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回梦里 往事上心头(三)

持心如水

<p class="ql-block">照片为弟弟提供</p> <p class="ql-block">站前广场塑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学五年级一开学,大家看到了一位新的班主任老师。他叫富士荣,四十岁左右,高高的个子,身姿挺拔,五官楞角分明,双眼炯炯有神,说话斩钉截铁,往讲台上一站不言自威。同学们真是欺软怕硬,班级秩序好转立竿见影。老师在黑板上写字,如果有个别同学溜号,他会转过身将粉笔头准确地弹到那个同学的头上。大家不仅惧怕他背后有眼,更佩服他弹无虚发。</p><p class="ql-block"> 富老师摆弄学生确实有办法。不仅全班的学习成绩日新月异,其他方面也是蒸蒸日上。过去学校开运动会,我们班不论在哪个年级组,总是最后一名。富老师跟着上了几次体育课,在第二年的春季运动会上,经过他调兵遣将,我们班竟然在高年级组拿了个总分第一,弄得其他班老师莫名其妙。</p><p class="ql-block"> 我对富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把爸爸的一个旧二胡杆送给他当教鞭。现在看,那个教鞭并不好使,铁梨木太沉!也就是富老师还能拿得动。前两年同学聚会,还有人谴责我给老师那么个东西,打人太疼!2003年,我和雷静波、陆亚丽等几个同学到老城西的三台子村去看望富老师。他老人家虽年近八十,但依然气宇轩昂,说话掷地有声,一见面就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当时,如果考不上中学,要么弃学,要么去读民办中学。民办中学且不说要多交学费,关键是学校乱得无法学习。所以,老师在总复习阶段拼命地组织模拟考试,主要是考算术,有时一天考两回,考得大家晕头转向。平时学习挺好的同学也有失误,每次讲评时老师都能举出一些好笑的例子。总复习共进行了30次模拟考试,值得庆幸的是我均为满分,还有一个叫徐学海的男同学,只丢了2 分,老师狠狠地表扬了我们一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富老师和班里的女同学欢送王老师</p> <p class="ql-block">小学校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小学毕业前,我们家又换了一处住房。原因是有位车站领导同志的住房是三家共用走廊,他夫人与邻居关系紧张,于是找我爸爸商量互换,结果当然是各得其所。新家在原住处东南200米左右,也是日本建筑,把东山,屋子和以前的家差不多大小,只是多了个东窗。虽然是三家共用走廊,但有独立厨房,有自来水,有仓库,房子东侧和房后有很大一块地。论条件,若不是邻里关系紧张,人家不可能换。更幸运的是,过了几年,铁路房产部门按照独门独户改造住房,由于房屋结构原因,其他两家改为向北开门,原约8平方米的门厅成了我家厨房,原来的厨房成了一个小房间,后来成了我的婚房。这一改造使我们家在1995年动迁时有了分到三居室的待遇。新家又一次调动了爸爸的积极性,家里添了一个漂亮的炕琴柜,地上壁橱的拉门改成了四扇门,爸爸用电烙铁在门上烫了四幅胶合板花鸟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爸爸画的新家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2018年,小学同学离校后第一次聚会。于秀兰同学带来了这张照片。参加聚会的人中,只有她洗印了小学毕业照。大家如获至宝,我用手机拍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开原街景</p> <p class="ql-block">小学校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5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开原三中,分在一年一班,班主任老师叫单作荣,是教美术的。语文老师好像姓贺,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偷看土黄色封面的《呐喊》,他走到我身后,猛然抢走了我的书。他看了看封面,又回头看了看我,没说什么,下课就让我把书取了回来。第一次写作文,题目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读后感”,我的作业被老师作为了范文。我报考三中,是因为学校开俄语课。俄语老师叫石华章,我特别爱学。可是学校离家实在太远了,半学期时,一帮铁路的孩子就跑不起了,纷纷要求转学。经县教育局批准,开原二中增加了一个一年七班,接收我们。</p><p class="ql-block"> 上了中学才知道,过去的学习条件多么优越。铁路小学低年级是俩人的连体桌椅;中年级是二人书桌,单人靠背椅;高年级是单人桌椅,桌面有适合写字的倾斜度,桌面靠前一条是平的,有放笔和墨水瓶的凹槽。到冬季,校工将铁道上淘汰的枕木劈碎后分到各班用来生火,教室中间是一个大大的铁炉子,烧的就是机车用的煤。临近炉子的同学都要将座位挪开一点,否则有点烤。到了中学,条件一落千丈,破旧的二人书桌,窄窄的二人条凳,坐上去往后一靠一趔趄, 好长时间才适应。到了冬天,还要到郊区去拔豆根,用来生火,烧的煤更是只冒烟不起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开原二中礼堂外观</p> <p class="ql-block">看望富老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小妹上学,妈妈的负担小了一些,她开始给老邻居一个大姐姐带女儿。小女孩两岁,叫小静,活泼可爱,大家都喜欢。带孩子一个月挣10块钱,妈妈每天给小静煮个鸡蛋。小静不仅对袁姥姥十分依赖,对我们几个也是舅啊姨啊喊个不停。可能是在我们家更热闹,小静就连过年时也要在袁姥姥家。多年后,小静远嫁哈尔滨,过年时还带着双胞胎儿子来看望袁姥姥。</p><p class="ql-block">那段日子很平和。</p> <p class="ql-block">人民公园</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植物园广场</p>

老师

同学

开原

中学

小学

小静

爸爸

新家

我们

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