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位于山西临汾市城南4公里处秦蜀路南端的尧庙,是中国首座国祭帝尧、民祭尧、舜、禹三位华夏先祖的庙宇,俗称“三圣庙”。</b></p> <p class="ql-block"><b> 临汾史称“平阳”,《尚书》载“尧都平阳”。司马迁《史记》亦载:“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足以说明华夏文明自尧始。4300多年前,尧定都平阳,划定九州,钦定历法,广凿水井,推进农耕,实行禅让,教化民众,协和万邦,奠定了中国最早的格局。尧被尊为“五帝”之一,是继炎黄之后华夏上古文明的开创者,为中国第一部史书《尚书》的开篇首载帝王。</b></p> <p class="ql-block"><b> 尧庙,始建于西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旧址在汾河以西,西晋元康年间(291~299年)迁至汾河东岸,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庙址由府城西南迁至现址,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代均为国家级祭祀之所,屡毁屡建,清康熙帝、光绪帝、慈禧太后都曾御驾亲临。</b></p> <p class="ql-block"><b> 尧庙现占地5.33公顷,主要有山门、五凤楼、尧井台、广运殿、寝宫等古建筑群。还有仪门、祭祖堂、虞舜殿、大禹殿、钟鼓楼等增建项目。庙内古树成荫,其中植于西晋的“柏抱槐”、“柏抱楸”、“鸣鹿柏”、“夜笑柏”亦为尧庙奇观。</b></p><p class="ql-block"><b> 尧庙大门内黑底金字的“祖”字与背面的“根”字屏,格外引人注目,道出了尧庙根祖文化的内涵。</b></p> <p class="ql-block"><b> 仪门,即礼仪之门,古代祭祀帝尧的群臣、百姓至此,“整冠弹尘,端庄仪表”,通过仪门沿“龙脉”甬道进入宫殿参拜祭祀。</b></p> <p class="ql-block"><b> 仪门正面额书“文明始祖”,为罗哲文先生题写。背面额书“光披四表”,为清康熙皇帝御笔。称赞帝尧功德象日月光辉润泽四方万民。据说门额原是康熙帝为尧殿题写的门匾,现镶嵌于仪门。</b></p> <p class="ql-block"><b> 龙凤之脉,从仪门入宫内,中间甬道是由龙凤图案雕刻而成,在全国庙宇中只此一家。图案采用传统的升龙降凤,雕刻古朴拙厚,全长200余米。</b></p> <p class="ql-block"><b> 文物雕塑,陈列于仪门至尧宫甬道两侧的器物,是出土于陶寺文化遗址的尧时期的生活器具和文化遗迹的复制展示。包括饮酒器、食器、礼仪乐器、厨具、灶具等,为后人了解远古社会生活提供了直观丰富的实物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陶灶,夹砂灰陶,出土于襄汾陶寺文化遗址,为尧时期灶具。</b></p> <p class="ql-block"><b> 单把鬲,夹砂陶,原通高36厘米,放大比例为2∶1。出土于襄汾陶寺文化遗址,为尧时期生活用具。</b></p> <p class="ql-block"><b> 围棋盘,发现于临汾龙祠平山顶之棋盘岭,与古文献记述:“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等相印证。</b></p> <p class="ql-block"><b> 《康衢谣》石刻∶“立我臣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康衢谣》最早记载于《古诗源》一书,相传采集于尧时期临汾康庄村,是我国最早的歌谣。</b></p> <p class="ql-block"><b> 五凤楼,亦称“光天阁”,意为帝尧之功德,光天下之明,兆万民之福。后人把尧与四位大臣喻为“五凤”,建楼纪念,遂称“五凤楼”,为尧与四大臣议事之地。</b></p> <p class="ql-block"><b> 五凤楼始建于唐乾封年间(666~668年),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围廊二十间,二楼有边梯可上,楼高13.9米,楼下三孔砖券拱洞,直通广运殿。古代祭尧时,君主从中间进入,大臣由两侧通行。</b></p> <p class="ql-block"><b> 据说尧王经常同他的四位大臣(即两位宰相,两位阁老)登楼远眺。而当时人们又把他同四位大臣喻为“五凤”,并有“一凤升天,四凤齐鸣”之说,“五凤楼”因此得名。</b></p> <p class="ql-block"><b> 尧庙“独联”,尧庙为祭祖圣地,千余年来曾多次损毁,楹联无一保存。2003年10月,梁茂祥先生将其收藏多年的尧庙历史楹联捐给尧庙,因已成独联而更显珍贵。独联为下联:“王春正始放怀舜日尧天”,是出自元代,现复制展示于五凤楼楹柱,广征上联。</b></p> <p class="ql-block"><b> 中间拱洞的两侧墙壁,又开券洞,使三座门洞相通。</b></p> <p class="ql-block"><b> 夜笑柏,植于晋代,相传高僧法显从印度引种而来,此柏昼歇夜长,树寿绵长,时逢腊月夜晚,遇风会发出笑声,故称“夜笑柏”。</b></p> <p class="ql-block"><b> 柏抱楸,植于晋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后古柏中长出楸树新枝,形成柏抱楸的奇观。</b></p> <p class="ql-block"><b> 鸣鹿柏,植于晋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相传唐代建好广运殿后,画师正为帝尧塑像,有一对梅花鹿欢蹦而至,环绕此柏,长鸣如歌,此后人们称之为“鸣鹿柏”。</b></p> <p class="ql-block"><b> 柏抱槐,植于晋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传说后人从慈恩寺移植回一株槐树,栽在柏腹,形成“柏抱槐”,与“柏抱楸”比翼成趣。</b></p> <p class="ql-block"><b> 尧井台,井是人类生活由依赖自然走向文明的重大发明之一。尧“寻蚁造井”,开始了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人类逐渐从“择水而栖”改变为“围井而居”,形成村落,由此产生的聚居文化被称为市井文明。为纪念尧的历史功绩,宋元时期在尧庙凿井建台,以示纪念,清代又增建井亭。现在又恢复元代格局,重新修建。</b></p> <p class="ql-block"><b> 诽谤木,尧殿两侧的木桩,是尧设立的“诽谤木”,亦称“华表木”。《辞海》记载:“华表,亦称桓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桩”。尧是开启华夏文明的贤明君主,设立诽谤木是为博纳众谏。后诽谤木逐步演变成雕刻精细的石柱,形成华表,已失去原意,成为皇宫的装饰和帝王的尊严标志。</b></p> <p class="ql-block"><b> “中华第一龙”,镶嵌在尧殿月台台阶上的“蟠龙图雕”,是根据1978年在陶寺文化遗址出土的礼器“彩绘陶盘”上的蟠龙图像放大制作的。陶盘为尧时期赤龙图腾彩绘陶器,是我国最早的蟠龙图像,被称为“中华第一龙”。龙口含衔嘉禾,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农耕文明的崇尚与追求。</b></p> <p class="ql-block"><b> 广运殿,又名“尧殿”,是尧庙建筑群的主殿,是纪念尧与大臣治理天下的殿堂。因尧功德齐天,遂取天为广,运以配地,故名“广运殿”。</b></p> <p class="ql-block"><b> 广运殿始建于唐显庆三年(658年),后经历十六次毁废与重建。面宽十一间,进深七间,围廊三十二间,重檐歇山顶,高27.5米。殿内拜祖台气势宏大,庄严古朴,尧及四大臣铜像巍然屹立,光彩照人,再现民族先祖形象。</b></p> <p class="ql-block"><b> 唐塑尧王像,高2.8米,两侧四位大臣分别是两位宰相和两位阁老。尧,据说姓尹,尧庙南八里尹村人。尹村现在尚存刻有“帝尧茅茨土阶”的石碑。</b></p> <p class="ql-block"><b> 殿内有12米通顶立柱42根,柱础雕刻精细,狮子、麒麟栩栩如生。殿内还备有“尧带”,据说系尧带“百福并臻,千祥云集,万事如意”,前来拜谒的游客不妨请上一根,图个吉利。</b></p> <p class="ql-block"><b> 尧殿的后面就是“寝宫”,宫前院内有几组雕塑,反映尧时期的生产、生活情景。</b></p> <p class="ql-block"><b> 寝宫,是帝尧夫妇居住和休息的地方。始建于唐麟德年间(664~665年),距今1330余年,历代屡遭毁废都得以重修。寝宫面宽五间,前置廊檐。宫内正中供奉着帝尧和鹿仙女的坐像。</b></p> <p class="ql-block"><b> 传说帝尧定都平阳(临汾)不久,去仙洞视察民情,巧遇鹿仙女,双方相爱,择日成婚。成婚之处就在鹿仙洞。成婚那夜,对面山峰红光照射,状如蜡烛。后人把帝尧夫妇成婚的山洞称之为“洞房”,世上才有了“洞房花烛夜”之说。因此,华夏儿女成婚之居,皆称为“洞房”。</b></p> <p class="ql-block"><b> 祭祖堂,位于尧庙最深处。中国人自古即有崇拜祖先的习俗,尧舜禹是华夏民族共同的先祖。尧庙祭祖堂是炎黄子孙祭祀先祖的殿堂,供奉着尧舜禹君臣后裔姓氏牌位,涵盖了千家姓大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在祭祖堂,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先祖,知道自己的根脉,寻到血缘之根、精神之魂和根祖文化之源。</b></p> <p class="ql-block"><b> 虞舜殿,又名“重华殿”,因舜名重华而得名。始建于明代,后因战火损毁。现在的虞舜殿面宽七间,重檐歇山顶,高15.5米。殿内虞舜塑像高3.5米,取材于“舜耕历山”的故事,体现出人文先祖对华夏农业文明所做出的伟大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舜姓姚,名重华,属有虞氏,故称虞舜。尧在位70年时访到舜,后将其位禅让于舜。舜接尧位后,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刑罚,广施仁政,使四海宾服,国泰民安,把国家治理得政通人和,创建了“尧天舜日”的太平盛世。晚年,舜效仿帝尧,将帝位禅让于禹。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被传诵千古的“尧舜禅让”。</b></p> <p class="ql-block"><b> 大禹殿,又名“文命殿”,因禹名文命而得名。始建于明代,后因战火损毁。现在的大禹殿面宽七间,重檐歇山顶,高15.5米。殿内大禹塑像高3.5米,取材于“大禹治水”的故事,突出了华夏先祖对农业水利的历史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禹姓姒,名文命,尧命鲧治理洪水,鲧采用拦堵的方法,未成功,被流放羽山而死。舜推荐禹治水,禹受命后精心治水十三年,足迹遍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开通九座大山,疏浚九大湖泽,疏导九条大河,划定九州地界,终成治水大业。后帝舜将其位禅让于禹。舜逝世,禹即天子位,国号为夏,故禹也称为夏禹。</b></p> <p class="ql-block"><b> “尧典壁”廊,“尧典壁”位于尧宫东侧,南北长达300米,高3.3米,镶有碑石380块,镌刻3万余字,是全国第一座雕刻尧、舜、禹历史文献的纪念壁,历史文化价值极高。</b></p> <p class="ql-block"><b> “尧典壁”碑文内容共分13辑,有《尚书·尧典》、《尧典图说》、《尚书·舜典》、《舜典图说》、《尚书·大禹谟》、《大禹谟图说》等。“尧典壁”是一部总结三圣功绩的精化史,“尧典壁廊”被誉为“天下第一廊”。</b></p> <p class="ql-block"><b> “尧字壁”,位于尧宫西侧,南北长300米,镌刻历代名家所书尧字1000个,为全国最大的“尧”字书法长廊,与尧宫东侧的“尧典壁”长廊遥相呼应。</b></p> <p class="ql-block"><b> “中华帝尧钟”,钟楼内所悬大钟,为2000年3月铸就,重21吨,喻指铸造于21世纪;总高366公分,象征农历一年366天;直径240公分,象征一年24个节气;钟齿12个,喻一年12个月,分24个节气。大钟铸铭文图画,颂扬尧帝功德,昭示万民师范。</b></p> <p class="ql-block"><b> 大钟所铸铭文图画,分别为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羲和制历、皋陶神判、和合议政、藜羹鹿裘、历山访贤、禅让虞舜等,展示尧文化的厚重底蕴,歌颂了“三圣”的业绩功德,赞誉了钟鸣鼎盛的尧天舜日。</b></p> <p class="ql-block"><b> “天下第一鼓”,鼓楼内所架“吉祥鼓”向背皆为整张牛皮著就,直径3.11米,高1.2米,重300公斤,旋钉3650枚鼓钉,由118片黄河质柳箍成。制其鼓以纪念尧帝置“敢谏鼓”,广开言路之功德。2000年10月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b></p> <p class="ql-block"><b> 大鼓左下角立一面小鼓,与中华帝尧大钟为一对“连心鼓”,敲小鼓则大鼓同振共鸣。这在庙宇钟楼中十分罕见。</b></p> <p class="ql-block"><b> 乐陶园,尧宫西侧有一处不大的园子,可供游人休息,一组碾盘上架辘轳的造型吸引了我的注意,更加增添了整个乐陶园的农耕气息。</b></p> <p class="ql-block"><b> 东侧碑亭,亭额为“昭示”,楹联为“刀石镌刻国祭帝尧处;文字铭记民拜圣君时”。</b></p> <p class="ql-block"><b> 西侧碑亭,楹联为“一页石书读日月;三圣星座启文明”。</b></p> <p class="ql-block"><b> 大禹门</b></p> <p class="ql-block"><b> 虞舜门</b></p> <p class="ql-block"><b> 游览结束,回首便看到通往尧庙大门的道路两侧雕有二十四节气石墩,体现了尧注重农耕文化,掌握季节变化,促进农耕生产发展,为开启华夏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本文图片拍摄于2023年9月9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