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记事起爷爷奶奶就是老头儿老太太,他们相亲相爱,时而争吵但从不计较,待人和善,和睦邻里,关心后辈。对我们这些晚辈,特别关爱,在缺吃少穿的年代,不仅操心着我们吃好穿暖,还操心我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p><p class="ql-block"> 爷爷大名叫陈恩连,出生于农历1925年4月17日(属牛),上过简师(安康师范),先后在家佛堂、杨湾小学任教,1981年退休,每个月能领到一点退休金,在农村应该说条件是特别好的,却特别节俭,也许是穷苦人家出身的原因,从小就历经艰难困苦,所以养成了勤劳节俭的习惯。爷爷兄妹四个,爷爷排行老二,因为太婆去世早,大爷民国时期被拉壮丁离家,听说后来去了台湾(曾有过家书,但后来再无音信),爷爷也就担当起长子角色,成家立业后既照顾太爷,同时关照兄弟侄儿(大爷的儿子)以及家里七个儿女,从来都是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谨小慎微。父亲兄弟姐妹也都很懂事,在家勤劳能干,学习刻苦努力,父亲三兄弟先后从安康师范学校毕业,当了老师。爷爷退休后总是闲不住,出门回家时从来不空手,遇上柴火捡柴火,在农村收割时节在自己田地里拾麦穗、捡红薯、稻穗等。小时候每年大年三十晚上,父辈带我们小辈去给祖宗烧纸送亮(早的时候是用纸糊的灯笼,里面放煤油灯,后来是蜡烛),爷爷总是在大年初一早上吃过早饭去收灯笼,给祖宗烧纸磕头,有的时候回来时泪眼婆娑。爷爷奶奶做饭都很好吃,小时候我最不喜欢吃稀饭,家里要是煮稀饭我就去爷爷奶奶家(爷爷儿子多,一开始分开单独住,后来身体不好才和儿子们同住,我家稍远一点)吃饭,他们总是挑我喜欢吃的做。周末假期也是隔三岔五就去爷爷奶奶家玩,听爷爷奶奶讲故事,还有家事,看爷爷看的书。爸爸妈妈也是隔段时间就接他们到我家吃饭,逢年过节也接来一起团聚。爷爷每年有一件大事,就是老关庙文教区退休教师们的聚会,每年相约某月某日去谁家,聚会二至三天,到时候退休老教师都集体赴约,带上麻将、象棋、棋牌等休闲娱乐工具,每年一次的聚会爷爷相当重视,老友相聚,其乐融融。爷爷关心家族里的亲人,有个叫四爷的,只有一个女儿,女儿出嫁后,协助关照把户口土地落在家族内一个晚辈处并养老送终。年轻时为太爷一辈三弟兄以及家门内无后长辈立了墓碑,晚年再次出钱为太爷、太婆及老祖太修了坟墓,重立了墓碑,供后世儿孙祭祖知恩。爷爷那个年代农村人没啥旅行,只听说去过一次武当山。我参加工作时,爷爷奶奶还很康健。2001年下半年爷爷因身体不适查出患食道癌,多次在陕西省肿瘤医院、安康市中医医院住院治疗、放疗,于2002年腊月初十与世长辞。</p><p class="ql-block"> 奶奶大名叫杨开莲,农历1919年8月17日出生,出身地主家庭,是八姊妹(六个姐姐一个哥哥)里面最小的一个,后来经媒人介绍嫁给了爷爷。一生养育七个儿女,帮忙带大孙子孙女十几个。奶奶勤劳能干,她的柜里从不缺吃的,我们这些晚辈去了都有份儿,她总是踮着小脚,给我们取这拿那。记忆里奶奶每天早上都要用开水冲鸡蛋泡麻花儿,一吃就是几十年,奶奶还能喝点酒,记忆里她喜欢喝雁宾酒,甜甜的,酒度数不高,后来是黑米酒,十岁左右有一次我和表哥勇兵在奶奶家吃午饭,喝了一瓶雁宾酒,在去我家路上俩人在路边睡着了(算是人生第一次醉酒吧)。奶奶是个急脾气,屋里屋外总是收拾地利利落落,隔段时间就要拄着拐棍儿去每块地里看看庄稼长势如何,有几块地比较远,回时就去我家,跟邻居老太太总有唠不完的磕儿。奶奶年轻时候和队里一些女同志一起织过席子,会纺线,能织布。奶奶在当时算是高寿,爷爷去世后,她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记忆力下降,老喜欢一遍遍说年轻时的事情,腿脚也不利索,父亲四兄弟也是轮流照顾,三个姑姑也是隔三岔五送这送那,嘘寒问暖,帮着照顾,那时候家里好热闹,一大家子团结和睦,总逗奶奶说年轻时的事情。农历2004年5月12日(记得我们正值期末考试集中阅卷期间),奶奶走完她平凡的一生,平静地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寒衣节,怀念我的爷爷奶奶,愿他们在天堂一切安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