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美处,君子向往—— 齐人王登武书画艺术介谈

《中华艺术》杂志社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王登武,字齐人,祖籍山东古齐国之都临淄。当代著名书画家。书画作品尝以王齐人笔名落款銘世。王登武(齐人)先生是北京画坛上的一位谦虚低调、极具艺术高度的书画家。他的书画风独树一帜,笔墨恣肆纵横,超凡脱俗,不拘一格,意境苍莽新奇。尤其近几年来,他将类黄金材质和画彩相结合,在传统基础之上,以全新构图法则,创作出一批黄金国画,受到了书画艺术界和收藏界大家的青睐,从而为中国画的丰富发展开创了新的意境,填补了空白格,做出了巨大贡献。王齐人先生儒释道三教哲理皆通,并深究画理,他融汇自己多年创作实践经验,著成一书《砚边漫步》,本书文史经典,旁征博引,论述深入浅出,观点入木三分!《齐人画语感悟》系列,一经出版发行,给众多书画道友品读欣赏的一个新奇之窗,受到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画家齐人王登武先生简介——</p><p class="ql-block">齐人,王登武。先后就职央视科教中心,新华社,(公安部消防杂志),党建研究会等中直机关文化机构工作。祖籍山东,居北京。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文学艺术班,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政协文史委特聘书画家,长城学会委员,北京国家画院画家、长城书院院士、美术家协会一级美术师、中国翰林院艺术家联合会书画家协会名誉院长,五台山佛教书画院名誉院长,社科院文学艺术研究员,中国楹联学会委员,中书协艺委会成员,世界友好协会中国文化干事,齐人书画院院长等。作品曾参加全国首届山水画展、首届一带一路中国画大展、全国当代新文人画艺术大展等权威展事,并多次获奖。曾经出访欧洲,亚洲,拉美等36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出版有《齐人写意山水画集》、《齐人的山水写真》、《王齐人诗画集》、《齐人王登武黄金国画集锦》等。</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有人说,一个好的艺术家必须做到三点:一是必须有极强的自我价值认定,二是有坚强的毅力,肯下功夫。三是要有智慧,还有过人的手段和办法。</p><p class="ql-block">常说环境塑造人,此言不差,周围信息的质量不同,对接受信息的人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譬如你若长期接受精英文化的信息,你身上可能就会储备贵族文化雍容华贵的种子,若你长时接受来自民间的信息,你的艺术可能就带有质朴、野逸的品格,不管信息多么复杂,接受之人,应头脑清醒,仔细甄别,取伪存真。</p><p class="ql-block">艺术家都是爱做梦的人,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梦想,不肯屈服于现实。</p><p class="ql-block">写生是以生命本质向文化方式转变的开始,绝不是看到什么就自然描绘,写生的核心是写客观体物象的生命状态和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中国画家是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呢?主要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人看来,人和自然不是对立的,而是平等合一的,人本为自然的一部分,并完全依赖于自然而生存,所以面对自然应存敬畏之心。人与自然是可以精神往来的,如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释家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等等都是把人与自然融合一起,人中有天,天中有人,合二为一,世界如人一般,有生命、有灵性。自然是人化的自然。</p><p class="ql-block">读古人画论时,应持研究的态度,应将其言论与作品相互印证,看看他所说的到底是怎么回事。不要只听其言,不观其行,出现理解上的错误和偏差。误人歧途。例如,倪云林讲“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但你从倪高士的画中看到,除了意境疏淡简远之外,并寻不见草草之笔,不论是笔墨还是造型,皆都严谨周到,没有一笔放纵任性之处。要得意忘形,必须做到形神兼备,要逸笔草草,必须是人法之后,而不被法障,方能遗形取神,形草而意周。倪高士所讲,一是谦词,二是指内心之向往,並非形迹果真如此,切莫把不着边际的故涂乱抹当作逸笔草草。</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北宋大画家郭熙在其《林泉高致》中对此分析得较为透彻,他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几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处十无三四处,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为此佳处故也。”对学画之人来说,判断力很重要,你得知道什么东西是好的?自己该走哪条路?不能瞎打瞎撞,盲目行事。我们得首先认清自己。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己比较难。要弄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什么东西适合自己的胃口?什么东西既有营养又易消化。</p><p class="ql-block">师古人,师造化都是今人吸收营养的途径。谢氏六法,唯言其要!吸收古人营养的目的是让自己迅速成长壮大。师古人是向历代前贤索取营养,相当于婴儿食母乳。文化的高度是一代一代积累的结果,如果我们不站祖先的高台上发展,而去另起炉灶,那是愚蠢的,况且在我们的成长的初级阶段,母乳是不可或缺的。随着成长的不断,仅有母乳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学会吃饭,学会向大自然索取营养,这一过程反映在绘画上,就是“师造化”。</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关于画品的高低,古人将其分为“逸、神、妙、能四品,但就“逸、神、妙、能”的具体定义,众说纷纭,各有所解。张怀瓘将画定为神、妙、能三品,唐朱景玄在三品之上又加了一品,称为逸品,按他给逸品的定义是“其格外有不拘常法”。也就是说,他认为“神、妙、能”三品皆在法度之中。张彦远则说:“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余只立此五等,以包六法,以贯众妙。”看来他把自然而然者列为最高品阶,这是对的,比这个差的以次列为神、妙、精、能,其中只说了精能的特点是谨细,意思是谨细为精,谨细的过了头就成了毛病,就是能品,但何为神、妙亦然未说明白。我倒认为: 能写形状物,且不失法度者为能,有言外之意者为妙,莫知其妙,也就是“妙不可言”者为神。有法且超于法外者谓之逸。</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东坡诗云:“观其落笔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由此可见作画笔随气行,气亦随笔生,笔动气行,方生韵致,所以说用笔是根本。气从何来?气由力生。用笔沉着有力,气韵则随力而生,力能抗鼎之后,方能举重若轻,如此,方能下笔“风雨快”。黄宾虹亦讲:“画之神妙,全在用笔,用笔之法,包安吴‘万毫齐力’语,可谓直抉其微”。</p><p class="ql-block">如何使自己的画大方,不小气?孟夫子日:“养吾浩然之气也”。为人光明磊落,下笔气正意满,笔随意到,磊磊落落,无拘无束,生动自然,不雕饰,不造作,自然入大方家数。</p><p class="ql-block">大方是指修养深厚,境界高迈之人所表现出的一种精神气度,之所以大方,是因其人有德,何为有德?合于道,则有德。一个人的精神能与天地同行,岂能不大方。画是否大方,与篇幅大小,体量多寡没有关系,如果粗陋无文,再大的体量也无益,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画中有空白,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外国人老不能理解,认为是没有完成,其实空白不等于没有,只是他与主题无关,被我们省略了而已,我们只画了我们感兴趣的,注意到的。正因为省去了非重要的,才更加突出了我们要表现的。这是智慧,无虚何以显实?有时主题还正在这虚处,这时虚亦不虚了。</p><p class="ql-block">美有内美、外美之分,所谓内美,是指精神内含,道德修养。外美指的是外在的形式之美,有人认为只要掌握了形式美的规律,就得到了美的真谛,那是错误的、片面的、脱离内美的外美只是空壳,不能为形式而形式。</p><p class="ql-block">山水之美,有意境之美,丘壑之美,笔墨之美,这三美。虽然应是统一的,也就是笔墨之美,丘壑之美,应统一于意境之美。但是在创作实践中往往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各有偏好。唐宋时人们注意意境之美,丘壑之美,元以后画家多关注笔墨之美。拿近代画家来说,李可染强调意境之美,黄宾虹喜好笔墨之美,陆严少则长于丘壑之美,各擅其美。各有特色。</p><p class="ql-block">山水美处,君子向往!齐人王登武先生,他的创作很严谨,他孜孜不倦,不断攀登高峰,追求高远!他的勤奋创作将硕果累累,花开满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