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forever

<p class="ql-block"> 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多方合作。在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各方当中,教师和家长是离学生最近的重要角色。因此,我们不仅要深耕学校教育圈,还要赋能家庭教育圈、拓展社会教育圈,把“独角戏”变成“大合唱”,从单一主体的教育模式变为众多主体协同合作的综合教育体系。</p><p class="ql-block"> 首先,学校要全身心关心和关爱学生,让学生“在校如在家”。学校是落实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网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每个环节,从入学到毕业,从大的教育周期到每个具体的教学活动,都需要全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不同的工作闭环。思想品德教育致力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创造一个有助于学生道德和心理发展的综合教育环境,不仅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还要增强他们的情感智慧和心理健康,实现以德育心、以心育人的目标。其中,班主任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关注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力量。然而,很多教师因感受到较大压力而不愿意当班主任。因此,要真正减轻教师的负担,使他们能够专注于教育学生、关爱学生,重新找回教育的初衷。</p><p class="ql-block"> 其次,家长要善于教育孩子,让孩子“在家如在校”。很多家长常常采用过于严格或打压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内心的关注相对较少。塑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就像一颗种子需要适合的土壤才能茁壮成长,孩子也需要适宜的家庭环境给予其心灵滋养,培养其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家长要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亲人、朋友和战友的角色,营造温馨、民主和平等的家庭氛围,有时甚至需要充当孩子的“情绪树洞”,带着接纳与理解耐心倾听,带着关爱与信任倾情陪伴,陪他们一起走过成长的道路。这样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在家庭中找到亲密感和归属感,从而更有力量面对生活中的挑战。</p><p class="ql-block"> 最后,社会的保护网同样需要织牢织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被看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持。《大学》中所言:“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我们在现代教育体系中,需要引入更多强调修身齐家的教育内容,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准则,有助于学生找到心灵的依托和归属感。同时,支持专业的医疗机构、社区心理服务平台、社工和志愿者等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让关心学生心理状态成为一项常态服务,全力守护他们的成长。</p>

心理健康

学生

教育

家长

孩子

需要

学校

关爱

心理

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