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之“语”,教研之花——第34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厦门)教学观摩研讨会

<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9日—13日,乐平市涌山镇中心小学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厦门参加了第34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我们在这座浪漫文艺的海滨城市,一起走进名师课堂,聆听专家解读,领略大师风采,感悟语文的灵动和经典。</p> <p class="ql-block">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 王晓波校长致辞</p> <p class="ql-block">  薛瑞萍老师通过一节数字手指操,让我们明白了形象、韵律、反复。她分享了自己孩子们的一篇篇周记和平常上课日常的事件,我们从中深刻感悟到薛老师说的要让小孩子表达真感受、真思维迸发,分数不是最重要的,追求开放才是真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  林小慧老师《十六年前的回忆》的课堂中充满了爱国情怀,先以1927年的重大事件做铺垫,孩子们的自读自悟为主要环节,孩子们学会从李大钊外貌、神态、言行中体会出一名革命者忠于职守、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最后视频展示英勇烈士们的伟大事迹,升华情感,既让孩子明白要以吾辈之青春,捍卫世界之中华,也让在场老师们心生强国之感!</p> <p class="ql-block">  何捷老师的《出塞》课堂是按读顺、读到及读懂的顺序呈现出来的,真是一节妙趣横生,别有一番风味的古诗课堂!这堂课,何老师抓住“景”“人”“事”“情”四个重点进行引导,学生先通过自己的思考,真正感受到诗中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景、人、事,有了这样的铺垫,再深入到情感,读懂诗人的“念旧”就容易得多了。何老师这堂课深刻告诉了我们教与学不要太过于纠结答案,不要否定孩子的答案和想法,对一首诗的解读不应太过于浅薄,多关注古诗中的深度和广度。</p> <p class="ql-block">  王瑞雪老师的诗韵课堂给人一种温柔之感,一首《长相思》让学生完全沉浸在风雪声中,沉浸在思念声中。通过本节课的生词教学——诗句理解——带感受读诗句的基础流程,以及王老师步步耐心引导,听课老师和学生们慢慢从中感受到古诗的三重境:韵律声声读诗文,韵味浓浓品字词,韵致悠远话人生。</p> <p class="ql-block">  赵志祥老师的古诗教学在全国闻名,这一堂《题临安邸》也果真是名不虚传。赵老师的声音一出来,就将我们带入了古诗情境中。赵老师一步步引导孩子从北宋与南宋地图的中,游人和大官们饮酒作乐中,宋徽宗的住所中感受到诗人的愤恨、无奈及讽刺之情。孩子们随着赵老师一遍遍的读诗唱诗中,自然而然地品出了诗中味,诗中情。基于颇具韵味和很见功底的吟诵的欣赏,学生们和老师们在赵老师的课堂上历经了一次古典文化的熏陶。</p> <p class="ql-block">  张菊荣老师报告中的一句“不明不白,一笔糊涂账”总结出了语文教学之大烦恼。为了理清这笔“糊涂账”,张老师为我们梳理出了一堂好课的三大重点:1.学生在学习;2.学生向着目标学习;3.大部分学生达成目标,一部分学生创造了目标之外的精彩。对应这些重点,我们该怎么去落实了?张老师又为我们出了三招:1.设计清晰可见的学习目标;2.开发明白可行的评价任务;3.展开信息优化的学习过程。</p> <p class="ql-block">  肖培东老师的《走月亮》阅读教学令人叹服不已,通过抓住课文中简单的“啊”、“哟”、“哦”等叹词,引导学生体会句子中的情感,学会如何阅读。课后报告中,肖老师提到关键的一句:上一堂朴素的、艺术的语文课。朴素指踏踏实实地听说读写,不要舍本逐末,一味地设计电影片似的课件,如此做的话还不如在到课堂中多阅读。艺术指在务实的基础上,在遵循课程标准上,设计巧妙的情境,让学生好好思考,进入语文情境中,感受文字、语言和情感之美。</p> <p class="ql-block">  “糖果老师”——许嫣娜老师执教的《曹冲称象》真是灵动自然,课前利用由鱼的重量引出“称”和“秤”,在比较字的不同时导入课题《曹冲称象》,并随机带孩子们书空“称”。学生再通过三个含“称”的句子,体会文章的因果脉络。接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会读好句子,体会句子的妙处。 最后孩子通过习题和插图,了解课文重点,理清成长过程。亮点是全过程许老师都在不知不觉中随文识字。课后分享中,许老师给出了我们备课建议:关注课后习题,将习题渗入到课文当中去。随文识字不是生硬地在句中指读出来,而是不知不觉中展现出来,并且要详略得当,将学生易读错易写错的生字作为重点教学,其他的可以放在句子中读时逐渐学会。</p> <p class="ql-block">  周益民老师的《神奇宝物》这节课脉络十分清晰:猜宝物——读故事——议故事——编故事,引导孩子们借故事思考讨论归纳,整堂课激荡着思维的火花,学生们在思维的碰撞中领悟民间故事的内涵,训练提升了课外阅读能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煜老师《牛和鹅》的课堂教学,从阅读批注——提炼方法——说批注——写批注——说批注,层层推进,有效地将知识和能力落地,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学生在“批注”的学习过程中,处处回扣语言文字,有发现,有想象,有感悟,有思辨,学生习得了方法,训练了思维。课后分享中,朱老师提到了一个技巧,长文短读,短文长读,用最快的方式让孩子学会批注。</p> <p class="ql-block">  戴建荣老师的课堂给人一种大开大合的感觉,有深度,有广度。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诵瞬间抓住了老师的眼球,一首诗歌,举座动容,一首《示儿》,打开了古诗课堂建构的新思路。戴老师将吟诵与阅读指导融为一体,将“读”、“诵”、“吟”结合,让学生在“诵”中理解,在“诵”中感悟。真正让课堂回归了语文课应有的朗朗书声。</p> <p class="ql-block">  肖绍国老师带领孩子们首先从课文题目入手,找到课题的特点,“(花名)+(凝结成一个字)”,接着由此展开,聚焦于三篇课文《丁香结》《桂花雨》《梅花魂》,敏锐的孩子们发现了一种高度相似的题目搭配、单元搭配、作家搭配。随后肖老师带领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奇妙的读书之旅,在读书中感受花之语——花就是花,花不是花,花还是花。在花的凝结过程中,由花说到人,自己的人生,母亲与外祖父,无论是愁怨也好,思乡也罢,还有中国人的气节,这都是写作上常说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p> <p class="ql-block">  魏星老师先引导学生聚焦本单元首先出场的第一个智慧人物——王戎,递进提出相关问题:王戎看到了什么?从而做出什么样的判断?由“看到”到“判断”,中间一定会有思考,那王戎是怎样思考的呢?“看到”+“思考”+“判断”=?魏老师通过这四个问题,将语文学习提升到规律性的语理层面,有意识地促发学生的理性思维,让学生在感知基础上建立起一条思维主线。再将这学习方法迁移到《西门豹治邺》《故事二则》,学生兴趣高涨,学习氛围浓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诸向阳老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景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而然的,是学生比较容易操作的,是巧于转换的。他在教学中还注重了综合性,把树综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品读树之美后,再学法迁移,学习其他景物,最后进行整合,创设导游情景,让学生向别人推荐一个季节去小兴安岭旅游, 小导游的情境化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p> <p class="ql-block">   采它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教育是一场诗意的修行,知无涯,研无境。“现代与经典”的课堂让我们看到了课堂的平等开放,学生的快乐学习。“教学是一门艺术”,名师们的课堂把这门艺术演绎得精彩纷呈,让所有听课教师不自觉地陶醉在他们的教学艺术中。经过这几天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校教师定会虚心学习,不断反思,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更好地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们将努力集名师之所长,融会贯通,将所学所思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p> <p class="ql-block">编辑:刘琪</p><p class="ql-block">供图:全体教师</p><p class="ql-block">审核:张保照</p><p class="ql-block"><br></p>

老师

学生

课堂

教学

孩子

批注

学习

语文

古诗

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