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记

乾乾

<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从茅草屋到砖瓦房,后建成二层楼,再到现在锦上添花民宿,大半个世纪一晃而过。</p> <p class="ql-block">梭子是妈妈舍不得的老物件,看见我们布置大厅,便拿出来给我们。梭子是妈妈的最爱,民宿改建时整幢的房屋推倒重建,妈妈唯留下了这五只梭子。</p> <p class="ql-block">岁月如梭,梭子有记忆。它记录下我们一家编织梦想和希望的时光。在过去物质极其缺乏的年代,妈妈接过她婆婆的婆婆的梭子,在白天辛劳一天后,夜晚在油灯下一梭又一梭织,织出我们温暖的被窝和保暖衣裳。现在也常有人穿老布制作的时装,只不过早已不是那个年代衣服,一如柜子里陈列的手工布包,是时尚休闲的产品,是赶潮流达人搭配的奢侈品了。</p> <p class="ql-block">如今织布机只能在博物馆能够看见,见到这几只老旧梭子,穿过时光隧道,我仿佛看见我祖母手把手教我母亲的身影,耳边响起“伊达、尔达”梭子穿梭引线织布机清脆悦耳的声响。那时候每当夜里醒来,常常看见妈妈还在油灯下左一梭右一梭忙碌的织,油灯下妈妈织布的身影是最美的一幅水彩画,深深刻印在儿子脑海里,任凭岁月流逝,也无法冲淡一点点痕迹。</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孩子估计不懂这个老物件了,而小时候的我们连同书包一起,是学习数学的工具。每当看见它,我眼前浮现上学时的情形,算盘随着我们轻快的步伐,算珠在算盘上上下窜动在身背后发出咔嚓咔嚓清脆的声响,每当放学,咔嚓咔嚓的声音连同树梢上的鸟叫声远远的传回来,大人们便知道的孩子们放学了。</p><p class="ql-block">现在几乎见不到算盘了, 学校已不再将算盘作为学数学的工具,见到算盘,我依然能仿佛看见老师在黑板前演示大算盘,看见拨档上长着长长的毛,老师口里念着口诀手上拔着珠子,全班同学整齐划一有节奏拨动算珠,噼噼啪啪像打击乐器,十分悦耳动听。算盘主要的功能是用来算术,是在没有计算器时代最主要计算工具,上了一些年纪的人都知道那时候的银行、商店、粮站……几乎所有的窗口都有算盘,出纳会计更是分分秒秒离不开算盘。当然更有厉害的要算口心算,说是通过训练逐渐拆除算盘上的珠子,将整把算盘放进脑海中,用意念打算盘,快算速度堪比计算器,在速算的领域仍占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一切成过去,留在脑海中的是背着它上学,背后发出清脆咔嚓声响,更常调皮将算盘放桌子上滑玩,一不小心算珠滚落一地,被大人责骂老师批评,艰难背出的打算盘口诀早已忘却……</p> <p class="ql-block">在过去的岁月,嫁娶中烘缸是不可少的,它能象征火火红红,一家人和睦相处,带来吉祥带来温暖。除了仪式象征,烘缸带给我们的快乐还有很多,现在的孩子都沉浸手机电脑游戏,而传统家俱带给的欢愉是享受不到也无法想象,也一定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慢慢消失。现在冬天地暖空调,再也不愁寒冷。而在没有电的时候,冬天一只烘缸可以取暖。烘缸一般是铜制的,在上半个世纪里一直属于较贵重物品,烘缸里放灶肚内未熄灭而燃尽的柴火,相当于碳,常还放些玉米棒等干柴,上面用灶灰盖过,其原理是让其缺氧情况下保持温度,不让碳熄灭。冬天一家人常常围着一只烘缸聊天说事。有时还会烧上一碗茶,在烘缸内放上花生、红薯,在烘缸上面放上红枣,这情景有点像当下围炉煮茶,只有到了过年或者完全闲空时才会有如此光景。于是想,每个年代都有温暖开心之处,哪怕再艰难也要坚持,相信美好可见可遇,一如烘缸带给我们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今天晚饭要淘几升箩米”、“去向黄伯伯家要一升箩玉米种子”,“快点去小坛里抄一升箩蚕豆来吃吃”……百度上说,升箩,乃衡粮之器,历史久矣。《汉书》中有文:“十升为斗……斗者,聚升之量也。”因此,升箩,亦有日进斗金,步步升高的吉祥寓意。告诫人们,拿秤或升箩称量东西就是权衡利益,就要懂得权衡用秤、用升之道。小时候,升箩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既是存取谷物最常用的器具,也是一种量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只。陈列柜子中2只,从颜色及磨损情况来看,是有年代了。小的那只现还在用,在米袋或米桶里履行着作为盛器量具的使命。作为日常用品并不稀罕少见,现在已经被轻便美观塑料等物件代替,作为传了几代人的老物件,每当看到它,总会想起使用过升箩的亲人长辈,是他们用一升箩一升箩粮食将我们养大。岁月催人老,我们无法回到从前,象升箩一样老物件仿佛是一只照相机一部留声机,记录着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刻录着我们成长的岁月痕迹,让我们在不经意回首时发现日子一去不复返,好好感恩生活,珍惜当下。</p> <p class="ql-block">墨斗,当下很多人都不晓得它是何物,更不会知道它有什么用处。从洗白的“自力更生”四个字,便可猜想它是一件劳动的工具。父亲舍不得丢弃,在数次搬家房屋改造的过程中,任凭它黑不溜秋,丢在一堆杂物中,父亲一眼便认出来,小心翼翼地呵护,于是有了今天的陈列。父亲有五个妹妹,父亲是老大,父亲没有上完小学便辍学开始帮爷爷奶奶操持家务。为了生活,父亲打过鱼、养过牛,承包过鱼塘还喂过德国长毛兔,会竹匠编织竹篮,从事农活的一般工具都是父亲亲手制作。这只“自力更生”的墨斗是父亲学木匠时候的工具。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父亲书读得少不大会讲规矩的大道理,但墨斗是父亲的最爱除了传𠄘“自力更生”家训,更象出污泥而不染一样的高洁,看,线从漆黑的墨水中拉出,弹出笔直的线条,方方正正,为木工指引为做出精致的家具奠定基础。墨斗既是父亲打造美好生活的工具,又何尝不是父亲做人做事的见证,自力更生讲规矩,凭勤劳努力迎接每一天,为美好生活而奋力拼搏。</p> <p class="ql-block">在陈列柜顶上的小油钵头,已经无法考证它出产的年代,我的记忆里一直有,父亲说是爷爷家,爷爷说是他妈妈给的,的的确确的老物件了,很珍贵。看见它,我立马能回到小时候,小时候是大家庭,家里人多,而我太姥姥对我的照顾特别让我难忘,我太姥姥近百岁无疾而终,特别喜欢我,尽管带领我时已经七八十多岁高龄老人,而那时家里忙,太姥姥年纪大了负责做饭,烧饭时既要在灶肚内添柴加柴火,还要上灶台炒菜。看见这只油钵头,我就想起嗞嗞作响起油锅的场景,过会儿满屋菜香。烧菜时担心我乱跑,太姥姥有时还要牵着我的手,还要盯着我不能在灶口处弄火,还听我妈妈说,我更小的时候太姥姥将我兜在老布包袱内上下灶,可见她对我大重孙是有多宠溺。时光一去不返,我们会一直珍藏这只油钵头,让它永远见证岁月变迁中不变。</p> <p class="ql-block">这是妈妈嫁妆里物件,原来有一对,后来不知道怎么遗失了一个,小碗掇说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是妈妈的妈妈给的,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很小很小的时候记得放在梳妆台梳妆盒旁边,里面曾放过爽身粉。小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夏天酷热长了一身的痱子,妈妈为我们洗澡时候常见到打开小碗掇,用海绵吸附爽身粉为我们擦身,于是身上白一块浅一块的,满身香喷喷的招人喜爱。时光飞逝,老物件静悄悄地为我们成长留下一道痕迹。岁月静好,让我们默默地注视敬畏它,伴随着我们一同向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