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世纪60年代初,在远离市区的凤鸣山麓上桥,有一条尘土飞扬的凤中公路(凤鸣山-中梁山)。公路旁边,有一处不大的校园,叫做“重庆煤炭技工学校”。当时,正值所谓“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萎靡,政府开支紧缩,许多学校被迫下马停办,重庆煤炭技工学校成了停办的学校之一。于是,校园里人去楼空,杂草丛生,运动场的一半还被人开垦成了菜地。就在这时候,在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陈毅等人的主导下,秉承着“培养自己的高级外交人才”的理念,中央政府逆势而为,决定在全国几个大城市设立小学中学一条龙的外国语学校。由此,与全国其它六所外语学校一起,重庆外国语学校应运而生。学校初创,便选中了凤鸣山麓上桥煤技校这处几乎荒芜的校园作为栖身之地。1963年,通过在全市小学毕业生中推荐口试,严格政审,择优录取的办法,重庆外国语学校招收了首届83名学生。9月,学生入学。83名学生被编为甲乙两班,甲班学习英语,乙班学习俄语。至此,重庆外国语学校在上桥正式宣告成立。</p> <p class="ql-block">1964年,学校增设小学部,招收小学三年级学生进校学习。当年共招收小三年级学生87人,初一新生85人。1965年,学校继续招收小三和初一新生各91人。同时,按照上级指示,学校交由四川外语学院管理,更名为“四川外语学院附属外语学校”。至此,全校共有在校学生410人(不含因家庭或自身原因而转学到其它中学就读的27名学生),这也是后来被称之为老三届的学生群体。然而,就在这一年,全国经济形势全面好转,煤技校奉命复办,当年就恢复招生。于是,外语学校只得让出校舍的一半归还煤技校,同时开始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地方筹建新校园。</p> <p class="ql-block">1964年,重外(上桥煤技校)主楼。</p> 以下两张照片拍摄于2013年。楼还是当年的楼,只是外墙重新装修过。 <p class="ql-block">1965年,重外(上桥煤技校)学生食堂和宿舍。</p> 1966年7月,位于石桥铺红育坡上的重外新校园基本建设完成,老三届全体师生从上桥煤技校整体搬迁至此。所谓红育坡,其实当时只是一处被废弃了的采石场。它位于石桥铺场口对面的一座小山坡上,四周全是农田,偶有几处民居点缀其中。红育坡之名,应该出于重外某老师的临时创意,没想到后来竟然得到了官方认可。现在重外的官方地址就是:重庆市九龙坡区石桥铺红育坡1号。<div><br></div><div>沿着一条简易公路爬上坡顶,首先见到的便是采石场采挖石头之后形成的一个大水塘,这里便是进入学校的入口(当时也没有门,后来用竹竿扎了一个牌坊式的门框)。整个校园从低到高依山而建,水塘处是最低点。从这里开始,顺时针方向往前,分别是小学部楼、中学部学生宿舍、中学部食堂、教学大楼、电教楼、外籍专家楼、行政兼图书馆楼、教工食堂、教工宿舍等建筑。在以上这些建筑物中间,则是规划中的运动场。不过在当时,这运动场连个雏形都没有,靠近校门这端是个大水塘,而靠近教学大楼的一端则还是满地石头。<br></div> <p class="ql-block">作为老三届的一个群体,重庆外国语学校(四川外语学院附属外语学校)初一甲班于1965年9月正式建立。当时,全班学生45人,其中女生15人,男生30人。全部来自重庆市的渝中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北碚区。数月之后,因父母工作调动,郭炜同学随即转学离开重庆。随后,易宗富同学从本校转入本班。1966年下半年,许百强、柳雅琴同学先后从国内其它外语学校转入本班。由此,初一甲班先后共有同学48人,女生16人,男生32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重庆外国语学校初1965级一班(初一甲)学生花名册(48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以姓名汉语拼音排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卞 玲、陈正元、程小沿、崔晓荣、邓奇京、巩婉峰、郭 炜、郭瑞蓉、何丽蓉、胡 民、蒋士林、蓝 海、李才德、李富源、李学蓉、梁培军、刘 镕、刘良才、刘列励、柳雅琴、彭跃山、秦洪生、任和全、时顺家、孙小建、王 瑞、王公惠、王淑芳、王小林、王延心、王友明、谢昭群、徐顺国、许白强、杨玉勤、杨重喜、易宗富、余光其、岳玉菲、张 林、张甫元、张江林、张生法、张世禄、张小轩、张义全、赵小玲、朱晓山 </p> 1966年5月,初一甲班全体师生在北泉公园合影。 <p class="ql-block">1966年暑假过后,“文化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红卫兵”兴起。学校停课,学生们在校内批斗牛鬼蛇神,揪走资派,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北上南下革命串联……同窗友情,一朝撕裂, 师道尊严,瞬间殆尽。学业荒废,青春流逝。</p> 1969年,全班同学开始陆续上山下乡。根据重庆市的统一安排,1969年上半年,少部分同学到了开县的正坝区麻柳公社插队,其余同学均在当年的下半年陆续到了开江县的讲治区和回龙区的下属公社插队。有个别同学按照当年“投亲靠友”的政策,分别到全国其它地区插队。也有个别同学在此之前就参军到了部队。 <p class="ql-block">1970年,下乡知青开始通过各种方式陆续离开农村。离开农村的方式主要有:1)统一招工(譬如:重庆弹簧厂、四川航天系统的工厂、水电系统的工厂);2)父母亲单位特招;3)参军;4)上大学。同学中下乡最短的时间大约为一年,最长的约为四年,平均在农村的时间应该在两年左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数年的农村生活,强健了我们的体魄,磨炼了我们的意志,完成了从懵懂少年到热血青年的蝶变。同学中有的进了工厂,有的仍然留在乡下,有的到了部队,有的进了学校。大家都开始成家立业,建设国家,回报社会。</p> 截止到2023年3月止,初一甲班已联系上的同学有43人,尚有5人未能取得联系。有7位同学已经离世(邓琦京、李才德、崔小荣、何丽蓉、张生法、刘列励、张甫元)。<div><br>五十多年来,同学们在不同的岗位上演绎着自己的人生。我们奋斗过、懈怠过;成功过、失败过;辉煌过、暗淡过;无奈过、收获过……风霜雨雪、酸甜苦辣,我们都曾经品味过。不过,无论你的事业多么辉煌,或是不尽如意;无论你是身居要职,或是平民百姓;不论你是富甲一方,还是清贫如水……我们都无怨无悔,都没有枉过此生。回首成长奋斗的历程,我们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师长、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子孙。在初一甲这个群体里,无论你是党政高官,富商名流,还是草根百姓,芸芸众生,无论你高居庙堂,还是荡在江湖,我们都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重庆外国语学校“初一甲班学生”!在同学眼里,我们都只有一个称呼,那就是“初一甲班同学”。<br><br></div> <b>初一甲同学风采:</b> <b>卞玲</b> 1996年10月随学校同学下乡到开江县回龙区会龙公社9大队第7生产队当知青。70年12月底回城后先是当工人,后读7.21大学,参加过“四川省省级单位财务大专班”学习,还在四川大学经济管理系学习了一年。一直从事财务会计工作,最后从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退休。 <b>陈正元</b> <b>程小沿</b> 崔晓荣 <b>邓奇京</b> <b>巩婉峰</b> 1965年~1970年 外语学校<br>1970.9~1972.3 下乡落户:巴县一品公社白晏三队<br>1972.3~1973.9 兵器工业部华川机械厂职工医院住院部护士<br>1973.9~1976.9 天津大学土木系暖通专业学习<br>1976.9~1978.10 兵器工业部华川机械厂机械动力科<br>1978.10~退休 (原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任: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暖通) <b>郭瑞荣</b> <b>何丽蓉</b> <b>胡 民</b> 1970下乡,在重庆长寿县复元公社工农大队新湾生产队当农民。1971入伍,在铁道兵五七五七部队后勤部汽车营一连当兵。1976年退伍,在重庆医用设备厂当工人,评为二级钳工。1977年进入成都科技大学(后并入四川大学)机械制造与工程专业学习。1980年毕业后分配到重庆机械研究所任助理工程师。1984调到重庆市引进技术办公室,1985年后到重庆市经济委员会工作。1991年被派到美国纽约A.C工业公司工作。1992年回到经委,1993年底在重庆市工业投资公司工作,评为高级经济师。1996年到香港渝丰国际公司工作,重庆渝丰路桥有限公司,香港渝丰实业有限公司工作,2004年退休。<div><br></div><div>由于不谙世事,虽有过辉煌,世人和上帝却一起让我从天上降到人间。好在本人喜读书,爱思考,早在批林批孔时便借机研读了国学,有悟人生的真谛,因而能坦然面对,悠寻南山,得以至晚年。此乃胡翁寒碜一生,不甚了了。</div> <b>蒋世林</b> <b>蓝海</b> 人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五十年经历就这么简单,两年的学生时代,二十六年的戎马生涯,二十二年的公务员经历组成了我这人生的五十年。 五十年前,我幸运地考上了重庆外语学校,进入了初一甲班。 在一切都不能正常的年代,我幸运地成为我校最早参军的一员。以后的二十六年里,我顶住了那个年代因历史事件的影响给予我的不公。让我幸运地获得了一般军人难以经历的历练:十年基层连队的摸爬滚打;劳改般生活的“五七干校”锻炼;十五年的山沟窝居;两次游走生死之间的战场考验……。 脱下戎装,我幸运地进入国家机关,在工商系统从事纪检监察工作一干就是二十二年。 生命就是一杯清茶,一支歌谣,一首小诗!我一路行走,一路品味,一路经历,一路享受! 回首沧桑,只想平淡如水;人生苦短,唯有幸运才甜。 总之,我是幸运的。 <b>李才德</b> 1969年随学校其它同学上山下乡到开江乡讲治区讲治公社新桥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于1971年12月招工回到重庆前卫仪表厂工作。<br><br>后毕业于广州外国语学院,于2000年10月不幸病故,享年48岁。<br><br>病故前任重庆船舶工业公司翻译。 <b>李富源</b> 出生于1951年12月1日。 1965年就读于重庆外国语学校初一甲班。 1969年上山下乡到四川开县正坝区麻柳公社。 1972年招工返城,在沙坪坝区化龙桥红光照相馆工作。 1973年应征入伍,在北京86537部队当兵。 1976年退伍,回原单位工作。 1980年在化龙桥贸易公司工作,后于1987年调到江北区嘉陵宾馆筹建办工作。 1990年开始在渝北商业大厦工作至2003年,因公司改制而下岗。 2011年办理退休。 <div><br></div><div>一生平淡六十年,感恩平安合家欢。</div> <b>李学蓉</b> 1965年9月在重庆外国语学校读书,1969年10月在四川开江县光明公社四大队五小队插队落户。1972年3月招工进入西南电力建设一公司,后被分配到四川宜宾豆坝火力发电厂。1980年6月调到中国水利电力建设集团公司第十工程局,直到2000年12月退休。 <b>梁培军</b> <b>刘良才</b> 刘良才,男,汉族,1952年3月出生。重庆渝富集团退休职工。<div>1965.09-1968.07 重庆外国语学校英语班毕业。</div><div>1969-1971.11 开江县讲治公社双飞大队知青。</div><div>1971.11-1986.11 重钢三厂工作。</div><div>1986.11-2000.05 重庆市委组织部经济干部处、科技干部处、知识分子工作处、干部三处工作。</div><div>2000.05-2003.09 重庆市委企业工作委员会工作。</div><div>2003.09-2007.11重庆市国资委工作。 </div><div>2007.11-2013.09重庆市渝富资产经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工作。</div> <b>刘列励</b> 1968年底下乡,1970.12参军;77级大学本科;84级硕士研究生,曾任中顾委、中央党校原校长杨献珍外事秘书及朱镕基总理口译;正式发表文章、学术论文和英法俄文翻译作品等1400余篇,撰写国家级重大调研报告94份,获评国家甲级报告8份,乙级24份,出版学术著作4部。1986.7任联合国科技信息协调官并兼任上海/香港文汇报驻联合国首席记者、美国 “美洲华侨日报”主笔;1995就职于中直机关;联合国科技和平周中国领导小组成员;1994年起在清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理工兼职授课,1997年在北航信息系统工程系任教并担任教授、北航新兴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科光通用技术研究所所长、数家管理信息系统(MIS)公司及工程建筑公司顾问、经济日报系列报刊学术顾问; 2005年创建“全国地方医院管理咨询联谊会” 以从事全国农村地区医疗慈善事业。 <b>刘 镕</b> 1969年离开外语校后,我开始步入社会,走上了艰难的人生旅途……曾经当过农民,做过营业员,任过办事员,后来逐步走上了基层领导岗位。50年风雨兼程,历尽艰辛,有过身处逆境中的焦虑与迷茫,也有过成功后的喜悦与幸福……经历简单而平凡,甚至还有些许的遗憾,但我问心无愧,恬淡平和,因我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之努力过,奋斗过…… <b>彭跃山</b> <b>秦洪生</b> <b>任和全</b> 1965年9月,我通过面试笔试,考进了重庆外国语学校,感到“无比自豪,无上荣光”! 1966年7月,文革爆发,随后不久,我成了光荣的红卫兵战士。“无限忠于毛主席!” 1968年,回到重庆市江北区五里店东方红人民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2年,我成了四川外语学院的首批“工农兵学员”,是“毛主席送我上大学”。 1975年,大学毕业,由市委组织部分配到重庆长寿云台中学任教,随后下乡支农,在三条狗水库“修塘筑堰学大寨”。 1984年,到重庆长寿一中任教,担任了十一届高中办主任,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师生情深!” 2011年,开始享受退休生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b>时顺家</b> 生于1951年11月1日。<br>本人于1959年9月在重庆建设二小学习,于1965年毕业,同年进入重庆外国语学校学习。<br>1969年上山下乡到开江乡讲治区讲治公社新桥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br>1971年12月招工到重庆探矿机械厂工作。<br>1982年调回重庆建设机床厂工作至2006年退休。 孙(小)建 1965年06月毕业于重庆市八一小学。经学校推荐,考试合格后于1965年09月在四川外语学院附属外语学校初一甲班学习。1968年04月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7819部队71分队;1971年10月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军医系。1975年7月毕业后在广州军区第366医院外科工作。1979年2月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战医疗后勤保障任务。后调入重庆新桥医院肝胆外科,历任住院医生,总住院医生,外科教研室教学秘书,代理主治医生,主治医生。上世纪90年代调入武警上海总院肝胆外科工作至今。<br><br><div>大学毕业后,主要从事普通外科,肝胆外科的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经多位院士及国内外著名教授的精心教育培养,沿着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成长于第三军医大学,成才于第二军医大学的轨迹一路走来。现定居于上海。</div> <b>王公惠</b> 1969年回乡务农。1970年,参加重庆民兵襄渝铁路北碚段大会战。1971年,我因是重庆外语学校的学生,被指名保送到重庆第三师范学校英语班培训。培训结束,被分配到市85中学任教,1993年调入市91中学任教。2002年申请提前退休。 <b>王 瑞</b> <b>王淑芳</b> <b>王小林</b> <b>王延心</b> 重新翻看年轻时照片,才真正感慨于岁月如梭——人生真的如梦。五十年前的政治动荡,我们中断学业各奔东西、天南海北.....五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互望对方照片时, 可能感觉陌生,脑海里的印象已很模糊,我68年入伍,上军医大学,一直从事医疗及儿科专业。 如今我们已步入老年行列,大家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每个时期的追求不一样。 衷心祝愿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天天快乐,健康长寿。 <b>王友明</b> 我于1952年1月19日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一共兄妹五人。1965年我小学毕业,国家为培养外交人才,把红二代的我送到了重庆外国语学校学习。1969年3月,我随北碚区的知青一道,赴四川苍溪县彭店公社下乡插队落户。在下乡的两年里,我与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至今还与他们保持着联系。 1971年,我被招工到重庆开关厂,当了一名机械工。80年代初,厂里培养我成为汽车驾驶员,先后驾驶过小汽车、大货车、大客车等车型。1994年,在改革风潮的影响下,我南下广东,在东莞的一家台资企业驾驶大货柜车。1995年又回到重庆,在重庆汽车运输公司63队任客车驾驶员,驾驶重庆至万县的客运大客车。1996年年底又回到原单位,为厂里驾驶通勤大客车,直到退休。 <b>谢昭群</b> 我于1969年随外语学校同学下乡到四川省开江县光明公社。1971年10月招工进入重庆特殊钢厂中心实验室工作,随后在重庆特殊钢厂7.21工大读书,毕业后在重庆特殊钢厂技工学校担任专业教师7年。1985年12月调入重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从事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其间曾到北京外经贸大学就读两年),直到2013年退休。<br><br>岁月匆匆,忙忙碌碌,时间一晃而过。美满的家庭,平淡的生活,充实的日子,让我感到幸福和快乐! <b>徐顺国</b> <b>杨玉勤</b> <b>杨重喜</b> 1952年5月4日出生; 小学就读于沙坪坝区化龙桥五一小学; <br>1965年9月考入重庆外国语学校.初六五级甲班; <br>1970年1月上山下乡到四川省云阳县南溪区当知青; <br>1972年1月招工进入国营第九O七厂(重庆微电机厂); <br>1998年1月进入一家商贸公司(私企)为资本家打工; <br>2004年4月国企破产清算,提前退休,进入社保。<div>2016年3月1日正式退休。(又从资本家压廹中解放出来)开始做想做的事,过想过的轻松快乐的生活。<br></div> <b>易宗富</b> <b>余光祺</b> <b>岳玉菲</b> 1969年4月至1970年12月: 开县知青;<br>1971年1月至1975年9月:铁道兵5758部队战士;<br>1975年10月至1998年4月:重庆市科委干部;<br>1998年5月至2005年: 重庆广播电视报社副总编;<br>2005年至退休: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行政中心副主任。 <b>张甫元</b> 1969.10—1986.12: 在陆军190师当兵,历任战士、班长、雷达技师、副指导员、连长、作训参谋、侦查股长(其中1971.5—1972.12在郑州炮校学习)。<br>1987.1—2011.10: 转业到重庆市江北区劳动局(社保局)工作,历任副局长、局长。<br>2011.10: 退休。 <b>张江霖</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