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寺無燈凭月照,山門不鎖待雲封",这是上次独探金香炉垴山路过清河峪村宁寿寺东门的一幅对联!</p><p class="ql-block"> 宁寿寺东门而入,迎面看到的是"甲午年冬開封大相国寺方丈心廣書″的"積善成德乃寧乃壽”碑字!这通碑文如下:凡事之所在,必钟山水之灵秀。宁寿寺位古相林邑姚之南八里,村曰:清河峪!登临环顾,东西二岭逶迤、名峰竞峙,南北近山拱卫、星列环护,其间清泉涌流、河水潺潺南入淇河!宁寿寺始建于初唐,昌旺于宋金,重光于明清。古寺贞观年间由开国名将尉迟敬德监建,与北兴国寺、南福兴寺三寺齐名并竣,斗转星移、世代嬗替,古寺风雨沧桑,曾经人祸天灾,几多兴废,近毁于公元一九四五年冬。今逢盛世,民殷财阜、文化繁荣,公元二零一四年村仁义修路桥,并倡修宁寿寺,奈世易时移、村宅发展,旧址不再乃择原址东偏南四度的二百米吉地,拓石辟新。村人并四方信众各尽所能,捐钱献力、共襄善举,二月奠基十月乃竣。新寺闳其规制,正殿座北向南奉如来佛祖、文殊、普贤菩萨。东侧配殿奉关帝,南殿奉观世音菩萨,西殿奉山神、龙王,佛像神位一应旧制,殿施彩绘、佛塑金身灿灿乎焕然、巍巍乎庄严,披氤氲之气,若佛光萦绕,处谷间冈山,如世外仙苑,古时新貌、古刹新姿、亦盛矣哉!夫释以修心、道以养性、儒以经世,三教共通劝善规过,惟望来者常怀慈悲、济世之心常有去恶扬善之举,则天人和谐、山腴水润矣,是为记!公元二零一四年冬立</p><p class="ql-block"> 这通碑文是后人二零一四年冬所立,碑文所说"宁寿寺始建于初唐,昌旺于宋金,重光于明清。古寺贞观年间由开国名将尉迟敬德监建,与北兴国寺、南福兴寺三寺齐名并竣",无法考究真假?宁寿寺正殿前三通古碑上隐约可以看清的是:乾隆三十四,嘉庆八年,咸丰六年岁次丙辰阳月穀旦!这三通都是清朝的重修碑,不能证明宁寿寺的初建历史!</p><p class="ql-block"> 《林縣志》寺观篇记载东姚镇的4个寺庙是:興國寺(縣東南東姚集南有金大定間興國院牒石刻)、三仙廟(縣東南白雲山上莫詳肇始有宋宣和間重修石刻)、東嶽廟(縣東南東姚集)、福興寺(縣東南黄崖底村元至正間建)。可见《林縣志》里连宁寿寺都没提,但是据冯举沟的一些长者说冯举沟大队南边现仍存一庵落地的遗址,当时不知是有"一寺管三庵″还是"一庵管三寺″的传说?这三寺说的就是:兴国寺、福兴寺、宁寿寺,庵里住的尼姑是谁呢?根据《唐会要》的记载,“太宗崩,武则天随嫔御之例出家,为尼感业寺”。武则天当尼姑的感业寺坐落在长安城西南的崇德坊。如果传说中的花地村福兴寺旁边墓地是唐高宗李渊祖坟的话,这个武则天出家的尼姑庵和今天的冯举沟村也对不上号呀!</p><p class="ql-block"> 《卢氏县志·碑志》中记载老君山,称“北魏时,为作纪念,在山上建有老君庙。到唐太宗时重修,由大臣尉迟敬德监修”。此碑文和宁寿寺敬德监建宁寿寺如出一辙,但宁寿寺为什么没有在《林县志》里记载呢?还是当时的宁寿寺真的就不出名,碑文只是后人杜撰而已!今天能让人信服还是那些不会说话的碑文,当然碑文也可以造假,因为人会篡改历史!</p><p class="ql-block"> 花地村巜重修福興寺碑》碑文如下:皇明九世孫趙藩镇國中尉載衝士充撰 粤稽佛氏之教由来尚矣,盖以輸迴因果像,設勸懲不啻夫刑賞之及總括化人為善,有後於治XX民。洪惟我太祖高皇帝繼天立X古定制三教並設至柆僧道者流,亦莫不有官守统焉是以靈刹,X宇機X哉,於是隆慮黄崖底福興寺无至正間所朔殆古刹也!楝宇恢XXⅩ里仁為美不可見佛氏然翊之神手,惜其曆年既久風雨頹圮。化及大千方善士應村命二乃於萬曆甲午仲春之吉,經始更新不逾。ⅩXX文發心慕化XX完美,宣以儀賓趙東川氏在嚴佛像雅稱布金名矣,祇園盛哉X恐歲久湮瀎謀刻諸石以纪其事,異垂不朽!特垂東川氏之請書此以識歲Ⅹ之传後之记今,猶今之視昔也!庶修陸皋廢足有徽於斯云! ⅩX二十八年孟夏四月吉旦 宗人府儀賓東川趙存智姪太醫院吏目趙敏同立</p><p class="ql-block"> 已经消逝的福兴寺这通碑文向我们证明了两个重要的问题:1,隆慮黄崖底福興寺无至正間所朔殆古刹也!此碑文和《林县志》记载一致无误!2,宗人府儀賓東川趙存智姪太醫院吏目趙敏同立!此碑文证明了东姚镇洪河村赵仪宾的传说成立!</p><p class="ql-block"> 兴国寺《尚书礼部牒》碑文:相州林虑县东姚村寺,主僧即奛状告:见主持本村佛堂一座,肆拾肆间,从来别无名额。今与小师定园同共纳钱二百贯文,承买到"兴国院″名额壹道,乞书填给赐者。牒奉敕,可特赐"兴国院″。牒至,准敕。故牒。令史向升主事户,奉议大夫行太常博士权员外郎刘,中散大夫行员外郎李宣威将军郎中耶律侍郎,通奉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修国史王 大定四年六月</p><p class="ql-block"> 此通碑是兴国寺碑文里有史可考记载最早的一通碑,和《林县志》记载興國寺(縣東南東姚集南有金大定間興國院牒石刻)一致无误!</p><p class="ql-block"> 《林县志》里的白云山是三仙廟(縣東南白雲山上莫詳肇始有宋宣和間重修石刻),白云山时大明嘉靖肆拾壹年的《初建水陆殿碑记》可以证明:林邑东南四十余里许,地名曰东姚。有南山一座,形体空隆,巍然高耸,规模壮丽,气像非常,他山莫比,诚古佛修行之地,神仙隐迹之所也。尚存宝塔一座,自前代显威即应。至大唐天宝年间,岁月悠久,倾颓甚矣,时有僧惠云等,重加修葺。至大宋宣和又敞,有大金光信士李怀等,又展出基址,增修佛像……</p><p class="ql-block"> 从上面的碑文我们毋庸置疑,白云山三仙庙是东姚镇有史建寺庙最早的,但是为什么白云山称庙而不为寺呢?"白云山三仙庙莫详肇始",白云山是《封神榜》里赵公明大妹妹云霄的地盘儿,道教体系神仙法地故称为庙!道教的神仙体系庞大而复杂,包含了各种神祇,如三清、四御、五星七曜、神祇、诸天、祖师等。佛教的神仙体系包括佛、菩萨、罗汉、明王、天神、护法等众多神祇。</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庙和寺都有哪些区别呢?“寺”在古时候是官府管辖,属于朝廷行政机构,而“庙”只不过是人们日常用来祭祀神明的地方。庙作为人们进行供奉和祭祀的场所,主要分为三大类:宗庙、贤庙、神庙。而“寺”则是专门供奉和祭祀“佛”的场所。“寺”属于佛教建筑,当中主要的修行人群是和尚,信仰佛教;而“庙”的建筑类型属于道教建筑,修行的人群以道士为主。通俗地说,庙里供奉的是中国人,属于本土的人物;寺里供奉的是外国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庙、和寺供奉的都混为一体,三教合一!</p><p class="ql-block"> 庙和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宗教场所。它们的名称和区别,源于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历史传统。虽然它们在建筑风格和宗教信仰上存在差异,但是它们都是人们向神明祈求祝福的场所,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文宗大和七年(833)春,杜牧奉幕主沈传师之命,由宣州经江宁往扬州访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途中写下这首《江南春》诗!"楼台"本应在"寺”中,却用"烟雨″,既是名词又是动词!也是诗人杜牧对当年历史的感叹:历史上的各代当权者不能“自渡”,信佛又能如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