌都方向,其中:8代本全部,7代本大部2、4、6代本各一部和总警卫队集结于昌都;7代本和3代本各一部分别驻乌齐和生达一带;10代本驻岗拖江达一线;9代本驻宁静地区。藏军各代本按嘎厦的指令在一个月内全部进入了指定位置,他准备18军在这里一决雌雄,结果最终于失败告终。</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十五)</p><p class="ql-block">周密部署.慎重初战</p><p class="ql-block"> 昌都是东进西藏的重镇和门户,位于金沙江以西,澜沧江下游。是藏东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是东进西藏的咽喉要道;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从解放战争形势来看,昌都战役是中国大陆上最后一次大的战役。此战结果,直接决定西藏噶厦政府的命运。噶厦政府想凭借金沙江天险和横断山脉的天然屏障阻止解放军进藏,于是派出藏军三分之二的兵力,九个代本7000余人,进行重兵把守,想拒18军于金沙江以东。</p><p class="ql-block"> 昌都之战是进军西藏的首战,从毛主席、中央军委,到西南军区,到18军都十分重视。本着“慎重初战”和“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漏网”的原则。张国华拟定了第一步作战意见,于8月11日在召开的18军干部会上进行研究,此方案确定后上报西南军区,等待毛主席、中央军委审批。毛主席看了昌都战役实施计划后,于8月23日进行回复,主要内容是:你们力争今年占领昌都并力争留三千人巩固昌都的计划是好的,可以照此作积极准备,待本月底下月初,判明公路己通至甘孜无阻,即可实行进军。其十月占领昌都,这对于争取西藏政治变化及明年进军拉萨是有利的。</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还在电报里询问了后勤保障等方面相关情况,望西南军区查明告之。按照毛主席电报提及要求,张国华经过细致调查,周密计算后,向西南军区进行了汇报。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决定54师全部、53师主力隨进攻速度修通甘孜至昌都公路;二是昌都以南密拉至邦达间地势平,辽阔,可以修建机场;三、18军一个师另一个团参战,同时有云南德钦、青海玉树部队配合作战,胜利是有把握的。</p><p class="ql-block"> 1950年8月28日西南军区下达了,昌都战役的基本命令,要求18军歼灭藏军主力于昌都及其以西的恩达、类乌齐地区,占领昌都,为明年进军西藏打基础。9月11日,18军拟定了执行昌都战役部署的报告,得到西南军区批准。</p><p class="ql-block"> 9月15日,18军在甘孜召开军前指作战会议,强调昌都战役是解放西藏,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必须打好,打胜。会上就如何作战进了部署,安排部队从外翼作深远的战役迂回;在战役组织上以我主力于右翼(北面)迂回到昌都以西,迫使藏军聚集昌都而歼灭之。决心以六个团的兵力组成南北两个作战集团,以北集团为主,承担主攻任务。在战术上亦采用正面突破与迂回包围相结合的手段,达到占领昌都,将敌会歼于金沙江以西、澜沧江以东,以及类乌齐、恩达地区,实现歼敌之有生力量为目的。作战会后,张国华军长还有点耽心,生怕有疏忽或遗漏。便找到李觉和王其梅再次进行合议。感到的确沒有问题了才放心。18军在9月20日为落实作战会议决定,向部队发出了作战要点指令,强调在战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有关问题:</p><p class="ql-block">1.加大纵深侦察,及时掌握敌情变化;</p><p class="ql-block">2.主力迂回,断敌退路,分割包围,集中火力,给敌以致命打击;</p><p class="ql-block">3.部队不宜分散,以营、连建制行动;</p><p class="ql-block">4.要保持突击力量,以应付情况变化;</p><p class="ql-block">5.每次宿营应构筑工事,以防万一;</p><p class="ql-block">6.遇敌求和,要提高警惕,高度戒备防止不测;</p><p class="ql-block">7.对敌民兵攻心为上,大力争取;</p><p class="ql-block">8.要切实执行俘虏政策。</p><p class="ql-block"> 这些在战斗中的细节问题,军首长都想得很周到,在战前再一次告诉参战的将士们一定要更加注意。</p><p class="ql-block"> 战前,西南军区政治部于1950年10月4日向参战部队下发指示,强调了昌都战役的重要性,号召官兵们英勇杀敌,为国立功。要求参战部队克服一切困难,争取战斗的胜利;要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争取活动和认真执行俘虏政策等。18军参战部队表示,坚决执行上级指示,保证完成解放昌都的战斗任务。</p><p class="ql-block"> 至此,18军昌都战役各项战前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各路部队已按规定时间,到达指定集结地域,只待毛主席、中央军委一声令下,立即渡过金沙江,参加昌都战役!</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十六)</p><p class="ql-block">昌都战役.以战促和</p><p class="ql-block"> 昌都战役作战,分为南北两个作战集团,以北集团为重点。参战部队有:52师、军直炮兵营、侦察营、工兵营、54师炮连和青海骑兵支队。统一由吴忠师长指挥。北集团兵分三路,具体部署是:</p><p class="ql-block"> 右路:154团、师骑兵侦察连、炮兵连和青海骑兵支队,由师付政委阴法唐指挥,154团团长郄晋武带队。青海骑兵支队由白玉南下;154团等部自邓柯渡江,从外翼千里迁回,经囊谦,直插类乌齐、恩达,断其退路。</p><p class="ql-block"> 中路:52师师直、155团、156团和军炮兵营由师长吴忠和副师长陈子植指挥,155团由參谋长肖猛带队,156团由团长王立峰带队。部队从邓柯渡江。渡江后分两路行进,155团经牙要松多、洞洞竹卡;156团经生达、打狗拉从敌之右翼攻击,直取昌都,歼敌主力。</p><p class="ql-block"> 左路:军侦察营、工兵营和54师炮连,由侦察营营长苏桐卿和军直政处主任王达选带队,由岗托渡江,经江达、觉庭从正面进攻,前行有掩护、配合中路主力之任务。</p><p class="ql-block">南集团参战部队主要是,53师157团和从云南来的14军42师126团及125团三营,由53师副政委苗丕一指挥,157团由团长柴洪泉,政委冉宪生带队;126团由团长高建兴,政委成泽民带队。157团从巴塘渡江,进攻宁静,占领邦达,断敌向南窜逃之路。14军42师126团、125团3营向盐井攻击前进,断敌逃窜察隅之路。</p><p class="ql-block">战斗概况:</p><p class="ql-block"> 第一阶段:北集团154团和师骑兵连于10月6日夜偷渡金沙江,日行120—170里,17日攻歼甲藏卡、类乌齐守敌,奔袭恩达;155团、156团和师直在10月7—9日隐敝渡江,作斜梯形并肩攻击前进,作战20余次;13日155团到生达和156团追歼从国德之逃敌;16日155团强渡扎曲河向洞洞竹卡攻击;156团在小乌拉与敌2代本激战,歼敌一部;17日155团攻占竹卡;18日154团完成千里迂回包围任务,于敌前4小时占领恩达,断敌逃往拉萨退路。南集团53师157团,于10月8日在巴塘渡江,日行140里直逼宁静,在大军压境之下,迫使藏军9代本起义。15日向邦达挺进;14军42师126团和125团3营于10月4—6日分别从德钦和贡山地区出发,分三路向门工、碧土和盐井前进。西路由团长高建兴率领,经松滩、克拉克、土门直取碧土;中路由团政委成泽民率领,由德钦经梅里雪山夹击碧土;中路由参谋长师振华、政治处主任武建率领,经云岭山、察里配合中路合围盐井,10月12日攻下盐井,抵进到扎底地区,完成了南集团左路部队配合昌都战役的战斗任务。</p><p class="ql-block"> 第二阶段:19日黄昏156团轻装先遣营取捷径抵昌都近郊;155团沿扎曲河进逼昌都;154团向昌都以南缩小包围圈;昌都已兵临城下。19日晚156团3营9连抢占扎曲河上的四川桥;22时3营全部控制城内各要点和昂曲河上的云南桥。20日156团主力和军炮营进入昌都城,至此,昌都己在我军掌控之中。吴忠师长向張国华军长报告了昌都之战的战况,张国华回电,令骑兵支队说:敌人逃到哪里,你们就追向哪里。</p><p class="ql-block"> 20日佛晓,孙巩的骑兵支队抵进昌都以西的宗驿山口,与藏军山炮连相遇,部队猛打猛冲,将敌军冲散俘获。当得知西逃之藏军在竹阁寺方向时,立即向竹阁寺奔袭。途中,孙巩和张宽的骑兵都遇上了阿沛.阿旺晋美派出的和谈代表,隨即到竹阁寺,与阿沛进行和谈事宜。21日20时,阿沛.阿旺晋美率藏军第3、8、10代本全部和2、4、6代本一部共计2700余人放下武器投诚。部队从19日夜占领昌都后,全线转入清剿,直到24日夜晚止,昌都战役宣告结束。</p><p class="ql-block"> 此战役,全歼藏军6个代本(含起义的9代本)及3个代本大部,约5700余人;俘英印特务,福特等3人;缴获各种枪支1010支;子弹52000余发;炮2门;骡马262匹;电台1部及其它军用物资。</p><p class="ql-block"> 昌都战役的胜利,极大的震摄了西藏上层反动分子,使其慌慌不可终日。进军西藏的大门打开了,昌都之战,是胜利之战,是促和之战,为今后和平条约的签订和促进西藏的和平解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十七)</p><p class="ql-block">宁静起义.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昌都地区宁静(芒康)由藏军第九代本驻守。九代本德格.格桑旺堆属德格土司族系,不是噶厦政府的嫡系。解放战争开始时,是藏军八代本驻守宁静。八代本恰仁害怕打仗,不断向噶厦和昌都朶基提出要求调防,噶厦政府见八代本懦弱,不能担当驻守宁静重任,就派九代本德格.格桑旺堆去宁静接防。宁静是金沙江西岸重镇,有通往盐井和德钦的大路;东通西康,南通云南,是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p><p class="ql-block"> 九代本深知,守住宁静的重要性,但他更清楚,自己名曰代本,实际实力很差。他下属只有两个如本(营)、4个甲本(连)加起来总兵力不到500人(实际人数为343人)。士兵没有经过严格训练,不会打仗,且装备落后。士兵大多数人是胡子兵(岁数在40多岁以上),携带着家眷,拖儿带女,放牧着牛羊。平时不训练,又不摸抢,这样的部队怎么会有战斗力,怎么能打仗?</p><p class="ql-block"> 18军先遣队进驻巴塘后,就开始做九代本的统战工作了。夏格刀登和他十分熟悉,给他写信,介绍共产党、红军和解放军的情况,使其对中央人民政府有了初步认识。西南军区军政委员会委员平措旺阶也通过其好友强曲,把西南军区颁发的各项政策、布告和相关宣传材料转给九代本,让他阅看,他看后,对中央政府和人民解放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8日,157团部队渡过金沙江,竹巴笼失守;基松岗的守军也全部退下来了,九代本秘书侠吾多吉劝九代本尽早撤退,还没等到九代本回复,他自己就偷偷的跑掉了。紧接着驻多卡的守军又被解放军歼灭,一连串的失败、败退和被歼,让九代本陷入沉思。他知道和解放军打仗,自己的藏军根本不是对手,如逃亡国外,自己这个穷代本不会有好日子过。想到朋友夏日刀登的劝告和宣传接受到的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打算在形势不利时就向解放军议和。他借驻守基松岗的甲本贡嘎赞吉撤退回到宁静之机,召开了其他头人参加的紧急会议,商量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有什么化险为夷的良策。贡嘎贊吉首先发言,说解放军己过江,火力很猛,和解放军作战绝对打不赢,何去何从?请代本老爷决定,我们完全听命。其他人也附和,表示赞同贡嘎赞吉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九代本见大家意见比较一致,表态说,眼下实难完成抵抗解放军的任务,逃也没处逃,拼又拼不过。不管怎样考虑我觉得都沒有比与对方议和更好的计策,但否同意,请大家权衡。参会人员都纷纷表态,请代本老爷作主,我们都听你的。最后会议决定,由代本自己亲自代队,组成议和团,向解放军提出求和条件,找解放军议和。</p><p class="ql-block"> 10月11日,157团尖刀兵,在古树村遇上了九代本和谈代表,说明来意后,尖兵把他们带到团宣传股,张克宁股长和翻译格桑平措接待了九代本一行,并向团政委冉宪生报告。53师副政委苗丕一决定,由团政委冉宪生和九代本商谈议和事宜。</p><p class="ql-block"> 冉宪生对九代本联系和解之事表示欢迎,问代本有什么要求,请提出来。九代本只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保障我的部下全体官兵的人身安全,照顾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问题;二是我本人有三个孩子,请保送他们到内地学习,关照他们的未来前途;三是允许我个人做一名普通老百姓。冉政委说你讲的这些都很好,我们尽量安排好你的部下,其他条件我们尽全力满足。</p><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12日,157团进入宁静,宁静城里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宁静和平解放了!九代本起义的消息很快传到成都和北京。为了扩大影响,10月18日九代本发表起义宣言,向刘伯承、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致电,表示拥护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说人民解放军是为解除西藏人民痛苦、驱逐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进军西藏。我们毅然脱离反动阵营,回到自己的大家庭来,与解放军携手,为解放西藏人民而奋斗。现在我们走的路是唯一正确的,决心努力学习新知识,为人民亊业而奋斗!</p><p class="ql-block"> 刘佰承接到九代本起义电报后,专门回电问侯,对九代本全体官兵深明大义,毅然高举义旗,站到人民方面来,使宁静得以和平解放,人民生命财产免受无谓心伤亡和损失,甚为欣慰,特此慰问。并希望九代本为和平解放西藏作出更大贡献。九代本本人和他的部队,没有辜负人民的期望,1951年5月藏军第九代本,正式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改编为西藏军区第九步兵团,驻守在昌都俄洛桥。德格.格桑旺堆任团长,他还担任昌都解放委员会副主任、昌都警备区司令部副司令员。1954年国防部授于他二级解放勋章,大校军衔。</p><p class="ql-block"> 九代本的起义是第一支成建制的,以团为单位的藏军部队起义,他的起义为攻取昌都开辟了道路,受到中央政府高度评价。九代本的起义是昌都此役中伟大的胜利;是统战工作结出的硕果;是党的民族政策开出的新花。它动摇了西藏上层反动分子企图用武力阻止解放西藏的阴谋,为西藏的和平解放做出了榜样和应有的贡献,是热爱西藏、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的表现,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邓小平欢迎阿沛.阿旺晋美进京</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十八)</p><p class="ql-block">阿沛起义促成和谈</p><p class="ql-block"> 阿沛.阿旺晋美(1910年2月~2009年2月),藏族,拉萨市人。年幼到拉萨私塾学习藏文,14岁拜佛学大师喜饶措为师,研习藏文、学书法、学文法、诗学、历史和哲学。17岁拜东藏三岩地区红教大苍活佛为师,习诵佛学经典。23岁加入仲扎兵营,接受军事训练,通过训。,从士兵升到班长、从排长升为到营长。13世达赖园寂后,负责看守噶厦政府的白银仓库和弹药库。他被大贵族阿沛家族看中,招为阿沛.才旦卓嘎的夫婿,受封为四品官,取名为阿沛.阿旺晋美。他先后担任过昌都总府粮饷官和西藏地方政府法官,34岁时被提升为孜本。</p><p class="ql-block"> 1950年4月解放军先遣队到金沙江东岸,时任昌都总管拉鲁.才旺多吉见势不妙,借任期己到,要求辞职。昌都总管系朶基噶伦职务,理应从现有三位噶伦中选派。可是这三位噶伦,个个贪身怕死,谁也不愿去昌都,就给摄政王达扎献策,提升孜本阿沛.阿旺晋美为增额噶伦,前往昌都任总管,摄政王达扎同意了。</p><p class="ql-block"> 西藏嘎厦政府在对待共产党进藏的问题上存在两种观点,亲英派主張与共产党对着干,和解放军打仗。阿沛的观点则是主張议和。他认为要同共产党打仗,实际上是以卵击石,非但打不赢,反而要被消灭,只能和谈,不能打仗。他的主张根本得不到支持,噶厦政府却要他尽快去昌都上任。</p><p class="ql-block"> 阿沛到昌都没多几天,噶厦就要他去进攻玉树。阿沛不同意这样做,写信给噶厦说,不能打仗,汉藏双方的问题最好和谈解决。在藏军里,没有几个懂军事的人,是一支没有军事素养的队伍,藏军没有军事训练,没有作战经验,没有正规编制,没有精良装备,没有完善保障体系,军中老弱病残不少。这样的军队怎么会有战斗力?阿沛心里明白,自己是临危受命,迫不得己,命运如何?只能听天由命。</p><p class="ql-block"> 18军攻打昌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和周密策划了的。北集团是主攻方向,兵分三路,千里迂回与正面进攻相结合,解放军已完成迂回任务,已断其去拉萨退路。南集团又夺取宁静,直插邦达,断其南向退路。昌都战役打响,解放军渡过金沙江,势如破竹,藏军兵败如山倒,节节败退,三代本和七代本残兵逃到昌都后,阿沛立即召集昌都所有官员开会,就投降还是后撤问题进行商讨,并把讨论结果上报噶厦,噶厦下令准其撤退。于是阿沛带着守军和败兵2000余人撤离昌都。在前往恩达去的路上,得知解放军己控制了恩达,不得不折返昌都,在折返途中,又得知南路邦达也被解放军占领,两条求生的路都被堵死了,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藏军只得退到昌都近郊的宗驿山朱古寺集结。此时,阿沛.阿旺晋美十分钟明白,唯有找解放军和谈,才是出路。于是安排两路人员,从北面和南面两个方向去寻找解放军。当骑兵支队得知阿沛要投诚的消息后,立即向张国华和吴忠进行汇报。骑兵支队长孙巩和154团政委杨军在接到指令后和阿沛进行了和谈,21日阿沛.阿旺晋美率藏军3、7、8和10代本全部及2、4和6代本大部共2700余人向人民解放军投诚,至此昌都宣告彻底解放。</p><p class="ql-block"> 昌都战役歼灭藏军正规军实力达三分之二,从此藏军完全失去元气。昌都战役是和平解放西藏的决定性之战,为和平解决西藏问题打下良好基础;使西藏政局发生重大变化,亲英的摄政王达扎被迫辞职。</p><p class="ql-block"> 阿沛在昌都解放后,成立军管委时,任军管会副主任;1955年获一级解放勋章,被授于中将军衔;曾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秘书长;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阿沛.阿旺晋美作为一个爱国主义将领、为祖国统一和为和平解放西藏问题作出了特殊贡献,他的光辉业绩永戴史册,值得人们永远怀念!</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十九)</p><p class="ql-block">千里大迂回.雄狮展风采</p><p class="ql-block"> 昌都战役张国华采用的是正面进攻与战役迂回相结合的战术。组成南北两个作战兵团,北集团担任主攻,南集团助攻。北集团兵分三路向昌都进发。右路154团和青海骑兵支队担任迂回任务,战役开始后从北往南行军,过囊谦,向类乌齐和恩达疾进,断藏军西逃通道。中路52师师直、155团156团和军炮兵营担任主攻任务,经郭堆、生达南下,直取昌都。左路军侦察营、工兵营和54师炮兵连担任正面拑制任务,从岗托渡江向昌都缓慢攻击。</p><p class="ql-block"> 右路千里大迂回的部队,由52师副政委阴法唐和师参谋长李明指挥。部队于10月6日从邓柯渡过金沙江,9日过巴塘草原,翻越囊谦以北5100米高的大雪山,渡过扎曲河,向类乌齐奔袭。在大迂回途中,主要的敌人不是藏军,而是来自恶劣的的气候和饥饿。正如老首长阴法唐回忆所述:“1400余华里,原计划走半个月,后来知道,西藏地方武装主力要逃,师里不停来电催促,要我们提前到达。高寒地区,氧气稀薄,武器、装备、给养都要战士自己背着,还要翻几座5000米以上的雪山,部队真是太辛苦了。”部队行军中最大困难是要翻过多座雪山。十月的昌都接连下了几天雪,战士们只能在齐腰深的雪地里缓慢前行。爬雪山时,为了防滑,脚上要戴铁制防滑套,套上有铁钉,采到冰里后,再提起来就很费力气。在雪山上走,没有防护镜,经阳光照射,使很多战友得了雪盲症。雪盲使人眼睛肿胀,疼痛难忍,而且会出现短暂性失明。看不见走路,行军时就解下挷腿,相互牵拉着前行。为了防止有人再得雪盲,战士们就采用布来蒙上眼睛,或用兰墨水染纱布摭挡眼睛,或剪下马尾巴,挡在眼睛前摭光等土办法来防护,这样做,还有一定效果。</p><p class="ql-block"> 在爬雪山时因路况不好和山高路远等多种原因,只能在雪山上宿营,由于雪下是冰,根本架不起帐篷,于是战士们就把帐篷直接铺在雪地上休息。怕冷的就站着睡,躺在帐蓬上睡的战士,第二天早上,个个变成了雪人。天亮了他们被战友叫醒,在其他战友邦扶下,相拥前行。负重行军很累,有时为了抢时间,一直走路,不得休息。白天走,晚上也走,走着走着,由于太累,不知不觉地就睡着了,自己掉了队都不知道。当后面的战友呼叫时,才清醒过来,慌忙赶队。有的战士,走在马的后面,当想睡觉时,就拉着马尾巴走,一边走,一边睡,他这样做,觉也睡了,又没掉队,真是一举两得。</p><p class="ql-block"> 断粮是迂回穿插过程中,最难熬的日子。部队在玉树补给的粮食,到类乌齐时就吃完了。没有主粮就吃代食品,代食品吃完了,战士们就煮枪上的皮背带吃;实在没有吃的了,就把自己身上穿的棉衣里的棉花扯出来吃。驮物的战马也因没有粮食吃饿死不少,为了继续行军,完成迂回任务,团里下令可以吃死马肉,战士们为了解除饥饿,只得含泪去吃马肉。</p><p class="ql-block"> 10月16日部队到达甲桑卡桥,这里驻守着藏军7代本的部队,阴法唐副政委到前沿侦察后,决定从正面发起攻击,那知道,藏军不勘一击,狼狈逃窜。吴忠得知藏军向昌都逃跑的消息后,令各路部队,无论如何要切断敌人退路。154团团长郄晋武带领他的部队,以最快的速度向类乌齐方向奔袭。部队连续奔跑36个小时,在高原上,在缺氧的情况下,在又饥又饿,吃不到食物的情况下,不停的狂奔,累得人人浑身是汗,口吐白沫。有的人还口吐鲜血,倒地不起。跑到恩达时,团长身边只有32个人。他们终于先敌到达,完成了迂回任务。同行的骑兵支队(含师骑兵侦察连)一千多匹战马,累死饿死了五百多匹,到恩达时只剩骑兵百余人和弃马改徒步的战士百余人。154团胜利的完成了千里迂回任务,占领了恩达,截断了藏军逃往拉萨的退路。</p><p class="ql-block"> 中路主力部队在12日,155团占领生达、156团占领郭堆后,藏军调头南逃。接吴忠追击令后,155团和156团昼夜兼程,穷追南逃藏军。解放军的两条腿和藏军骑马的四条腿,进行了千里追逐赛。10月16日佛晓,追上了三代木和十代本的藏军,在短战交火后,藏军调头往昌都方向逃跑。我军紧随,直逼昌都。</p><p class="ql-block"> 南集团的157团,迂回宁静(芒康)以北和以西地区,截断了九代本逃往昌都退路,迫使九代本起义,接着进攻邦达、八宿,22日控制左贡、田妥和邦达一带,切断了昌都地区藏军南逃通道,配合北集团部队,实现了对昌都的合围。</p><p class="ql-block">千里大迂回,雄狮展风采。52师部队在昌都战役中,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和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值得永世传扬。部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和特别能团结的精神得到充分展现;52师进军西藏的英雄事迹永垂史册。战后的154团受到了西南军区通令嘉奖!</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二十)</p><p class="ql-block">优待战俘.感化藏军</p><p class="ql-block"> 西藏上层反动分子,一直对藏族同胞进行反宣传,说什么共产党共产共妻,杀人不眨眼,被他们抓住必死无疑。解放军抓到俘虏,要打、要骂,沒有人生自由;昌都战俘,想到这些反宣传,个个提心吊胆,十分耽心害怕。特别是三代本的战俘,更是害怕。他们知道,两次兇残枪杀我侦察分队是他们,对受伤被俘的8个战士,甪惨无人道的开肠破肚方式进行杀害,后又弃尸荒野也是他们。生怕解放军会报这一箭之仇,用同样方法去处死他们。</p><p class="ql-block"> 优待俘虏,是我军的一贯政策,1950年10月25日,西南局专门发出了关于处理昌都战俘的相关指示,西南军区贺龙司令员也就战俘问题下令部队遵照执行。要求部队抓紧当前有利时机,利用被俘官兵开展政治教育,为和平解决拉萨问题提前进行布局。</p><p class="ql-block">指示和指令主要内容有;</p><p class="ql-block">一、加紧做好藏军被俘虏官兵的工作,用热情和诚恳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严禁侮辱和虐待。采取释放和优待原则,使其扩大政治影响,不再组织队伍,与人民为敌。要注意改善他们的伙食;对所有被俘官兵须经过7天左右训练,让其了解我党和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知晓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对藏族同胞的关怀,然后发给路费,释放回家,与家人团聚。</p><p class="ql-block">二、对噶伦和代本等高级军官,要慎重对待,采用开座谈会方式进行教育和争取,以便回去后,宣传共产党用和平方式解决西藏问题的方针。</p><p class="ql-block">三、对英、美外籍战俘,遣送甘孜,由中央进行处理。</p><p class="ql-block"> 为妥善处理好昌都战俘,52师成立了遣散站,做到了诚信接待,不打、不骂、不杀,在伤病员采用先救治的原则,先为他们包伤、救治和看病。在伙食问题上,尽量让其吃饱。在昌都粮食供应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军严格执行中央和西南局提出的优待俘虏政策,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优待。</p><p class="ql-block"> 对藏军俘虏,按中央和西南局规定,每个人发放3~5块银元作路费,并把私人物品归还个人。52师俘虏遗散站,先后遣送藏军连以下干部85人,士兵2562人,发给路费银元2万多元,发放马匹510匹。</p><p class="ql-block"> 战俘们在受教育期间,感受到了共产党政策的正确和解放军对藏族同胞的温暖,亲切的称解放军为菩萨兵。他们拿着路费,牵着马儿回家,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们走一路,宣传一路,说共产党好,解放军亲。在藏民中传播和平解放西藏的思想。为第二年京都议和和平解决西藏问题;为十七条协议的签定,当好了义务宣传员,为和平解放西藏贡献了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二十一)</p><p class="ql-block">昌都解放.中央直辖</p><p class="ql-block"> 昌都解放,打开了西藏的大门,它将对西藏的和平解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建立昌都地区政权,开展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和怎样推进和平解决西藏问题,是昌都面临极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早有谋略。在昌都解放的第二天,就是1950年10月25日,就派王其梅等人进抵昌都,开始筹办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之前,昌都地区长期受西藏地方政府管辖。在昌都地区成立人民解放委员会后,就直接废除了西藏地方政府对昌都的实际管辖权。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的法定和实际称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是受政务院(国务院)直接领导的行政单位。她是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规定的。</p><p class="ql-block"> 在和平解放西藏的进程中,昌都地区和西藏地方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是在昌都解放的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她一方面要行使政府职能,维护昌都地区的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坚持统一战线,搞好民族团结;另一方面要为和平解放西藏作准备,其主要任务是支援解放军进军西藏,完成筑路、运输、物资筹措和后勤保障任务。</p><p class="ql-block"> 1950年12月31日昌都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召开,选举成立了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会议选举王其梅为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主任;阿沛.阿旺晋美、帕巴拉.格列朗杰、罗登协饶、邦达多吉、降央伯姆(女)、平措旺阶、惠毅然和德格.格桑旺堆为副主任,扎西朗杰等95人为委员。会议还通过了,成立昌都地区僧俗人民争取和平解放工作委员会的决议案,选举阿沛.阿旺晋美为主任,并发起了争取和平解放西藏的签名活动。</p><p class="ql-block"> 中央人民政府一贯坚持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通过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开展工作,敦促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谈判,共同寻求和平解放西藏的办法。</p><p class="ql-block">为成立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中央修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组织条例”,确定了这一政权组织应有的职责,赋予它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受政务院(国务院)直接领导的行政地位。在我国像昌都地区这样一级的行政单位,由中央直辖的,仅此一例。</p><p class="ql-block">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是一个带有政权性质的过渡性组织,将承担西藏和平解放、增强藏汉民族之间、藏族人民内部之间的团结,驱除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治安,发展昌都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逐步改善藏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务。</p><p class="ql-block">昌都地区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单位,参与了国家政治生活。王其梅、达旺多吉和德格.格桑旺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了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昌都地区在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领导下,参与了西藏自治区成立的筹备工作。1955年2月9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的决定,在筹委会51名委员中,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代表就占了10名。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西藏地方政府、班禅堪布会议厅委员会和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在其领导下开展筹备成立西藏自治区各项工作,昌都地区逐步成为西藏自治区的一个行政区。</p><p class="ql-block">1959年3月10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了武装叛乱,4月20日国务院发布布告,决定撤销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及所属各宗(县)人民解放委员会,昌都地区实行军管,成立了昌都地区军管会和昌都县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是反帝爱国统一战线的产物,是在特定条件下,藏区人民代表会议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产物,是中央政府解决西藏问题政策性决定。实现了旧政权统治到带有人民民主性质新政权的历史性变革,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和平解放和民族团结。是西藏民族区域自治政权组织的雏形,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在北京签署西藏和平解放十七条协议</p> <p class="ql-block">十八軍进藏往事(二十二)</p><p class="ql-block">北京议和.签订协议</p><p class="ql-block"> 昌都战役中藏军主力被歼灭三分之二,噶厦政府知道,靠现有藏军实力,和共产党进行武力效量,根本不是对手。西藏上层人物人心惶惶,躭心解放军打到拉萨怎么办?在他们之中,寻求与共产党和谈的呼声越来越高。西藏三大寺及全体僧俗官员都向噶厦倡议,希望采用与共产党和谈的办法解决西藏问题。昌都战役刚结束,阿沛.阿旺晋美等40名原噶厦官员联名给达赖写信,要求达赖尽早与共产党议和。由于摄政王达扎主持西藏教政多年,其实力相当雄厚,许多问题的决策,没有亲帝派的同意,达赖是办不成的。噶厦亲英、美、印势力派,在寻求外国人的支持和邦助失败后,加上解放军积极准备进军西藏,西藏上层矛盾突显,要求和共产党和谈呼声越来越频繁。于1951年1月1日在亚东,由噶厦政府召开的众官员会上,大家力劝达赖与共产党议和。此时,噶厦政府不得不作出,派代表到北京进行和谈的决定。1月18日达赖派人,到中国驻印大使馆递交了请求谈判的信,信中表达了他亲政后,谋求和平的愿望。我驻印大使袁仲贤向中央报告了西藏政府寻求和谈的述求,并转送了达赖写给毛主席的信。中央回电,欢迎达赖派代表团到北京谈判。</p><p class="ql-block"> 1951年3月24日,中共中央给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来电,通知阿沛.阿旺晋美一行到北京谈判。西藏政府赴京代表共5人。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代表成员有:凯墨.索安旺堆(藏军司令)、土丹旦达(西藏政府秘书长)、桑颇.登增顿珠(二代本)和土登列门(四品僧官)。中央政府方面成员:首席全权代表,政务院秘书长李维汉,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张经武,18军军长張国华,西南军政委员会秘书长孙志远。</p><p class="ql-block"> 1951年4月29日在京举行了预备会,开始进行谈判;5月2日下午举行第二次会谈;5月7日、10日又进行第三轮、第四轮谈判,其间,在谈判中涉及到的一系列难题,均逐一得到解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最后谈及班禅问题时,双方分析比较大,一时难于统一。西藏代表认为,自己没有受权谈班禅问题,不属谈和内容,会谈被迫暂停。休会后,在19号进行了第五轮谈判,会上中央代表明确提出恢复班禅和达赖的关系,是指恢复九世班禅和十三世达赖时期的友好关系,这个说法,西藏代表和达赖均表示同意接受,这样实际上是承认了十世班禅继承九世班禅的地位。为下一步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从青海回到西藏铺平了道路,十世班禅什么时候返回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和谈的各项条款大家都认同了,至此,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的若干问题,经过多次商谈,消除分歧之后,最终达成共识,终成协议。</p><p class="ql-block">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即“十七条协议”举行了隆重的签字仪式。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和李济深,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出席了签字仪式。毛主席在24日下午,接见了全体谈判代表,并设晚宴招待西藏政府谈判代表和十世班禅一行。大家欢聚一堂,隆重庆祝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庆祝西藏和平解放!</p><p class="ql-block"> 十七条协议能夠顺利签订,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经中央批准与协议同时生效的两个附件。一个是“关于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的若干事项的规定”,另一个是“关于西藏地方政府负责执行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声明”。这两份附件因涉及国家军事机密,不宜公开。直到40年以后,才逐步公之于众。</p><p class="ql-block"> 十七条协议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西藏地区内部团结,为西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p><p class="ql-block"> 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宣告西藏实现了和平解放,从此,西藏人民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和各族人民一道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共同在团结、进步和幸福的光明大道前行。十七条的签订,是党中央采用和平方式解放西藏的伟大胜利;是党的民族政策在西藏取得的又一辉煌成果:是党中央统一战线工作结出的硕果。十七条的签订,加快了成立西藏区域自治的步伐,为推动西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证。</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二十三)</p><p class="ql-block">先遣支队.任重道远</p><p class="ql-block"> 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签订了,接下来是如何贯彻执行的问题了。党中央对西藏噶厦政府执行协议的态度看得十分清楚,深知夜长梦多,万一有什么意外发生,实难预料。于是在1951年5月25日,毛主席发布了进军西藏的训令。训令说:“此次进军系在和平协议下的战备进军,各部万勿以和平协议己成而松懈意志和战斗准备。因协议虽然签字,但尚未付诸实施。同时,帝国主义必会用各种阴谋手段,来破坏我们和平解放西藏的实现,因此应提高警惕性。随时都有应付意外情况的充分准备,同时必须加强部队的政策纪律教育,以保证解放西藏巩固国防任务的圆满实现”。</p><p class="ql-block"> 18军根据毛主席进军西藏的训令,经请示中央军委和西南局批准,决定成立一支先遣支队,快速开进拉萨,促使噶厦政府早日定下决心,执行和平协议。</p><p class="ql-block"> 1951年6月2日,进藏先遣支队成立,18军副政委王其梅担任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军统战部部长陈竟波任参谋长,林亮任政治部主任。隨同进藏的还有军联络部部长徐淡庐,民运部部长平措望阶,西藏首席谈判代表阿沛.阿旺晋美及夫人。先遣支队共有藏汉同志300多人,大多数干部是从军机关各部抽调出来的精兵强将,同行的部队有红八连和五十二师文工队。</p><p class="ql-block"> 1951年7月25日,先遣支队从昌都出发,经边坝、嘉黎、太昭,墨竹工卡于9月9日到达拉萨,历时40多天,行程2000余公里。</p><p class="ql-block"> 先遣支队的主要任务是:担任先行 ,为主力部队进藏总结经验,开创条件;向沿途藏族人民宣传17条协议的精神;宣传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在西藏地区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力;树立人民解放军的良好形象;为促使西藏政府尽早落实17条协议和部队进藏打好政治基础。</p><p class="ql-block"> 52师文工队走一路,宣传一路。采用歌曲演唱和话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宣传17条协议和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扩大共产党在藏族同胞中的良好影响。为了使藏胞听懂、看懂节目,他们把“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军进行曲”、“跟着毛泽东”和“翻身道情”等一、二十首歌曲,翻译成藏语进行演唱,把小型话剧译成藏语进行演出。藏族同胞对文工队演出的节目看得懂,听得懂,深受其欢迎。通过宣传,藏族同胞知道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的内容,了解了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更加热爱共产党,拥护共产党的领导。</p><p class="ql-block"> 18军在部队进藏前,制定了进军守则,要求部队在进藏期间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起执行。要时时处处维护解放军的形象,做到不住民房,不进寺庙,严格遵守藏族的民风民俗。如过“玛尼堆”时,只能从左边走,不能从右边走。不准在“玛尼堆”上取石头。有个战士在经过“玛尼堆”时,看见上面有五颜六色的经幡,感到十分好奇,就爬到“玛尼堆”上去细看。此事让王其梅知道以后,组织部队在“玛尼堆”前开现场会,严肃的批评了这个战士,同时告诉部队,我们解放军应该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不论有没有人看见,都不能违犯,谁要是再违犯,一律从严处理。</p><p class="ql-block"> 藏族同胞把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都视为神物,部队同样要尊重,不去伤害和食用。部队没有粮食吃,忍饥挨饿也不去打鸟,不下河捕鱼吃。藏族同胞把解放军的一切言行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他们解放军,称为菩萨兵。后来,又亲切的称为金珠玛米。见到解放军他们很高兴,伸着大拇指,高呼着:金珠玛米牙姑独!牙姑西扎独!</p><p class="ql-block"> 先遣支队进入嘉黎境内时就断粮了,主食吃完了,就吃代食品,代食品吃光了没有粮食吃了,有的战士出现全身浮肿现象,有的卧床不起。阿佩.阿旺静美,知道情况后,伸出援手。连夜从太昭他的庄园运来大批粮食和牛羊,解先遣支队支急,帮助部队渡过难关。先遣支队路过穷八站时,当地没有柴火煮饭,还是阿沛动员藏族同胞,从远处运来柴禾,解决部队做饭难的问题。阿沛.阿旺晋美拥护共产党,热爱解放军,在和平解放西藏的进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9月7日,先遣支队抵达拉萨近郊,准备休整后进城。先遣支队是第一支进入拉萨的部队,应在西藏人民面前展现解放军的英姿和风彩。部队按照张经武的要求整理军容,打扫个人卫生,该理发的理发,该洗澡的洗澡。入城前全部穿上进藏前发的新军装。部队整理军容风纪,着装整划一,面貌焕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张国华军长进藏途中</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二十四)</p><p class="ql-block">独立支队.穿越禁区</p><p class="ql-block"> 西北军区派出的骑兵支队在昌都战役结束后,归建了。1950年11月9日,毛主席对西南局和西北局进军西藏问题进行指示:“因在解放西藏的整个作战中,西北人民解放军担负进军后藏和阿里地区的任务,又因后藏是班禅集团历史关系最深,现在仍保有相当影响的地区,而班禅的工作则属于西北局。”根据毛主席的指示精神,西北局制定了进藏计划。经请示习仲勋同意后,派员到北京向周恩来进行汇报。在周总理同意后,中央军委于1951年2月13日下达了“关于解放西藏的准备工作的通知”,主要内容有:一、今年必须全部解放西藏,西北入藏工作必须于三月底以前完成一切必要准备,不得贻误。</p><p class="ql-block">二、确定西北入藏工委为1500人(含警卫部队),家居1000人(次年进藏),班禅集团1500人(含警卫部队),共4000人。骡马8000匹。准备两年内,分梯队进藏,……。</p><p class="ql-block"> 西北局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精神,从各方面进行了进藏前的准备工作。17条协议签订后,毛主席决定立即进藏,要求尽早尽快执行17条协议。具体负西北局进藏事宜的范明将军,就进藏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请示西北局,并报告了中央军委。其中:关于西北局派部队入藏,部队采用什么番号问题,请军委明示。中央军委回复,部队必须统一用十八军的名义,不应用别的名义。8月6日,西南局、西南军区复电,电文如下:“范明同志8月3日电悉,范明同志率领部份,可命名为人民解放军第18军独立支队,至于该部之行动计划,应由張、谭决定”。</p><p class="ql-block"> 西北局组建的18军独立支队成立了,由范明任司令员兼政委,慕生忠任副司令员后为政委,罗曼中任参谋长,杜舒安任政治处主任。</p><p class="ql-block">1951年8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18军独立支队(以下简称独立支队),一行约4000余人(含班禅行辕人员),在香日德举行了隆重的进军西藏的誓师大会。会后,部队出发。行军线路跨越甘肃,青海和西藏三省。从香日德出发后,经黄河源、通天河和唐古拉山,到聂荣;过黑河(拉曲)、林周至拉萨。黄河源,路难行。黄河源是一段长达数百里的沮洳沼泽地。草地表面,见不到一块干硬的地方,草地下面是深浅莫测的淤泥。前面部队在草地上走后,路上是一条黄色浑浊的泥流,后面的人畜经过,一不小心会踩到泥潭之中,行走十分困难。沼泽地表面看起来很平坦,但是下面全是腐烂的淤泥。人若陷下去,只要挣扎,一会儿,淤泥就会淹没了身体,如不及时解救,必死无疑。负重的牲口陷下去后,四腿下沉,慢慢的上体被淹没水中,只留头在在潭上面,这时候人员再多,也把牲口拉也不上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往下沉。部队在草地里艰难行走,走了七天七夜,才走出这危险之地。</p><p class="ql-block"> 通天河白浪滔天。9月19号,部队来到通天河北岸,不知何故,河水暴涨,波涛汹涌。原来不宽的河面,现在江水涨到了300至400米宽。河水面宽,江水又深,水流喘急,寒冷刺骨,不能涉水过河。等了三天,不见河水消退,决定使用牛皮筏子渡江。由于牛皮筏子下水后,经不起波涛冲击,载人渡河,十分危险。加上皮筏子,数量有限,渡河进度十分缓慢。本有游水性能牲畜,因河水刺骨,不敢下水。战士们用鞭子抽,人力推,牲畜就是不不听使唤。有两名干部带头下水去推牲畜,被洪水卷走,光荣牺牲。范明决定改道,到上游寻找可过位置渡江。位置找到了,大规模渡江开始了,指战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冰水里,冻得浑身发抖,还是咬牙忍着涉水过河。可是牛马也怕冻,冻的敢下水,战士们拖也拖不走,打也打不走。没办法,只能组织二三十人,抬着牲口往河里扔,逼着牲口下河后,再赶着往对岸走。经过15个日日夜夜奋战,人马物资终于渡过了通天河。</p><p class="ql-block">到通天河南岸,正好赶上中秋节和国庆节。从西宁出发时带的粮食快要吃完了,就吃进藏前准备送礼的月饼,到中秋节时剩下的月饼也不多了。中秋节晚上,在明月下,四、五个战士只能合分一块月饼吃,东西虽少,但大家在一起仍十分块乐,共享团聚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国庆节这一天,独立支队在营地升起旗了五星红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两周年。范明在会上说:我们进藏目睹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到达了祖国最大的长江上游的通天河。我们在通天河畔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这是祖国的光荣;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也是我们大家的光荣。范司令员的讲话,让大家人泪盈眶,激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由于行军前带的粮食有限,部队出现了断粮情况。范明向中央和西北局发电,请求空投粮食。西北局回电说,“空投没有希望,通天河如果难以渡过,就停止进藏,部队返回”。为了完成中央下达进军西藏的任务,范明宣布减粮缩食一定要度过难关,完成到达拉萨的行军任务。没有粮食吃,就打猎,打野牛、打野驴吃。给部队运输物资的还有几千头牛,实在没有吃的,就杀牛吃。</p><p class="ql-block"> 唐古拉山见证生命极限。10月18日,独立支队来到唐古拉山下,面对人类生命禁区,毫不退缩,奋勇向前。唐古拉山海拔6000多米,终年积雪不化,高寒缺氧,人员行走十分困难。战士们迎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在其腰身的雪里,艰难前行。山越爬越高,空气越来越稀薄。战士们呼吸更困难,脸色发青,浑身没劲,只能走一步,停一停,一步一步艰难前行。翻越唐古拉山,一共走了七天七夜,最终战士们都挺过来。他们战胜了大自然对身体的极限挑战,这是人与大自然的生死大搏斗,是对人们意志和毅力的大考验。只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才能战胜千难万险,创造这样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独立支队克服了藏北行军路上的重重困难,终于到达拉萨。十二月一日进入拉萨城时,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受到藏族同胞和18军首长的热情欢迎。独立支队四个多月来,行军4500余公里,过草地,淌冰河,爬雪山,越极限,历尽千难万险。几十名干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运输的牲畜也损失了上千头。为了西藏的和平解放,部队虽付出了代价,但最终赢得了胜利。独立支队是威武之师,是十八军特殊的一支英雄的部队,她的业绩光耀军史!</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二十五)</p><p class="ql-block">新疆铁骑.军中楷模</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10日,王震将军任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去新疆之前,毛主席指示他,“你们的进军任务包括出兵西藏,解放藏北”。从新疆方向进军西藏的任务确定后,王震决定成立独立骑兵师,由何家产任师长兼政委,田兴王任副政委,肖林达任政治部主任。为了了解西藏情况,何家产组织了11名干部战士的侦察分队,向藏北方向进行侦查,经过两次侦查,才找到去藏北的路。根据侦查所了解的情况,不宜大部队开进,王震决定,先派出一个先遣连进藏,进一步了解路况,进行社会民情调查,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建立据点,对大部队进藏创造条件。</p><p class="ql-block"> 先遣连由骑兵师一团一营一连担任,编配人员一百三十六人。连长曹海林,指导员李子祥。一团派出保卫股股长李狄三带队,率领一连执行先遣任务。1950年8月1日,在新疆于阗(现于田)普鲁村召开进军誓师大会,会后部队开始向藏北阿里地区进发。部队进入莽莽昆仑山脉,没有军用地图,没有响导,主要靠指北针判定方位前行。喀喇昆仑山高,海拔在六千米以,终年积雪不化。在雪山上,当雪深到马蹬位置时,牲畜走不动,站着直喘气,口喷白沫,不前行,战士们就下马去踩雪,踏出一条路来,让马往前走。山坡路陡,人踩雪后,路上结冰,路面很滑,行走更加困难。加上空气稀薄,有高山反应,人困马乏,人畜都走不动,天黑了,只能在雪山上休息。雪山上夜间气温下降,天更寒冷,大家不能入睡,只能相互依偎着取暖。体力差的战友,由于白天行军旁累,个别人倒在雪地上就睡着了。第二天清晨才发现有九个戰友躺在雪地上,再也不起来了,战友们只得含泪把他们安葬在雪山上。部队继续前行,雪山一片银白,太阳光照射,使人眼睛睁不开,因为没有防紫外线的风镜,人眼经阳光照射后,很多人都得了雪盲症,得了雪盲,眼睛很痛,睁不开眼,看不见路。没有得雪盲的战友,就用马尾毛编成网,罩在眼上,防止雪盲发生。他们走在前面带路,眼睁不开,看不见走路的人,就牵着前面的马尾巴前行。经过十多天的艰苦行军,终于翻过了一座座雪山,来到一片草原地。这里有水,有草,也有野生动物,是修整的好地方。休息三天以后,人马得到恢复,战士们是这山上的凉水泉的水,救了他们,就给这个没有地名之把,取名为凉水泉。</p><p class="ql-block"> 1950年8月9号,先遣连行进到藏北草原的深处,叫扎麻芒保的地方,这里有山有水,杂草丛生。周围地势险要,是能功能守的好地方,李狄三决定在这里宿营过冬。连党支部开会,研究了部队宿营的部署,决定:连部带两个排,驻扎麻芒保;另外两个排分别住凉水泉和多梦。</p><p class="ql-block"> 部队住下后,为安全过冬和防土匪袭击。开始在营地挖筑战壕,修筑工事,建碉堡和挖地窝子,战士们在土工作业时吃尽了苦头。藏北高原是世界屋脊的屋脊,这里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很低,挖地窝子时,冻土深度有一米多,十字镐根本挖不下去。党支部及时召开诸葛亮会议,发动群众想办法,最后决定,采用烧烤法挖土,就是一边用牛粪和柴火当燃料,在开挖处烧烤,化一点冰就挖一点土,一点一点往下挖,终于在寒冬到来之前,建好了地窝子,解决了冬季防寒住宿问题。战士们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挖出了49个掩体,249米长的蛇形交通壕,修筑了两处碉堡,修筑地窝子住房41间,马棚八处,(每处可容战马20至40匹)。有效的保证御敌入侵和人畜过冬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先遣连到扎麻芒保后,携带的粮食基本上吃光了。随行的400头生畜,有三分之一死掉了,于田县地方政府,组织了九个支前运输队,共拥有毛驴两万多头,骆驼237峰,牦牛164头,马匹370匹,为先遣连运送物资,由于路程太远,地形险恶,还未到达目的地,牲畜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倒毙途中,运到阿里时,粮食所剩无几。大雪封山后,运输线中断,无法补给,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先遣连成立了打猎小组,一个冬天下来,共打野羊210只,野驴123头,野牛122头野马74匹,有效的缓解了部队饥饿问题。1951年10月,先遣连的补给再次被中断, 部队连续26天没有吃到一粒粮,只有靠打猎自救活命。</p><p class="ql-block"> 先遣连一路走来,爬雪山,过草地,挖战壕,修工事,建地窝子,打柴禾,把身上的衣服全都磨烂了,鞋子也穿破了。衣服烂了没有布补,就用麻袋片代替,没有针就用野羊角做成针,没有线用,用骆驼毛纺线来缝补。身上的衣服补丁重补丁,补了一次又一次,最后衣服穿在身上,重量加起来有十多斤。冬天冷,棉衣不能防寒,战士们就把野羊皮缝一缝,穿在身上御寒。鞋子烂了,没有穿的,就把野羊皮包在脚上当鞋子穿。战士们用打猎的兽皮,做皮窝子,做脸盆,做水桶,做手鼓。连队经常开展文娱活动。地窝子里,写有宣传标语,内容有:越艰苦越光荣,困难面前出英雄;平地起家,藏北高原建乐园和革命英雄主义万岁等标语,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战士们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 在高原上最容易患高山病,也就是高原肺气肿。有很多战士都患上了这种疾病,开始感到异常的饥饿,以后出现肚胀,接着身体出现浮肿然后蔓延全身最后,皮肤开裂流黄水,有的还口吐鲜血,不吃不喝,生命垂危。因为没有隨队医生,卫生员也不知道,战友到得了什么病,加上缺医少药,好些战友,不治身亡。就这样战士们一个个的离去,连里最多的是一天开了十一次追悼会。率领先遣连的指挥,一团保卫股长李狄三也是得的这种病,他一直重病在身,仍坚持工作,一直战斗到生命后最后一息。</p><p class="ql-block"> 先遣连进藏要担负,向藏族同胞宣传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的任务,还要做上层人士的工作。进藏后,每到一处,见到藏胞,就为他们做好事,对他们进行宣传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让他们了解共产党,认识人民解放军。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藏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深受藏族同胞的拥护和爱戴。对当地噶本政府,坚持在斗争中求团结的原则,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让他们了解共产党,了解人民解放军是为了解放西藏而来,希望他们支持解放军的工作。通过努力,逐步得到了当地噶本政府的认同,为后续部队进藏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p><p class="ql-block"> 先遣连的战士们,还肩负着剿灭匪乱的任务,驻在扎麻芒保期间,当得知有匪徒信息后,连长就带领战士们去剿匪。有的战士生病了,不顾病痛,积极要求参加,自己不能上马,请别人把他扶上马,也要骑马跨枪去参加剿匪战斗。先遣连曾四次征讨剿匪,荡平了匪患,为牧民夺回了上万头羊牛。把土匪从新疆、青海抢来的牛羊,分发给藏族同胞,救济贫苦牧民。</p><p class="ql-block"> 先遣连党支部在进藏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遇事走群众路线,依靠集体智慧解决问题。连队干部以身作则,为人表率;战士们个个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先遣连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的连队,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连队。他们的英雄业让人感动。1951年8月28日,后续部队在扎马芒堡会师后又继续前行,跨越了海拔7000多米高的岗底斯山。8月3日抵达阿里首府噶大克,为我军进军藏北,做出了贡献。在挺进和驻藏的一年间,全连一百三十六名战友,有六十三名官兵因病、因饿、因冻光荣牺牲;400多匹无言战友最后只剩下了20多匹。先遣连以惊人的革命毅力,跋涉千里,横跨昆仑山、冈底斯山山脉,进驻藏北高原,为保卫祖国领土,为解放西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是军中楷模。1951年1月30日,西北军区党委批准授予新疆军区骑兵师一团一营一连“进藏英雄先遣连”荣誉称号;全连136名官兵记大功一次;追认李狄三为“人民功臣”称号;中央军委追授其为“人民英雄”称号。</p> <p class="ql-block">十八軍进藏往事(二十六)</p><p class="ql-block">横断奇兵.“野人”新生</p><p class="ql-block"> 从云南进藏,参加昌都战役的14军42师126团和125团三营,在昌都战役结束后,政委成泽民携125团3营和126团3营,撤回到云南丽江。团长高建兴带领1营和团直机关部分人员驻碧土、扎那、门江一线。西藏和平协议签订后,陈赓令高建新率部队必须在10月1日前进驻西藏察隅地区。1951年8月22日高建生率部队向察偶进军。</p><p class="ql-block"> 部队出发的第一天是过怒江,怒江两岸是悬崖绝壁,水流湍急,白浪滔天,吼声如雷。江上没有桥,只能采用竹榴索,滑过河去。团里请了两名藏族同胞作指导,编成四个人一组,一组一组的过江,经过一天的奋战,部队终于全部安全的渡过了怒江天险。过江以后,进入藏东大峡谷,谷底两边是高山,中间是河流,河岸边根本无路可走,只能在碎石上面行,一步一步往前走。行走一天下来,战士们脚上都打起了血泡,行走困难,疼痛难忍。山间温差大,正是“一日有四季,隔山不同天”。身上穿的衣服,每天都要被雨雪淋湿,寒风吹来,冷得人直打寒颤。行军路上有三座五千米以上的雪山,在翻越雪山时,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呼吸十分困难。人马行走,行动缓慢,每天只能走10~20公里。因为路远,一天翻不过雪山,只得在雪山上宿营,山上风大,架不起帐篷,要睡只能睡在雪地上。高原缺氧,煮不熟饭,又没有水喝,战士们饿了,只能吃糌粑面。吃糌粑面时口很干,咽不下,就抓一把雪往嘴里塞。战士们一口面,一口雪,饱尝了行军路上的艰辛。经过28天的艰难行军,终于翻过雪山,穿过峡谷,于9月20日胜利到达了竹瓦根村。</p><p class="ql-block"> 竹瓦根村是连接,察瓦龙与察隅的要道,是察瓦龙到察隅的必经之路,距察隅约100公里。这段路处在地震多发区,1949年来,先后发生过两次大地震,地震使山体滑坡,道路中断,河流被淤堵,形成了堰塞湖。湖的下面道路,被洪水冲毁,形成悬崖绝壁,行人无法通行。为了按时完成到达察隅的行军任务,高建新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研究如何行军问题。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高建新团长带一个连先行,一定在国庆节前赶到察隅;另一路由团副主任王杰敏带队,负责修筑到察偶的道路。三连的指战员们在高团长的带领下,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八天的艰难行军,终于在9月30日到达察隅。10月1日国庆节这一天,在中国西藏南端的边境县城察偶,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p><p class="ql-block"> 察隅地区共有十个少数民族,橙人在这里还未列入民族之列。当地人称他们为“野人”。他们主要居住在察隅地区的额曲、察隅曲、格多曲和杜菜曲流域。他们的生活极端贫困,常常分散居住在山上,住在用竹子捆扎的窝棚里。“野人”们生活悲惨,男女老少无衣敝体,全身无一丝纱线,只能用树叶遮身。过的是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和外界没有什么往来,生活特别贫困。部队来到察隅,看到他们这样的生活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决心帮助他们改变生活现状。高建新组织部队开展爱民活动,把自己带的粮食、食盐和茶叶捐给他们食用;帮助他们背水、打柴、拾牛粪;送医上门,为其治病。见他们没有衣服和鞋子穿,战士们就把自己的衣服和鞋子送给他们使用。遇逢年过节,还请他们请到营区来过节。“野人”们没有住房,高团长决定为其解决住房问题。当地是林区,木材多,安排战士们上山伐木,为其修建房屋,经过战士们的辛勤劳动,一座座崭新的房屋建好了,“野人”们告别了窝棚子,住进了新房,开始了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野人”们从内心里十分感谢解放军,感谢共产党。是解放军给他们带来了新生,过上了幸福生活。高建新的部队和他们结下了深厚友谊,为固守边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1954年1月,该部划归西藏军区,改为察隅部队。后改为公安八团。在以后的改编中改为步兵153团,归昌都警备区领导。</p><p class="ql-block"> 原一四九师师长、五十军军长、贵州省军区政委康虎振将军,就是这支部队在昌都战役时的一连连长,战后,他被送往解放军武汉军区第一高级步校学习,以后调入步兵157团,属昌都警备区领导。中印反击战时,成立藏字419部队,157团参战后,编入52师。</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二十七)</p><p class="ql-block">秋毫无犯.严守纪律</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在解放战争后期,提出了“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著名口号,18军进藏前,党中央特别强调要认真执行中央的政策,要让西藏噶厦政府绥服,获得藏族民心,必须是“一靠纪律,二靠政策”。邓小平在18军进藏之前说过:“我党说要政策领先,靠政策吃饭,我们进军西藏更需要讲政策”。1950年11月8日,刘伯承、邓小平和贺龙发布了进军西藏的布告,</p><p class="ql-block"> 布告要求:“我人民解放军入藏部队,为保障西藏人民的信仰宗教自由,尊重西藏人民的风俗习惯,必须切实保护各地喇嘛寺庙,未经寺庙主持许可,不得在寺庙驻军,不得捣毁寺内之一切建筑、经典、佛像、法器等,不得干涉僧人举行宗教仪式,如有违犯,必加惩处”。十八军根据西南军区布告精神,在开进西藏之前,制定了进军守册,要求部队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起,认真贯彻执行。</p><p class="ql-block"> 昌都战役结束后,张国华对驻昌都部队进行了调整。52师师直和155团驻昌都,154团前移驻骆隆宗,156团返江达,157团返巴塘。分散靠前安置,主要是解决部队在昌都过冬期间,粮食供给方面在后勤保障存在的压力。事实上部队在进攻昌都的战斗途中,已经出现断粮现象了。战斗结束后,很快进入冬季,后勤保障补给线会中断,粮食运不到昌都,部队缺粮形势十分严峻。部队用粮,由一曰三歺改为二歺,由吃干的改为吃稀的;由每人每天一斤粮减为半斤,再由半斤粮减为2两5钱。粮食越吃越少,粥越熬越稀,稀的粥熬到后来,可以照见人的双眼,战士们就叫它“四眼糊糊”。粮食吃完了,就吃代食粉,代食粉吃光了,就挖野菜充饥。野菜没有了,有的战士看见路边有死了发臭的牲口肉,不管它臭不臭,有没有味道,也要捡来煮着吃。饿慌了,看见别人吃过肉丢下的骨头,也捡来洗干净,熬汤喝。有的人,饿的头昏眼花,大口大口的吐清口水,看见了食盐,饥不择食的一把一把的抓来充饥。一五四团在大迂回作战时断了粮,没有吃的,战士们还把自己身上穿的棉衣里的棉花,扯下来吃,以此,维系自己的生命。起初缺粮时,还可以去打麻雀、捕地鼠,上山去打猎,到河里捉鱼吃。此事让寺里的喇嘛知道了,说麻雀、地鼠和鱼等是天上神物,不能吃。为尊重民俗,麻雀不打了,地鼠不捉了,鱼也不吃了。饿了就自己想办法解决,唯一的办法,那就是勒紧裤腰带。</p><p class="ql-block"> 155团有个战士在路过藏族同胞菜地时,发现地里面长得有圆根,由于实在太饿,饿的受不了,就扒了一根圆根来充饥。此事被部队发现了,干部带着战士,到藏族同胞家赔礼道歉,并付了菜金。并以此事教育部队,必须严守纪律,违者从严处罚,这样严格管理部队,让藏族同胞深受感动。155团三营三个战士断粮九天,在行军途中,拾到一袋糌粑面。在自己饿得心慌,两眼直冒金星的情况下,很想吃糌粑面。可是,想到这是别人丢了的东西,主人一定会回来找的,我们一定要严守纪律,绝不能占群众便利,如把捡来的糌粑面吃了,就违纪了。他们商量后,决定在路边等失主来认领,果然失主急冲冲的走来,认领了自己的糌粑面。等了很久的战士们终于找到了失主,把糌粑面物归原主后,心里十分高兴,失主也对解放军拾金不昧的精神万分感动。</p><p class="ql-block"> 进藏部队纪律严明,认真执行了中央军委、西南军区规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18军制定的进藏守则的相关规定。在进军途中,从不住寺庙,不住民房。52师文工队经常到藏族村庄去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给他们表演文艺节目。有一次处出宣传,路程比较远,在演完节目以后,一直下着大雨,当天无法返回住地。村上藏族同胞考虑到文工团人员晚上需要解决住宿问题,就给他们腾出房屋,让他们进去住用。文工团的同志们婉言谢绝了藏胞们的好意,说:“上面有规定,不能住民宿,这是纪律,我们必须遵守”。藏族同胞为此非常感动。文工团的同志们,严守纪律,不住民房在外露宿,彻夜未眠,一直坐到第二天才回到部队。</p><p class="ql-block"> 部队所到之处,都严格遵守藏族群众的民风民俗,如路过“玛尼堆”时,规定只准走左面过,绝不从右面走,也决不到“玛尼堆”上去取石头。老百姓信宗教,战士们很尊重,从不去干涉,不去过问,不去看稀奇。 </p><p class="ql-block"> 部队每到一地,就要帮助藏族同胞做好事。经常到村子里去给他们看病,送医送药上门,为其治病服务。有一位藏族老人因咳嗽,喉管发生了卡痰堵塞现象,如不及时把痰吸出来,会有生命危险。在没有吸痰器的情况下,我们的军医,口对口,嘴对嘴的把病人喉管里的痰吸出来,挽救了老人的生命。老百姓对此非常感动,称解放军是菩萨兵,是他们的大救星。</p><p class="ql-block"> 18军进藏各部队,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藏族同胞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部队行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从不去找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麻烦,都是自己想办法去克服,去战胜。毛主席指示:“进军西藏,不吃地方”。在进藏过程中,曾出现四次最严重的断粮现象。其中,断粮最长的时间,有二十多天没有见过一粒粮 。除阿沛.阿旺晋美知道部队断粮情况,进行帮助外,基本上都是自己想办法,自力更生去战胜困难的,是采用自己动手,向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去求生的。可以这么说,饿着肚子去行军、饿着肚子去打仗、饿着肚子去做群众的宣传工作,是18军部队的家常便饭。为了遵守纪律,部队真正做到了秋毫无犯。这就是十八军进藏部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所在。</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二十八)</p><p class="ql-block">巾帼英雄.誊满神州</p><p class="ql-block"> 18军进藏前,在北京、成都、重庆、西安、郑州和南京等地,招收了一批女兵,年龄在15岁到20岁之间。她们大多数来自学校,文化程度比较高,多数人是高中文化,也有大学毕业生。隨18军进藏的女兵,共有一千一百多人,主要分配在部队的医疗、文艺、通信和后勤等部门工作。</p><p class="ql-block"> 她们在缺氧、断粮、道路险恶的高原严寒条件下,和男兵一样负重前行。从川藏、青藏两线进藏。翻了越座座雪山,趟过了条条冰河,越过了险象环生的沼泽地,还走过了荒野的无人区。艰苦卓绝的行军,培养了她们顽强的意志和无比坚韧的精神。她们征服了千难万险,徒步行进千里高原,完成了进军拉萨,和平解放西藏的光荣任务。她们用优美的歌声、高尚的医德、真诚的感情、博大的爱心感染了藏族同胞,向他们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十七条协议。为藏汉民族的团结,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屋脊挑战生命极限,谱写了无比绚丽的人生乐章,创造了女兵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部队进藏,是徒步负重行军,男兵每人负重,一般是五十斤至七十斤,女兵们至少也要背三十斤到五十斤。高原行军,十分消耗体力,女兵们的身体体质本身都要比男兵要差一些,体力也比较弱。在高原走路,徒手行走都十分困难,喘不过气,感到很累。负重行军可想而知,那是有多难多难的了。高原缺氧,呼吸困难,走路没劲,迈不开腿。女兵们行走久了,实在走不动时,就停下来喘口气,歇一歇再走。她们知道,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自己掉队。掉了队,在荒山野岭里是没有活路的。个别人实在走不动了,就拉着马尾巴,一步一步艰难前行。</p><p class="ql-block"> 成年女性有周期性的生理现象,行军时最怕来月经,经期行军,是一件最痛苦的事儿。行军出发前,为了减轻携带的重量,很多人都没有带卫生纸。月经来时,有纸的就用卫生纸。没有的,就把自己的棉裤里的棉花扯出来垫,或用一种叫宽叶草的植物叶来垫。在没有东西垫时,什么都不垫了,就让血顺着裤里流。在经期,女生是不能沾生冷的,沾了生冷易得妇科病。部队行军隨时是要趟河的,过河时没有桥,只能涉水过江,女兵们没有办法,只有鼓起勇气,趟水下河。河水是冰冷的,冻得刺骨。下水后,常常是冷得发抖,仍坚持前行。江水淹没了下身,身上的血染红了江水。趟水过河,一天不还止一次,最多时一天要过20多条河。身上穿的棉裤打湿了还得继续穿,还没有等到干时,又要过下条河了。多次的冷冻刺激,大多数女兵都患上了妇科病、关节炎。有的人还绝了经,一辈子再也没有了生育。</p><p class="ql-block"> 52师进藏工作队由30名女兵组成,主要任务是担负宣传和运输支前任务。昌都战役时,开始学赶牦牛,赶牛也是需要技能的。她们不会,就请藏族同胞教,通过学习和实践,终于学到了赶牦牛的技巧,顺利的完成了赶牛运输任务。 在赶牦牛的过程中,还出现过一次惊险的插曲。在过百利铁索桥时,突然一头牦牛发疯的向铁索桥上冲去,当时女兵孙常渝正在桥的中央,看见牦牛冲过来,急忙躲让,由于躲闪不及,托牛把她撞飞起来。幸好她反应快,用手抓住了桥上的护栏。可是她戴的帽子,身上的背包和棉大衣全部掉入湍流的江河里。正在桥头指挥过河的乔学亭科长看见了,大声呼喊:“抓紧护栏,千万别松手”。孙常渝紧抓护拦不放松,在乔学亭和其他战友帮助下,终于脱离险境,保住了自己的性命。</p><p class="ql-block"> 文工队的女兵们更是辛苦,除了和部队同时行军外,还要在行军途中开展宣传活动。他们在雪山上、在风雪中、在渡口边设点,为战士们演唱表演节目,给大家鼓劲,加油。她们经常下部队,到筑路和修建机场的工地去慰问演出,一支由九人组成的演出小分队,到雀儿山去慰问演出,不幸发生车祸,出现伤亡事故,受当时的交通和医疗条件的限制,不能及时进行救护,全部牺牲,她们长眠在雀儿山下,把青春献给了西藏的解放事业。</p><p class="ql-block"> 部队住下以后,文工队还要到藏区村庄去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17条协议。向藏族同胞表演歌舞节目。她们除完成宣传工作外,还要担负筑路、运输等后勤保障等任务,工作强度大,十分辛苦。她们深入部队,深入生活,创作出很多深受部队和藏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节目。18军文工团的李俊琛,就是她们中的佼佼者。由她编排的歌舞“洗衣歌”,深受部队和藏族同胞的欢迎,还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1964年首演版获第三届全军文艺汇演优秀编导奖、表演奖、作曲奖和舞美奖四个奖项。</p><p class="ql-block"> 在后勤战线工作的女兵,也是很辛苦的。如兵站工作,需要经常转运物资。搬东西是个力气活,女兵们从不示弱,照样参加搬运。有个名叫于俊娥的女兵,她在男兵面前一点都不服输,男同志扛多重,她也要扛多重。有一次搬运大米,和男兵进行比赛。她每次扛一百斤大米上车,来回跑三百多米不觉累,比拼下来,不分上下。为了一决胜负,她提出一次扛三袋米,重量达到一百五十斤。几个回合下来,男兵们干拜下风,自愧不如。1951年10月的一天,她去仓库搬粮食,突然仓库垮塌,她被砸倒,昏迷过去。战友们抢救她时,满脸是血,脚下还有一道两寸长的伤口,流了很多的鲜血。当时她已怀身孕,仍照常工作。由于兵站缺医少药,医疗条件差,如要对她进行治疗,就要送医院。因为去医院的路很远,需要翻几座雪山, 兵站无力将她送医院救治。她没有怨气,个人呆在兵站等待自愈。除人意料的是,她的伤竞奇迹般的好了,第二年还生下一个健康的小宝宝,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由于她出色的完成了各项任务,上级给她记二等功一次。</p><p class="ql-block"> 进藏的女兵们,有的隨部队参加了修筑川藏公路和甘孜机场工程的任务。和男兵一样,坚持施工,风里来,雨里去,天天晒太阳。西藏的紫外线很厉害,没有几天,女兵们不用化妆,个个脸上都染上了“高原红”。她们干活不怕苦,不怕累。每天和男兵一样去砸石子,推小车。手上打上了血泡,照常劳动。手被磨得鲜血直流,从不叫苦。甘孜断粮时她们就挖野菜充饥。没有住房,就住在自己挖的窑洞里。53师有一个女兵班,住的窑洞因径不起雨雪的冲压,出现垮塌现象,11名女兵无一生还,光荣牺牲在进藏途中。修建机场的劳动强度很大,战士们每天要挖运土方七千多斤。繁重的活,累的人腰酸腿疼,直不起腰。女兵易莲芳干起活来呱呱叫。他和男兵进行挑土比赛,男兵挑多少重,她就挑多少重。干活从不比男生差,表现出了超强的意志和品质,出色的完成了修建机场的任务。指挥部为表彰她的先进事迹,给她记了一等功。</p><p class="ql-block">进藏女兵的动人事迹很多很多,举不胜举。在进藏的“第二次长征”中,她们克服了千难万险,创造了负重行军的奇迹。她们把青春献给了雪域高原,是党的好女儿。她们为和平解放西藏作出了巨大贡献,不愧为巾帼英雄,优秀的中华女儿。她们一一我们的英雄女兵,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树立了一座伟大的精神丰碑。</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二十九)</p><p class="ql-block">风雪征程.创造奇迹</p><p class="ql-block"> 进藏路难行,难就难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恶劣的气候条件,难在不通公路、补给线长,后勤保障的粮食的问题始终解决不好。部队只能忍饥挨饿,负重前行。张国华说:“进军西藏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进藏部队所经受的艰苦一言难尽。进藏和红军北上抗日所受的艰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張国华是红军战士,是经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人,他说的话是过来人之言,是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进军西藏可以说,是我军的第二次长征。</p><p class="ql-block"> 西藏高原处在的特殊地理环境,这里平均海拔很高。西藏的江南林芝地区,平均海拔高度在三千米以上;藏北地区的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雪山上的海拔高度更高,大多数是在五千米以上。西藏是高寒地区,山上的积雪终年不化。</p><p class="ql-block"> 在高原上容易诱发很多的疾病,主要有:高急性高原反应、高原昏迷、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肺水肿、高原性脑病、高原视网膜出血、碱血病、雪盲症、易诱发血栓疾病、妇科病、胃溃疡和关节炎等多种疾病。人突然到海拔过高的地方,身体摄入氧气的能力降低,胸部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就会产生头晕,呼吸困难,出现昏迷现象,红细胞急剧增多现象、全身浮肿现象。有些战士,因不适应高原气候,在行军途中呼吸困难,脸发青,嘴唇发乌,走路抬不起腿,站立不稳,一倒地就起不来了,年轻的生命就此长眠在雪域高原。</p><p class="ql-block"> 高原上的气候变化莫测,一会儿阴,一会儿晴;一会儿吹风,一会儿下雨。翻一座雪山的时间,可以看到一年四季的变化。烈日,风暴,大雨,冰雹时常伴隨战士们同行。在这“一日过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日子里,战士们饱常了大自然的馈赠,经受了严竣的考验。恶劣的气候条件增加了行军的困难。在雪山上行军,最先得的病,应该是雪盲了。由于雪山阳光的照射,受光线刺激后,70%的人都得了雪盲症。雪盲使人的双眼疼痛难忍,直流眼泪,看不见走路。行军时,看得见的人在前面带路,看不见路的战士就拉着马尾巴前行,或是靠牵着绳索前进。高原上缺氧,人易疲劳,加上负重行军,人会更累。在这种情况下,部队行军速度受到影响,行进缓慢。一天翻不过一座雪山时,晚上只能在雪山上宿营。天寒地冻的雪山上,不能架设帐篷,只能把积雪扫平以后,将帐篷铺在雪地上,让战士们休息。体质差的战士,因行军太劳累,倒地很快就入睡了。雪山上夜间气温更低,一般都在零下二、三十度左右,他们这一睡,到天亮时再也没有醒来。这些年轻的战士只能以雪山为家,长眠在雪域高原。在风雪高原行军,患上高原病的干战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中的许多人,因患病,倒在行军途中,为解放西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隨部队进藏的还有无言战友——骡马。牠们同样要经受高原缺氧的考验。在雪山行走时,积雪深度达到达到马蹬位置时候,就走不动了。此时,需要战士们在前面扫清积雪,才能继续前行。炮兵一连的骡马走在半山上时,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一匹一匹的倒下,再也不能起来,战士们见状,十分心疼。为让骡马安全翻过雪山,连长下令,把骡马驮的鞍子、炮弹和炮身全部卸下来,让战士们扛过雪山。在五千多米的雪山上,200多斤重的炮身,硬是被战士们采用人工接力的办法,扛过雪山,创下了在高原负重行军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在雪山上行走,因为气候变化的原因,大雪常常把前进的道路给掩埋了。在山高坡陡,没有路的情况下,如何下山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为了寻找下山的路,有的战士不顾个人安危,带头从陡坡上往下滑,去探寻下山的路。在探路的过程中,有的战士滑下悬崖,光荣牺牲。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找到了下山的道路。探路成功了,大部队开始座雪地“梭梭板”往下滑,原本要走三四天的路程,不到一天时间就滑到了目的地。座雪地“梭梭板”(战士们又叫作“雪山电梯”) 创下了雪山快速行军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独立支队在过黄河源沼泽地时,骡马陷入了泥潭,是靠多个战士从泥潭里面把骡马,一匹一匹的抬出沼泽地。在过通天河时,气温低,冰冷的刺骨河水使骡马望而生畏,不敢下水。还是战士们抬着骡马河里推,送其过河。平常是人骑马,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战士们创下马骑人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昌都战役时,骑兵支队和154团实行千里大迂回。长途奔袭后,几百匹战马被拖垮,倒地不起,累死在战场上。我们的战士负重行军,在饥饿难耐的情况下,狂奔三十六小时,胜利到达目的地恩达。行军的速度,跑得比马还要快,创下了世界军史上绝无仅有的大迂回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从新疆进藏的骑兵师先遣一连,在藏北进军中,断粮26天,是我军断供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士们在严寒和缺食情况下,创下了自救求生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18军筑路部队,修筑的川藏、青藏公路是通往西藏的天路。川藏线从雅安到拉萨,公路全长2255公里。青藏线从西宁到拉萨,全长2100公里。两线投入军队人力有11万人,仅用4年时间,战士们历尽艰辛万苦,终于胜利的完成了筑路任务,创下了在世界屋脊上人工筑路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18军进藏创造的奇迹,有很多很多,举不胜举!</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三十)</p><p class="ql-block">主力进军.历尽艰辛</p><p class="ql-block">17条协议签订之后,中央决定立即向西藏进军。为了在军事上配合18军进藏,西北军区派出独立支队从藏北进藏,派出骑兵师二团从新疆向阿里进军。西南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决定18军主力部队分为两个梯队,两批次进藏。第一梯队第一批进藏的是军机关和直属队。第一梯队第二批进藏的是52师154团。第二梯队是52师师直和155团。第一梯队第一批出发的部队为北路部队,于1951年8月28日从昌都出发。由张国华、谭冠山率军直机关,军侦察营、工兵营、警卫营、公安队和文工团组成。第一梯队第二批出发的为中路部队,于1951年9月6日,由五十二师副政委阴法唐和政治部主任周家鼎率领154团从边坝出发。</p><p class="ql-block">第二梯队于1951年9月15日,由52师副师长陈子植率领该师师直和155团从昌都出发。</p><p class="ql-block">18军军直机关从昌都出发后,经过恩达、内乌齐、丁青、沙丁宗、雅安多、白嘎乡、桑达本贡、桑青松多、错多乡、唐普松多、直孔提、墨竹工卡、拉木、德庆到拉萨。</p><p class="ql-block">中路154团的进军线路是:边坝、丹达山、恩朱阁、察曲拉、曾公拉、嘉黎、亚查海、楚拉山、太昭、鹿子岭、乌其江、墨竹工卡、拉木、德庆到拉萨。10月21日,154团与军直机关在德庆汇合,开始进行阅兵训练,待命进入拉萨古城。</p><p class="ql-block">18军主力进藏部队在行军途中,历尽千辛万苦,饱受高原环境磨砺。张国华、谭冠山率领的军直机关全体人员共有2500余人。9月15日,从丁青向拉萨行进,进入唐古拉山与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的荒漠草原。10天后到达怒江北岸,怒江水流湍急,波涛汹涌。这里没有过河的桥梁,人员物资过河,全部采用牛皮船摆渡。隨队骡马是洇渡过江,在整个过江过程中,有50多匹骡马被江水冲走。由于牛皮船有限,往返时间较长,部队用了三天时间才渡过怒江。过河后紧接着是翻越海拔六千米高的冷拉雪山。雪山海拔很高,因高寒缺氧,很多人在山上都有明显的高原反应,头疼的像要炸了似的,胸闷、心慌,呼吸困难。有的人全身浮肿,四肢无力,行走困难。谭冠山政委年近半百,还受过伤,平时就有头疼的毛病,来到雪山顶上,高原反应更加明显,疼痛难忍。但他十分坚强,强忍疼痛,坚持行军。张国华军长本身就有高血压,到了山顶,血压更高,体力不支,他仍然坚持徒步前行。张国华、谭冠山还把自己的乘骑,让给生病的战士骑,或用来给战士驮背包。首长的表率作用,深深的感动了全体干战 。在雪山上,干战们虽然高山反应严重,仍坚持前行。实在走不动了,就歇一会儿再走。体力好一点的战友,主动搀扶走不动的人,一步步往前行,或邦助他们扛枪或者背背包。尽管海拔再高,生命危险不断上升,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激励下,大家奋勇向前,勇攀雪峰。雪山高,路程远,一天翻不过雪山时,就在雪山上露营。山上冰天雪地,寒风刺骨。一半以上的干战被冻感冒。有的还换上了关节炎,落下了病根。在上山过程中,有的战士为了给重病员抬担架,自己累倒在地,为救战友,结果自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下山时因积雪很厚,为了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发明了座“雪山电梯”的方法下山。军首长和大家一样,在警卫员护卫下,坐上了“雪山电梯”,官兵一起体会了一下座“雪山梭梭板”的美好感受。</p><p class="ql-block">在行军过程中,是没有条件讲究卫生的,不管是男兵或是女兵,大家都是一样,几个月下来从不换衣服,也从不洗澡。好多人身上都长满了虱子,虱子在人体身上,使人剧烈瘙痒,易继发感染。夜间,有的战士痒的睡不着觉,就把内衣脱下来,凉在帳蓬绳上。因夜间气温低,虱子也怕冻,第二天早上一看,虱子全在衣服上面缩成一团,用棍子一敲打,全落在地上,衣服上的虱子全没有了。这个办法真好,大家知道后个个效仿。采用冷冻法冻死虱是战士的发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身上没有虱子的日子真好。</p><p class="ql-block">18军进军拉萨,历时110多天。行军途中穿越了横断山脉,越过了海拔在四千米以上的雪山12座,海拔在六千米以上的雪山4座。横渡金沙江、怒江等大小河流数十条。无言战友——罗骡马,因极度疲和劳累,死饿、累死和摔死的占到三分之二。因后勤补给困难重重,部队是在半饥饿状态下行军,经常出现断粮现象,使干战体力急剧下降,加上高原严重缺氧,呼吸困难,高原病,疲劳和饥饿,无时不刻的随时威胁着每个人的生命。仅军机关在行军过程中,就有十多名干战长眠在雪域高原。主力部队经过艰苦行军,终于在1951年10月20日到达德庆或拉萨近郊,完成了进军西藏的艰巨任务。军首长通知部队进行修整,做进入拉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三十一)</p><p class="ql-block">进驻拉萨.发放布施</p><p class="ql-block"> 张国华、谭冠山到德庆后,先找军先遣队的徐淡庐和陈竟波了解拉萨的有关情况,然后开会研究入城召开欢迎会和入城仪式等问题,会后,张国华命令部队,要充分做好进城的准备工作;要求部队做到和拉萨各族各界人士和藏族同胞见好面。要求154团加强队列训练,练好阅兵分列式,在欢迎会上展示18军的风采。同时,任命154团团长郄晋武为阅兵总指挥。</p><p class="ql-block"> 为迎接主力部队进入拉萨城,西藏噶厦政府和18军先遣队共同组建了筹备会,共同研究决定召开欢迎会、部队进城相关事宜。入城欢迎会会场设在拉萨东郊,恰曾林卡相邻的一块空地上。会场搭设了主席台,台上悬挂着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画像。主席台两边红旗招展,“庆祝西藏和平解放”和“欢迎解放军胜利到达拉萨”的标语格外醒目。</p><p class="ql-block"> 在欢迎大会主席台上就座的有噶厦政府高官、三大寺的头面人物共25人,军队方面有张经武、张国华、谭冠三、王其梅等18军的首长们。</p><p class="ql-block"> 大会开始之前,举行了18军主力部队入城仪式。由154团部队进行分列式表演。只见154团团长郄晋武骑着雪青马,威武雄壮的跑向张经武面前,向其报告,胜利完成进军任务,请其检阅。军乐队奏响了解放军进行曲,受阅部队在乐声中,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主席台,接受检阅。</p><p class="ql-block"> 1951年10月26日上午12时正,欢迎仪式在国歌声中开始,西藏地方官员先向解放军致敬,向18军领导敬献哈达。同时张国华、谭冠三、王其梅、李觉和刘振国等军首长也回敬了哈达。欢迎会上,噶厦政府国代表噶伦拉鲁致欢迎词,张经武,张国华和阿沛.阿旺晋美分别代表中央政府、进藏部队和和谈代表在会上讲了话。</p><p class="ql-block"> 下午三时正,換上整洁的新军装的18军部队开始入城,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的是解放军战士们抬着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画像,他们在五星红旗的簇拥下迈步前行。接着是军乐队、红旗队、腰鼓队,之后便进城的各部队。他们在军乐声中,迈着威武雄壮的步伐,行进在拉萨大街上。地方政府各级官员、三大寺活佛、堪布、藏军及拉萨各族各界人士、僧俗和藏族同胞两万多人夹道欢迎入城部队。拉萨城内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鼓号齐鸣,歌声飞扬。街道两旁,人山人海,挤满了欢迎的人群。18军战士个个雄赳赳,气昂昂的迈着整齐的步伐,前进在拉萨大街上。解放军军姿威武,表情严肃,给人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在行进中,部队不时的呼喊口号,喊声震天,气壮山河,威风凛凛。藏族同胞第一次见到如此威严的军队,无不伸出拇指,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入城阅兵式和进城大游行,让西藏各界人士和藏族同胞大开眼界,让他们看到了解放军的威严雄伟,有力的震慑了噶厦政府中的亲帝分子,在藏族人民心中留下了难忘的美好印象。</p><p class="ql-block"> 18军刚进拉萨城,毛主席就指示张经武和张国华,一定要想办法给藏族难民和各寺庙喇嘛发放布施。由于部队进藏时所带银两有限,张国华和谭冠三到多次各部队进行动员,要求大家勒紧裤腰带,捐出钱财,支持向难民发布施。许多党团员积极带头,把身上一直舍不得花,仅有的一块银元都捐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根据噶厦政府提出的发放布施的统计数据,18军提出了布施数量的分配方案:普通喇嘛每人一份,为藏银20两(合两块银元)寺内堪布、铁棒喇嘛为20份;达赖喇嘛一个人40份。街上乞丐每人一份,每份藏银五两。发放时间。从11月18日起至12月11日止。在拉萨三大寺、大小昭寺、上下密院和两个藏医院及拉萨市街进行发放。在拉萨街头发放点,当难民和乞丐听到,要向他们发布施时,掌声雷动欢呼声响彻街头。高乎“共产党万岁”!“金珠玛米亚古嘟”!”</p><p class="ql-block"> 12月26日是开始过藏历年的日子,按照习俗,过藏历年要向众僧发布施。为此,又专门成立了发放布施筹委会,由王其梅任主任,乐于泓任副主任。在3月10号在参加“传召”大法会上,向参会喇嘛发放布施,按五种不同级别,依次每级每份为:藏银十两、七两、四两、一两和四钱标准计发。仅十两标准就准备了三万七千多份,其他标准份量也都超过了十两标准配备的份数。除此之外,还准备了进门小费,藏银一万七千五百两;寺内用品,如茶、酥油、食盐、碱、大米、哈达和红呢毯等物品若干份。喇嘛们收到发放的布施,十分高兴,笑容满面,伸着大姆指说:“共产党亚古嘟,亚古喜扎嘟”!</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驻拉萨受到欢迎</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三十二)</p><p class="ql-block">自力更生.生产自救</p><p class="ql-block"> 进军西藏后勤物资保障是一项非常难,而且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遵照毛主席“生产与筑路并重”和“一面筑路,一面生产”的指示精神。西南军区对18军在进军西藏前就提出了“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要求。同时还专门成立了后勤支援司令部,由18军副军长甘炳桂任司令员,鲁南樵任政委。在1951年1月18日,贺龙为加强保障力量和统一指挥,决定将支援司令部与18军后方司令部合并,由陈明利任司令员兼政委,何雨农任参谋长,扶廷修为第二参谋长。保障工作由后方司令部专门负责。由于进藏补给线很长,藏区没有通公路,物质运输主要靠人背和牲畜驮运,其运力远远不能保障部队供给的需要,部队在进藏途中经常出现断供情况,其中出现最严重的情况是三次断粮。</p><p class="ql-block"> 主力部队到达拉萨后,又出现了粮荒。为了解决缺粮问题,张国华立即采取措施整部队部署:</p><p class="ql-block">1.安排军直机关、独立支队和154团3营约3000人驻扎拉萨。</p><p class="ql-block">2.154团1营驻日喀则,团部和2营驻江孜。</p><p class="ql-block">3.52师师直和军炮兵营驻太昭、则拉宗地区。</p><p class="ql-block">4.155团团直和2个营住沙丁宗——桑达奔滚一线。</p><p class="ql-block">5.155团1个营驻则拉宗(执行机动任务)。</p><p class="ql-block"> 分散部署安置可暂缓供粮矛盾,利于部队就地筹措粮食,缓解缺粮问题。</p><p class="ql-block"> 为解决部队过冬用粮问题,张经武、张国华和谭冠三抓紧时间,向噶厦政府进行交涉,请他们能卖些粮食给部队。在达赖喇嘛同意后,噶厦政府才把生了霉的青稞,卖给部队食用。有了粮总比没有强,生了霉的青棵,还是暂时的缓解了部队缺粮矛盾。</p><p class="ql-block"> 遵照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教导,张国华和谭冠三深知,进藏公路还要等两年至三年后才能通车。其间,部队始终存在断供和缺粮问题。如要在西藏站稳脚跟,只靠后方补给和向地方政府购粮,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部队粮食短缺的问题的。只有走自力更生,开荒生产,实行生产自救这条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经过和噶厦政府协商,同意将拉萨西郊5000亩乱石荒滩地,卖给部队开荒种菜。土地问题解决了,随即召开了开荒生产动员大会。张国华在会上作动员,谭冠三就开荒生产的重要性、目的和意义进行了深刻的诠释。明确提出了:“开荒生产是一项长期的经常的任务”。要求部队树立长远建设思想。驻拉萨部队在动员大会后,立即拉开了开荒生产的序幕。军首长张国华、谭冠山、王其梅和李觉等人和军直机关及154团3营的干战们,开始了惊天动地的大生产运动。仅管高原缺氧,行走时都直喘气,不用说干体力活时会累成什么样子。但是18军的干战们在拉萨河畔垦荒时,头顶烈日,挥汗如雨;暴雨袭来,个个淋成落汤鸡;风沙聚起,风天黑地,风后大家变成泥人。不管天寒地冻,垦荒战士们战风沙,斗严寒,一镐一镐的挖,一锄一锄的刨,把乱石搬走,把树根荒草清运干净。他们从早干到晚,苦干实干,坚持垦荒。仅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就开垦荒地2300亩。“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荒地缺肥料,战士们就到拉萨街头和布达拉宫墙下去拾粪便,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们把拉萨几百年没有清理的粪便和垃圾,背得干干净净。部队拾粪便,给城市打扫卫生,一方面改善了拉萨市容,另一方面让荒地施上了肥料,真是一举两得。开荒的第一年,部队种的粮食和蔬菜喜获丰收,有力的缓解了部队缺粮紧张的问题。在新建的农场里,除了种小麦,玉米,还种各种蔬菜,水果,后来又种花、种草和种树。 拉萨农场当年收获粮食十多万斤,蔬菜60万斤。到1952年,驻藏部队共开荒10000亩以上,收获青稞38.5万公斤,蔬菜80.5万斤,基本满足了短期自给自足的需要。部队开荒从1951年冬起到1954年冬至,共垦荒61000亩,修水渠两万多米,收获粮食35万公斤,蔬菜600多万公斤,土豆76万公斤。先后建起了八一农业试验场,谭冠三政委还是这个农场第一任场长。后来又建了七一农场。在藏部队都在各自驻地开荒生产,也都办起了自己农场,如彭波农场和察隅农场等。部队农场生产的农产品,有力的缓解了主、副食供应紧张的问题,帮助部队熬过了最初最艰难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人民军队为人民,驻藏部队不吃地方,是为了减轻藏族人民的负担。部队在自己开荒生产的同时,还把种菜、种粮的经验传授给当地老百姓。当地老百姓看着丰收的青稞,摸着自己种的十几斤重的大萝卜、大白菜,高兴的说;“祖祖辈辈都没有见过,也没有种过这样好的庄稼”。部队向藏族同胞传授种庄稼的经验,有力的推动了当地的生产进步和经济发展。</p><p class="ql-block"> 自力更生,开荒生产不仅解决了部队的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对争取民心,稳定物价,对发展西藏的地方经济,增强民族团结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军事意义所及的范围。</p><p class="ql-block"> 部队开荒生产,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更具有深刻政治影响力。为落实17条协议,消除噶厦疑虑,减轻地方政府和人民负担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不可估量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开荒生产,不仅减轻了国家负担,还减轻了后勤保障的压力。同时也改善了部队的生活,对增强部队体质,提高战斗力发挥了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 开荒生产,使进藏部队在西藏站稳了脚跟,为树立“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思想打下了坚实的根基。从而体现了在藏部队长建思想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心。</p><p class="ql-block"> 开荒生产是我军光荣传统的传承,是南泥湾精神在18军的展现,是毛主席“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思想在进藏部队中生根、发芽、开花后,结出的丰硕成果。</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三十三)</p><p class="ql-block">筑路英雄.永垂青史</p><p class="ql-block"> 修筑进藏公路,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十分艰巨的工程。遵照毛主席;“一面进军,一面筑路”和“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指示精神。18军于1950年4月13日开始,从雅安修筑康藏公路。投入参加施工的部队有:52师两个团、54师全师部队。另有贺龙抽调的工兵第二、第七、第八、第十和第十二工兵团。昌都战役结束后,为了加快筑路进度,张国华增派53师全部、52师一个团及西南局两个工程队,再加上军工营和侦察营的兵力,共计两万多人投入修路工程。1953年8月,雅安至昌都的工路按照原定计划建成通车。接下来是修筑昌都至拉萨的公路。</p><p class="ql-block"> 为了选定昌都至拉萨的线路,陈明义派出六个勘测队,从昌都至拉萨沿线进行勘测工作。勘测队员们很辛苦,跋涉行程一万五千多公里,其间爬冰卧雪、穿越原始森林、过沼泽地、渡江过河、穿越狹峪、躲避泥石流和防虎狼伤害。一路奔波,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两条最佳进藏线路。一条是北线;从昌都出发经丁青、索县、旁多等地到拉萨。另一条是南线:从昌都出发经邦达、波密、林芝、太昭到拉萨。走北线,工程量小,但海拔比较高,缺乏修路的各种建筑材料。走南线,气候好,物产丰富。但地质情况复杂,途中有冰川、泥石流危害,工程量大,工程艰巨。贺龙在听完勘测队汇报后,拍板决定:先修南线。并要求18军在1954年年底建成通车。张国华在接到西南军区限期完成修路任务的指示后,立即调集18军53师和54师全部及52师大部,加上后方支援各部,还另增加八千民工一并投入修路工程。</p><p class="ql-block"> 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战士们仅用钢钎、铁锤、铁镐、铁锹和铁簸箕和炸药,开山修路。川藏线沿途要经过八条地质断裂带,地质结构差,地震频繁,地震裂度高。沿路自然环境差,温差大。山高坡陡,坡度比高大。公路所经过地段地,形狭窄陡峻,悬崖峭壁,沟深难行。加上高原气候稀薄,高山反应大,筑路的之难度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公路要从悬崖绝壁上走,就要在半山上开路。战士们只得腰系绳索,悬吊在绝壁上掌钢钎,打炮眼。就这样的一锤一锤的打,一炮一炮的放。硬是从悬崖绝壁上开出一条路来。157团修路的老兵回忆说,在修筑波密排龙沟公路时,部队从50米至60米高的老鹰嘴悬崖上系绳施工,因栓在大石崖上的石块发生松动,产生滑移,造成垮塌。九名战士全部随岩石一起掉入帕隆江中,光荣牺牲。类似这样悬空作业施工,发生人员伤亡的事例很多。其中最惨烈的是,有一个排的战士,所系绳索整体断裂,全部掉入江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在雪山上施工是很艰辛的,山上的冻土最小深度都在一米五以上,钢钎根本打不下去。战士们只得用牛粪或木材点火烧烤,把冻土熔化后才能进行施工。他们采用这种蚂蚁啃骨头的方法,一点一点的往下挖士和炮破,直到把路修好。 川藏线上的雀儿山,海拔高度有5300米。山上积雪终年不化,战士们就是用木材烧化冻土的方法进行修路的。大士雀儿山修路很难,参加修路的部队和民工一共有12000多人,从东到西个方向同时修,整整修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才把雀儿山的公路打通。为筑这条路,有300多名战士长眠在雪山下。著名的筑路英雄张富林就是在这里光荣的。张富林是53师159团三连的一个班长。他专研放炮技术,所采用的双炮炸石方法,一次爆破炸掉岩石1010立方米,提高功效26倍。在一次清理放炮引线过程中,山上巨石突然滚落,不幸巨石砸在他的右腿和腰部上,血流不止,光荣牺牲。事后,西藏军区后方党委给他追记一等功。授予“模范共产党员”称号。1953年中央交通部和西南军区授予张福林烈士“筑路英雄”称号。其生前所在班西藏军区命名为“张福林班”。为了让世人纪念,当地政府在雀儿山下,修建了烈士陵园。过往的人们都要在这里仃下脚步,仰望这位筑路英雄。</p><p class="ql-block"> 在川藏线上,让人感动的动人故事有很多很多。在修怒江大桥时,部队派出七名战士坐皮划艇渡江,因江水汹涌,水急浪高,皮划艇被浪掀翻,战士们全部落水,无一生还。在修修筑过河的桥墩时,有位战士在浇注混凝土桥墩作业时,因连续施工,身体极度疲劳,不慎掉入正在浇筑的混凝土之中,部队发现后,想尽办法营救,还是没有将其救出,只得含泪让其永远留在桥墩中。川藏线改建,原怒江大桥拆除,却永远保留了这座桥墩。这不是一般的桥墩,它是一座丰碑!是建设怒江大桥时,留在这里忠诚的为大桥站岗的卫士。在怒江大桥边,记录了这位英烈的事迹,过往车辆经过这里,或鸣笛致敬;或下车敬烟献酒 ,或肃立黙哀,都在向英雄的战士表达无限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18军筑路战士是铁打的汉,钢铸的身。他们敢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英雄大无畏的气概战胜了川藏线上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他们饱经风霜,忍受饥饿断粮之苦。一路面临着塌方、泥石流、悬崖坠落、炸山事故和高原肺心病等等无时无刻的威胁着筑路人的生命安全在前行。在开始俢路的第一年里,平均每天要牺牲五个人。整个川藏线共有3000多名战士光荣献身。平均每一公里多,就有一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在雪域高原。</p><p class="ql-block">青藏公路是在中央政府和周恩来总理亲切关怀下开始修建的,从西宁起,至拉萨止,全长2100公里。投入部队和民工仅1200余人,于1954年12月公路修到拉萨。</p><p class="ql-block"> 川藏公路原称康藏公路,是从西康雅安起,至西藏拉萨的公路。全长2255公里。1955年西康省撤销,康藏公路便更名为川藏公路。起点由雅安改为四川省省会成都,川藏线全长2416公里。</p><p class="ql-block"> 川藏公路从1950年4月13日在雅安开始破土动工起,至1954年12月25日通车到拉萨止,历时4年9个月时间。川藏线平均海拔高度四千米以上,翻越雪山14座;跨越江河十多条;架设桥梁430座,长度6500余米;完成路面工程369万平方米;土石方量1953万多立方米;砌涵洞3781座;修护墙堡坎8万余立方米。其工程之浩大,世上绝无仅有。川藏、青藏公路创造了中国筑路史上海拔最高的奇迹;创造了筑路条件环境最险的奇迹;创造了筑路工程里程最长的奇迹;创造了筑路工程量最大的奇迹;创造了工程造价最低的奇迹;创造了建造公路速度最快的奇迹;她是新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奇迹。</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川藏、青藏公路胜利通车30周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84年12月25日在拉萨市修建了“拉萨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以表感激中央,缅怀为西藏建设筑路的18军英烈,立石拉萨,永志纪念。</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三十四)</p><p class="ql-block">达赖和班禅</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又叫喇嘛教,7世纪传入藏族社会,对藏民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藏族民众都广泛信仰宗教。在西藏的教派很多,影响较大的教派有五个,分别是:宁玛派(红教)、噶当派、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和格鲁派(黄教)。格鲁派是西藏教派中最晚形成的一个教派,在宗喀巴带领下,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己成为西藏社会中实力最强的教派,也是影响力最大的教派。</p><p class="ql-block"> 公元1652年,五世达赖进京朝见清朝顺治皇帝时,被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瓦赤恒达赖喇嘛”,并赐以金册,金印。从此达赖喇嘛名称确定,一直袭用至今。公元1713年第五世班禅受清朝康熙皇帝册封为“班禅额尔德尼”,并赐金册、金印,从此“班禅额尔德尼”之名开始使用。从清政府开始,正式确立了达赖和班禅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地位。之后历次的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和地位,都必须由中央册封才能确立。</p><p class="ql-block"> 道光21年(1814年)清政府赐十一世达赖喇嘛金册,道光25年(1845年)清政府赐七世班禅额尔德尼金册。十三世达赖喇嘛园寂后,十四世达赖喇嘛是国民政府命免掣签而特准的,于1940年2月22日在布达拉宫坐床。九世班禅园寂,宫保慈丹经扎什伦布寺班禅行辕录访后,国民政府免予掣签,特准继任为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1949年8月10日十世班禅坐床大典在塔尔寺举行。</p><p class="ql-block"> 达赖和班禅都属黄教,都是祖师宗喀巴的弟子。师出名门,都在同一个强大的教派体系中,双方的关系一直很好,来往很密切。各世达赖和班禅的友好关系一直持续到十二世达赖和八世班禅时期。</p><p class="ql-block">九世班禅和十三世达赖喇嘛的隔阂,因九世班禅到拉萨朝拜十三世达赖喇嘛时,在路过布达拉宫时,由击鼓而引发。十三世达赖喇嘛认为,路过师门击鼓,是妄自尊大,对人不尊重,便记恨在心。1903年英藏战争,西藏失败,十三世达赖喇嘛逃往蒙古。清朝政府让九世班禅理政,从此进而增加了达赖对班禅的记恨。1909年清军进入拉萨,十三世达赖喇嘛逃往印度,清廷又请9世班禅主政,班禅还犒赏了清军银两。辛亥革命后,清军被逐出西藏,十三世达赖喇嘛回到拉萨,开始对9世班禅在政治上进行打压,还增派赋税,在经济上克扣,压得九世班禅喘不过气来,时时处处对其发难,迫使班禅在1923年11月15日借木浴之机出逃。九世班禅在内地流浪、漂泊了十多年,其间想回西藏,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于1937年12月园寂。十世班禅坐床后,也想返藏,因未得到噶厦政府同意,终未如愿。1949年青海解放,一直想回西藏的十世班禅认识到,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才能实现返回西藏的梦想。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希望中央政府早些派解放军解放西藏。在中央政府和西藏政府进行和谈时,就班禅返回西藏问题进行了谈判,经过多次交谈和反复的工作,西藏代表团最终同意将十世班禅返藏问题达成协议,此举为班禅返藏铺平了道路。关于十世班禅进藏的时间问题,在张经武等人多次调解下,1951年9月19日十四世达赖喇嘛致电十世班禅,表示欢迎他进藏。1951年12月18日十世班禅行辕一行400余人,隨18军独立支队从西宁启程前往拉萨。</p><p class="ql-block"> 为树立十世班禅的威信,中共西藏工委开会决定,由工委和噶厦联合组成欢迎班禅回藏筹备委员会,并着手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全藏僧俗民众,听说十世班禅返藏,无不欢欣鼓舞。日喀则地区全体僧俗民众更是喜出望外,迫不及待的希望早日见到班禅。</p><p class="ql-block"> 1952年4月25日,班禅进入拉萨市区,受到两万多穿着节日盛装的市民的热烈欢迎。张经武、张国华为其举行了欢迎仪式,对班禅行辕胜利平安抵达拉萨表示祝贺。4月28日达赖和班禅在布达拉宫举行见面仪式,第二天两人会面,他们完全不受教规的约束,有说有笑,谈的十分投机。他们都是青海老乡,都为家乡的解放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非常兴奋,心情十分激动。两人在长时间的交谈中,增加了彼此的了解,加深了相互的信任,增强了彼此间的友谊。</p><p class="ql-block"> 十世班禅在拉萨住了43天,离开时受到拉萨市三万民众的热烈欢送。达赖喇嘛为了表示对班禅的友好,派出噶仑然巴专程护送班禅到日喀则。十八军为了确保班禅一行的安全,王其梅令警卫营营长朱秀山,派连队进行护送,以确保路上安全。警卫连护送到达江孜后,按照张国华的命令,由154团再派部队把班禅护送到日喀则。</p><p class="ql-block"> 九世班禅和十三世达赖喇嘛之间延续了近三十年的矛盾,终于在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深入细仔的工作和多方努力,得到园满解决。两大活佛最终互相谅解,握手言和。</p><p class="ql-block">西藏班禅和达赖之间问题的圆满解决,是西藏反帝爱国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是统一战线在西藏结出的丰硕成果;充分体现了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之无比的正确;对西藏局势的稳定,对共产党在西藏的地方政权的巩固起到了巨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三十五)</p><p class="ql-block">拉萨古城.阳光普照</p><p class="ql-block"> 1951年12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完成了进军西藏的任务。按照中央政府的指示精神,已解放的各重要城镇应尽快建立政权机构。昌都战役结束后,在昌都、波密和察隅等地成立了分工委。18军主力进驻拉萨后,立即成立了拉萨市市委。以后分别在江孜和日喀则等地也都分别成立了临时分工委。遵照中央指示,西北藏工委和西南藏工委进行合并,成立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1952年1月10日,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成立,张国华任西藏工委书记,谭冠三、范明任副书记。西藏工委和各地分工委的成立,对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17条协议,在组织上提供了重要的保证。</p><p class="ql-block"> 十八军主力进驻拉萨后,面临缺粮和缺乏燃料的危机。噶厦政府视而不见,从不会主动给部队供粮和供柴禾。部队因缺粮找到噶厦政府时,还以种种借口推辞,造成驻藏部队生活非常困难。为解决拉萨部队烧柴问题,谭冠三多次找噶厦政府联系,希望其执行17条协议,帮助部队解决燃料问题。噶厦在推托不过的情况下,最后同意解决部分柴禾,前提是先付300银子。只能用一个营的兵力,到西郊林卡去砍一个小时的柴火,砍多砍少都是部队的事。谭冠三和王其梅商议后,决定派155团2营去执行砍柴任务。二营营长刘广桐接受任务时,表示坚决完成任务,但要给战士们吃一顿饱饭。谭冠三立即通知驻拉萨各部队,每人节约一天的口粮,支援2营战士执行砍柴任务。在砍柴这一天,噶厦派鲁康娃到林卡守候,看着部队砍伐。2营全体干战在规定的时限内,不顾荆棘刺痛手脚,不怕高原缺氧气喘,挥舞斧头不停砍树,只见手起刀落,不到一个时辰,把一片林卡的树木全部放倒,圆满完成了砍柴任务,有力的保证了部队所需燃料的供应。</p><p class="ql-block"> 西藏噶厦政府中的亲帝分子,一直反对落实17条协议,他们在暗中加紧活动,妄图撕毁17条协议,想把解放军挤出西藏去。他们建立非法组织“人民会议”要和共产党对着干,大肆宣扬要搞西藏独立。时日噶厦中的反动派和共产党之间的较量,逐步由隐蔽走向公开化。敌对分子不卖粮食给部队,想采用断粮的方式逼解放军离藏;他们哄抬物价,转移矛盾,说这一切都是解放军进藏造成的;他们编造谎言,欺骗人民,公开反对解放军驻藏;他们攻击阿佩.阿旺晋美,不承认17条和平协仪,并密谋对其进行杀害;他们筹集枪支弹药,建立非法武装,妄图采取武装行动,赶走解放军;他们打着请愿的幌子,组织上千人包围张经武的住所,公然提出要“解放军立即撤出西藏”,“要修改17条协议”;他们到处寻衅滋事,公然在大街上侮辱、殴打、暗杀解放军和地方工作人员;他们公开叫嚣要“西藏独立”。面对复杂的斗争形势,张经武多次向达赖和噶厦联系,通告“人民会议”的非法组织活动情况和暴行。在4月1日还写信给全体噶伦和达赖喇嘛,指出拉萨有反动组织在活动,反动的“拉萨解放大队”企图进行军事骚动,这是有组织、有计划的阴谋活动,必须制止。要求西藏地方部队,严加约束,不得外出;三大寺喇嘛各回各寺,免惹是非;解散所谓的“人民会议”。还要求噶厦政府和西藏军区联合发布公告,维护社会治安。中央政府在了解了西藏形势之后,要求西藏工委和西藏军区研究解决对策。会议决定,派张经武去布达拉宫和达赖见面。在张经武去布达拉宫前,张国华命令驻拉萨部队充分做好战斗准备,如果有情况变化,就要迅速投入战斗。并安排相关人员观察布达拉宫的情况,如果发现张经武被害或者被扣留,部队将立即开展营救行动。</p><p class="ql-block"> 张经武临危不惧,不顾个人安危,亲临布达拉宫向达赖喇嘛和噶厦政府表明中央的立场。张经武见达赖喇嘛后,严正指出:“人民会议”破坏17条协议的执行和制造骚乱的罪行必须受到严惩,其幕后指挥必须撤职处理。否则,一切后果由噶厦政府负责。达赖喇嘛接受了张劲武的意见,同意严肃查处“人民会议”的幕后策划者,表示同意解散“人民会议”这个非法组织。1952年4月26日,达赖发布命令,撤销了鲁康娃和洛桑扎西司曹及代理藏王职务,下令逮捕了“人民会议”负责人加央达娃等人。“人民会议”事件的解决,以噶厦政府中少数反动分子的失败而告终。</p><p class="ql-block"> 平息非法的“人民会议”骚乱事件,在政治上沉重的打击了西藏亲帝势力,有力的支持了爱国力量,使许多中间人士看到了西藏的希望,同时不断壮大了爱国力量,结成了更广泛的统一战线。增强了各阶层执行十七条协议的信心,他们更加相信和依靠共产党。从而赢得了数年西藏政局的稳定。为贯彻后续落实17条协议和开展各项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p><p class="ql-block"> 拉萨古城阳光普照,迎来了明媚的春光。</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进藏往事(三十六)</p><p class="ql-block">十八军精神.永放光芒</p><p class="ql-block"> 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成立以后,中央军委立即批准成立西藏军区,并任命张国华为司令员,阿沛.阿旺晋美为第一副司令员,柴噶.彭措绕杰和昌炳桂分别为第二、第三副司令员,谭冠三为政委,范明、王其梅为副政委,李觉为参谋长,刘振国为政治部主任,陈明义为后方部队司令员兼政委。1952年2月11日,西藏军区成立庆祝大会在拉萨隆重举行。随着西藏军区的成立,18军的番号同时被注销。其所属部队,转隶西藏军区。18军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在和平解放西藏中立下了丰功伟绩,在全国彻底解放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18军这个永不磨灭的番号,会永远留在军史上。18军部队和藏族同胞结下的深厚有情,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18军进藏精神永放光彩。</p><p class="ql-block"> 18军部队从红军队伍中走来,她赓续红军血脉,弘扬了红军精神,是红军精神在和平解放西藏的过程的继承和发展。在进藏过程中形成的18军精神,是我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 红军在长征时,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宣传队和生产队。18军进藏不仅是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生产队,还是工程(承担筑路和修建机场工程的任务)、运输队(负责进藏部队的物资运输和后勤保障)。进军西藏堪称“第二次长征”,执行“六队”任务,产生的18军精神更加光彩照人。</p><p class="ql-block"> 18军再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进军西藏过程中,肩负着祖国统一的重任,为实现西藏的和平解放,奋战在雪域高原。坚持团结,反对分裂,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和噶厦政府中的亲帝分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赢得了和平解放 西藏的伟大胜利。</p><p class="ql-block"> 18军具有民族团结的精神,在进军西藏过程中,始终顾全大局,认真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团结广大西藏上层进步人士,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了西藏各民族的大团结。</p><p class="ql-block"> 十八军有坚强的党性,具有坚持原则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切实做到了“进军西藏,不吃地方”和“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认真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17条协议,深受做藏族同胞的拥护,站稳了在西藏的脚跟,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p><p class="ql-block"> 十八军具有惊天动地的筑路精神(即两路精神),部队以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创造了在世界屋脊上,修筑天路的动人奇迹。</p><p class="ql-block"> 18军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昌都战役,都能有力的证明,她是一支特别能战斗,敢于打大仗,打恶仗的英雄部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是18军的军魂。</p><p class="ql-block"> 18军具有“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继续革命的精神。毛主席在部队进藏初,考虑到西藏环境条件艰苦,提出了三年轮换的设想。进藏官兵从西藏实际情况出发,从保卫祖国,守卫边防,巩固国防和地方的长治久安出发,提出了“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口号,为保卫边疆,建设和发展西藏经济做了自己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18军具有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进藏期间多次断供缺粮,直接威协着部队安危。他们认识到只有自己动手,开荒生产才能自救,才能在西藏站稳脚跟。从军机关到各部队,都开展大生产运动。从军首长到普通战士,上下齐上阵,开荒生产,种菜种粮。既减轻了国家负担,又改善了生活,为长期建藏打下深厚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18军培育的“五个特别能”的作风,是形成“老西藏精神”的根基,是“老西藏精神”的摇篮。</p><p class="ql-block">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是在进藏途中产生的,部队进藏吃的苦,所付出的艰辛,不亚于红军长征时付出的艰苦。西藏高原是世界屋脊,条件艰苦。18军官兵发扬了“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千难万险。在疾病、雪盲、饥饿、严寒、缺氧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生命的情况下,继续前进,迎难而上,最终战胜艰难困苦,赢得胜利。</p><p class="ql-block"> 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是十八军部队的战斗作风。在历次无数次战斗中,表现出英勇善战、不畏强敌、敢打敢拚、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在抗击日本侵略者,埋葬蒋家王朝的战争中,为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西藏昌都战役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胜利,千里大迂回创造了世界军史上长途奔袭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特别能忍耐的精神在西藏特殊的环境下显得更为珍贵。西藏自然条件差,空气稀薄、缺氧、气候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保障困难。加上天寒地冻又断粮数供,进藏官兵面临生死的考验。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坚韧的精神,是不能战胜困难的,也是不能坚持到底直到夺取最后胜利的。</p><p class="ql-block"> 特别能团结的作风是夺取胜利的根本保证。在进藏期间,要按照党的政策和建立统一战线的要求,深入开展工作,广泛团结西藏各阶层人士,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17条协议。邦助西藏各族人民克服困难,为他们做好事,做善事。增强了军政、军民团结。在部队内部,官兵一致,团结一心。干战亲如兄弟,亲密无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度时艰。军政之间、军民之间的团结,有力地促进了西藏社会稳定和建设事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表现在进藏官兵都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牢固的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愿做革命老黄牛,愿为人民做贡献。他们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把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解放西藏放在首位,真正做到了党叫干啥就干啥。张国华带着三岁的女儿进藏,因工作繁忙,女儿生病得不到照顾,病逝在进藏途中。谭冠三和王其梅热爱西藏,牢固树立了扎根边疆、长期建藏的思想。十几年、几十年不离开西藏。他们说要把老骨头埋在西藏。在他们去世后,谭冠三实现了把自己的骨灰埋在拉萨八一农场苹果园的夙愿。王其梅也把自己的的骨灰埋在了工作过的昌都。</p><p class="ql-block"> “老西藏精神”是18军精神的延续,时代需要继承和弘扬。“老西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谱系中的宝贵资源;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与西藏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驻藏部队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前赴后继、百折不挠英勇奋斗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十八军精神永世传扬!永垂史册!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杨永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