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堡镇名溯源一地名文化之16

馆长

<p class="ql-block">丹堡镇,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地处文县东南部,东邻尚德镇,南接刘家坪乡,北与城关、铁楼乡镇接壤,距文县县城20千米,[1]区域总面积519.14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地形地貌</p><p class="ql-block">丹堡镇地处秦巴山区与岷山山脉交接带上,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山大沟深,有山有川。主要山脉有羊圈岭、双猫山,境内最高峰双猫山位于丹堡西南部的轿顶梁,海拔3702米;最低点海拔940米。[1]气候丹堡镇属亚热带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4.8℃,1月平均气温4.2℃,7月平均气温25.1℃,生长期年平均为260天,无霜期年平均266天,最长达275天,最短为25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596.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51.6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102天,降雨集中在每年6—8月,7月最多。</p><p class="ql-block">水 文</p><p class="ql-block">丹堡镇境内河道属于长江流域;境内最大河流为丹堡河,从古道坪村邵家梁至纸坊村下坝流经境内古道坪、上丹、张家坪、梁家坪、吕家坪、郭尹坝、杨杜沟、丹堡、纸坊,总长47.3千米,流域面积518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阳山河、沱沟、大坝沟、石布沟、立仲沟、大山沟、鲁班沟、浦池沟等。</p><p class="ql-block">丹堡河,旧志称为僵溪,是在文县境内流入白水江的四大支流之一发源于文县上丹乡的摩天岭,全长48.6公里,集水面积542平方公里,由20余条小溪流汇集而成,流经上丹乡、丹堡乡,从尚德乡的田家坝村流入白水江。上游植被良好,中下游水土流失严重,支流多。雨季洪水咆哮,挟带大量泥沙,阻塞河床,淤泄不畅,泛滥成灾,是文县不易治理的河流。</p><p class="ql-block">自然灾害丹堡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地震、暴雨、冰雹、泥石流等。暴雨灾害年均发生2次,主要发生在4—10月。</p> <p class="ql-block">邓艾伐蜀路线图!途经丹堡境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丹堡镇</p><p class="ql-block">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下辖镇</p><p class="ql-block">丹堡镇,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地处文县东南部,东邻尚德镇,南接刘家坪乡,北与城关、铁楼乡镇接壤,距文县县城20千米,[1]区域总面积519.14平方千米。[2]</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九年(1920年)之间,丹堡镇一带因处四乡郎中,名“八头”,即8大村落;[1]2016年,由销丹堡乡改为丹堡镇。</p><p class="ql-block">至2018年末,丹堡镇户籍人口为8464人。</p><p class="ql-block">丹堡镇行政级别为镇,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及之前的人口统计数据,丹堡镇行政区划内总人口数量约为8464人。(2020年)一</p><p class="ql-block">丹堡镇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作物、药材等;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1]2018年,丹堡镇有工业企业8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个。</p> <p class="ql-block">建置沿革</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九年(1920年)之间,因处四乡郎中,名“八头”,即8大村落。</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年(1921年),陇南镇守使孔繁锦统辖后,各村设分经理,由总经理管辖各村。</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上丹、刘家坪、丹堡各设1职保。</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裁撤各职保,归入丹堡,设置丹堡乡。</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属尚德区清宁乡。</p><p class="ql-block">1953年5月,属丹堡区。(辖,尚德,马泉,屈家,横丹,前糜,丹堡,梁家坪,上丹,刘家坪等乡)</p><p class="ql-block">1955年6月,将4乡合并为丹堡、刘家坪、关爷楼3乡。</p><p class="ql-block">1958年12月,3乡合并成立丹堡人民公社。(辖上丹,刘家坪)</p><p class="ql-block">1962年12月,成立区,属城关区辖。</p><p class="ql-block">1970年10月撤区,仍为丹堡人民公社。</p><p class="ql-block">1981年5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改为丹堡公社管委会。</p><p class="ql-block">1983年11月,丹堡公社改丹堡乡</p><p class="ql-block">2016年5月经甘肃省民政厅[甘民复[2016]1号文件,撤销丹堡乡,设立丹堡镇。至今!</p> <p class="ql-block">丹堡名由</p><p class="ql-block">丹堡地区开发较,有上丹天头坪新时期时成寺洼文化遗址和上丹张家坪的马家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可证!</p><p class="ql-block">丹堡,以丹堡河名而由。组成地名上丹堡和下丹堡的地名。</p><p class="ql-block">丹堡河,旧志称为僵溪,是在文县境内流入白水江的四大支流之一发源于文县上丹乡的摩天岭,全长48.6公里,集水面积542平方公里,由20余条小溪流汇集而成,流经上丹乡、丹堡乡,从尚德乡的田家坝村流入白水江。全境修小水电站六座。</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氐羌部落长年多居聚这里,是研究汉藏文化(白马文化)的历史重镇。马土司的资料取于上丹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济和社会发展</p><p class="ql-block">综述</p><p class="ql-block">2018年,丹堡镇有工业企业8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个。[2]</p><p class="ql-block">农业</p><p class="ql-block">2011年,丹堡镇农业总产值1741万元。丹堡镇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为主。2011年,丹堡镇生产粮食2809吨,人均297千克,其中水稻382吨,小麦491吨,玉米1395吨,洋芋326吨,大豆82吨。丹堡镇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作物、药材等。2011年,丹堡镇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160亩,产量132吨;药材种植面积220亩,产量68吨;蔬菜种植面积3750亩,产量4693吨,主要品种有辣椒干、西瓜。丹堡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丹堡镇生猪饲养量0.4万头,年末存栏0.3万头,羊年末存栏0.1万只。2011年,丹堡镇水果种植面积128亩,产量79吨,主要品种有苹果75吨。[1]</p><p class="ql-block">商贸</p><p class="ql-block">截至2011年末,丹堡镇有商业网点116个,职工289人。2011年,丹堡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800万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641万元。[1]</p><p class="ql-block">金融业</p><p class="ql-block">截至2011年,丹堡镇金融产业实现增加值236万元,比2010年增长-8.9%;年末各类存款余额2362万元,比2010年增长16.9%;各项贷款余额3863万元,比2010年增长22.1%。[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社会事业</p><p class="ql-block">教育事业</p><p class="ql-block">截至2011年末,丹堡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63人;丹堡镇有小学8所,在校生379人,专任教师3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221人,专任教师21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1]</p><p class="ql-block">文体事业</p><p class="ql-block">截至2011年末,丹堡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2011年末,丹堡镇4个村通有线电视。[1]</p><p class="ql-block">医疗卫生</p><p class="ql-block">截至2011年末,丹堡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个,病床18张,固定资产总值201.5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1人,其中执业医师1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注册护士8人。2011年,丹堡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4770人次,出院病人712人次。2011年,丹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0.76万人,参合率98.6%。[1]</p><p class="ql-block">社会保障</p><p class="ql-block">截至2011年,丹堡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43户,人数87人,支出13.85万元,比2010年增长21.6%;丹堡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48户,人数1656人,支出165.8万元,比2010年增长27.6%;农村五保分散供养49人,支出9.9万元,比2010年增长24.9%;农村医疗救助56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409人次,共支出4.2万元,比2010年增长68%;农村临时救济59人次,支出3.9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1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3.8万元,比2010年增长15%。</p><p class="ql-block">截至2011年,丹堡镇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942人,比2010年末增加17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82人,比2010年末增加15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0人,比2010年末增加2人。[1]</p><p class="ql-block">交通</p><p class="ql-block">截至2011年末,丹堡镇有县乡级公路11条,总长80.55千米。[1]丹堡镇有乡村公路何马公路穿境而过,境内还有公路溯丹堡河而上,直通上丹村。</p> <p class="ql-block">小镇丹堡(原载《陇南日报》)</p><p class="ql-block"> 吕敏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丹堡,是一个小镇的名字。也许第一次听说吧。摩天岭呢,该是大名鼎鼎了。它在甘肃之南的文县与四川之北的青川县交界处。甘肃四川背靠背,比邻而居,但是,中间隔着的,却不是寻常的山,听听它的名字,摩天而立的山岭。无路可走的样子。古时由甘入川,穿越摩天岭最险绝之处,唯有一条阴平古道。当年邓艾率魏军阴平偷渡,在岭南的悬崖峭壁上裹毛毡翻滚而下,长驱南下,以残兵败将入川灭了蜀,改写了三国历史走向。</p><p class="ql-block"> 小小的丹堡与摩天岭,有什么相干?它们是有血缘关系的。南宋朝,文州太守周孝嗣,奏开摩天岭。引商贩,收其利,从此商道大开,人流载途,丹堡首当其冲。西南林野,药材皮毛丰盈,山货西下,川货东来,皆在丹堡汇集销售。五湖四海之巨商大贾,都来丹堡开号悬栈,百货充积,丹堡一度繁荣空前。</p><p class="ql-block"> 丹堡河,旧名偃溪,载于《水经》,发源于摩天岭,源远流长,夏涨冬涸秋泛滥。把狭长逼仄的山谷左右推远,在两沟八梁十面坡的丹堡村镇穿境而过,再汇入白水江。所以啊,丹堡是有着摩天岭的血性的,丹堡是摩天岭血脉相连的亲戚。丹堡河流域原是氐人故地,元末才有汉族迁入,人口繁盛起来,那些来自各地,钟爱山水林泉的商人,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方土地居住,时间久了,地方便以姓氏命名。昔日之何家坪,即今丹堡街。四海之客带着不同文化资源,汇聚在丹堡。清初还建了川陕会馆,昔日丹堡经济之雄饶,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逆丹堡河而上,一条在崖畔上开凿出的公路九曲十八拐,依山势扭来扭去。沿途村庄大多坐落在半山上,山野灰褐色的土层里,很少见到庄稼,山坡灰头土脸的。问其故,是土壤条件不适宜庄稼生长。而丹堡河谷两岸的平坝地里,方方正正的地块,水肥土沃,密密麻麻的,长满各种蔬菜,翠色欲滴。油菜花正开得肆无忌惮,繁密金黄的一片花海。远处看,一溜儿黄,一溜儿绿,给丹堡河谷织了锦似的,茸茸的。山上山下,景致大相径庭。川坝河谷,因为有丹堡河水的灌溉,一茬一茬的农作物次第生长,丹堡人一年四季便有吃不完的菜蔬。</p><p class="ql-block"> 在当地,旧时流传孔夫子的墨宝曾遗落在丹堡河;如今呢,当地流行一句俗语:“文明不过丹堡河”。据说,丹堡人自古读书修文,村民无论贫富,都竭尽全力供子女上学,这是当地不成文的习俗。看来,潜藏在高山深谷的丹堡河,不光滋养这一方土地,还流淌着绵长的文脉。隐匿在大山深处的小镇,沉积着时光岁月的厚重。丹堡河畔,历代文人墨客辈出,从明末至民国有进士道台参将举人五人,贡生十三人,秀才三十四人。小小丹堡,还因走出了一位受雍正皇帝嘉封赏识的好官何宗韩,便得了“道爷故里”的雅称。何宗韩出生在丹堡河上游的山野之地关爷楼村,清雍正二年进士,曾治理淮河边上的庐凤道水患,成了百姓爱戴的何道爷。乾隆年间曾任江南巡抚,官至大理寺左少卿,人说是迄今文县历史上做得最高的官。雍正皇帝曾如此褒奖:“陕甘无大僚,唯何宗韩可用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永宁寺,在一片油菜花海里若隐若现。</p><p class="ql-block"> 刚才在山下,他们手指着山顶,说,永宁寺就在那座山上。看看山,光秃秃的,有些懒意。出于好奇,冒烈日上山。</p><p class="ql-block"> 高山层层环抱的向阳山坡上,零星住着几十户人家。路牌标注:(丹堡镇)天头坪村。山势陡绝,山路盘绕,山的腰部却无端地延伸出一个巨大的平台,布满平整方正的田块,地埂旁到处是沟渠,一股股溪流潺潺流淌,漫溢在田间小路上。心想,这真是一座奇山。又想起一句话:山有多高,水有多长。内心一阵欢喜。油菜花藏在这深山,并不为等谁来,兀自芬芳。油菜花深处,接近崖边的地方,便承放着永宁寺,这陡然伸展出的平台,似乎是专为永宁寺而生的!寺庙的后墙外,视野忽然开阔,丹堡河自远山深处蜿蜒而来,顺着一重一重灰蒙蒙的山脊蛇形蜿蜒,在阳光下,闪着亮光,在黄绿相间的河谷里盘绕,来到永宁寺脚下,踟躇回旋,转身,继续往前奔走。</p><p class="ql-block"> 横看成岭侧成峰,世上的事,站在山下,和进入山间,能一样吗?</p><p class="ql-block"> 永宁寺的檐头,彩旗迎风。庙前,锣鼓声铿铿锵锵。男女老幼,出出进进,欢欢喜喜。因为节会,永宁寺空前热闹。不知怎么,忽就想象起平素的永宁寺,它藏在不为人知的高山深处,静静地在那里守望晨钟暮鼓。春天时,花香满山,冬天,雪一层一层落下来,一层又一层的静寂。雨来,沐雨;风过,听风。俯身看水,仰头观云。梵音袅袅里,香雾迷蒙。璎珞花开香满三千世界,菩提树长荫庇百万人家。多好,多自在!永宁,永远安宁之意吧!</p><p class="ql-block"> 永宁寺是一座佛教殿堂,坐北朝南,供奉弥勒佛。始建年代不详。今寺内有一碑,记载了主持僧刘本海在同治年间动工补修寺庙,让寺庙面貌焕然一新的事迹,上丹乡(现归入丹堡镇)乡民为其树碑以弘扬精神,记载功劳。时间为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秋。</p><p class="ql-block"> 寺庙香火绵延至今,也许还与一个人有关系。</p><p class="ql-block"> 康熙十七年(1678年)九月十四日,关爷楼村年过半百的穷秀才何帝锡,在他紧靠山根修建的一间榻板房屋前,来回踱步,焦虑欢喜中,等待一个小生命的降生。一声响亮清脆的哭声划过天空,何宗韩出生了。他的父亲何帝锡一激动便题壁:小子声如黄莺,后来光大门庭。他这个儿子,是有来历的。据传,康熙年间,文县县城北关新建关帝庙,塑了关公像,需刻石立碑纪念。众绅士推举何帝锡撰写碑文。何帝锡觉得颂扬太多,易落俗套。他便另辟蹊径,寥寥数字简要颂扬关公匡扶汉室、南征北战的功劳,笔锋一转挥毫罗列其败绩,直至他昏然入睡。彼时门外来了一位面如红枣、眉如卧蚕、长须拂胸、绿袍拖地的魁梧大汉,走近拍着他的肩,说道:老先生,笔下留情,赐你一子。何帝锡惊醒后,见案上灯烛通明,座上塑像与刚才梦中拍肩嘱话的神人一模一样,何帝锡便笔锋又转,大写关公的忠、义、仁、勇,碑文一气呵成,文采非凡。不久,他的妻子怀孕,产下一子,就是那个初降人世声如黄莺的人,何宗韩。</p><p class="ql-block"> 像很多旧时寺庙一样,隐匿在天头坪村的永宁寺,一面是诵经木鱼声,一面是朗朗的读书声。烧香念佛和教书育人,在永宁寺并存。众多的学龄孩子中,就有何宗韩。永宁寺,是何宗韩的母校之一。这样算来,永宁寺至少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何宗韩晚年辞官归乡,回到大山深处的家乡,曾为永宁寺题写过一个匾额。文曰“天花妙解”。在佛教经典中,“天花”来自梵语,意指开在西方极乐净土的“天界仙花”;“妙解”,语出《晋书·王珉传》,说“时有外国沙门,名提婆,妙解法理”,精妙说解之意。数百年过去,永宁寺几度兴衰,经历文革毁坏,也遭遇了“5·12”地震,损毁严重,乡民在原址重建寺庙,保留部分的房体结构和廊檐木料。寺庙里的那些泥塑金身,也许已经几经变换。我们很难辨识,数百年的丹堡时光在永宁寺留下的痕迹,但是,斑斑驳驳的木刻,褪了色的红底子上,“天花妙解”四个大字至今仍悬挂在永宁寺最显眼最重要的位置,虽被无数次地描摹,可依然清晰地显现着何宗韩的手笔,像扎在寺庙头部的一朵大红花,时时彰显一座寺庙和一个人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注!吕敏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自然资源作协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研修班学员。散文作品见于《散文》《散文海外版》《时代文学》《野草》《朔方》《飞天》《湖南文学》《散文百家》《牡丹》《延河》《散文选刊》等,有</p> <p class="ql-block">保护区动态</p><p class="ql-block">丹堡河域,是嘉陵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植被有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和高山草地等。野生动物有450余种,系属古北界和东洋界的过渡地带。中国大熊猫、 金丝猴、羚羊、羚牛等国家珍奇动物分布的最北界。</p> <p class="ql-block">丹堡人文</p><p class="ql-block">①文台映水画难描,飞瀑鸣琴韵独超;</p><p class="ql-block">一经摩山看凤岭,千寻锁岸着虹桥。</p><p class="ql-block">禅宫古柏洵多节,蒲社孤松知后凋;</p><p class="ql-block">笔架寄峰钟灵秀,西山霖雨偏崇朝。</p><p class="ql-block">总会让人在“丹堡八景”中觅得一份闲散,寻得一丝静幽。清举人秦锡田作</p><p class="ql-block">②佳 联</p><p class="ql-block">横剑临白水扫荡狼烟三千尺</p><p class="ql-block">丹心并日月军乐民乐数十居</p><p class="ql-block"> 横丹文人志士屈湘鄂</p><p class="ql-block">③古老民俗文化大院</p><p class="ql-block">田家大院(杨杜沟),张家大院(纸坊村)</p><p class="ql-block">吕家坪大院</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