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警四十周年 从这里出发荜路蓝缕~~重回母校随笔~~

随缘

<p class="ql-block">  岁月荏苒,光阴似箭,一晃整整四十年,还有一个多月我就要正式退休了!一直想着能在退休前回一次母校看看,拾忆一番曾经在母校的点点滴滴:想寻觅那棵班集体栽种的雪松长得有多大?当年上课的教室还在不在?住过的宿舍现在是否依旧……也想穿上警服在母校大门口留张影,补上当年二十出头毕业时没有留影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我和爱人是母校的同届同学。今天冒着春城的第一场入冬寒潮,儿子驾车载着我们老俩口,从北市区出发,车行朝东边方向的官渡区大板桥街道驶去。一路上的思绪油然而生,又回想起当年到学校报到入学时的情景,回想起当年从昆明城区到大板桥镇唯一的公共交通是坐东站的11路公交车。那时学校只有一辆大客车,星期六下午学校发往昆明城,在满足教职工回家的前提下,四个班的学生每班只给七八个乘坐校车的名额。星期天早上开往城里的这趟车都是学生乘坐,但晚上返校的校车除了接教职工外,容纳不了多少学生乘坐,大多数同学只有到东站菊花村乘坐11路车,到大板桥后再步行两公里才能回到学校。今天的交通条件同四十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城市规模的东扩,长水机场的修建大大改善了昔日的交通条件,公交车、地铁6号线、出租车、网约车、私家车、电单车、共享单车应有尽有。今天在母校读书的学生们就不像四十年前的我们那样辛苦了。思绪还沉静在回忆中,不知不觉已到母校大门口。</p><p class="ql-block"> 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是一所培养监狱戒毒工作警察的高等职业学院,它的前身是云南省第二公安学校。我和爱人是1983年考入云南省第二公安学校的首届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1985年7月19日首届毕业生200人,与教师合影留念照。)</p> <p class="ql-block">  云南省第二公安学校,是在原来监狱警察干校的基础上,经云南省政府批准成立的中等专业学校,1983年秋开始面向社会招收第一届学生。当时招生对象是高中毕业,参加全省中等专业学校统一考试达到录取分数线并符合人民警察身体条件的考生。那个年代国家步入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不到现在的五分之一,中等专业学校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国家统招统分的中专生,是一种对高等教育发展后劲不足的补充形式。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是由各省统考,比起全国统一高考相对容易些,那时许多考生出于求学稳妥和就业有保障的考虑,往往放弃高考而选择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考试,我们83级的学生就是那个时候在俗称为“两条龙”的考试体制下,被录取到云南省第二公安学校的首届学生。后来从84级开始,国家取消了省级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考试,第二公安学校的录取改为,从当年参加全国高考的考生中划定录取线,与提前录取批次院校一起招收学生的。</p><p class="ql-block"> 83级作为特殊年代招录的首届学生,从双轨考试录取生源到考生单个素质,从学校定向分配使用跟踪调查到用人单位的评价反馈看,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毕业生分配到30多个单位,有许多学生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有的走上了正副处级领导岗位,有的甚至还走到了厅局职级职位层面。可以说这届毕业生经历了监狱体制的改革和转型,是九十年代中后期和本世纪头十五年,我省司法系统警察队伍里的中流砥柱,为云南监狱和戒毒工作的转型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83级用青春年华和吃苦耐劳、敢于奉献、勇于担当、不忘初心的敬业精神,付出了这代人和这届毕业生应有的汗水,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母校的教诲和培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进母校校园,初冬时节的花草树木依然郁郁葱葱。记忆中校园,只有一幢综合楼,一幢教学楼,两幢教职工宿舍,两幢学生宿舍楼,一幢平房式食堂,一个军体普体合用运动场。学校经九十年代末期升格为云南省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后,国家加大了投资,今天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校内图书馆、足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射击拳击等警用训练设施设备应有尽有,从规模条件的硬件建设上看,已经完全具备一所容纳在校三千学生的办学条件。从1983年面向社会招生到今年,已经整整四十周年,从这所学校大门已经走出了超过两万四千名毕业生。如今在司法行政系统的各基层单位,这所学校的毕业生,一届接一届,承担起了重要岗位的领导职务,一脉相承地肩负着,作为国家机器重要组成部分的监狱戒毒所的安全稳定,为新时代的云南边疆社会和谐发展,谱写着新的时代篇章。</p> <p class="ql-block">  (当年栽种的树木。)</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老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  (老综合办公楼在维修保养中。)</p> <p class="ql-block">  怀旧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情怀。而探访母校,是对过往历史和曾经求学历程的一种追朔。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在这校园里曾留下过我们的青春梦想和远大抱负。感恩时代!感恩曾经教过我们的每一位老师,是母校为我们扬帆启航,开启了我们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之路。</p><p class="ql-block"> 世事沧桑,岁月催人老,曾从这里走出的首届83级学生,而今已经到了退休和即将退休的年龄。重回母校寻找当年的青春印记,感叹人生的不易,我们从这里出发走向社会,走上岗位。四十载在历史长河中显然微不足道,但四十年是普通人生命的黄金年华。在从警路上,我们先后穿着过上白下蓝、八四式、八九式、九二式、九五式、九九式六款警服。在从警路上,我们的人生已历经风雨筚路蓝缕,即将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p><p class="ql-block"> 回首往事,我们不因职业的选择而后悔,也不因驻守高墙而遗憾,在这日复一日的坚守中,维护社会文明与进步,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践行法治初心,我们用青春年华书写了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华章。</p> <p class="ql-block">  (以上照片是我们曾穿过的各款式警服留影。)</p> <p class="ql-block">(1995年8月在省政法专科学校,晋升三督警衔培训留影。)</p> <p class="ql-block">(2012年6月在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晋升警监培训时,北京天安门留影。)</p> <p class="ql-block">  (当年刚学摄影课时同学间互拍的劣质照片留存。)</p> <p class="ql-block">  此次重回母校受到了学院党委李副书记,黄副院长、老同学杨文明老师的热情接待,感谢他们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学院未来搬迁到杨林大学城的规划蓝图,以及学院重点专业申报本科的进展情况。展望未来,想必投资七个亿的母校将步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她的明天更会桃李芬芳。作为首届毕业生,我们真诚祝愿母校越来越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为云南教育事业再谱写新的篇章。在此,祝愿给予我们传道授业的老师们健康长寿。同时,也祝愿俗称“黄埔第一期”的83级同学们,平安离岗,快乐享受属于我们的晚年生活。</p> <p class="ql-block">  (校领导介绍搬迁新建规划。)</p> <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后重回母校在校门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 感怀</p><p class="ql-block"> 当年母校着警戎</p><p class="ql-block"> 习法习武铸本领</p><p class="ql-block"> 书生意气满怀志</p><p class="ql-block"> 一路逐梦志不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今故地忆青春</p><p class="ql-block"> 白驹过隙晃如昨</p><p class="ql-block"> 壮志未酬身已老</p><p class="ql-block"> 惟有平安慰此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