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唐小平(左)作报告</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各位教育出版界的同人、各位教育报刊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如刚才吴绍红会长所言:“近年来,教育报刊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互联网的裂变式发展正在重塑媒体格局。”在融媒体高歌猛进的时代,我们有这样一个教育内部报刊群体团聚在这里共商大业,我很有几分惊喜!我们这个群体,有一种对初心使命的坚守,有一种对中国特色的宣誓,我顿时受到了一种庄严气氛的感染和教育,因而,我首先要向在座各位代表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全国教育内部报刊协作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第33 次全国教育内部报刊协作交流会”表示热烈的祝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教育报刊尤其是教育内部报刊,我基本上是一个局外之人,素无研究和建树,没有资格参加今天的会议,更没有资格坐在发言席上做所谓的报告。但是,苟振华先生是我的朋友,又是我四川师范大学的校友,还是四川省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劳动和实践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同事,“三座大山”使我不得不从。面对我一脸茫然与无辜的表情,他就一个劲儿地给我降低难度,给我缓解压力:“我觉得你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内容。参会的老师都是在基层做教育内刊的编辑工作,他们需要教育故事。”于是,就有了今天我和在座各位的这一场交流。在各位面前,我是不折不扣的外行,我就把今天的发言叫作“一个外行的真心话”吧。下面我说的都是外行话,确实愧对大家了;但是,我保证我说的都是真心话,我希望自己做到问心无愧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大家今天从全国各地来到人杰地灵、活力四射的德阳,肯定不是来听谁的故事。但是,振华的话的确启发了我,我就尽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讲我对教育编辑和教育报刊经营的一点肤浅认识吧。这些认识,概括起来就是“三条教训”和“三点建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第33次全国教育内部报刊协作交流会会场</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先说“三条教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报刊,我主要是一个读者,有时也是一个作者,但是,命运弄人,我还曾经是一个这方面的教者——教授报刊专业课程的老师。1995年,我从四川省遂宁中学校调动到成都大学中文系任教。调动的主要意图是到这里任教师范专业的语文教育学这门课程。可是到了之后,系里给我临时增加了一门新闻专业的课程,报纸编辑学。莫要说那个时候,就是到现在我这一生也从来没有编辑过报纸,也没有学习或研究过报纸理论。可是,我就稀里糊涂地成为了大学新闻教育的一名老师。在那个大学逐渐复苏并开始扩张的年代,师资严重短缺是全国性的突出问题,边教边学甚至滥竽充数也就在所难免。虽然硬着头皮把教学任务接下来了,但是外行教外行,瞎子牵瞎子,自己内心却是诚惶诚恐,成天在误人子弟的自责中经受折磨。当我手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报纸编辑学》教材,第一次走进教室,我就像一个初出茅庐的骗子一样浑身不自在。为了给自己减轻一点负罪感,我首先向同学们声明:“我没有编过报纸,更没有学习过报纸编辑理论,我只是比同学们提前熟悉了一下教材。所以,我允许你们上课不听我讲,可以放心大胆地看其他书,或者写作其他文字。我只是对你们有一个要求:不许说话,不许干扰课堂秩序!”于是,我们彼此信守承诺,相安无事地度过一个学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是相安无事,那是自我安慰。学生怎么想,我不知道,但是其实我自己内心很冲突。在“语文教育学”课堂上,我是如鱼得水,神采飞扬,可以随时活化和超越教材,师生互动频繁,双方把教学相长的课堂境界推高到了极致。在“报纸编辑学”课堂上,我是捉襟见肘,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这样教课是要折寿的,简直叫人怀疑人生。两堂课的幸福感一平均,挫败感油然而生。直到现在,每当想起“报纸编辑学”的课堂情景,总是被自己视为人生的一个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愧对学生,愧对教育,愧对自己。没有金刚钻,别揽细瓷活儿,这件有关报刊的故事,让我坚信了<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一条教训:误人子弟,误人必误己,误人误己的事千万不能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阴差阳错,对于报刊我也曾经跟在座各位一样,当过一段时间的编者。我所在的公司也和大多数企业一样,稍微发展顺一点,就迫不及待地要扩张,图书经营得不错,就想当然地要去捣鼓期刊。大约在2003年,我们与江西人民出版社合作,对他们的杂志进行改刊。于是,将其改办成三个月刊(《哈哈学案》小学低年级版、小学中年级版、小学高年级版)给学生,两个双月刊(《教案教例》小学语文版、小学数学版)给老师,由我担任编委会主任。借着第八轮中小学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学习革命浩荡东风,《哈哈学案》以引导快乐学习和创新学习为宗旨。第八轮课改把教学目标由过去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变成了“三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这个转变大多数教师是痛苦的,他们无不充满着对典型案例的渴望,以求得照猫画虎之便,收举一反三之效。针对这种需求,《教案教例》精准施策,请名家名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撰写教案,忠实记录他们在新课程下的优秀课堂教学,广罗案例,以资借鉴。由于办刊方向明确、稿件内容实用、编辑力量雄厚、作者资源丰富,所以刊物内在质量和直观品味非常上档次。尤其是《教案教例》,我觉得简直可以和《上海教育》等几十年刊龄的老牌儿杂志媲美。但是,就是发行力量薄弱,渠道建设乏力,订数一直在低位数徘徊。苦苦煎熬了两年左右,不仅刊物没有发展起来,而且从资金、人力、管理等各方面拖累了图书业务。虽然十分不舍,但是最终我们不得不忍痛停刊,断臂求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贪多嚼不烂,这个有关报刊的故事,让我坚信了<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又一条教训:一个人或者一个单位要有会取的本领,更是要学会舍,很多时候会舍比会取更困难,也更重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要与各位分享的<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第三条教训是:在网络监督与网络暴力难以分辨、某种言论永远政治正确的当下,教育出版物编辑和编辑部门除为了确保质量必须具有正常的编辑素养、恪守正常的编审流程以外,为了生存,还应当有一种吹毛求疵、刮骨疗毒般的主动自我审查意识和作为,甚至采取不惜放弃“真我”、成就“大我”的权宜之计或者价值转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去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插图事件,迅速演变成一场席卷全国的大风暴,最后以人教社重绘几千幅插图、教育部处理上上下下一大批相关人员而告终。无论是事发之初,还是事发一年后的今天,我一直认为人教社的插图仅仅是一个专业范畴内的问题,是一个风格认同度的问题,绝没有所谓政治性的问题,更谈不上卖国求荣,甚至都谈不上质量问题,只是一个风格大众与小众的问题。但是,有关各方的处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都屈从了某种社会舆论。在这一波持续时间漫长的专门针对教材图画的“极左”大合唱中,中国地图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封面富士山照片也被揪出来示众,被质问:“中国名山大川这么多,为什么独独要用一幅日本富士山照片?”于是乎,在一些人那里就被定性为“卖国”行为。我还真就这个问题询问过中地社,他们解释说那一册教材内容讲到火山,富士山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之一。我问他们换不换,他们说,稳妥起见,打算要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都是说的业界别人的故事,下面讲讲我的亲身经历。我主编了一套《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围绕这套教材也发生了一些令人唏嘘的故事。有一册小学教材告诉孩子们溺水急救办法。讲了对婴儿、小孩、成人等不同年龄段溺水者实施胸外心脏挤压的不同技法,并且配了示意图。去年的一天,我们接到了一个省教育厅的电话,说是有家长反映成年人那幅示意图对他家的男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引导作用。我们赶紧把书拿来看,原来插图上的溺水者是一位女士,胸部比较突出,虽然穿有衣服,甚至扣了纽扣,还是有明显的女性特征。于是,我们承诺立即修改,换成男士,虽然心里也在嘀咕:难道女士溺水就不急救了?今年,我们又接到一个电话,说有一本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一个“百科屋”小贴士《烫伤了怎么办?》是这么说的:“烫伤后,如果皮肤未破,立刻用冷水冲淋烫伤处,直到红肿缓解。接着用肥皂、牙膏,或者醋、酱油涂抹在烫伤处,并让皮肤保持干燥。如果烫伤部位已破,则禁止用冷水冲,以防感染。如果烫伤很严重,不要轻易触碰烫伤部位。如果烫伤了皮肤还粘上了衣服,更不能去撕扯,马上拨打120电话,让医生来帮助你。”有人反映用肥皂、牙膏,或者醋、酱油涂抹在烫伤处这种做法不科学。我们反复研究,觉得确实有不严谨的地方,于是赶紧致函感谢并且道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们看一看,教育编辑们是不是应该有一种随时如履薄冰的心态呀?仅仅如此有一种防范陷阱的被动心态还是不够的,更要有一种刀刃向内的主动自我审查意识和作为。即使这样,还不够,有时甚至需要我们必须向现实低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教育内部报刊展阅</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再说“三点建议”。</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第一,教育内部报刊可以在中小学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等两门课程与教材开发方面发挥优势作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科技,都是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国家课程,教育部颁发了相应的课程标准或者指导纲要,但是没有组织编写和审定教材。因为这三门课,尤其是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基于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展开的,所以它们是一种国家课程、地方教材甚至校本教材的存在模式。学生的真实生活场景,就是某某市州、某某区县,甚至某某乡镇的生活场景,这不正是在座各位的生活场景吗?坐在北京的专家、坐在外地的专家,他们都没有你们的优势,你们才是开发本地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材的最佳主体。你们有地方资源、有编辑人才、有出版经验、有宣传阵地,如果再加上能够得到课程教材专家的指导或者与他们合作,你们就一定是当地课程教材改革的一股势如破竹的新生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第二,教育内部报刊可以在高中各学科选修课程与教材方面拓展业务空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轮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的设计就是每一门学科都分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大部分。而教育部只组织编写和审定了每门学科的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教材。课程方案明确把选修定性校本课程。与前面讲到的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两门课程同样的道理,各地教育内部报刊社非常适合参与高中各门学科的选修教材建设。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等课程,都分别由若干任务群构成,而且课程标准对任务群的数量和主题都是规定清楚了的,教材开发遵照执行即可。以高中语文为例,其选修有6个学习任务群: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内容广泛,注意挖掘本地相关资源融入其中,将会大有可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第三,全国教育内部报刊协作会可以与全国性报刊、出版或者教育社团组织,或者教育部主管的期刊展开合作,创新报刊业态,拓宽发展空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刚才会议茶歇时间,我浏览了大家的样刊,可以说给了我一个惊喜。这之前,在我的心目中,内部报刊的内容都是七拼八凑的,文章的文字水平很粗糙,美术设计无从谈起,纸张印刷都很低端,但是今天一看,还真是鸟枪换大炮了,有的简直一点不输于公开出版发行的杂志。但是,我相信,这背后还一定有“内刊之困”在束缚你们的手脚,你们当中一定有人在渴望走得更远,飞得更高。那么,我建议你们可以与中国期刊协会、中国教育学会、全联书业商会等一类社团,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教育部主管,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等一类期刊合作,双方在组织、内容和渠道等方面都有合作机会。我相信,你们需要他们,他们也需要你们。内部报刊与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期刊、图书之间基本没有竞争性,反而是互补性很强,合作没有利益障碍,只有彼此需求。这种链接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创新教育报刊业态,从而拓宽彼此发展空间,也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齐心协力,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叶圣陶先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但他却说:“作家不是我的职业。”“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叶至善先生曾经出过一本自己的文集,书名就叫《我是编辑》,1999年4月8日我去拜会他的时候,还亲自签名送了我一本。愿我们在座各位都像叶老父子那样,珍视自己“为人作嫁”的编辑身份,勤勤恳恳地为学生个体生命、为民族教育事业编辑出版更多更好的报刊。同时,我又记得十来年前有位编辑写过深刻忏悔的一句话在网上流传:“我是编辑我可耻,我为人民浪费纸。”因此,我希望每一位编辑“敬惜字纸”,经过我们在座编辑之手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良心之作,都是真知、真相、真情、真理的使者,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守护自由、独立、文明和进步的思想灯塔,时时处处彰显出我们编辑职业的尊严与高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外行的真心话就讲这么多,真心感谢大家的聆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3年11月16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参会人员合影(前排左六为作者)</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附注</b><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33次全国教育内部报刊协作交流会于2023年11月16日在四川德阳举行,该会由全国教育内部报刊协作会主办、《德阳教育》杂志社承办。本文是作者唐小平应邀在大会作的专家报告。</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