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奇发现一一桃花源在辰溪田湾 ”

阳光男人

<p class="ql-block">  辰溪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栖息繁衍。</p><p class="ql-block"> 近日,再次拜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瞿明群兄一起探讨文章中很多相似及巧合之处,里面的内容与田湾息息相关、丝丝相连。为了还原故事场景,我们通过查阅资料、现场走访、实地考察的方式,从文化考证、地域特征、人文景观中慢慢剖析,千丝万缕牵扯其中,惊奇的发现桃花源就在我们辰溪--田湾。</p><p class="ql-block"> 一、从文化角度考证 </p><p class="ql-block"> (一)、首先了解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陶渊明(376—427)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其曾祖父陶侃,虽然位重兵强,但并没有使其家族进入仕阶层,他去世后,家族的地位、声望有减无增。到了陶渊明一代,陶家只能算是寒微门第,陶渊明的父亲去世较早,青年的生活都较为清贫。后来他作《自祭文》回顾自己一生时,说自生下来便与贫穷为伍,不仅需要自理家事,还需要亲自耕种,算是亦耕亦读的寒儒。初涉官场时,“不堪吏职”,只得“少日自解归”,受不了官场的种种束缚和折磨。太元十九年(394),陶渊明的原配妻子去世,两年后陶渊明继娶夫人翟氏,婚后的陶渊明与夫人翟氏过上了“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的生活。渐入中年的陶渊明嗜酒,沉浸在躬耕闲饮的生活中。他心中的桃花源:是一个“风景如画,宾至如归”,“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景象。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睦、自由平等的生活描绘,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心中的理想联系起来,表达了对美好生活愿望和快乐幸福生活追求。</p><p class="ql-block"> (二)当时文化政治背景。文章的开头提到:“晋太元中”。晋太元中即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发生的大事:“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战。秦王苻坚(氐族所建前秦国的皇帝)颁布诏令大举入侵东晋。晋武帝下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共领八万将士抵挡前秦军”。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在寻找“桃花源”,希望能一睹“桃花源”的风采。以至于很多地方迁强附会,争认桃花源,千百年来也成为人们的心灵家园,存在于人们的梦想中。</p><p class="ql-block">(三)“武陵人”名字的由来。发现桃花源的是乘舟捕鱼为业的武陵人。先秦至南北朝,战国属楚黔中地,秦属黔中郡地。在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置辰陵县,辰陵县域颇广,除辰溪外,今怀化、麻阳部分地区及凤凰、花垣、贵州铜仁、镇远等县皆其辖地,替属义陵郡;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义陵郡为武陵郡,相应的区域就是今天的大湘西地区。多种史料记载,东汉(公元25-220年)时,相单程起义,东汉朝庭先后派遣威武将军刘尚、谒者李嵩、伏波将军马援三征武陵,这时主战场就在沅陵、泸溪、辰溪的沅江两岸,辰溪有刘尚城和刘尚将军题词。至上个世纪60-70年代,大湘西即武陵源,这样称呼一直延续至今,几经变迁,以武陵为名的区域相应缩小。</p> <p class="ql-block">  (四)“捕渔为业”的确存在。时局纷乱,风雨如晦,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加上沿河一带村民没有土地,无法耕种。俗话说:“在山靠山,在水靠水”。逐渐形成了以捕鱼为生的渔民,现在常德以上的沅陵、泸溪、辰溪还保留渔业村,人数还不少,辰溪船溪小溪河渔业村、安坪镇曾家坪渔业村、仙人湾瑶族乡渔业村、黄溪口野渔村,均是居住打鱼为生的渔民。听老渔民眉飞凤舞讲起,他们下常德、上贵州清水江捕鱼的趣事,下河捕鱼一去就是一、二个月,吃住在船上,以船为家。听仙人湾渔业村杨氏兄弟谈起,值得一提的是,渔民还有口口相传的“渔民话”,读音不同,表达意思很明确,我们常称“暗语”,这个也没有深入去考究了。</p><p class="ql-block"> 21世纪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都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规范管理河道,保持生态平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政府的帮助下渔民第二次创业,捕鱼这份职业慢慢也从历史舞台上退去,留下的只有回忆。</p><p class="ql-block"> 二、从地域特征考证</p><p class="ql-block"> (一)地域特征。一是武陵源这个名字,源于它的地理位置,因为它刚好处在湖南、贵州交界的武陵山脉北段,辰溪又地处雪峰山与武陵山之间,也属大武陵地区。东汉时认定的武陵就是今天的沅陵、辰溪、泸溪的沅江两岸是无疑的,辰溪县的田湾正好处在这一区域的中心地带。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京昆驿道始建,在船溪设立驿站过田湾,经山塘驿,上贵州、云南。从此,京官南巡、大员北上,南来北往的商人、贾仕都要经过这里,渐渐地武陵源被世人所知。二是桃花源是武陵人捕鱼为业发现的,肯定就在武陵地区,武陵地区是一个广泛的古地域概念,只有沅江流域自古以来被认为是武陵地区,自秦代设郡县以来,田湾属沅陵县辖区,恰恰在武陵源区中心地带,新中国成立后原属沅陵县,1953年划入辰溪县,</p><p class="ql-block"> (二)地理特征。</p><p class="ql-block"> 1、地形上。“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文中的“溪”就是指辰溪孝坪镇罗依溪。虽然古今水文稍有差异,但从水文特征来看,其发源于田湾的干溪,汇入流经板桥的罗依溪注入沅江。与武陵捕鱼人发现“桃花源”的水文特征完全一致。如果是顺水而下,我们这里称顺水行船,即“顺溪行”。“缘”指逆溪而上,全程距离有8公里左右,逆溪划舟时间应该需要三至四个时辰,都忘记路程的远近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到罗依溪村,村民津津乐道讲起罗依溪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二个版本传说非常动人:一是“古代一位打鱼人将衣服挂在大树上做标记,因河水暴涨冲毁倒大树,衣服落在溪里被大水冲走,罗依是由“落衣”音变而来的”;二是“以前一位捕鱼人的衣服湿了,在岸边休息的时候,把衣服挂在大树上晾晒”,罗依叫“晾衣”,也叫“晾衣溪”。这些传说是什么年代已无从考证。</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代前,田湾干溪流过洞口,在孝坪一方的罗依溪到沅江这段水道能行小渔船,且鱼较多,鱼肉鲜嫩肥美。孝坪洞口外面,地势开阔,溪道平坦,水流平稳,洞口边可停靠小渔船。八十年代后,由于田湾、孝坪镇一带地下是产煤区,大量深度开采,地下形成采空区,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现在的干溪就是沿孝坪镇这一溪段全部干涸,只有在雨季才能见到水流。</p><p class="ql-block"> 沅水河段沅陵县城至辰溪这一带河流相对平缓,沅江其它河段多水流湍急,个人划舟难度很大。从孝坪行船至常德有200多公里水道,顺水行舟要20天左右,等捕鱼人到达临沅(郡治在临沅就是现在的常德)。“诣太守”,应是五月初了,是否当时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留下的千古遗憾的地名?我们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在“晋太元中”,记载武陵郡总户数在“户一万四千”,按照户平均5口人计算,总人口在7万人左右,可见当时人烟稀少。在古代,人力资源既是政治资本又是经济资源。桃花源里如此热闹,肯定人丁兴旺,太守自然非常重视,派人从常德逆水上行至板桥罗依溪,至少要一个月,也是六月底了。这时正是梅雨时节,罗依溪、干溪积雨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河床狭小,一逢下雨,溪水暴涨,“处处志之”的标志,在雨季也早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了。</p><p class="ql-block"> 从沅陵至辰溪板桥罗依溪的100多公里水道,其间有上100条小溪汇入沅江,有几个地方的小溪称作罗依溪,要从这上百条小溪再上溯七八公里找到“桃花源”,无异于大海捞针。所以,后来没有人能找到“桃花源”也是常理之中。</p> <p class="ql-block">  2、地势上。“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孝坪洞口外面是厂区,老一辈人都知道,以前叫“桃花坪”,面积400余亩。1890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孝坪洞口外的桃花坪建“湖北枪炮厂”。1939年,民国时期“汉阳军工厂”在抗战期间从湖北迁往这里,称为“军政部兵工署第十一兵工厂”。工人们利用孝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溶洞众多的特点,在此生产子弹和炮弹。1949年9月,解放军接管改称辰溪兵工厂。1951年,孝坪重建兵工厂,支援抗美援朝,60%的枪支弹药是由该厂提供,在当时朝鲜战争上功不可没。1958年,辰溪兵工厂部分迁至湖南湘潭,1962三线建设上马前夕迁回,称国营沅江机械厂。1988年,国营沅江机械厂更名为白云家用电器总厂,曾生产“白云牌”电冰箱等民用产品,当时闻名全国。2002年,各种原因公司实施分立破产,民用产品全部停止生产,2003年改制为湖南省云箭集团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由于建厂选址在洞口外面的桃花坪,现只有新厂区,不见桃花林。</p><p class="ql-block"> “数百步”指地势的很宽阔,称桃花林也讲得过去。捕鱼人是在桃花落英缤纷时节找到“桃花源”的,时间上,当时应是清明节后,梅雨季节来临之前,小溪水流充足,适合个人划舟捕鱼。花草开花发芽时节,一片生机盎然,美丽极了。</p><p class="ql-block"> 3、地利上。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干溪尽头是孝坪的洞口,是溪水的发源地,洞口上方是田湾,后面就是大山。说明去 “桃花源”要经过一个入口窄、洞内宽阔、出口宽敞、有一定长度的山洞。从孝坪洞口进入,洞口只能容纳一人,溪中怪石嶙峋,乱石交叠,人是很难直接走过去的,必须从乱石中钻进。全洞长795.6米,山洞基本上是直的,从孝坪洞口一侧看田湾方向,仿佛若有光也是对的;田湾一侧洞口高达50多米,宽30多米,洞门非常高大,出洞后感觉豁然开朗,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该洞是田湾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孝坪与田湾连接的山洞地形特征,和进入“桃花源”山洞的地形特征完全一致。</p><p class="ql-block"> 抗战初期,国民党第十一兵工厂迁入孝坪,当时这个洞非常神秘,无人敢通行,为了运输方便,连通田湾的湘黔公路,当时国民政府决定拓宽孝坪一侧的洞口,修通孝坪至田湾的公路,保证抗战弹药的运输。所以现在位于孝坪一侧的洞口能通行车辆,但对比田湾一侧洞口“豁然开朗”,仍然小得多。</p><p class="ql-block">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能称为“绝境”的地方是交通闭塞,外面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基本上与世隔绝。田湾地处盆地、四面环山,且山势较高,隐藏在大山之中,在武陵地区能形成这样一个地势是很少见,田湾在当时可以说称得上是“绝境。</p><p class="ql-block"> 这里自古属沅陵县管辖,离沅陵县城65公里,离辰溪县城12公里。由于特殊地理位置,这里沅陵看不到,辰溪管不着,自然成了远离战乱,是没有兵役、赋税的天堂,由于受交通、信息的限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正常的。</p> <p class="ql-block">  4、地况上。“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从洞口出来,呈现在你眼前的田湾,是一片平坦宽阔地,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数百亩的良田,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这场景完全符合文章中的描述。实际上田湾坪地有三千多亩良田,有源源不断从选场等高山地带流入的泉水的自流灌溉,这里旱、涝保收,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好地方,就算有上千人在此居住,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p> <p class="ql-block">  三、从人文景观考证</p><p class="ql-block"> (一)生活习惯</p><p class="ql-block"> 田湾主要居住瓦乡族人,这里一带的人热情好客、豪爽大方,至今仍保持这一优良传统。如家里来客,主人杀鸡斩羊,拿出自己酿造的米酒和佳肴来招待客人。文章中提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生活习俗上是相同的。如果你现在有幸走进瓦乡族人的家里,肯定能享受贵宾待遇,不亚于进了一次桃花源。</p><p class="ql-block"> 瓦乡族人平时休闲的时候,也会邀上三、五人一起“打平伙”聚餐。自带菜肴,聚集在一起吃饭喝酒,摆“龙门阵”,谈家常。主要是巩固友谊,增进了解;二是解开疙瘩,调解纠纷,借打平伙凑在一起,评论是非,化解矛盾;三是共商大事、同舟共济,有什么要办的事情,或是遇到了困难,借此出出主意。</p><p class="ql-block"> (二)衣着打扮</p><p class="ql-block">虽从“晋太元中”至今历经1600多年的时代变迁,现在的田湾镇的边远山村和板桥、船溪乡一带仍有大量的瓦乡族居民,他们内部交流仍然“讲乡”,且有少数人仍穿古老的瓦乡族服饰。</p><p class="ql-block"> 秦朝服饰尚黑,大多沿用战国习惯,从结构来看,秦朝主要是长衣,上衣下裤的穿着很少见。晋朝服饰主要宽袍大袖,冠小而衣裳博大,风流相仿,舆台成俗。东晋葛洪著《抱朴子•讥惑篇》载:“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袖衭裁制,日月改易,无复一定,乍长乍短,一广一狭,怱高怱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p><p class="ql-block"> “桃花源”人避秦时乱而来武陵,“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与外界隔绝六、七百年。从历史考证,瓦乡人来源于西北地区,现在的甘肃,当时属于秦国家的版图内。在晋代南方的民族融合并不明显,加上居住在某一地域单个民族,其他民族是难以融合的,“桃花源”人仍然保持当时秦朝的服饰,自然“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可以理解的。</p><p class="ql-block"> 直到解放前,田湾一带的少数民族居民仍是以瓦乡族为主。从“桃花源”人的族群特征来看,瓦乡族人就是“桃花源”人的特殊族群。</p><p class="ql-block"> (三)瓦乡语言</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孝坪田湾一带的原居民是瓦乡族人。据相关资料记载,唐代以前,湘西人烟稀少,虎豹成群。相关专家调查,瓦乡族是春秋时期从陕、甘迁入湘西的一个民族,他们自称“果雄翁”,对内交流讲瓦乡话,自称“讲乡”;对外交流讲汉话,称“讲客”。《辰溪县志》记载:“五方之风土不齐,言语亦异。同一楚语,而郡之音异于邑,邑之音异于乡。辰溪相隔不远,其乡谈谜语,语曲聱牙,令人不可晓,泸人亦有能言之者。兹不聱载。泸音浊而促,不审字义,不辨平仄,或因古语或本土音,转而之为谬,失其本意,其所从来久矣”。这是一个神秘的民族,在湘西多个少数民族中,是唯一不会巫、蛊术而至今保留独特语言体系的民族。可以认定这个民族不是湘西的原居民,正好吻合“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说。现在仍有大量的瓦乡族人居住在田湾附近的板桥乡、船溪乡,保留独特的民族风情。</p><p class="ql-block"> 因此,从以上综合要素来看,辰溪县田湾就是指当时的桃花源无疑。</p><p class="ql-block"> 间隔“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意思是:不必跟外面的人说,这种生活不想被外人打扰。加上南阳刘子骥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种种原因,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也就成了千古之谜。(文章仅供读者参考)</p> <p class="ql-block">题后记:刘子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祖籍武功,晋太元年间随父迁南阳郡安众县(今河南省邓州市东北一带)。当时有一定的声名,是陶渊明的一个远房亲戚。两人志趣相投,经常结伴游山玩水。对于陶渊明而言,仕与隐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生活矛盾。写自己的感受:诗人远足归来,向人谈起这番游历,就像亲身去了一次世外桃源。其中虽不言景,而景自在其中。同时,也可体会到诗人对桃源生活的向往。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写的《即事》的最后一句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内容,运用了“世外桃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p><p class="ql-block">田湾镇稻花鱼养殖历史悠久,素有稻花鱼之乡的美誉,田湾镇中有占地面积800余亩稻花鱼公园,以“稻花飘香,鱼乐之欢”为主题,以田园为载体,以农耕文化为核心,打造以“鱼”为媒,形成了辰溪县“魅力辰溪印象田湾”独具特色的稻花鱼文化节。</p><p class="ql-block">沅辰高速公路从田湾经过,孝坪田湾出入口在田湾村,预计年底可以通车。便利的交通,带来了发展和机遇,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p><p class="ql-block">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一起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我们都是朝着这个美好愿望,在前行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