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这是发生在西汉时期的公元前33年的历史事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看过昭君出塞的连环画,也知道她和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随着年龄与接受教育的增加,才知道昭君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女人了,而是成了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了。对这样一个历经两千多年而不杇的人物,我内心充满了景仰!真的很向往能到她的墓前实地看看。</p><p class="ql-block"> 然而,到退休,我都还没有去过昭君墓,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墓地具体位置在哪里。这留在心中的夙愿直至2019年烟花如织的暮春三月,我才如愿以偿。</p> <p class="ql-block"> 这年的3月15日中午,我从厦门飞往呼和浩特市,下午6时到达,入住在昭君大酒店,这门口就塑有亭亭玉立的昭君像。</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得知:萦绕在心中已久的昭君墓就座落在这市南郊12公里的地方,有公交车前往。于是,在16日下午,我特地抽空乘车前去一睹其风采。</p> <p class="ql-block"> 走下公交车,蒼蒼茫茫的灰色天穹下,映入眼帘的是两座硕大无比的“土堆”。难道这“土堆”就是昭君墓地?</p><p class="ql-block"> 走近才知道,原来这“土堆”是座建筑,统称为“昭君博物院”。右侧是昭君出塞陈列馆,左侧是匈奴历史博物馆,中间连接两座的建筑物是昭君博物馆。进出昭君墓的大门就设在这中间一楼。</p><p class="ql-block"> 啊!这建筑设计也够新颖特别!也许是近年来所建的吧?我到这里,只是来寻找那原汁原味的昭君墓地,对这些可忽略不计,直接就踏进了大门。</p> <p class="ql-block"> 大门设在正南,而墓地还在正北,中间是一条宽阔的神道,工作人员告诉我,这神道正前方土堆上有个亭子的就是昭君墓。从大门至墓体前依次建有“董必武题词碑”、“昭君石雕像”、“青冢牌坊”、“神道及石像生”、“和亲铜像”及“墓表”。</p> <p class="ql-block"> 这是“董必武题词碑”。碑上刻的是他在1963年秋来到这南郊桃花人民公社拜谒昭君墓之后所题写的一首诗《谒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p> <p class="ql-block"> 题词碑的左侧是“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右侧是昭君出塞5D影院。</p> <p class="ql-block"> 这是神道和两侧的石像生。</p> <p class="ql-block"> 这是昭君石雕像。</p> <p class="ql-block"> 石雕像的左侧是单于大帐。</p> <p class="ql-block"> 右侧是仿建的昭君故里。</p> <p class="ql-block"> 这是青冢牌坊。</p> <p class="ql-block"> 这是和亲铜像,匈奴单于呼韩邪与王昭君并驾齐驱。铜像背后注明是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的1987年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立在神道左侧的仿汉代墓表,左右各一个。</p> <p class="ql-block"> 走过墓表,拾级而上,就来到土堆前的墓碑亭,用汉文和蒙文各立一块墓碑,所以双亭并立。</p><p class="ql-block"> 墓碑正面刻着“王昭君之墓”,背面刻有“昭君出塞和亲事略”。此碑由呼和浩特市政府于1997年7月所立。</p><p class="ql-block"> 昭君此墓,由古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呈“倒扣斗形”,高达33米,占地20余亩。</p><p class="ql-block"> 据说,由于光线的作用,其墓体形状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枞”,即:早晨看上去像山峰,中午像座大钟,晚上像硕大的磨菇。传说,每年深秋,塞外大地草色已枯,惟独昭君墓地草色青青,所以它被称之为“青冢”。</p> <p class="ql-block"> 继续拾级而上,登上墓顶。地面平坦,四周立有栏杆,中有一亭。亭中立有一碑,其正面雕刻着“王嫱昭君像”,貌美端庄,雍容华贵。背面刻有“大德”两字。它让我又记起了“厚德载物”的古训。</p> <p class="ql-block"> 站在墓顶,向正南方向眺望,可以将昭君墓园的全貌看得清清楚楚。山脚下墓碑亭顶、两侧的墓表、和亲铜像、青冢牌坊、昭君石塑像以及大门口及神道两侧的建筑,全都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伫立墓顶亭中,环顾四周,再极目远眺,与天相接处的阴山山脉逶迤峥嵘,巍巍青山下的土默特平原一改两千多年前荒芜荒凉景象,道路交通阡陌纵横,高楼大厦平地崛起。我想,如果昭君此时能复活过来,见此情景,回首往昔,是否会如李叔同先生一样“悲欣交集”?</p><p class="ql-block"> 王昭君,名嫱,原为汉宫宫女,后世称为昭君,又称为明妃,出生于公元前52年。</p><p class="ql-block"> 当时,匈奴单于呼韩邪三次进长安入朝廷,向汉元帝请求和亲,自请为婿。胡主求婚从北至,汉皇施美定邦交。</p><p class="ql-block"> 但塞外毕竟是蛮荒之地,气候恶劣,很多人都不愿意到塞外和亲。此时,唯有昭君站了出来,自愿前往。我猜想,其原因,也许是因为她很清楚,无权无势无关系的她在宫中只能是默默无闻,最后老死,还不如出塞,至少会比囚在深宫自由一些。</p><p class="ql-block"> 对昭君出塞,历代朝廷及史书工笔对她从不吝啬溢美之词,致使我们太多人只看到昭君出塞给历史留下的深远影响,都少有人去考虑她的个人感受。居庙堂之高的董老题诗亦可归入此类。</p> <p class="ql-block"> 但是,处江湖之远的民间草根以及高雅一点的词客骚人,对昭君出塞又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他们大都表达出对弱者的同情,而不是以冠冕堂皇的名义助纣为虐。</p><p class="ql-block"> 唐朝杜甫诗中感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p><p class="ql-block"> 宋代王安石诗云:“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p><p class="ql-block"> 他在诗中还用“长门闭阿娇”的历史事实劝慰昭君:“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p><p class="ql-block"> 好一句“人生失意无南北”!道出了多少失意人心中的愤懑与无奈!</p><p class="ql-block"> 其实,要对一个历史人物作出评价,首先要将其当作一个“人”来看待,站在“人”的角度去阐述,既不可任意拔高,也不可恶意贬低,更不可从政治或大局的角度去臆测!</p><p class="ql-block"> 试想想,昭君出塞之时,还是一个19岁的正值豆蔻年华的小女子,而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经50多岁了。说他们是男才女貌天作之合,那肯定是假话。但出塞后,他给了昭君相应的尊重,匈奴民众也欢迎她的到来,这些曾给她带来一定的慰藉,然而却无法稀释昭君离乡之苦、思亲之痛和处在陌生环境里的孤独。</p><p class="ql-block"> 只是,天不假年,老单于在三年后病逝。按匈奴习俗,昭君要转嫁给老单于的继子这个新单于。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的昭君很难从命,上书汉廷想要回家,可得到的回答只有三个字“从胡俗”。昭君只得转嫁老单于的继子,他和昭君年龄差不多,两人育有二女。可数年后,新单于又意外死亡。继承王位的是他的弟弟,结果,又按胡俗,连昭君也一起被继承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不知道二千多年前的昭君在此情此景下的心境,但设身处地,她作为一个宫女,从小接受“从一而终”的儒家教诲,怎能忍受这种不伦不类的匈奴习俗?怎能忍受再三被人继承的屈辱命运的作弄?最终于公元前19年郁郁而去,离开了这个人世,享年只有33岁。</p><p class="ql-block"> 也许,古语说得对:自古红颜多薄命!中国四大美女的人生都凄惨坎坷。一个女子活在这世上,从来都是由不得自己,何况是一个宫女!</p><p class="ql-block"> 我在想,要让一个女子的柔弱肩膀承担起一个国家民族友好团结的重任,这担子未免太重了吧!倘若真的如此,这个国家也就离衰败灭亡不远了!</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昭君去世24年后,即公元5年,汉平帝逝世。由于汉元帝绝嗣,没有人继承皇位,就由王莽从汉宣帝的23个玄孙中选了年纪最小的刘婴作为继承人。又借刘婴只有2岁,不能亲自主政,所以,由王莽“摄行”皇帝之事。同时,改公元6年,为“居摄元年”。至此,西汉王朝,名存实亡。居摄三年,即公元8年,王莽正式带上王冠,坐上了正天子的龙位。王莽篡权,宣告西汉王朝正式灭亡。此时,距昭君离世仅27年。</p><p class="ql-block">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可两千多年过去,又有多少掌权者吸取了这个教训?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一个民族的友好团结、一个国家的兴旺强盛真正需要依靠的是什么吗?</p><p class="ql-block"> 伫立在昭君墓前,夕阳把我葡伏在地上的影子愈拉愈长,空旷的墓园里,只剩下我和昭君墓在默默相对。无言中,我又想起了杜老“独留青冢向黄昏”的诗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9年3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