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读书随记

一弦低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笔记——风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图片——百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感谢图片主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随读随记,词不达意,待后再改)</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灿烂千阳》,快读到最后才明白题目的含义:是一首诗的句子,是充满温暖的美丽希望,是莱拉心目中玛丽雅姆的化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二,小说题目进入眼睛时是跳动着欢悦的,是让我心生温暖的。可是,开读不久,我就觉得自己仿佛穿越到了遥远遥远的过去,那时的偏见,歧视,战争,野蛮,脏乱,穷困……一夫多妻,女人毫无地位,穿布卡,不露面孔,不许工作,仿佛家庭奴隶……这样的情形在字里行间泛滥,寒气逼人,真的让人很恍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悲哀难受的程度无法形容,这可是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的故事!阿富汗,塔利班……这些词语难道就制造了这样的现实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三,小说的主人公是两个让人心疼的女人,玛丽雅姆和莱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玛丽雅姆出身可怜,是赫卡特富豪扎勒里与仆人娜娜私通的产物,被人称作“哈拉米”。出生后被父亲家人驱逐到一个山岗的小泥屋里居住,直到十五岁母亲上吊自杀。终于回到父亲身边时,却又被父亲一家人做主远嫁给喀布尔一个四十多岁的鳏夫拉希德。拉希德粗壮野蛮,自私保守,以做鞋为生,对玛丽雅姆冷漠无情,要求玛丽雅姆穿不露脸孔的布卡,不允许她独自出门。当玛丽雅姆第一次流产以后就开始挨打受骂沦落为拉希德的“奴隶”,然后习惯性流产七次便再不能生育,这对特别渴望有个儿子的拉希德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于是,我们可以想象那个无情无义的拉希德会如何虐待玛丽雅姆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莱拉是拉希德的邻居。她出身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教师,思想观念比较先进,主张女孩子也要受教育,因此,莱拉能够上学,即使在动乱中不能上学时,父亲也在家教她知识。聪明的莱拉学的很好,懂得很多,也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思想。但随着他的两个哥哥参加圣战组织战死,她的家庭就陷入了极端的悲哀之中。妈妈的痛苦萎靡,爸爸的努力挣扎,莱拉的小心翼翼,让家庭充荡着十分压抑的氛围。直到成千上万的人死于塔利班的炮火,直到许许多多的家庭包括莱拉的所爱塔里克一家逃离喀布尔,爸爸才终于说服妈妈一起逃离。可是炮火就在此时毁灭了他们,爸妈死了,莱拉受了重伤也差点死亡,幸亏拉希德和玛丽雅姆救了她。然而,六十多岁的拉希德却威逼利诱,强迫莱拉嫁给他。当莱拉生下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儿(其实是莱拉和塔里克的孩子)时,莱拉的地位也极速下滑,开始饱受玛丽雅姆的遭遇。就在这样的艰难蹂躏里,莱拉又生下了一个儿子察尔迈伊。但莱拉并没有凭儿子而得到优待,她的境况随着时局的动荡更加不堪。最终抗不过饥饿和拉希德的蛮横,她不得不痛苦地把爱女阿滋莎送到恤孤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两个相差二十几岁的女子,在同一个丈夫的统治下开始相处时,是有矛盾的,甚至打过架。但玛丽雅姆的善良,莱拉的愧疚,以及她们共同的悲哀,让她们慢慢成为母女一样的组合。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共同逃跑,才有了互相照顾,才有了玛丽雅姆勇敢地杀死拉希德,救下了差点被拉希德打死的莱拉,才有了玛丽雅姆舍身走向监狱和刑场,才有了莱拉与儿女一起跟着塔里克逃亡到巴基斯坦,从此过上安稳的日子,才有了塔利班倒台后莱拉感念玛丽雅姆和父母,想为国家做点什么毅然放弃安稳重新回到阿富汗喀布尔,才有了莱拉访问玛丽雅姆的故里,才有了莱拉和塔里克和察曼共同经营恤孤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四,《灿烂千阳》在如哭如泣的故事里,也散发出些许爱的光辉,这大概就是小说如此命名的原因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让我们来感受主人公身上爱的光辉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玛丽雅姆单纯可爱,善良真诚。虽然她被父亲一家赶到偏僻山岗的小泥屋生活,她依然爱父亲;虽然她为被父亲拒之门外并被父亲远嫁遥远的喀布尔而怨恨,但在炮火纷飞的时候依然担心父亲的生死,在听说父亲去世后依然为拒绝见来看望她的父亲、拒绝读父亲给她的信而万分痛心愧疚;虽然为莱拉嫁给拉希德而嫉妒,但她依然下不了狠心对抗莱拉;虽然她知道杀死拉希德将意味着被处极刑,但她依然爆发出母爱的力量舍身救下莱拉,并力劝莱拉带着俩孩子跟随塔里克逃离,她自己则沉着冷静地面对枪决。她的爱,她的深埋内心的爱,她的连自己也没意识到的爱,最后达到高潮,令人泪奔仰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莱拉的爱比玛丽雅姆坦率直接得多。她爱自己的父母,爱塔里克,爱玛丽雅姆,爱两个儿女;她厌恶并恨拉希德,但为了正常生下塔里克的女儿,她忍受屈辱与拉希德结婚;她知道玛丽雅姆因嫉妒故意找她的茬,但她却凭着一颗善良的善解人意的心理解着玛丽雅姆,并倍感愧疚;她为了保护女儿敢于同强大的拉希德干仗,受到严重殴打也不屈服;她终于逃脱拉希德和所爱之人一起在巴基斯坦安稳生活,她却因忘不了父母的心愿,忘不了玛丽雅姆的恩情,忘不了祖国的未来,毅然放弃安稳的生活回到喀布尔;她加入察曼的恤孤院,做了那里的老师,来救助和教育越来越多的被战争伤害的孤儿,她的爱自此达到高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两个女人,都是现实的受害者,但她们慢慢地,把自己的恩怨抛开,上升到爱他人,爱国家。这样的爱,是小说中潜流的温暖,是生活里闪耀的阳光,是社会需要的能量!一个玛丽雅姆,一个莱拉,无数个玛丽雅姆,无数个莱拉,正如一千颗灿烂的太阳,给人温暖和希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五,总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我很心痛,为她们的苦难遭遇;我得到了温暖,为她们的爱!油然而生地,我想起了作者的《追风筝的人》,想起了肯·福莱特的许多小说,那种在极端绝望中生出的丝丝温暖和希望,无疑是支撑主人公活下去的“食粮”,是抚慰读者的良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愿世界待众生以平等以温暖!愿众生都能在温暖里走进希望!</b></p> <p class="ql-block">我是风景,欢迎光临我的美篇小屋,谢谢雅赏鼓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