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华早先叫佘坂。</p><p class="ql-block"> 西华这个地名,是随1452年(明景泰三年)永安设县时应运而生的。由于地处永安大田交界,一经设立便是堡寨建制。所以至今仍有人称西华堡。当地道士做法事时,念词仍是“福建省延平府永安县四十三都西华堡某某某”,四十三都包括上槐林(槐甫)、下槐林(槐南)、西华堡……</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时至今日,西华人自己仍然习惯叫“佘坂”。特别是上年纪的人,年轻人说普通话叫西华,讲西华话则叫佘坂。</p><p class="ql-block"> 一些文史资料,亦有将西华写成“西霞坂”、“谢坂”。这都是因方言翻译过程的缪误。当然,西华地域多赤壤,其色如霞,叫西霞坂也说得通。</p><p class="ql-block"> 坂,是山坂,斜坡的意思。西华属丘陵地貌。中间是一座低矮的山,有如一头大象,因此,此山叫着象形山。环绕在象形山周围是四个行政村。分别为洋头、洋尾、隔坪、大垅。村北最耸峻的高山,叫旗鼓山。从西华方向遥望,两座山并排,一座像军鼓,一座像旌旗。而从大田建设方向仰望,旗山却有三座峰峦依次排列,形似笔架,因此又叫笔架山。</p><p class="ql-block"> 旗山和鼓山的山巅都是平的,四周磊石,此工事修筑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用于抵御匪徒袭扰。故又称做古寨山。</p><p class="ql-block"> 古寨山脚下是一片开阔的缓坡,人们习惯称为坂面。至今传诵着五百多年前罗宗宝(良二公)开发坂面与山鬼斗智斗勇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但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这块土地是属于佘姓人家的。西华原先的地名就叫佘坂。 佘坂的意思就是佘氏的山坂。佘氏是传说中西华最早的住民。隔坪村有一山名叫佘田丘,虽然现在荒无人烟,但从地下挖出的瓦砾看,佘氏确实在此生活过。</p><p class="ql-block"> 佘氏在西华生活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是一个世代相传的故事。大约在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国的闽国时期,由于战乱和饥荒,抑或还有其它的因素,曾经繁华无限的佘氏仅剩下“佘翁”“佘婆”两公婆。佘翁佘婆带着佘家所有的田契投奔唯一的女儿家养老。女儿嫁与山后村唐姓人家。一日,外孙喊“阿公”吃饭。佘翁误以为是喊他,忙答应了。外孙当即回一句“我是喊我自己的公公”。</p><p class="ql-block"> 在西华,阿公与外公叫法是没区别的。本来童言无忌,也没什么好责怪。偏偏佘翁佘婆受不了这气。也许是他们有佛缘。佘翁当晚假装肚子疼得哼哼叫。女儿着急,不知如何是好。佘婆趁机说“你父亲以往腹痛,就是用我们带来的箱子压压肚子,病自然就好了”。女儿不知是计,赶紧照办。佘翁佘婆拿着装有田契的箱子,连夜回西华奔着福寿寺而去。把丰厚的田产捐与寺庙。他们俩便留在寺里修禅,直至终老。</p><p class="ql-block"> 福寿寺原只是鼓山脚下一破落小寺,得了佘翁佘婆的捐赠,于宋建德三年(962年)迁来洋中(现洋尾小学)重新改建,寺庙占地达十余亩,俨然成为巨刹。寺殿正堂中厅供奉观音大士,左厅供奉伽蓝菩萨。右厅供奉的就是佘翁佘婆尊像。二堂中厅供奉三宝佛。左右为十八罗汉。三堂大门两侧有大金刚等五十多尊佛像。</p><p class="ql-block"> 寺殿富丽堂皇,气势恢宏。清道光举人罗荣有诗为证。</p><p class="ql-block"> 《福寿禅寺》</p><p class="ql-block"> 罗荣</p><p class="ql-block">福林寿寺自千年,金碧辉煌佛骨坚,</p><p class="ql-block">众水朝堂离苦海,双峰插汉接诸天。</p><p class="ql-block">门来内翰时留滞,宝坐高僧有咒莲。</p><p class="ql-block">最喜一声钟破晓,五更迷梦猛醒然。</p><p class="ql-block"> 然而,此寺在1967年突遭劫难。在那场“破四旧”运动中,红卫兵强迫那些被打倒的“地富反坏右”动手,将此一千零五年历史的古寺夷为平地。寺内和尚被驱赶。道士也被迫参与拆寺。</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此建起了洋尾小学,因此,至今福寿寺难以重建,恢复往日的盛景。</p><p class="ql-block"> 西华失去最重要的文化就是福寿寺,它不单单是一座寺庙,更是佘坂一段悠久的历史!</p><p class="ql-block">2023/11/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