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辉:最接近生命本质的真情叙事——张永成先生文集《静水深流》序

美文

<p class="ql-block">  和张永成先生很久之前虽然就相识了,但我只知道他是一位市报的记者站站长,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接触多了,还知道他是一位敢于仗义直言的人,只是并不知道他还在从事散文创作。一直到最近,他打电话给我,请我帮他的这本文集作序,我才带着惊讶的心情拜读了他的这本30万字的《静水深流》。</p><p class="ql-block">记得在几年前的一次颁奖会上,主办方要我作一个简短的发言,我便说了自己“真情散文”的创作主张,这主要是针对散文创作中远离现实、远离大众、脱离时代的情况而言的。我所讲的“真情散文”主要特征是“去伪”和“存真”,具体说是要去除“伪真情”,倡导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今天,在我读了张永成先生的这本《静水深流》之后,使我的眼前为之一亮,因为这本文集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作者善于展现创作主体的内心诉求,叙亲情之爱,写亲历之事,审亲见之美,使这些作品最接近于对自己生命本质的真情抒写。我觉得,这便是这本文集最为成功、也最值得为之称道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一、亲情故事与家族往事使作品充满温情</p><p class="ql-block">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因此,只有写出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使散文这种文体彰显出自身存在的文学价值。叙写作者自己的家族往事和亲情故事,就是实现散文作品接近生命本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创作原则。张永成先生在自己的散文创作实践中,始终践行着这条创作原则,给读者带来了一系列极具温情的散文作品。纵观这部文集中的几十篇作品,我觉得最能让我推崇的还是他不加任何修饰的的亲情叙事,如《布谷声声忆父恩》《生命的感悟》《第一次做“全福人”》《我的家族纪事》《那片槐树林》《老家的土鸡糕》《幸福之家》《舅舅》《妈妈做的“千层底”》等篇目,均是这样的佳作。</p><p class="ql-block">就散文的选材而言,亲情散文比起写景散文、叙事散文,要更能直指生命的本质,也更能通过真实感人的故事去表达深沉情感。《舅舅》给读者叙述了作者两个舅舅的人生故事,这“两个舅舅出身寒门,童年时代吃尽了千辛万苦,不满十岁时,外婆一病不起,撒手人寰。”在经历了战争苦难之后,“母亲和大舅、二舅相依为命。”然后,作者写两个舅舅全都发奋苦读,又全都事业有成,一个成为大学教授,一个成为航天科学家。作者详细地描写了自己妻子生病去南京、北京找大舅二舅的经过,结果查出妻子患的根本不是肿瘤,仅仅是得了炎症,回家吃些药就好了。整篇作品的人物、故事,全都是亲情,无一丝一毫的虚构夸张之笔,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温情,这篇作品才打动了读者。</p><p class="ql-block">前些年,散文界倡导“存真”、“去蔽”的“在场主义”,张永成的这部文集用自己的亲情故事叙写,绝好地为“在场主义”提供了一次成功的散文实践。作者在《妈妈做的“千层底”》里写了母亲做的最后一双布鞋;在《幸福之家》里写儿子四口之家其乐融融和女儿三口之家幸福美满;在《我家这样过中秋》中写了和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女儿女婿和外孙女欢聚一堂,用餐赏月;在《难忘那段求学路》里写了舅舅帮助自己去外地读书。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所有的情,全都是作者的亲情,将这些家族往事和亲情故事写进他的散文作品中,也就显得格外温情。</p><p class="ql-block">当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亲情,才使作者会产生最为真切的感悟。张永成先生这部文集里的不少作品,通过自己的亲情故事,写出只属于作者自己的独特感悟。他在《又见槐花》中这样写自己的感悟:“我知道您一生乃至生命最后的时光,您想的、希望的是什么?”作品叙写母亲“安葬在离家不远的一条小河堆旁,这里偏僻安静,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因此,“每年槐花盛开的时节,也是我思念母亲最痛彻心扉的时侯,那种痛只有我自己能懂。”作品又叙述了母亲勤劳的一生,又写在全家人过上幸福安康生活之时,母亲却永远的离开了大家,“苦日子过完了,母亲已老了,好日子刚开始,母亲却走了。”作者只得万般无奈,“年复一年,每到槐花盛开的时侯,我都会来到母亲墓前,烧着纸钱,向母亲倾诉心中的思念。”这篇作品在结尾时这样写道:“我站在槐树下,只有看着槐花开放,听着花开有声,心里想着母亲,心里才会产生感恩。”因为这些全都是作者的亲情,才能有他这样的深沉感悟,才有了他这样的精彩抒情,这篇《又见槐花》值得我们点赞。</p> <p class="ql-block">二、亲历体验与人生叙事使作品真实可信</p><p class="ql-block">“真情散文”所倡导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势必需要平实无华、毫无虚构的亲历人生来表达。在张永成先生的这本文集里,叙亲历之事,写人生之情,给作品提供了丰富生动、真实可信的内容,这样的亲历叙事也就形成了张永成散文创作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p><p class="ql-block">在这里特别值得一说的是,《难忘那段求学路》《跳“农门”》《心随梦想飞矿山》《记忆犹新的工作断面》《矿工的苦与乐》《不是矿难的“矿难”》《求知的欲望从未退去》《知识改变命运》《“农转非”给矿工带来最大“福利”》《“下海”经商走天涯》《再见了,大黄山!》《无悔的选择》等作品,均是直接描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也是他亲历人生的一次集中呈现。在这些作品中,作者采用白描的叙事手法,形象直观地叙写自己的人生历程,记叙作者“在煤炭战线奋战了十六个年头,其中在九里山煤矿工作八年,在矿务局又工作了八年”的人生经历,从而使作品独具真实可信的文学力量。</p><p class="ql-block">这个系列的作品先写他的进矿:“我看到了一片用石头砌成的围墙,围墙里边是几幢芦柴席工掤。很快,客车驶入进矿的土路,车子过后尘土飞扬。只见道路两边插着五颜六色的彩旗,大门口拉着一条‘欢迎新工友’的横幅。”再写自己下矿井作业时的危险:“有一次,水枪打了几天,井筒没有下沉。此时,地下泥浆已经被掏空,井筒随时都有下沉淹没的危险。就在此时,井筒与井壁之间的木柱被挤压得咯吱咯吱直响。我们意识到井筒下沉力度加大,立马从井口向下离地面一米多高的台阶向上爬,刚到地面,只听‘轰通’一声。幸亏我们上的及时,否则,将会被泥浆冲进井筒与井壁之间的间隙中去,后果不堪设想!”又写自己经历的井下放炮:“放炮员第一次吹口哨,大喊‘要放炮啦!’放炮员沿线检查线路,第二次吹口哨,大喊‘快放炮啦!’到达放炮的警戒地点后,放炮员将母线连接在放跑器的接线端并拧紧,这时第三次吹口哨,大喊‘放炮啦!’”继而写矿工生活的欢乐:“工人们下班后,一抬脚就逛到了市区,不是买好吃的,就是买好穿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流行喇叭裤、尖头皮鞋、头发打蜡,有的人已穿上了西装。在大街上根本看不出是小煤窑里走出来的矿工。当时,社会上对煤矿工人有这样的一种写照:‘上班像个鬼,吃饭像土匪,下班像县委。’我印象较深的几个,整天皮鞋擦得铮亮,时麾衣服穿得笔挺,引得矿外小姑娘跟身后直转,那叫一个爽!”这些作品叙写个人的生活经历,精准、生动而又形象,体现出散文的真实之美。</p><p class="ql-block">我觉得,在整个文集里,在这个方面写得最为真实感人的应该是《知识改变命运》。这篇作品叙写自己是怎样从一名矿工成长为一名记者,写自己“从1977年进矿,经历扒黄河、徒步港口卸水泥、放炮员、掘进工、采煤工、安全员等岗位,一路走来,我在九里山煤矿摸爬滚打了整整十个年头。”然后写自己“因文字功底比较扎实,被选调到淮阴矿务局党委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1989年春节刚过,我怀着不舍的心情离开了熟悉的巷道、采煤工作面、情同手足的工友、朝夕相处的邻里和互尊互敬的领导,踏上了新的征程,走上了淮阴矿务局党办秘书的岗位。”我觉得,这篇散文表面是写自己个人经历,实质是写当时急需人才的社会与时代,特别是对人生这段重要经历的叙述,娓娓道来,不温不火,可谓作者有关亲历人生散文中的一篇佳作。</p><p class="ql-block">纵观这部文集,作者在对亲历的生活,特别是从进煤矿,到干煤矿,最后离开煤矿这一段经历的叙事描摹,力图表达出自己追求的朴实无华的散文特色,从而使散文的情感表达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三、亲见亲闻与日常审美使作品真实自然</p><p class="ql-block">散文只有能真实地表达真我,才能真正打动读者。但是,当下许多作品往往将作者自己的真实情感伪装起来,形成了“伪真我”。令人欣喜的是,读了张永成先生的这部文集之后,让我感到他的这些作品足以佐证何为“真情散文”。注重亲见亲闻,注重日常审美,反对任何虚构,是张永成散文叙事的又一大特征,也使作品呈现出平实自然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在散文创作的选材上,对个人亲见亲闻的日常生活素材,在自己审美观的指导下,对其进行艺术的筛选,使之成为散文创作的有用之材,这是张永成散文选材的特色。《那片槐树林》是全书的开篇之作,估计也是作者较为满意的作品。全文便是通过这种日常审美,选择那些众多日常亲见,甚至被人忽略的风景,营造起耸立于作者心灵上的乡村之美。为此,他这样写道:“槐树们一点都不畏惧,毅然耸立在大地上,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沉稳和坚强别样的亲切。”那些众多亲见亲闻的日常生活素材,是在作者的审美观的指导下,进行了艺术的筛选,方才写进他的散文意境。“外公就在屋后的空地上栽植了几千棵的小槐树。”作者筛选的生活中的槐树之美,“到上初中的时侯,我再走进那片槐树林,就不像小时那样时捉小鸟、追野兔了,而是在树荫下乘凉读书,静观槐树林的四季变化。”可见作者将“美”贯穿于槐树成长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当然,还有《老家的土鸡糕》对家乡美食的描写。作者用“在外地呆久了,常常回味家乡的美食”开篇,然后选择一系列家乡有关美食的唯美素材;在《秋天的味道》中,作者则选择了“一股丹桂芬芳扑面而来,通过鼻孔传入身体的每个细胞,直至大脑。举目望去,不见那缕芬芳的来处,只嗅到接连不断的芳香。定睛细寻,一棵桂花树上,开满了洁白的花”的精美场景;他在《又见槐花》中,选择了“在老家的农村,沟沟坎坎、道路两旁、房前屋后,都能看到怒放的槐花,白色的或粉色的,飘飘洒洒,远远就能闻到那股香味,沁人心脾,令人陶醉”的美丽景致。这些具有美感画面的素材,全都选择于作者日常生活的亲见亲闻。</p><p class="ql-block">张永成先生自小生活在涟水农村,后来到洪泽上中学,再到徐州煤矿工作,最后又考进了报社从事新闻工作,一直到退休。因此,他对苏北城乡的生活十分熟悉。他用散文来表现自己亲见亲闻的日常生活,用日常生活之美构建自己散文的审美特色。他在《冬天的村庄》中写自己“路边的银杏树落光了叶子,光秃秃的树杈上有个鹊窝,两只喜鹊在枝头喳喳地叫着。”继而又写“老家门前有个河塘,每年冬天都会结上厚厚的一层冰,到河里去桃水、洗菜,必须带上锤子或木榔头在冰上砸个洞才能洗菜、舀水。牵着阿黄奔跑,在野地里追逐野兔,雪地上种下一行行杂乱的脚印,洒下一地的欢乐。”最后写“儿时的冬日,渐行渐远,多少往事已随风而去,很多故事从古讲到今,变得丰富多彩。”这些景像是苏北乡村的生活意象,又全都是作者自身亲见亲闻的日常生活的散文审美选材。</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作者的生活状态成为他散文创作选材的一种特有的散文风格,从而使他创作出了独具平民审美意识的散文。</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张永成先生在他的散文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写真实,抒真情”这一原则去进行他的散文文体实践,并且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通过叙亲情之爱,写亲历之事,审亲见之美,使他的这部文集成为最接近生命本质的“真情散文”的一个最好例证。</p><p class="ql-block">散文是写自己的事,报告文学、新闻通讯则是写别人的事。当然,散文和报告文学、新闻通讯又全都是写真事,抒真情。这本文集中的报告文学、新闻通讯作品,正如张永成先生自己所说的那样,写出了“悠久延绵的乡情乡愁”和“针砭时弊的淋漓酣畅”,全都是张永成先生为人正直坦荡、为文仗义执言的精彩表达,亦是他“真情叙事”的另一批成果。</p><p class="ql-block">现在,张永成先生为了对自己从文几十年所写文章进行总结,“检点成果,慰籍心灵”,决定出版此书,笔者觉得十分必要,并在这部煌煌大著即将出版之际,特以此序为贺。</p><p class="ql-block">(作者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淮阴师院文学院兼职教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