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科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第三章—分类

小吖頭

<p class="ql-block">  《学前儿童科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分类这一章主要涵盖了学前儿童分类核心经验概述、学前儿童分类核心经验的发展特点、促进学前儿童分类核心经验形成的支持性策略三个方面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b>一、学前儿童分类核心经验概述</b></p><p class="ql-block"><b>(一)学前儿童分类核心经验的概念</b></p> <p class="ql-block">  分类也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将一组事物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由属性相同的许多事物共同组成的一个集群成为类(或类别)。</p> <p class="ql-block">学前儿童分类的核心经验:</p><p class="ql-block">1.自然事物具有不同与相同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模式——物体具有不同事物视觉模式(如:条纹、点、花纹、凹凸不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功能——物体能用来做不同的事情(如;食物——可以吃,乐器——演奏音乐</span></p> <p class="ql-block">2.同一组自然事物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p><p class="ql-block">3.对自然事物的共同属性可以做不同水平的概括。</p> <p class="ql-block">(二)学前儿童科学分类核心经验的发展价值</p> <p class="ql-block"><b>二、学前儿童分类核心经验的发展和特点</b></p><p class="ql-block"><b><i>第一,分类标准</i></b></p><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依据事物的表面特征进行分类。</p><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依据事物较内部的特征进行分类。</p><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开始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分类。</p><p class="ql-block"><b><i>第二,分类维度</i></b></p><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按照事物的单个特征进行分类。</p><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先后按照事物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p><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同时按照事物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p><p class="ql-block"><b><i>第三,分类概括水平</i></b></p><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按照基本水平类别分类。</p><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按照上位水平类别分类。</p><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开始理解类包含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三、促进学前儿童分类核心经验形成的支持性策略</b></p> <p class="ql-block">  在生活中有各种机会可以作为幼儿学习集合与分类的契机,在设计有关集合方面的数学活动时,教师应当联系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以具体问题或情景为背景开展活动。例如,可利用“鞋子对对碰”、“各种各样的纽扣”、“猜猜我是谁”等活动组织幼儿开展有关集合与分类的学习。幼儿通过反复观察比较,认识到物品的多重属性(大小、颜色、形状、钮孔数量、材质等),在学前阶段儿童不仅能在了解事物特征的基础上按照某一特征进行分类,还可以学习按照事物的不同标准(先后或同时)进行分类。</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中也是有很多自然事物可以培养幼儿的分类经验,幼儿在生活中和大量的自然事物接触,需要通过分类来帮助自己认识和了解事物,因此也自然而然地积累了分类经验,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生活中密切相关的信息,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的能力,多支持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分类标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