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二日午后过西桥打油</p><p class="ql-block">卧虹千载河晏清,宋风古韵今又兴;</p><p class="ql-block">赵氏炯炯伫西津,衣袂翩翩冠古今;</p><p class="ql-block">官道柳影云悠悠,五孔桥下波千倾;</p><p class="ql-block">可流一分昔时水,犹记筑桥张县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年前我在附近上班,古桥尚未修复,行人零落,桥上踱步常常只有午饭后的我和几个同事。五年后,我去了数百里之外的地方谋生,罕至于此,偶回这里已成网红,挤不过身的如织游人打卡。</p><p class="ql-block"> 北宋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黄岩知县张元仲(字孝友)的主持下“垒石为桥”,解决了西乡民众乃至邻县仙居、永嘉、乐清、丽水等地向北方、东部的交通问题。公元1196年西桥因潮汐和山洪的作用倒塌,乡绅赵伯澐聚首重修成五拱石桥,始称五洞桥。而今人所见的五洞桥则又是五百多年之后的公元1726年明因讲寺的僧人世月主持重修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西桥东侧伫立的铜像就是当年修过桥的赵伯澐,系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作过江苏某县的县丞,修桥时已赋闲归乡。时光的飞轮转至2016年,屿头乡一居民因挖地基发掘的赵伯澐墓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精美丝绸服饰,被誉为“宋服之冠”。</p><p class="ql-block"> 是日,午饭后路过五洞桥,见景不知如何触感而发。见短识陋的有点不明白,时下都宣传此桥为赵氏所造,第一个组织造桥的张孝友却鲜有人知?赵氏虽是簪缨世家,毕竟还是卸任还乡为普通乡绅了,而且一个退休县丞这样低级别官员穿着高于当时职务配置的官服伫于官河之侧,实不知何创意?</p><p class="ql-block"> 我也猜不透为什么铸像纪念的不是第一个造桥的张元仲,而让每一个过桥观景的人都认知了赵伯澐和他的精美宋服。因而感叹满江的河水里,还有没有流淌着北宋时期的水分子,是张县令首次造桥的那个时代的,见证着张县令造桥时的忙碌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其实不管怎样,赵氏也好,张县令也好,造桥铺路都是不世的功德,值得后人传颂。</p><p class="ql-block"> 现实上也不必如此纠结,每每夜深风静的千年间,只要一轮明月的映照,五洞桥下的江水都绵绵而澄澈如故,管它宋时的水还是明朝的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