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如火的夏日,如火的心情。2016年8月9日,我们阔别50载的矿中老同学相聚在平庄公园。<br> 紧握的双手,晶莹的泪花,“老同学,还认识我吗?”、“老同学,你一切都好吗?”……问候中流露着久别重逢的喜悦和内心深处的思念。<br> 如梭的岁月,改变的是当年青葱的容貌,沉淀的却是终生难忘的友谊。</font></h3> <h3> 当年平庄矿中长征队的“原始股”:</h3><h3> 前左:刘闯、薛文义、任跃新、郑澄海、安智生。</h3><h3> 后左:朱玉田、宁勤、蔡景清、谭明东、卞树春、张宗安、刘文轩。</h3> <h3><font color="#010101"> 容貌虽变但精神矍铄:朱玉田、宁勤、蔡景清、卞树春、谭明东、刘文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刘闯、郑澄海、薛文义、安智生、张宗安、任跃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高三班的郑澄海和薛文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高二班的张宗安、安智生、任跃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卞树春、任跃新、蔡景清、谭明东、刘闯、刘文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蔡景清和薛文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安智生和刘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卞树春和郑澄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宁勤、谭明东和刘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宁勤、任跃新和郑澄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薛文义和安智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刘文轩、薛文义和卞树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宁勤、刘文轩、卞树春、谭明东和朱玉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蔡景清和卞树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前左:安智生、蔡景清、薛文义、郑澄海、张宗安。<br> 后左:刘文轩、宁勤、谭明东、刘闯、任跃新、朱玉田、卞树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看着眼前这些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就情不自禁的想起了天真烂漫的校园生活,也把思绪带到了50年前风雨兼程的长征历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今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我们平庄矿中红卫长征队在那动荡的岁月步行到延安50周年。<br> 纪念红军长征,是要让历史告诉未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今天。<br> 回忆当年的蹉跎岁月,也是在谴责“文革”运动改变我们命运的同时,不要忘记曾有的经历与友谊,以平和向上的心态拥抱美好的夕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66年春夏之交,一场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席卷了中华大地,学校开始停课闹革命,“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打破了往日的宁静,批判所谓“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大字报不时的夹杂着对老师的人身攻击铺天盖地充斥校园。</font></h3><h3><h3><font color="#010101"> 各地的师生纷纷奔赴北京取经“造反”,北京的师生则走向各地传播“火种”,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乘车不买票、吃饭不掏钱、住宿不花钱的“大串联”,国家动荡的灾难从此开始。</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而第一帮步行到北京的大连海运学院“红卫长征队”的消息见诸于报端后,步行串联顷刻风靡各地,很快形成全国性的浪潮。</span></h3></h3> <h3><font color="#010101"> 正是在这个背景中,我们在学校和矿务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平庄矿中第一支红卫兵长征队。当初的成员有14人:<br> 高三的薛文义(队长)、郑澄海,高二的安智生、任跃新、张宗安、刘孝章,高一的刘福顺(刘闯)、高振福,初三的蔡景清,初一的谭明东、卞树春、刘文轩、朱雨田、宁勤。<br> 1966年11月5日,在简单而隆重的欢送仪式中,校党委书记郭振清为我们授旗:“内蒙平庄矿中红卫长征队”,矿务局党委书记亲曹万高讲话,勉励大家经风雨见世面,培养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做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胸怀“红宝书”,满怀“豪情”地从学校的东门出发,踏上了奔赴北京和延安的征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珍贵的“历史文物”:蔡景清记录的路线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从平庄出发,经五家、小城子、三座店、热水,11月9日来到风景秀丽的“九号山区”(七老图山),翻越荆棘丛生的山峰,欣赏着未曾领略的风光,兴致勃勃的向北京方向挺进。<br> 11日到达河北省的双峰寺,12日住承德,15日抵古北口,16日到了密云,17日住在怀柔,听说毛主席要接见红卫兵的消息,大家异常兴奋,不顾疲劳,星夜兼程,期盼能赶上毛主席的检阅。有的队员腿肿了,有的脚上打起了血泡,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搀扶,坚持前进。途中遇到军车,解放军同志看我们是内蒙古的长征小将,热情的让我们上车,大家婉言谢绝,高唱毛主席“下定决心”的语录歌曲,终于在18日到达了北京东直门外的左家庄红卫兵接待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当时全国各地串联的学生云集北京,很多解放军同志参与了接待工作。在左家庄接待站,我们是唯一一支来自内蒙古的红卫兵长征队,格外引人注目。我们向来自天南地北的师生们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也添油加醋的描述咱们草原的风光,还时不时地用夹生的“蒙语”装腔作势,带来一片笑语和掌声,大家友好相处,都很开心。军代表安万通排长负责我们的休整与培训,他像大哥哥一样照顾我们,严格认真的组织队列训练,热情耐心的讲解受阅的注意事项,细致周到的关心我们的起居,结下了难以割舍的友谊。<br> 枯燥乏味的培训和清水煮白菜的艰苦生活伴随着焦急漫长的等待……<br> 11月24日晚,我们终于接到通知,星夜赶赴东长安街待命, 队长薛文义还被荣幸的安排到观礼台。当25日清晨的阳光出现在天际,我们看到天安门广场人群如海,红旗如林,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热烈而有序的等待幸福时刻的到来。在雄壮的《东方红》和《大海航行靠舵手》的乐曲声中,队伍开始前进。军代表指挥我们高呼“*****”的口号,手挽着手保持队形,于9时37分至42分,激情满怀、热血沸腾地紧靠金水桥边通过天安门广场。激动的泪水模糊了双眼,隐约看到天安门城楼中央的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同志向我们挥手致意,在不舍与无奈中度过了短暂而又终生难忘的幸福时刻。<br> 在那狂热的年代,我们把“受阅”视为“隆恩”,进而成为“关心国家大事”的推进剂。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不仅给国家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也摧残了我们的青春,改变了的人生轨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京期间,赵凤鸣老师和高二的陶连侃、卢绍文,高一的胡景义、翟秀明加入了我们的队伍,长征队员由14人变成了19人。 <br> 12月5日,我们怀着毛主席接见后的喜悦,离开北京继续前进。这是在左家庄接待站出发前的合影。<br> 前左:宁勤、谭明东、朱玉田、卞树春、刘文轩、安万通(军代表),中左:刘孝章、刘闯、陶连侃、翟秀明、蔡景清、安智生、任跃新、郑澄海,后左:胡景义、薛文义、卢绍文共16名长征队员(缺:赵凤鸣 张宗安 高振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是第一次来北京,多亏宋国安(郑澄海的姐夫)为大家拍下了珍贵的照片。<br> 天安门广场留个影:(前左)朱玉田、刘孝章、郑澄海、薛文义,(后左)陶连侃、赵凤鸣、张宗安、卢绍文、安智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后排左起:卢绍文、陶连侃、张宗安、赵凤鸣、安智生。<br> 前排左起:朱玉田、刘孝章、郑澄海、薛文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后左:卢绍文、陶连侃、赵凤鸣、张宗安、安智生。<br> 前左:朱玉田、刘孝章、郑澄海、薛文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后左:卢绍文、陶连侃、张宗安,前左:刘孝章、安智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后左:卢绍文、陶连侃、张宗安,前左:刘孝章、安智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郑澄海、薛文义、赵凤鸣、朱玉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后左:赵凤鸣、宋国安、郑澄海,<br> 前左:薛文义、朱玉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后左:安智生、陶连侃、赵凤鸣、张宗安、卢绍文,前左:朱玉田、刘孝章、郑澄海、薛文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刘孝章:“天安门前留个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2月5日,我们从北京出发,路经爆发“七七事变”的卢沟桥。<br> 这座工程宏伟、艺术精巧、久负盛名的古代石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被称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桥”。它始建于1189年,完成于1192年。是十一孔联拱桥,横跨永定河,总长266.5米,桥面宽7.5米,北侧有望柱140根,南侧有141根,每根望柱上刻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在桥的东西两头各立御碑一通,东头为乾隆帝御书“卢沟晓月”,西头则是康熙帝于1698年为记述重建卢沟桥而立的御制碑。<br> 说起桥上的石狮子,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因为每根望柱上有一只大狮子,共288只,可大狮子身上还有或现或隐、神出鬼没的小狮子,1962年有关部门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狮子485个;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今后是否还会发现,无人敢画句号。<br> 卢沟桥名扬天下,更因为在1937年7月7日夜间,日本军队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而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拒,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以此为标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次日,我们到了长辛店,参观了“二七纪念馆”。<br> 1923年2月7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京汉铁路工人为争取成立总工会和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北起长辛店,南到汉口,使长达两千多里的京汉铁路瘫痪,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高潮。施洋、林祥谦等52位烈士在这次罢工中英勇牺牲,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2月12日,我们来到了有着历史典故的河北省易县。<br> 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出发前,在易水边吟唱悲壮的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了视死如归的决心。<br> 狼牙山位于易县西南。原名郎山,因山峰耸立参差迭起,酷似狼牙而得此名,是古易州十景和古城保定八景之一“狼牙竞秀”。 <br> 1941年9月,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时期,日军三千多人在狼牙山企图与我军进行决战。我八路军某部七连奉命掩护主力部队带领群众转移,经数次鏖战完成任务后,大部撤离,留六班扼守狼牙山做掩护。班长马宝玉带领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凭据险要地形英勇阻敌,完成掩护任务后,为避免敌人发现部队撤离的路线,毅然决然地选择与大部队不同的路线,奔向顶峰周旋杀敌,最后弹尽粮绝,面对惊愕万分的鬼子,高呼“打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英勇跳崖。聂荣臻元帅亲笔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br> 13日上午,我们在北娄山村拜见了老红军、狼牙山五壮士的连长刘××(在战斗中致盲,当地人称呼他刘瞎子,为陪伴五壮士而在这里落户),听老英雄介绍了当年的战斗情景。下午攀登狼牙山,经过“棋盘陀”、“阎王鼻子”、“小鬼脸”,于14时35分到达顶峰,瞻仰了《狼牙山烈士碑文》和聂荣臻、杨成武、郑维山、朱良才等人的题词,向“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敬献了红袖标,以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无比崇敬之情。<br> 硝烟散去的狼牙山风光旖旎,站立山顶极目远望,只见群峰连绵,雄姿奇伟,苍翠峭拔,云遮雾绕。脑海里浮动着五壮士抗敌跳崖的悲壮画面,“亲爱的党、亲爱的人民,永别了!”的口号在群山间回荡。狼牙山,山连山,也连着我们的心。历史不能忘记,英灵永驻心中。<br> 15时35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下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蔡景清当年在狼牙山“棋盘陀”采集的柏树枝珍藏至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2月17日,抵达河北省唐县稻园。翌日,瞻仰了白求恩烈士墓旧址(棺椁已迁至华北烈士陵园):门柱上方用弧形钢筋架起舒同书写的“白求恩之墓”,门柱两旁所鎸挽联:“精神长留国际,功德永垂中华”,二门柱上是两副对联:“功勋永垂不朽,荣誉百世流芳”、“医伤员确是医国手,救人民恪存救世心”。<br> 迎门的卧碑上刻着白求恩的传略,后面的假山上巍然屹立着白求恩石像。石像后的水泥墓东面有中共中央的题词:“白求恩同志的这种国际主义精神,值得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的学习,值得中华全国人民的尊敬。”南面有聂荣臻的题词:“大众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北面有吕正操的题词:“人类解放战线上最勇敢的战士。”西面有舒同的题词:“永远不灭的光辉。”整个陵墓庄严肃穆、雄伟壮观。<br> 参观后,我们齐声背诵毛主席的著作《纪念白求恩》,缅怀这位伟大的国际友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在长征途中,不进大城市,深入农村工厂部队,参加劳动、演出节目、访贫问苦、磨练意志,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受不可多得的历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当年散发的毛主席语录和图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2月26日,我们来到了当时闻名遐迩的大寨。<br>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东部,这个曾是“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小山村,自然条件十分恶劣。20世纪60年代,当地群众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带领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整山治水,建起了层层梯田和恰人工天河“红旗渠”,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1966年8月12日,毛泽东提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此大寨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br> 我们在大寨访问了党支部委员宋立英和梁变良,在“狼窝掌”上植树填土搬石,修建“红卫兵梯田”和“知青林”,不顾手上打泡出血,竭尽全力。在劳累中感受气壮山河的大寨精神,度过了两天难忘的时光。<br>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大寨和陈永贵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正如中央文件所说:“文革”前的确是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文革”中却被当做推行“左”倾路线的工具,被“四人帮”所利用。但大寨人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精神,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是应该肯定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2月30日,我们来到了山西省榆次市。榆次古称“魏榆”,从古至今都是商业集镇,有着众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元宵、灌肠、豆腐脑是非常有特色的三种风味小吃。<br> 我们在榆次度过了1967年的元旦。这里的“文革”运动闹得很凶。当地的“山西革命职工造反兵团”刚刚砸了晋中行署,还派人上门联络外地的红卫兵参加他们的组织,充当“探子”打听消息,大家对此十分厌恶、不知所措。此时,也在广播中得知中央下达了停止串联的指示,于是赵凤鸣老师主持大家讨论,最后决定即刻离开这是非之地乘车返回学校。蔡景清、谭明东、刘文轩、卞树春和任跃新同学坚持继续前往延安。<br> 1967年1月6日,大家依依惜别,互道珍重,兵分两路,各奔东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月7日,蔡景清一行到达刘胡兰烈士的故乡-----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参观了“刘胡兰烈士陵园”。馆舍坐北向南,馆前广场的汉白玉纪念碑上刻着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烈士墓前耸立着烈士石雕像。馆内还有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烈士被捕处、斥敌处、就义处等。刘胡兰是唯一的一位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题词的革命烈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岁月催人老,少年近古稀。当年在刘胡兰烈士陵园留影的谭明东、蔡景清、任跃新、卞树春和刘文轩,今天又按着原来的次序在平庄公园拍了对比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1967年1月16日,平庄矿中红卫长征队的部分队员,历经两个多月,行程三千多里,终于到达了朝思暮想的革命圣地-----延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蔡景清在延安参观学习的笔记摘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期间,蔡景清等一行5人参观了王家坪、延安革命烈士纪念塔、延安纪念馆、杨家岭,认真听取了讲解员介绍毛主席、党中央在延安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情况,受到了一次生动深刻的中国革命史教育。<br> 1967年1月23日7时30分,5名队友离开了延安,取道包头返回北京。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我们“内蒙平庄矿中红卫长征队”的队旗荣幸的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至此,这段在特殊年代的特殊经历,划上了完美的句号。<br> 虽然“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其派生的红卫兵运动也在动乱中推波助澜。但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们在长征中经受的磨练与收获,却在人生的旅途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50年弹指一挥间,还记得长征队友当年的模样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陶连侃:祝平庄矿中长征队友幸福、吉祥、安康!<br> 一晁50年过去了,今天大家聚会庆祝我们矿中长征50周年,没能参加很遗憾。看到任跃新在“恰群”发的现场直播视频和照片非常高兴,回想起当年徒步由平庄到北京、到狼牙山、到大寨、到刘胡兰的故乡而后过黄河到延安。一路走来,好辛苦啊!我们在榆次返回学校了,但有几位队友继续前行,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想起这些往事还是很激动,祝队友们快乐每一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许平:看老高二任跃新在“恰群”发的:1966年平庄矿中第一支红卫兵长征队去延安,今天聚会的合影照片,感慨万千。50年前的壮举,大浪淘尽,可歌可泣,为后人留下了壮丽的诗篇。今天,他们虽年近七旬,却精神抖擞,精、气、神不减当年。看到他们的合影照,回想校园生龙活虎的英俊少年,思绪不平,随笔赋一诗,以抒感怀:<br><br> 《七律》(奔延安)<br><br> 昂首挺胸大步行,<br> 激情豪迈去长征。<br> 路遥体乏难支撑,<br> 相互鼓励壮胆能。<br> 饥渴难耐脚不停,<br> 克服万苦奔延城。<br> 终得一日望宝塔,<br> 疲劳顿消血沸腾。<br><br> 谨以此拙诗,献给矿中长征的每位战士们,向你们致敬!<br><br> 2016.8.11日下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胡景义:我此时此刻分享着你们聚会的快乐,祝大家健康幸福。<br> 长征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不管干什么,都需要有一种精神。你坚持了,就胜利了,这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最后是快乐的。从北京出发是19人一起走,从到了房山县高振福、刘闯、翟秀明、宁勤和我又跟大家分开了,五个人走,后来宁勤有病,只好在河北正定把他送上了回家的路上,从此一行四人,一路艰辛,走到了延安,。记得快进入延安城时,好几辆汽车从我们身边而过,并要把我们捎到延安,都被我们谢绝了,是傻吗?不!是一种精神。尔后我三人又从延安走到了铜川,才坐上火车到了西安,从西安返回平庄。五十年过去了,往事历历在目,在长征途中,元旦的钟声曾使我们和原来所有老队员在山西榆次快乐相遇。一路的革命传统纪念地永远在心中铭记……狼牙山,冉庄地道战,华北烈士陵园,刘胡兰家乡,等等。长征精神永存,同学情谊总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潘顺:看了平庄矿中第一支长征队五十年相聚,真为大哥哥们高兴。也引起我的回忆,同样是五十年前,我们包头钢校的六名同学也组成长征队,途步长征,去革命圣地延安,一行六人背行李、打裹腿、带袖章、举红旗,顶着寒风向延安出发,步行过黃河,穿越毛乌素沙漠,看到沙漠中的成吉思汗陵墓,体验了沙漠边缘农牧民的艰苦生活。进入陕北后,行走在黄土高原的乡间小路,住在农民家的土窖洞里,吃着玉米面白面混合面馒头,沾着辣椒面和没有油水的青菜,尽管如此,当年的革命青年有一股旺盛的革命斗志,每天坚持走六十到一百华里,一路走下来,到达目的地延安,参观了宝塔山、杨家岭、王家坪、烈士陵园等革命纪念地。令人惊讶的是在延河边还邂逅了矿中初中的同班同学翟秀明等。长征返程改变了路线,乘汽车直奔山西,也参观了刘胡兰故居。长征在我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永远不会忘,只可惜同行的队友都失去了联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相见时难别亦难。50年来的首次聚会,在漫天似锦的晚霞和一片欢歌笑语中不情愿的接近尾声,重逢的激情在脑海里久久不能平静。阅尽人间春色,方思校园生活的美好;历经沧海沉浮,才知同学感情的纯真。矿中缘、同学情,时时牵挂,青山在、人未老,夕阳正红。<br> 再见了,我亲爱的同学!<br> 期盼着,下一次的相逢!</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