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我的人生起点,2023.11.

鸟在江畔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一九五一年八月,我出生在广东江门,襁褓时就被母亲送到广州外婆家。三岁时,祖父母把我接回江门。在江门随祖父母,只生活了二年半,算是三个年头。后因母亲工作调动,祖父母随同一起迁到佛山定居。在江门只有从三岁至六岁前生活,但孩提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忆是那么深刻。记得祖父为人正直,家规严謹,要求的是传统品德行为,举手投足,要礼貌端庄。女孩子也要习字诵文。记得身体柔弱的祖母温柔善良,能诗善画,对我溺爱有加。祖父的严格教导与祖母的温婉呵护的画面,终生镌刻在记忆中,影响着我的整个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五年 ,我和祖父母在江门时的合照 ,时年四岁。</p> <p class="ql-block">  迁居佛山后,一九六一年与祖父母的合影,时年十岁。</p><p class="ql-block"> 我祖籍新会荷塘,那里还有八十岁的曾祖母,祖父母心中常牵挂。因此,他们于一九六二年回到乡间侍奉曾祖母,尽子女之孝道,直至曾祖母去世。</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我正上初中,当时学校停课闹革命,我十五岁,不理解学生为什么不上课,不学习。于是主动报名,去了省农垦局直属的,韶关曲江县消雪岭农场。在那里度过了一生最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六年,蹉跎了十年光陰的我,调动回佛山,重新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工作。工作、成家,生孩子,为生活默默努力,平凡的人生轨迹就这样,时光悄悄溜走,转眼我们这一輩已趋暮年。</p><p class="ql-block"> 十年知青岁月,既艰苦却又磨炼了我輩的坚强与韧性。回城后,多少次梦迴那燃烧青春的岁月。几十年期间,曾数次回农场走走,更曾带女儿女婿去过,令他们知道父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八年,曾任佛山市委书记的刘悦伦农友,是我场知青,由他牵头,消雪岭知青,相聚于这个曾洒下青春汗水的地方,栽下一片纪念上山下乡知青运动的知青林。</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九年,我与老伴再赴消雪岭农场,在知青林前拍下这張照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相片中系红领巾的小姑娘,就是我的梅表姑姑。</span>我们在江门已经没什么亲戚朋友,只有一个梅表姑,她是一个优秀的女性,十八岁,就在我出生的江门北街医院当护士,一直到当上护士長,期间为医疗战线陪养许多后起之秀。</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年逾古稀的我,心底有一个願望:要到江门,我的出生地,去看看是否还有我幼时生活过的痕迹,同时也是怀念祖父母的一种方式。</span></p> <p class="ql-block">  今年五月份,我与老伴及女儿女婿一行四人到江门,探望退休在家的表姑、姑丈。俩老的精神不错,晚年生活幸福安稳。</p> <p class="ql-block">  我和老伴与表姑合照</p> <p class="ql-block">  午攴后合照。 </p> <p class="ql-block">  梅表姑陪伴我们,顺便游览一下江门新区的市容,这是五邑华侨广埸。</p> <p class="ql-block">  五邑华侨广埸前的路叫院士路,是纪念从五邑地区走出来,对国家有贡献的优秀院士。</p> <p class="ql-block">  大路两旁排列着各个院士的半身塑像。</p> <p class="ql-block">  可惜行人众多,摩托车停放又杂乱无章。因时间伧促,不能一一细看。</p> <p class="ql-block">  离开院士路后,我们直接去到幼时居住的新市路,老区没大的变化,但时隔七十年了,两边的房子风格相似,找了许久也不能确定那一间是曾居住过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  祖父、曾祖父解放前是经商人士,开办报关行,字号《成昌》。后经梅表姑友人帮忙,查阅了城建档案,才确定民国时期成昌报关行的旧址是:新市路三十四号。</p><p class="ql-block"> 后我再在百度查找成昌报关行历史。</p><p class="ql-block"> 得知:江门市原成昌报关行,成立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约二百一十多年历史,最早旧址是在新会区 双水镇 云山村。曾经历了多次用途,现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了相关修缮和保护工作,该旧址具有重要历史与文化价值,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 如有机会,我会到那里一行,了解更多《成昌报关行》的历史旧迹。</p> <p class="ql-block">  此照片就是后来的成昌报关行,江门新市路三十四号,幼时我曾与祖父母居住于三楼。</p><p class="ql-block"> 在我寻觅兒时印痕的过程中,得知先祖经营成昌报关行的悠久历史,也可以讲是意料之外的惊喜。由于当时年幼,所以这些事情祖父母并未曾向我讲述过。</p> <p class="ql-block">  表姑在成昌旧址留影。</p> <p class="ql-block">  我和老伴也留影</p> <p class="ql-block">  后又带二弟到此留照,我想祖上的事情,不该被淹没,作为后人,应该知情。</p> <p class="ql-block">  这是旧区常安路,原是江门五、六十年代最繁华的街道,但现在已式微,跟不上时代了,商铺大多关门。图中店铺原来是一间私人牙医诊所,因为是同乡,与祖父交好,祖父常带我到该诊所,他们聊天,我在旁边玩耍。</p> <p class="ql-block">  这是江门市中山公园,因城市建设需要,公园大门改了方向。原来的步级比现在的要阔一倍。祖父经常带我到公园散步,玩耍。一次我和祖父坐在公园的石凳上,一片树叶在我们面前的地面移动,我问为什么?祖父解釋说:是很多小蚂蚁合力抬起树叶搬回窝里,这说明团结凝聚力量大的道理。还有就是祖父常常买一根冰棍,祖孙俩人坐在公园的梯级上,滋滋有味地你一口,我一口的快乐情景,至今依然清晰。</p> <p class="ql-block">  离开新市路,经梅表姑指点,我们去了附近的一个旅游打卡点:《启明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启明里,是解放前商贾富人聚居的区域,离蓬江長堤很近,据梅表姑说,我祖父母年轻时也是在此居住,但她那时年纪很小,也不能确定具体是那一幢房子。</p> <p class="ql-block">  而于我而言更是无从谈起,只是知道了这里是祖父母曾经生活居住过的地方,心中滋生起一点亲切感。</p> <p class="ql-block">  假期间会有许多人来这里打卡。</p> <p class="ql-block">  离开启明里,走到蓬江長堤,那里基本保持了百年前的原貌。沿路的建筑上以前的商号都清晰可见,可以想象出这里当年,经商物货在这里转运交接运往海外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  沿江江边,绿树成蔭,江水碧绿。</p> <p class="ql-block">  是市民早晚晨运、休憇的最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  江边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组塑像。</p> <p class="ql-block">  因时间关系,不能一一细看文字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  但知道,历史已一去不复返,象那流淌不息的蓬江水,融入大海,无迹可寻。但通过这一组组塑像,向子孙后輩传递先人生活拼博的埸景,也是教育后人,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珍惜目前的美好生活,感恩先輩,毋忘炎黄民族的勤奋精神,传承有责。</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这地方原是長堤的一个大戏院,祖父母经常带我去看电影,粤剧,演出开始前,广播里经常播放的,是解放军进行曲等振奋人心的歌曲,这个印象在我的脑际里也很深刻。</p><p class="ql-block"> 现在这个大戏院已拆除,旧迹全无,变成了市民悠闲信步的广埸。</p> <p class="ql-block">  这是母亲怀着我七个月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行程,最后来到七十二年前,我呱呱坠地的江门市北街医院。这张相片是梅表姑十八岁时,入职时照的,我就是在这座旧医院里来到这个世界,七十二年,是那么漫長,平凡人的一生,也有无数可诉说的经历与故事。但,七十二年,又是那样暂短,短得就象我的出生地蓬江的流水,瞬间远去。夕阳西下,余晖虽灿,也会消失。我珍惜这行将落下的、美丽的晚霞,希望能有机会多来这个有着我特殊情结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行程结束前,在我的出生地,新建的江门中心医院前,留下永恒的定格。 </p><p class="ql-block"> 最后,在这里,我要十分感谢我的梅表姑,没有她的热心帮助,这个寄托我幼年回忆的相辑,会有许多不足与遗憾。</p><p class="ql-block"> 祝願梅表姑及姑丈健康長寿,表弟妹们一切顺利,有遐定当再次探望相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