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编辑:雪儿</b></p><p class="ql-block"><b>🏮摄影:雪儿</b></p><p class="ql-block"><b>🏮相机:佳能5D4:24-70 70-200</b></p><p class="ql-block"><b>🏮时间:2023年10月26--27日</b></p><p class="ql-block"><b>🏮地点:山西碛口采风</b></p><p class="ql-block"><b>🏮出行:大巴车</b></p><p class="ql-block"><b>🏮景点:山西临县--黑龙庙,古镇街道,黄河,李家山,西湾绣楼。方山县--张家塔。陕西佳县--白云寺。</b></p><p class="ql-block"><b>🏮美食:臊子碗凸,碛口红枣。</b></p> <p class="ql-block"><b>🏮碛口古镇一一</b>隶属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下辖镇,地处吕梁山西麓,临县城南48公里处,南与柳林县黄河名镇孟门镇相接,东与林家坪镇相连,北与丛罗峪镇接壤,西与陕西吴堡县隔河相望。全镇面积108.45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由于古镇至今还是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p> <p class="ql-block">🏮碛口镇古为军事要冲,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黄河水运一跃成为我国北方著名商贸重镇,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之枢纽,享有 “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当时,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由河运而来,到碛口后,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汉口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物资经碛口转运到西北。鼎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有150艘之多,各类服务型店铺300多家。</p> <p class="ql-block">🏮据古镇上黑龙庙清道光年间碑文记载,零星商贩不计,仅店铺字号就有20余家。其间,船筏在黄河里穿梭,驼铃在山谷间回荡。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一街灯火,昼夜辉煌,接不完,填不满,正所谓“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p> <p class="ql-block">🏮黄河由北而来,湫水从东而至,卧虎山横亘镇北,黑龙庙雄峙河东,山环水抱,阴阳交会,山的气势,河的雄浑,形成了“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丽图景。</p> <p class="ql-block">🏮碛口镇位于湫水河与黄河交汇处,湫水河携来了大量泥沙,挤占黄河水道,黄河河床在碛口由400米猛缩为80米,混浊的黄河水像一头被惹怒的雄狮——“黄河行船,谈碛色变”,除了极有胆识的老梢公,几乎没有人敢在碛中行船。</p> <p class="ql-block">🏮现镇内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主要有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民居、码头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碛口成为一种地理上的极限。无论大小、远近的船筏,一到碛口便意味着水路贩运的终结和陆路运输的开始。而那高高耸立在碛口卧虎山上的黑龙庙,便成了商人们时时企盼的吉祥路标,望着飞檐挑梁的庙宇,商人们长长地松一口气,终于可以脚踏实地,暂时告别那艰险的黄河水道了。</p> <p class="ql-block">🏮商家将货物卸下,提起行囊,极为气派地跨进客栈,要来一盘油炸花生米,一壶当地的老黄酒,极闲暇地品味着。有些倦意了,便坐在房间里的太师椅上,在昏暗的烛光下拨着算盘,仔细地清点着几天来的买卖结余,算盘声和着窗外的阵阵喧闹,极为动听地响起来。</p> <p class="ql-block">🏮碛口凭借黄河水运,从清乾隆年间到抗战爆发,200多年间,一直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商埠重镇,从此不再下属于定湖县(今柳林县孟门镇)。西接陕、甘、宁、内蒙古,东连太原、京、津,差不多吸引了大半个中国的商人,成为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p> <p class="ql-block">🏮碛口古镇的街道,店铺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主街道顺着卧虎山,从东开始,沿湫水河西去,再逆黄河北上,时曲时折。更有趣的是,古镇后街只有200余米,却转了十八道弯,这些建筑完全依地形而建,街道都用石头铺砌,店铺都是平板门,门前都有高圪台。在主街道南有二道街、三道街,一条比一条短,形成了梯型的建筑格局。</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碛口店铺大规模修建是从清乾隆年间开始的,道光年间,全镇已有店铺60余个,到民国五年,店铺林立,除本县外还有包头、河曲、绥德、府谷、孟门、汾阳、孝义、介休、平遥等地人开的店铺,多达204家。</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碛口是华北通往延安的主要运输口岸,当时镇内建有军工厂、军衣厂,为繁荣边区经济和解决八路军、解放军的物资发挥了重要作用。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东渡黄河夜宿于碛口,后转到西柏坡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 🇨🇳。</p> <p class="ql-block">🏮碛口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厚重的黄河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一一碛口是思想家的殿堂,旅游家的胜地,企业家的金库,艺术家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碛口美食:臊子碗凸,将碗置锅内蒸热,再擦去碗内蒸气凝结成的水珠,将荞面糊舀入碗内,上锅,以大火猛蒸,二十分钟左右便趁热取碗出锅,把未凝的糊糊均摊到碗内边沿,置阴凉处自然冷却,即成碗脱。出锅后辅之以辣油、芝麻酱、老陈醋为佐料,另加一勺臊子(方言,由海带、粉条、黑豆等调制而成的小菜),吃起来黏而不绵、厚香适口。</p> <p class="ql-block"><b>🏮李家山一一</b>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1989年10月在山西采风时偶然去了李家山后惊喜不已,他激动地说: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是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象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象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p> <p class="ql-block">🏮相传最早因有李姓人家在此开荒落户,故名李家山。后有山东、河南逃荒的人来此定居。村里以张、何、李、齐姓氏人家居多。据李家山村民李全科先生讲,李家山李姓人家最早是从史店村西堡迁上山的。李全科(1930年生)小时候在清明节时,还跟父辈在史店上坟扫墓。</p> <p class="ql-block">🏮《李氏宗谱簿》载:“始祖李端,明成化年间(1465—— 1487),由临县下西坡村迁往临县招贤都三甲李家山村。”</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村的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侧房、马棚多为一泼水和双泼水硬山顶瓦房。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水路布局合理,沟心卷洞,送出村外。</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村民居的形态在八种以上,这些无论豪华的清代建筑群,还是穴居生活的土窑洞,无不附着中华民族的灵魂与印迹。这里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它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p> <p class="ql-block">🏮1938年,李家山上住有国民党部队的伤兵和一个担架排。当年农历四月二十一日,日军从侯马牛村出发,过东阳呈,然后上了李家山。日军残暴地刺死了16个伤兵,并放火烧死了躲在窑洞里的全部担架排的人,枪杀了几十个村民和上山避难的人。日军在山上驻了三天,后被国民党部队击退。</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村人能演会唱懂五音,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十里八村人尽皆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李家山剧团演出的革命现代戏,真的闻名遐迩,他们的足迹走遍晋陕解放区,他们传播的革命火种,燃遍全中国。据说中阳县城解放后,战场还未打扫,李家山剧团就进去演出。群众看了新戏后,激动不已,不少青年小伙子自愿报名参军,形成了“妻送夫”,“父送子”的参军热潮。</p> <p class="ql-block">🏮最著名的演员是李书效,他们演出的《赤叶河》,曾受晋绥边区的嘉奖。还有剧中人王贵与香香、崔二爷等,人们都忘却了他们的真实姓名,成为流传于世的艺名。</p> <p class="ql-block">🏮沟沟峁峁,山山梁梁,都纪录着李家山岁月的苍桑。近些年来村民们在沟沟岔岔打坝堰,山山峁峁修梯田,做到土不下山,水不出沟。这一幅幅的雕塑作品,一幕幕的银屏画面,都是村民们辛勤劳动的杰作,汗水浇溉的果实。</p> <p class="ql-block">🏮碛口红枣非常驰名,品种有:木枣、大姆枣、园林枣、大密枣(个大、色好、肉厚)、骏枣、晋枣、梨枣(鲜食)。其中以本地木枣为主。其中碛口红枣其特点是:个大、核小、皮薄、肉厚,质细味甘,富含蛋白质、有机酸。经中国科学院生化物理研究所鉴定,开阳红枣含有18种氨基酸、10种维生素和14种微量元素。特别是富含抗癌保健作用的环磷腺肝和硒元素,被誉为果中之王,滋补佳品。</p> <p class="ql-block"><b>🏮西湾村一一</b>距碛口镇一公里左右,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落,座西北向东南。当地人说,西湾村当年选址是依据传统的风水学说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原则进行的。</p> <p class="ql-block">🏮西湾村民居整体设计奇特,村落由五条南北走向的竖巷分隔开来。这五条竖巷寓意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代表着陈氏家族的五个支系。各个支系的人分别依这五条巷子聚居,既便于管理,又易于日后村落向左右扩展。每条竖巷里的宅院都可以互相贯通,只要进入一座院落,就可以游遍全村。</p> <p class="ql-block">🏮西湾村即是一座院,院又是一山村。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村内的横向交通,更有利于突发事件下的快速转移和集体防御。</p> <p class="ql-block">🏮这处完整的居民建筑群,是依靠黄河船运发迹的陈氏家族历经明末到民国300年历史逐步修建而成的,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依山面水、背风向阳,随势而上,如波涌浪卷,层次感强,村内有两横五纵七条小巷均匀地把各处院落串联起来。</p> <p class="ql-block">🏮村落的主体部分建在两座石山中间,民居建筑群坐落在三十度的斜坡上,层层叠叠,空间和平面布局丰富多彩,最高处可达六层。参差错落、变化有致。给人以和谐秀美、浑然天成之感。湫水河静静的从村前流过,见证了西湾村的创建、兴盛和衰落。西湾村的起源和当年的水陆码头碛口的兴起有着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现保存完好的有四十多处院落,院院相通、户户相连,楼房院墙不拘一格,样式多变,不同地势随行程序、错落有致,与周边环境十分和谐,防盗、防火、排水、泄洪的各种设施配置十分精妙。</p> <p class="ql-block">🏮西湾村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木都洋溢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各种雕刻构思精巧,刻画细腻。村中古宅院落在河边的山坡上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古宅精致华美,造工考究,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b>🏮张家塔村一一</b>位于方山县城西南20公里的深山,由36个院落、252孔窑洞组成,始建于清代,距今已有350多年历史,是张家塔村赵姓始迁祖赵山及其后代八代人,励精图治、依山就势建成的城堡型民居群。整个聚落用高墙围起,置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并修建有砖灰结构地下甬道(地道)。</p> <p class="ql-block">🏮穿行于狭窄的甬道,时而拾级而上,时而躬身下行,经过几个观景口后,最终出现在一处民宅内;进入另一条甬道,继续前行几百米后,已置身张家塔村的第三层民居之上。</p> <p class="ql-block">🏮相传张家塔村,原名仁家坡,因最早迁来一户姓张,故更名张家塔。元朝末年,陕西的赵文利为躲避战乱,来到临县赵家塔开荒耕种、繁衍生息。由于临县人口增长较快,土地渐不能满足需求,赵氏第十代孙赵山便于顺治年间(约1664年)带领家眷,迁移到现在的张家塔所在地。 </p> <p class="ql-block">🏮张家塔村虽家家寨墙高筑,但甬道贯通36院民居的每一院,不出自家院门就能走遍全村各院,对内可相互通联,对外可严加防范。</p> <p class="ql-block">🏮张家塔村民居建筑群“枕山、环水、面屏”。最早的宅院创建于清代早期,此后历经200余年,赵山及其后代遵从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依山就势,到民国初年结束。该村民居从上到下就像一座“宝塔”,依山而建,层楼叠院。</p> <p class="ql-block"><b>🏮白云山一一</b>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城南5公里处的黄河之滨,道教名山,又名嵯峨岭,山势西北东南走向,雄踞滔滔黄河西岸,山上松柏苍郁,重岩叠嶂,夏秋之季常有白云飘绕其间,远远望去若隐若现,素以“关西名胜”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白云山道观始建于宋元,从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开始扩建,经过四百余年的不断修缮,形成今日规模。道观现存大小建筑99余处,庙宇殿堂54处,总面积达12.1万平方米。观内有壁画1300余幅、碑碣172块、匾95余块,此外还有明万历四十六年神宗皇帝亲颁圣旨一道、御赐道藏4726卷和石狮、古钟、旗杆、浮雕、石刻等珍贵文物,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白云观建筑群座北向南,西倚群山,东濒黄河,气势宏大,景色壮观。蕴藏期间的白云观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在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久负盛名。</p> <p class="ql-block">🏮相传古时有一蓬头赤脚道士,自称玉凤真人,于山上结草茅庵,白日采药,夜间修炼,医术高明,为民除疾,药到病除,人敬如神。后被榆林张总兵认识,原是宋朝大理寺卿周三畏,因不忍审讯忠良岳飞,故出家修道,后得张总兵鼎力相助,于是创建庙宇,即后来山上之白云观。此山为陕北著名的道教胜地与旅游名山。</p> <p class="ql-block">🏮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日(真武祖师诞生日)、四月八日(真武祖师修炼得道之日)、九月九日(真武祖师飞天成仙之日)道观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宗教活动,特别是四月八传统庙会期间,每天有上万辆车十多万人云集神山,赶庙会,看社戏,会亲友,朝山揽胜,交流物资。庙会规模之大,辐射之广,聚众之多,在全国屈指可数。</p> <p class="ql-block">🏮<b>编后语一一</b>历史的辉煌,留下了灿烂的地域文化,漫步在古村古镇街上,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老店铺、老字号、老房子上印有明清风格的砖雕、木雕、石刻,到处是国粹,遍地见艺术,一切都那么悠远、深沉、厚重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