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6日游(1)

老阮

<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16-21日,由新登镇机关老干部党委组织,杭州君悦旅行社经办,新登镇部分老干部和家属共19人参加了红色河南全景6日游。16日上午,从杭州火车西站乘坐D3356次动车赴郑州,</p> <p class="ql-block">线路主要路段是商合杭高速铁路,又名商杭高铁、商杭客运专线,是一条连接河南省商丘市、安徽省合肥市与浙江省杭州市的高速铁路,有“华东第二通道”之称。安徽阜阳到郑州段是郑阜高铁。途径浙江德清、安徽宣城、芜湖、巢湖、合肥、淮南、阜阳,河南周口、许昌、下午3点40分到达郑州航空港站。然后,到市区入住郑州凯旋国际酒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7日上午从郑州市到林州,下午参观红旗渠。红旗渠是半个世纪以前,河南林县人民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块土地上创造的人间奇迹。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历史上就缺水,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花费十年之功,从山西省平顺县引浊漳河水,在太行山腰上修建了这一大型水利工程。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红旗渠为我们竖起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span></p> <p class="ql-block">2006年,红旗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25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红旗渠建设者(集体)被党和国家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p> <p class="ql-block">踏着青色花岗岩石阶进入红旗渠分水苑景区,路旁右侧,是一组我国古代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些重要工程雕塑,有西门豹治邺、李冰凿离堆、坎儿井、耕织图等。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择水而居,与水为伴,与水相融、与水抗争的历史波澜壮阔、扣人心弦,红旗渠与此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前走,一座巍峨壮观的白色纪念碑迎面而来。纪念碑不久前才落成,所以没有看到相关介绍。纪念碑上刻着“红旗渠就是纪念碑”八个大字。2022年10月28日,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红旗渠视察,发表了重要讲话“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红旗渠就是一座无字丰碑,它是一座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丰碑,是一座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丰碑,更是一座执政为民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分水闸是红旗渠总干渠分水的枢纽工程,红旗渠总干渠在此分为三条干渠,依山远行,深入林州腹地,润泽着林州54万良田。闸房亭楼耸立在红旗渠上,雄伟壮观。正面楼顶上郭沫若手迹“红旗渠”三个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庆典就是在这里举行。从此,这个地方就有了特殊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分水闸前有一座六棱面纪念碑,1990年4月,庆祝红旗渠建成二十五周年所建。碑名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所题,其他几面分别是红旗渠简介、红旗渠的示意图、毛泽东语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碑文。</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纪念馆坐落在分水岭上,周围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门头上“红旗渠纪念馆”六个大字苍劲有力,是由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红旗渠纪念馆是研究、展示、传播红旗渠精神,全面反映红旗渠建设历史的一座展馆。</p> <p class="ql-block">进入纪念馆,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六个展厅,通过展示珍贵历史照片和实物,运用空间环境、雕塑、绘画、多媒体、场景模型等手段,为参观者营造再现历史、触摸历史、穿越历史、对话历史的效果与氛围。全方位、多角度地讲述了红旗渠为什么要修建、如何修建以及修建过程中的英雄故事、红旗渠精神弘扬和传承等多方面内容。</p> <p class="ql-block">“千年旱魔、世代抗争”厅主要讲述了在红旗渠修建之前,林县地区干旱、难以存续水源的困境以及由此衍生的居民生存问题。这张表记录了从明代以来林州大旱的严重程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人相食”的悲剧。</p> <p class="ql-block">多年同旱魔抗争的林县领导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必须采取引蓄相结合的方法,经过缜密实地调查,县委决定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彻底改变林县人民自古缺水困局。红旗渠工程上马的时候,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当时的林县上下面临着资金缺乏,物资、粮食紧张和险恶施工条件等难题。从我国当时的生产技术和科技发展水平,还远远不能支持这样的浩大工程。但林县人民不认输也不服输,在1960年2月吹响开工的号角。</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开工的头一天,当时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和县长李贵走在修渠大军的前面。以他们为代表的林县党组织,不畏艰难,为群众谋幸福。他们风尘仆仆,和民工一起垒石庵、挖窑洞、搭席棚、住山崖、宿石缝。当年红旗渠工地上的总指挥、副县长马有金,一直坚守在工地一线,一干就是九年。12磅的大锤,一口气能打一百多下。马有金患有严重的风湿病,天气变化时双膝疼痛难忍,没有办法站立,他就跪在地上扶着钎让别人来打。由于长期风吹日晒,他的皮肤变得黝黑,很少有人喊他马县长,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黑老马”。群众说,跟着这样的人干,再苦再累我们也无怨无悔。</p> <p class="ql-block">10万林县英雄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带着自己家的铁钎、铁镐、小推车上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开始修建红旗渠这样大的工程。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顶酷暑、战严寒,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被誉为“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在修渠过程中,民工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没有水泥、石灰、炸药,就自己建厂自己生产;没有机械设备,那就靠肩扛手推、铁锤钢钎;没有精密的测量仪器,就用脸盆盛水自制简陋的水平仪来代替。</p> <p class="ql-block">除险英雄任羊成、英雄炮手常根虎、土专家路银、钻洞能手王师存、工地铁姑娘韩用的、郭秋英,特等劳模赵万清……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着感人的故事。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30万修渠大军,才成就了今天的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神工铺,当时修渠的民工非常多,达到了三四万人,但是漳河沿岸的村庄又比较少,修渠民工没有住房,就只能住宿在山崖下、石缝中。他们顶风雪,战酷暑,毫无怨言。还留下了豪迈的诗章:“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建成大渠不还乡。”后人称他们住过的崖檐为神工铺。</p> <p class="ql-block">1965年4月5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引漳入林”工程</span>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结束了林县千百年来干旱的历史,开始了幸福的新生活!1965年4月5日,近十万人参加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红旗渠总干渠通水</span>这一盛大的庆典。随着杨贵书记一声号令“开闸放水”,漳河水从闸门中奔涌而出,万民沸腾,欢呼雀跃,热泪长流!</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的修建是一个需要英雄而且英雄辈出的悲壮历程。在“英雄人民、太行丰碑”厅中,最为感人的是“山碑”。山就是碑,碑就是山,所有修渠人的英雄业绩都已融入到太行山中。有81名干部和民工献出了生命,林州人不会忘记那些用生命筑成红旗渠的英雄们,红旗渠的丰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英雄们的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去年,我看过电视剧《红旗渠》。剧情塑造了英模吴念祖的感人事迹,其原型就是被列为山碑《红旗渠献身人员名单》首位的吴祖太。他是当时全县唯一的科班出身的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当年红旗渠许多工程设计都出自他的手笔。为了红旗渠的兴建,吴祖太舍小家为大家,竭尽全力,一心扑在工地上。母亲逝世他没有回家守孝,而是在工地上挑灯夜战。新婚几个月的妻子是名教师,学校放假后,怀着身孕从家乡赶往林县看望丈夫,却因途中车祸而遇不测。吴祖太闻此噩耗,虽悲痛欲绝,但仍然坚守在工地,在夜深人静时,他才在工地上面向家乡,为母亲和亡妻烧几片纸线,遥致哀思。他是一个忘我工作的年轻人,为了红旗渠的修建将个人利益和一切家庭变故抛开。1960年3月28日,在察看王家庄隧洞险情时,洞顶塌方,不幸牺牲,年仅27岁。根据吴祖太同志生前愿望,林县县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p> <p class="ql-block">“山河巨变、实现梦想”厅展示了林州人民经过“战太行“,战胜了缺水的困难,又发扬了红旗渠精神,十万民工“出太行”,到全国各地去大搞建筑业,有了财力之后回到家乡“富太行”。当前,正在高奏"美太行"第四部曲,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和世界人文山水城市的跨越。</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至今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红旗渠建设,还孕育形成了弥足珍贵的红旗渠精神。这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p> <p class="ql-block">长期以来,红旗渠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厚爱。在红旗渠工程刚刚上马时,就受到了毛主席的赞赏,他还亲切接见了当时的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p> <p class="ql-block">70年代初,红旗渠工程胜利竣工以后,周恩来总理总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来,江泽民、胡锦涛、李先念、刘云山、乔石、温家宝、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莅临红旗渠视察,并对红旗渠精神给予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老同志,我自然对红旗渠久闻其名,充满敬佩之情。到红旗渠看一看也是我平生一大愿望。这次实现夙愿,对我而言是一次新的震撼和记忆的强化与重塑。以前通过文字和影像资料,知道修建红旗渠的过程非常艰苦,现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真正踏上了这片土地</span>,看到纪念馆内的那些东西,以及纪念馆外这些实实在在存在的山体,感触更为直接,真正感受到修渠艰苦的程度之深。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那段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奋斗历程时,依然被当时的建设者们那种“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毅力和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气神所震撼。红旗渠不仅仅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石砌水渠,更是一条承载着价值追求、凝结着勇气智慧、蕴含着创新创造、流淌着奋斗气质的精神之渠。我们参观红旗渠、品读红旗渠,深悟红旗渠,就是要从中探寻和汲取未来前进道路上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最后参观的是青年洞景区。青年洞主入口是一座红色廊桥,它是青年洞景区标志性建筑,是红旗渠形态的延伸,被称为“红飘带”。</p> <p class="ql-block">登临青年洞红飘带廊桥,可俯看三省风光、漳河奇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1960年3月动工修建,经过17个月的英勇奋战,300多名青年于1961年7月15日终于征服了这一天险。因凿洞民工由青年组成,故取名为“青年洞”。青年洞全长616米,宽6.3米。修筑于风景如画的太行山腰,蜿蜒于云雾之间峭壁之上,是红旗渠水工修筑和自然景观结合最为精妙的地段。1973年,郭沫若先生为此工程写了洞名。洞口左边摩崖石刻“山碑”二字,是李先念同志于1990年为反映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发展三部曲的电视片题写的片名。1996年,江泽民同志视察红旗渠的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也刻在洞口左上方山崖。</span></p> <p class="ql-block">往右边渠岸走,是红旗渠场景表演,有誓师、凌空除险、铁姑娘打钎、通水等片段。“凌空除险”是是当年修渠民工为了在悬崖峭壁上开山放炮,去除险石而独创的一种高空作业法。是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最为壮观和惊险的工作。表演者由当年的“除险英雄”任羊成亲自指导培训。他们腰系绳索,在悬崖往复飞荡,惊险无比,让人震撼不已。“”铁姑娘打钎”是以当年修建红旗渠的铁姑娘一人扶钎,四人抡锤的劳动场景为原型创作的表演。通过观演,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当年修渠者不畏艰辛的精神风貌和勇于创新的非凡勇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沿红旗渠岸前行,有道别样的风景,每隔一段就会有一块长方形的石碑,或大或小、或竖或平,上面刻着或公社、或社队的名字。老一辈修渠人管它叫“责任界碑”。这块小石碑既是民工功绩的记载,也是红旗渠永久性的质量标记。渠线延伸到了哪里,界碑立到哪里。十年修渠,十年竖碑,弯弯曲曲地修,坚坚实实地立。这是他们以自己世世代代的乡土之名作出的最诚实的承诺。它是红旗渠上最小的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红旗渠的参观学习,当晚,住宿林州。18日上午8点出发,去万仙山景区。万仙山景区位于河南省辉县市西北部太行山腹地,隶属于新乡南太行旅游度假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再加上流水的滋润,形成了众多的峡谷,悬崖,名泉,飞瀑,群峰竞秀、层峦叠嶂、沟壑纵横、飞瀑流泉,既有雄强而苍茫的石壁景观、又有妙曼而秀雅的山乡风韵,集雄、壮、奇、幽、峻为一体。1990年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评审为省级地质公园。2005年被评审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著名的旅游、避暑、休闲胜地和影视、写生基地。景区由中华影视村--郭亮、清幽山乡--南坪、人间仙境--罗姐寨、佛教圣地三个分景区组成。其中罗姐寨、佛教圣地景区还在建设中没有开放,行程安排游览南坪和郭亮村,其实,南坪景区也基本没有游览。中午到达景区主题碑广场,换坐景交车。</p> <p class="ql-block">中途下车观赏将军石和日月星石。日月星石看似普通却非同寻常,被誉为万仙山的镇山之宝。这块石头是1994年南坪村村民宋运林在凿石盖房时发现的。石头呈淡红色,最长处2.38米,最宽处1.28米,最厚处1.07米。最下面是一道2米多长、2厘米宽的横线,颇像“地平线”;“地平线”上方10厘米处,有一个圆形,与太阳极其相像;距“太阳”19厘米处,有一个两头尖尖的弯钩,极似一弯新月;在“太阳”、“月亮”旁边,均匀地撒播着56个大小不一的星状颗粒。石头的发现轰动了全村,村支书起名为“日月星石” 。据说1999年,一位客商愿出几十万元买走这块石头,被村里人婉拒,可谓黄金有价石无价。</p> <p class="ql-block">将军峰其实是一座孤立的石峰,形似一个威武的将军,它高89米,游离绝壁28米。据传,玉皇大帝召集万仙聚会,命令一天将在此值更守护。散会后忘了撤更,将军恪守己职,一直在此守候,就永久的站立在这里,化成了一座岩峰,成为万仙山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然后继续坐景交车去郭亮村。我们走的不是绝壁长廊,而是另一条新开的公路。一路上道路险峻,峡谷两侧的山崖,层层叠叠的红石岩,怪石嶙峋,连绵陡峻,鬼斧神工,山崖的石缝里长着一些灌木和杂草,虽然是石头的世界里,却又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到了郭亮村口,我们下车,这里有一个观景台,观景台悬挂于红岩绝壁大峡谷的壁沿。站在观景台,大峡谷的雄伟壮观一览无余,举目远眺,巍巍太行层峦叠嶂,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平视北端,天池跌水由天而降,腑瞰东方,绝壁长廊的35个天窗及郭亮洞横穿绝壁的雄姿清晰可见,透过天窗依稀可见车来人往。犹如欣赏挂在墙上的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郭亮村隶属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沙窑乡,地处山西和河南两省交界的太行山深处,整个村庄位于200米垂直的悬崖绝壁之上,海拔1700米。前临数十丈悬崖绝壁,后靠巍巍太行,四周群山环抱,峰丛横空、秀峰突兀,丹崖千仞、云蒸霞蔚,真实古朴而又自然。现在,每年的4-8月份,山间葱郁,温度适宜,不少游客慕名而至,享受一段返璞归真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红石桥进入郭亮村。红石桥最早是木头桥,三根木头并排连接。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来到这里,和当地群众一起拆除木桥,从河边采红石垒成拱桥,历经战乱,石桥弥坚。红石桥是当年军民鱼水情的象征。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个个影视剧组来郭亮拍摄外景,红石桥在许多影视剧中显露身姿,传奇经历中又多了几分情趣。</p> <p class="ql-block">关于郭亮村村名的由来,相传东汉末年,太行山爆发农民起义,郭亮为首领。遭官府追剿,郭亮带领的农民队伍退守西山绝壁,郭亮设“悬羊擂鼓”之计,转危为安,最终去了山西。明代初年有人在西山绝壁住下来,成了一个村庄,为纪念郭亮,村庄就用了他的名字。我们首先游览的是崖上人家。崖上人家,位于红岩绝壁大峡谷的西侧,海拨约1300米的悬崖边,明末清初年间依次建造四幢农家院落,院门朝东,门外三米即为绝壁悬崖。这些院落就地取材,木柱石墙,高差约140米。这是现存最好的太行古民居。今天的崖上人家店铺林立,俨然一条集餐饮、住宿、小商品于一体的山上集市,以自己独有的热情笑迎八方游客。我走进了其中的二家。</p> <p class="ql-block">一家是老村长申明凯的旧宅,门口挂着“十三勇士展览馆”牌子。里面有修建郭亮洞简介、打洞工具和赞扬老村长的书法作品等。</p> <p class="ql-block">另一家是十三勇士之一的申春福的老屋,门口挂着“八路军办事处”的牌子。是影视场景还是确有其事,我没有深究。但有资料说,郭亮村当年是辉县抗日政府所在地,太行分区司令员皮定钧和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王云清曾在这里住过多日,电影《李向阳》生活原型,传奇英雄郭兴曾在这里学习培训、接受任务。</p> <p class="ql-block">中饭后游览郭亮村。从1975年以来,海内外影视界纷纷走进郭亮村拍摄影视片。谢晋、沈好放、冯小宁等国内著名影视大腕无一不被郭亮原始古朴的村落风貌和壮美太行景色所吸引。先后有《清凉寺钟声》、《走出地平线》、《倒霉大叔的缗事》、《战争角落》、《举起手来》、《天高地厚》等40多部影视片在此拍摄外景。影视明星倪萍、郭达、潘长江都曾在此留下足迹。有些村民还成为群众演员。郭亮村浓厚的影视文化氛围为它赢得了中华影视村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我们跟着导游在村里转了一圈,见不到商业泛滥的喧嚣,也没有一处人造景观。整个古村都是用石头砌的房子,几十户人家依势座落在山坳里,房子和道路都保持着原始古朴的气质。房子不分行,不成排,错落有致,参差不齐。青石垒墙,白灰粘缝,蓝瓦盖顶,木门木窗。村后是翠峦叠嶂的山峰,村前是沟壑起伏的峡谷。</p> <p class="ql-block">“谢晋居"是著名导演谢晋拍摄电影《清凉寺钟声》时居住的地方。谢晋是中国电影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全国100名杰出人物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谢晋作为电影界中唯一的导演代表获此殊荣。他拍摄的《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天云山传奇》、《鸦片战争》等著名影片,在我们这一代人心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游过郭亮村,我们来到村口一座用石头砌成的拱门,这座拱门是拍《清凉寺钟声》留下的,拱门门楣上刻着“乳泉”二字,因为在电影里郭亮村化名为影片里的乳泉村,门旁左侧大石头上刻有“中华影视城”,还有几块碑刻,其中有谢晋导演三上郭亮村题写的“太行明珠”。</p> <p class="ql-block">穿过拱门,路旁立着《人民教师力援郭亮洞开凿碑记》,2014年,第三十个教师节时所立。以纪念辉县市教育局250名教师与郭亮人并肩开凿郭亮洞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炮楼和天梯,炮楼位于天梯南侧的崖壁之上,2002年由河南省永华影视有限公司在此拍摄抗日战争电影《战争角落》修造的。</p> <p class="ql-block">炮楼内张贴着在郭亮村拍摄的一些影视剧剧照。</p> <p class="ql-block">天梯,郭亮村从明朝初年积聚成村落,自古交通闭塞,出山艰难。只有一条羊肠陡峭小路通向山外,天梯完全由石块和直接在90度的石崖上开凿的石坑组成,720级台阶嵌在200米高的绝壁上,最窄处40多公分。险要处须侧身才能通过。多少年来,郭亮人吃的油盐酱醋、日用品、化肥农药都是从天梯下背上来;当地所产的山果、药材,要从天梯上背下去卖;买来的牛犊、小猪从山下抱上来,养大了,却难以下山去卖。天梯险峻,不知有多少少郭亮人失足落梯,轻者致残,重者丧命。天梯是郭亮人苦难、贫穷的见证。因为太危险,如今天梯只开放一小段,供游人体验。</p> <p class="ql-block">炮楼旁有一个观景台,站在这里望向远方,起伏的太行山,陡峭、高耸、连绵不断,雄伟壮观、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近些年,郭亮村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创造旅游品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做大做强旅游行业,村民以经营旅游业和农家乐旅馆为主。并新建了一条街道,起名“”美食街”。美食街一侧是民宿,一侧是商铺。我们当晚就住宿在这里的“云游居”民宿。美食街虽然是新建的,但建筑有特色,抬头就能看见巍巍太行山,我的运气不错,在这里还观赏到了被称为“日照金山”的景观。可能因为国内旅游刚开始复苏,游客不多,商铺几乎都关着门,民宿生意也清淡,显得冷冷清清。也有传言,说是前几年郭亮村出现了严重宰客的负面消息所致。</p> <p class="ql-block">18日上午,我们步行穿越震撼世人的1250米绝壁长廊,体验太行山最美崖壁风光与挂壁公路的刺激与独特美景。亲自感受当年郭亮人修建的不易。绝壁长廊又被称为郭亮洞、挂壁公路,三个名字指的都是同一条路。</p> <p class="ql-block">长廊入口处有景点“浪成波痕”和“”天池”。浪成波痕形成于距今约12亿年前,岩石为石英砂岩,紫红色是由氧化环境所造成。眼前的岩石层面上发育的波状起伏形态痕迹在地质学上称作波痕。此处的波痕是在滨海浅水环境下海浪带动砂粒而形成,并被保存下来。波痕在地质学中是沉积环境极为重要的鉴定标志,通过对波痕和层理的观察研究可以判断出海水运动方向及海水深度等流动条件,从而推断出所处的沉积环境。</p> <p class="ql-block">天池坐落在郭亮洞之上,原来是一条峡谷,长326米,最宽处31米,最深处26米。峡谷红石岩层清晰,有多级瀑布,水潭连接,水击石壁,声如龙吟雷鸣,称为龙吟峡。1975年,当地村民从山下抬沙子,背水泥,攀爬天梯,在此筑坝修水库,成为太行山上最高的一池碧水,故被称为天池。</p> <p class="ql-block">郭亮洞是南太行第一个横穿绝壁的隧道,号称太行隧道之父。这条悬挂在千仞绝壁的“郭亮洞”被香港人惊叹为“绝壁长廊”,被日本名古屋电视台称赞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被美国凯迪拉克公司评为“全球最奇特,最著名的18条道路之一”。</p> <p class="ql-block">1972年,为让乡亲们能走出大山,让后代人不再登天梯,时任郭亮村党支部书记申明信在群众大会上宣誓:"要把开凿山洞工程当作持久战,十年打不成,咱打二十年,核桃山楂年年结果就有钱,孩子天天长大就有人,子子孙孙接着打,没有打不成的理,拼尽全部力量也要打出一条出山的公路"。在申明信的带领下,全村人卖掉山羊、山货、山药材,集资购买钢锤、钢钎;劳动力太少,就采取专业队和群众相结合的办法,在当时的6个生产队中每队抽2个人,6个小队就是12人,5个支委轮流当队长,3个月轮换一次,十三壮士的开山专业队就是这样组成的。</p> <p class="ql-block">1972年3月9日,在无电力、无机械、、无测量仪器的条件下,郭亮洞开工。专业队主要是凌空作业,炸出工作面,全村动员齐上阵,上至70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娃娃轮流上工地,清理石碴,人人肩头成茧,十指流血。就像传说中的愚公移山那样,郭亮人用自己的双手,挥动最原始的劳动工具,历时5年2个个多月,硬是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去了2.6万立方米石头,打秃钢钎12吨,打烂了8磅重的铁锤4000多个。第五个年头,工程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援。1977年3月,辉县教育局组织250名教职员工,同郭亮村人并肩作战,鏖战50天,终于在1977年5月1日竣工通车,一举结束郭亮村千百年来靠天梯攀上爬下的苦难历史。</p> <p class="ql-block">走在郭亮洞内,张望洞内,心情激动的按捺不住。洞内宽敞空荡,光线忽明忽暗,似梦如幻。洞壁形状各异,时而整齐平坦,时而参差不齐,洞顶则怪石嶙峋,一锤一钎的痕迹清晰可见。除地面用水泥铺设外,处处皆原汁原昧的岩石。</p> <p class="ql-block">长廊外侧共有35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天窗。这些天窗当初是为了便于排碴而留下的,如今成为通风透光的观景台。隔十几米就有一个洞口,好像一个个大窗户,洞窗处磊砌石墙作为护栏。既解决了涵洞的照明问题,也为游客观赏沿途风光提供了便利。</p> <p class="ql-block">外面的光线映入,长廊变得异常的通透。一眼望去惊险刺激。透过大石窗放眼望去,远山峡谷巍峨峻峭,看下方万丈深渊,每一个洞口都有不同的风景——或是一朵山花飘摇在风中,或是万丈奇石屹立于眼前,郭亮洞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和人类智慧完美结合的产物,是郭亮村人民血汗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穿过郭亮洞,就是景交车乘车点,我们怀着敬仰之情离去。郭亮村最大的看点无疑就是绝壁长廊,但比这道绝世景观更绝的是其所承载的艰苦年代战天斗地、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