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那些童年往事

依莲

<p class="ql-block">  今天终于登上了广发大塘村的皇陵砠顶峰!是族弟五仔开车沿着他新修的山路盘旋而上的。记得小时候几次想爬上来,都因崖壁陡直险峻、山林茂密阴森而半途却步。</p><p class="ql-block"> 站在山顶上,不仅广发垌的村庄、田野尽收眼底,就连嘉禾县城也一览无余。还有相邻的新田、宁远、桂阳、蓝山县的部分村野,也都依稀可见。</p><p class="ql-block"> 极目四眺,只见远山缥缈,秋林绚丽,溪流星罗棋布,田野、村庄点缀其间,宛如一幅幅美不胜收的国画,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恍惚间,记起了童年往事,于是在这满目的琳琅中,寻觅那山,那水……</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皇陵砠</span></p><p class="ql-block"> 皇陵砠在大塘村西北方向。</p><p class="ql-block"> 砠,字义是有土的石山。故乡的山大多叫砠,是一些有石崖有树林的小山头。而皇陵砠名字的来历,估计是因山头直立险峻、山脊隆如龙脊、形状酷似皇陵,而得此名。</p><p class="ql-block"> 其实,皇陵砠并不高,有人测过,海拨才321米,但因广发一带大多是低于海拔200米以下的小山砠,所以,海拔300多米的皇陵砠鹤立鸡群,傲立群山。</p><p class="ql-block"> 皇陵砠是神秘、神奇的。本地流传一句话:“皇陵砠头打鼓,桂阳州堆土。皇陵砠头敲钟,桂阳州发瘟。”我们嘉禾在元、明代时属桂阳州。据说,皇陵砠山顶从元代起就建有钟鼓楼(现在仍留有条石等痕迹),凡遇有紧急事项,比如灾害、瘟疫、战争等,皇陵砠的钟、鼓就会响起来,先敲钟,后击鼓,声音急促而悠长,传向四面八方。</p><p class="ql-block"> 皇陵砠的龙脊边叫鳍下岭,鳍下岭有我家一块自留地。七十年代时,每天下午放了学,哥哥和我都要去自留地里劳动,或摘菜或挖红薯。</p><p class="ql-block"> 每次去鳍下岭劳动,哥哥和我都是不情愿的。不是懒,而是我们每次放学去时,天都快黑了。皇陵砠上有只猫头鹰,一到天黑就会发出“哦呜哦呜一”的尖叫声,声音急促而频繁,犹如鬼叫(后来了解到发出这种声音的是鬼鸮),把我们两兄妹吓惨。但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和姐姐要随生产队出工,家里还有两个幼小的弟弟,所以,即使我们不愿去,妈妈也只能硬下心肠催促我们去。</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正值秋天打霜季节,哥哥和我在下午放学后又去鳍下岭挖红薯。哥哥挖,我拣择,我们的动作尽可能麻溜,希望赶在天黑前挖满箩筐就回家。</p><p class="ql-block"> 山坡上的田土大都呈梯形,在我家自留地上层的是外号叫“池狗麻婆”家的地。“池狗麻婆”家自留地种的菜蔬种类多、长势好,他常趁生产队收工后在自留地里倒饬。那天。他边干活边神神秘秘给我们讲皇陵砠有鬼的故事,说是他亲眼见到了长袍无头鬼、长发披头鬼……我们两兄妹边干活边战战兢兢听着,忽然皇陵砠上的猫头鹰“哦呜哦呜一”叫了起来,哥哥吓得起身就跑,我边哭边踉踉跄跄紧随其后。</p><p class="ql-block"> 待我们失魂落魄回到家,家里的煤油灯已亮了。</p><p class="ql-block"> 妈妈一见我们空手回来,怕红薯被人偷了,来不及责备我们,赶紧和姐姐返回地里去把红薯弄了回来。当然,本来已快装满箩筐的红薯只剩半筐了,估计是被人偷了。在那个饥不裹腹的年代,红薯是个宝。</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凤巢窝</span></p><p class="ql-block"> 凤巢窝与皇陵砠并排而立,犹如龙凤相携,并驾齐驱。</p><p class="ql-block"> 凤巢窝海拔大约只有200米左右,里面有许多奇崖幽洞。有个“盖摸头崖”是大家躲雨的地方。这个崖头矗立在山脚,一大块石崖成翅膀状伸出来,就形成了天然的避风遮雨之地。往往田头地里的人们正在劳作之时,山雨骤降,没带雨具的人们都会齐齐奔向“盖摸头崖”,大家紧贴崖壁或站或坐,犹如躲在母鸡翅膀下的鸡崽儿,边呱唧呱唧聊着天,边等待着暴风雨的过去。</p><p class="ql-block"> 凤巢窝里面有一个巨大的岩洞,有地下河叮咚作响。有人曾进去探究过,据说山洞能穿越整个山头。</p><p class="ql-block"> 岩洞口上部有各种各样的鸟窝,有三角形的、椭圆形的、杯形和碗形的。从这些鸟窝里飞出来的是五颜六色的鸟。我们小时候最馋的就是鸟蛋了,常常站在岩洞口觊觎这些鸟窝。但鸟窝高高在上,洞壁又长满青苔,很滑,没有人能爬上去。</p><p class="ql-block"> 有一回有个叫天赐狗的小伙伴竟意想天开,搓了根藤绳,想利用长竹竿挂在岩壁的野權木爬上去,结果半天挂不上,还摔得脸青鼻肿,回家后又被他父亲结结实实揍了一顿,从此,再没有小伙伴打那鸟蛋的主意了。</p><p class="ql-block"> 凤巢窝有很多野生果子。春天有野山莓、野茶泡,夏天有沙李子、野桑椹,秋天有毛粟子,野柿子。还有一种荆棘,杆子很粗,到了秋冬叶落之后,我们把杆子剖开,里面就有一条白白胖胖的幼虫,我们把它搁火上一烤,肥得流油的幼虫吃起来香喷喷的,这可是我们小时候吃过的最美味的食物了。</p><p class="ql-block"> 吃过这些山珍后,我们小把戏们就在凤巢窝的岩间洞里躲迷藏、打山仗,把扯猪草的任务全抛在了脑后。</p><p class="ql-block"> 等到天渐渐黑了,我们才着急了,慌忙扯几把猪草,在竹箩中部架几根木棍,把猪草松松铺在上面,装作扯满了一筐的样子回到家,哄着父母先把饭吃了再说。也有不幸的小伙伴,露出原形后被其父母用鸡骨头(手指弯成鸡爪状)挖了一顿,并责令以后不扎扎实实扯满一筐猪草就不准吃饭,于是我们就幸灾乐祸地对他唱起童谣:松起松起,爷爷欢喜,一抓抓到花箩底,一巴掌打到壁上巴起!</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鱼仔凉亭</span></p><p class="ql-block"> 鱼仔凉亭就在皇陵砠下的茶盐古道旁。</p><p class="ql-block"> 源于舜水的清泉从地底下咕沽冒出,一串串泡泡犹如珍珠,在阳光照射下,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泉水清冽甘甜,冬暖夏凉。小鱼儿成群结队,有时欢快地悠游出水面,有时又瞬间隐没在泉眼的石缝里,好像在跟人们捉迷藏似的。明清时,有善人就在此地建了亭,供路人喝水歇凉,名字就叫鱼仔凉亭。</p><p class="ql-block"> 鱼仔凉亭是我们儿时的水上乐园。每到夏天,热得受不了的小把戏们就会集聚在鱼仔凉亭里打水仗。水不深,刚没过脚脖子,底下是沙石,既干净又安全,家长们放心,小把戏们开心。有的还在泉水旁的小溪里捞鱼虾、抓螃蟹,回家去打牙祭。一到冬天,鱼仔凉亭的水热乎乎的,弥漫着腾腾热气。于是,我们把鞋袜脱了,挽起裤脚下水,洗菜,洗红薯,洗萝卜……把干干净净的果疏带回家。</p><p class="ql-block"> 尤令我记忆深刻的是,有一天我突然发现鱼仔凉亭旁长了一株小小的木槿花树,花包呈粉色,整棵大约结有四五个花骨朵。当时,到处的草和權丛都被割得精光,很少看见这种小權木花,我不知道人们是怎么镰下留情留下它的。看见它在清风中摇曳并散发阵阵香气,我惊喜莫名,并油然而生保护意识。我每天都会到鱼仔凉亭呆会,看看花,看看泉,心底怡然自得。呵呵,现在想来,小小年纪的我,就有风花雪月情怀,对鲜花与清泉情有独钟。</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银子窝</span></p><p class="ql-block"> 银子窝就在大塘头心田美后龙山的山窝里,据说是有人在此地捡到过银子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银子窝名字好听,但坡上的田土并不肥沃。我家的一块自留地就在银子窝坡上,是松松的黄土,种上红薯,薯藤只长半米,红薯也就鸡蛋大小,但红薯淀粉含量高,吃起来就像板栗,软糯可口。</p><p class="ql-block"> 银子窝底下有一片水田。伯父在冬天打着赤脚犁田的情景,现在仍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伯父本是教师,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奉行“允文允武,亦耕亦读,国家有难,挺身而出”的家训,毅然弃教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特科(化学科),参加了八年抗日。他身姿威武,大家都说他扛犁耙的姿式就像扛机关枪。六、七十年代,伯父因是五类分子,银子窝的水田大都是他在冬天犁的。那“哇一哇!……”吆喝耕牛的声音,现在依然在我耳边回荡。</p><p class="ql-block"> 银子窝东北方向是一块山地,有一大片栗子树林,属斌公那片的。每年秋天,栗子收了后,我们就会在树底下寻觅漏网之栗。有时捡到一颗没打开过的栗子壳,就急忙用石头、镰刀砸,即使手指被刺伤,鲜血直流,只要能剥出一两颗栗子,就会满心欢喜。</p><p class="ql-block"> 现在银子窝边有高等级公路经过,路边的地已成了大家抢手的香饽饽,昔日的“银子窝”,成了真正的银子窝。</p> <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