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收藏古玉,需要深入研究工艺。如何进行加工,需要熟练掌握。不同时期的雕刻方式不同,红山文化打洼工艺,良渚文化细阴线,商代双阴挤阳,西周一面坡,汉代八刀工艺,游丝毛雕等,需要我们牢记于心,记住每个工艺的特征与痕迹,对比分析。</p> <p class="ql-block"> 春秋早期,便出现了砣机,这时候需要两人配合,一人拉动皮带,使得砣具转动,另一人手持玉器,进行雕琢。这种“二人转”砣机,直到隋唐,才被水凳所取代。虽然效率不高,但砣机的出现,使得玉器加工,从史前的徒手磋磨,变成了机械加工,这不得不说是人类制玉历史的重要里程碑,一直到今天,玉雕仍旧使用电动砣具。</p> <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还没有铁器出现,当时的主要金属工具,仍旧是青铜。青铜砣成为当时玉器加工的工具之一,由于青铜硬度不够高,因此在琢磨玉器时,必须加潮湿的解玉砂,青铜砣只起到带动解玉砂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由于青铜不够硬,春秋时期的砣痕,线槽呈两头窄浅、中间宽深的枣核状,线槽截面呈现不规则U形,边沿光滑。槽内接近磨砂状,放大50倍可见满布凸起晶粒、晶团以及短凸脊,线槽沟底略呈弧形,这是典型的砣工痕迹。</p><p class="ql-block"> 从春秋出现青铜砣,到战汉铁砣,到隋唐以后的水凳,直到现代电动砣具,砣在进步,工艺在提高。通过了解工具,学习工艺,对比工痕,不断提升鉴定眼力。</p> <p class="ql-block"> 古代是利用砣具带动松散的解玉砂来回摩擦制作玉器的,所以阴刻线内留下的是长短深浅粗细不一的无序线条,砣工底部常呈磨砂状。现代雕刻玉器是采用高速电动工具带动粘上金刚砂的钻头一遍成型,所以线条内常留下长长的两条平行线,线条边缘锋利,沟底生硬干涩。</p> <p class="ql-block"> 古代由于砣具的局限性往往阴刻线都较浅,现代电动工具加工出的阴刻线都较深。由于砣具的特点,砣线必须是走直的,每一个行程之内都必须是直线。阴刻线转弯处的重刀歧出和解玉砂的飞出痕迹,阴刻线相交处收砣端都或多或少带有出线现象。</p> <p class="ql-block"> 对玉材的了解,是鉴定古玉的第一步。准确把握各个时期古玉的材质,尤其重要。红山文化使用河磨玉,良渚文化使用太湖流域地方玉,商周到战汉,甘肃闪石玉、老坑青海玉得以广泛运用。隋唐以后,新疆和田玉大量被用于制玉,直到现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