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十月一

刘咸平

<p class="ql-block"> 那年十月一</p><p class="ql-block"> 1990年底,历经3年由省农科院牵头主持“高寒阴湿贫困区整乡科技承包”第一轮项目结束后,省农科院专家和基层单位认为农业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示范点的工作都刚刚起色初见成效,还需要持续巩固和加力,又再向省政府申请继续搞3年。在第二轮科技承包项目尚未批下来之际,我没有搬铺盖回单位,仍继续留在华亭县马峡乡蒋庄村驻村蹲点。</p><p class="ql-block"> 三年来,在小麦、玉米、胡麻等作物上都引进推广了大量新品种新技术,但作为洋芋主产区,由于洋芋每亩用种量大,不便运输、保存和成本较高等问题,种子部门多不销售洋芋种薯,群众自己也很难得到好的种薯,导致洋芋病虫害频发和退化严重,产量低而不稳。根据这一生产实际,单位董志刚(现市农技站研究员、农经科科长)主持、我协助,又上了《洋芋防止种薯退化技术试验示范》研究课题,在全区实施,而把项目的示范点继续确定在马峡乡蒋庄村。</p><p class="ql-block"> 项目一边建立实验室、自己做茎尖脱毒和温室繁育原原种,做基础研究;一边从中国科学院、省农科院等单位引进了国内外十几个好品种在村上搞品种比较试验,以筛选适宜的优质良种。同时,我们通过兄弟科研单位支持,从榆中、静宁整车调回了大量的洋芋良种进行品种更新。</p><p class="ql-block"> 1990年农历九月的最后一天,我和董志刚在平凉雇了辆东风卡车去静宁县调种,当时六盘山正在修路,停停走走,把汽车大灯都颠的丢了,一路颠簸到隆德县城已傍晚了,为了节省项目经费,我们没去住宾馆,在路边一晚上只有几元钱的小店里凑合了一宿,那店破门烂窗四处漏风,半夜里把人冻坏了,真应了那句歇后语:小伙子睡冷炕——全凭火力壮,我俩都没有怨言。</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是农历十月初一,我们一大早就到了静宁县的洋芋基地曹务乡,找到了县农技中心的同志。他们的种薯没有像榆中县那样在基地的地库集中储存,而是分散在各制种户。我俩跟着他在农户一家一家现场验货把关和过秤回收,到下午4点多装满了车,收了一万多斤。</p><p class="ql-block"> 我们顾不上吃饭,马不停蹄地拉到了华亭县马峡乡蒋庄村时已经天黑了,村上的干部和群众看到给他们送来了那么多好洋芋品种特别高兴,一边卸车一边给我们安排晚饭,做了华亭的特色小吃洋芋搅团款待我俩和司机,那司机是第一次吃洋芋搅团,忘却了一路的劳累很是开心。</p><p class="ql-block"> 因为那天是送寒衣的日子,我俩又跟车回到平凉,到家时已晚上11点了。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23年11月13日(农历十月初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