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追思怀念李桓英——讲述时代楷模背后的故事

童猫35116419

<h1><b>2022年11月,疫情一直晃晃悠悠却突然井喷式爆发了。11月25号早,我们接到大姨李桓英去世的消息。这个消息我们不知预测过多少次,必定大姨已过了期颐之年。但这样突然,而不是自然过程的病逝,还是让我们难以接受,心情一直不能释怀。<br></b><b>2022年11月25日早9点26分,这样一位历练百年一生的麻风病的避温神。认准了麻风病不会卷土重来了,离我们已经很远了。她告别了人世间,告别了一切,面带着微笑安祥走完了她的天年人生!<br></b><b>面对人生的生离死别,我们剩下的似乎只有怀念了。怀念过去美好的时光,怀念大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慢慢跟身边的人告别,告别我们的父母、亲戚、战友、朋友、同事和同学。人生这趟车每到了这一站,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加剧了送别者悲伤的心情!</b></h1> <h1><b>遥想昔日我们这个大家庭,经历了战乱变革,一家人分崩离析了几十年。2016年10月13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从世界各地远道而来的亲戚齐聚北京。大姨在前门“全聚德烤鸭店”宴请,庆祝一家人的团聚。人生第一次参加这多人的家庭聚会,冲击我视觉感观是这些与我有血缘关系的长辈,从我出生后还是第一次见面,但感觉是那样的亲切;冲击我听觉感观是来自各地的口音那么陌生,却能让我感到大家庭的温暖。刷新家族的新亮点,对于大家来说都是意外的惊喜!这一天到来真的很不容易!感谢我是家庭中的一员!感谢上苍的安排!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感谢所有的亲人</b>!<b style="color: inherit;">襄垣县政府也不忘历史,打造地方风云人物,让历史的脉络串联起来有了延续,它是多么不易!感谢有这样的奇迹!</b></h1> <h1><b>李桓英生前,曾被授予众多国家级荣誉称号,我们家人一直是低吟浅唱轻舞飞扬她的英雄事迹。李桓英是在1978年58岁退休在即时,才开始着手防治麻风病这千年疑难病症的研究,并在后来的工作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br></b><b>为了不忘历史,以教后人追思李桓英,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下碑铭文:</b></h1> <h1><b>麻风病对人类的摧残,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还给社会带来莫大的恐慌。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对麻风病的偏见与歧视,不但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甚至影响到医学行业的内部,许多搞医学的人对麻风病也绕道而行。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之下,李桓英选择了吃力不讨好的麻风病,没钱赚,没人愿意啃,还惹人嫌的工作。</b></h1> <h1><b>李桓英调入“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时,麻风病还是不治之症。李桓英在参考文献中找到了从麻风组织提取光田氏反应抗原的方法,恰好麻风病研究室带回一个从麻风病患者尸体中取出的脾脏。李桓英尝试着从病人脾脏中提取麻风菌和可溶性抗原,应用荧光染色法进行涂片和病理检查。在一间非常简陋的操作间里,她做着在国内从未做过的麻风抗原提取实验,按照书中讲到的操作步骤,做了满满一瓶皿,麻风菌被提取出来了。抗原实验成功后,李桓英开始做抗体实验。就在这个时候,皮研所冒险实验,用人工接种麻风病菌。而做这个实验的,只有李桓英一人。她的左上臂外侧皮内注射了0.1毫升“超声”麻风菌,右上臂注射了未“超声”麻风菌。一个月内,李桓英双臂均出现了结节和溃疡,左边的疤大一点。<br></b><b>李桓英的人生事迹,大家是从媒体上获悉她工作辉煌成就的一面。(麻风病)但,少有人知道她生活朴素,甚至还有过生活窘迫的境地。从1973至1978在北京工作期间,她是个三无人员:无单位、无户口、无住房,自己在北京西山角下租了间民房。这样一位挑战几千年麻风病的第一人,回国后几十年一直住在单位的宿舍,地震时住戴所长家,每晚在“过道”里拉个门帘。<br></b><b>今天追思大姨李桓英,想到她晚年可望亲情、可望一大家人热闹的氛围;想到我们每次临走时,她那不舍的眼神,送我们一程又一程时的情景,让我心里很难受也感到十分的自责。虽然她有如此多的荣誉在身,但我知道,她心中也有难于言表的很多很多……我们家人追思李桓英的心境,始终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我们融入了太多的情感。</b></h1><h1><b>寄往天堂的信我不知说什么?“大姨您走过了一个多世纪,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最后自己的心愿却未了!“大爱初心”这本书的封面照片,您笑着说它可以放在追悼会上,我不需要占用国家的一寸土地。现在,目之所及皆是回忆,眼之所看,皆是遗憾与不舍!”</b><br></h1> <h1><b>李桓英生前,我们曾许诺过她要办好二件事:1、为祖父李庆芳的《平民行草字选》作:注释、注音、加入李桓英写“序”的内容,出一版新书《平民行草字选注释》;2、带她去北京“宽街小学”(祖父在京城办的几所“怀幼学校”之一)“西党家胡同”(家庭旧址)去看一看!</b></h1> <h1><b>一、关于第一个心愿<br></b><b>《平民行草字选》是一本行草字帖,它出版的时间早于1936年于右任的《标准草书》。这本再版的新书,高清扫描、配注释、注音、加入李桓英写的“序”,命名为《平民行草字选注释》,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于疫情和其它等因素,耽误了付梓的时间,没能在李桓英生前出版,让她看上一眼。大姨匆匆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这样的遗憾,它在我心中是永远解不开的心结!<br></b><b>李庆芳是李桓英的祖父,李桓英一生赢得学界和业界的高度评价,被公认为:大医者、大先生、大仁慈。饮水思源,这要溯源到她从小受祖父在德育方面的培养。<br></b><b>《平民行草字选注释》<br></b><b>李桓英——序<br></b><b>《平民行草字选》是我祖父李庆芳于1934年在北京“枫桥别墅”集成的一部平民教育行草书法集。<br></b><b>祖父早年治《说文》,深喑汉字字理字义,遍习历代名家法帖,其书于平淡中见功夫,于简易中见深蕴。他一生著述除诗文外,多以救国利世,服务群生为要。大到起草宪法,小至倡导民众旅游。不但研究中外关系,还致力实业救国的事业。清末民国初创办各类教育机构,尤特关注于贫幼与女学。辛亥后人们的生活节奏愈发紧凑,很难有大段时间再写馆阁八股,行草书最为流行。但废科举后,一些有条件的学子或奔东西两洋,或改弦更张,别择它路。行草书有快速书写的便利,但是由于行草书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难以规范,多是自行发挥,所以同样的字写法很多,对于一般平民不但很难掌握,就连辨识也是相当不易。先祖父宅心仁厚,从来所学所识皆志于为大众服务,为提高大众文化素养而孜孜不倦。这部书就是在这种初心背景下形成的。全书从大量碑帖中遴选,将人们日常需要选择了三千五百余字。这个数字正是当代教育的基本汉字数量,目前来看他所研究的得出的平民学字用字数量,仍然具有非常合适的实用价值。对普及文化做出了正确的规范。正如他在序中所说,近欧美人通行书法字均与印书字分离。此一现象目前仍然严重存在。此书主旨一经发布付梓,确实在社会引起了反响。如继之者有于右任于1936年依其旨趣刊行《标准草书千字文》在社会大为流行。<br></b><b>现在祖父之书帖能配释注再版,我深感庆幸,并藉此感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襄助。<br></b><b>(手迹签名)李桓英 2021年国庆</b></h1> <h1><b>《平民行草字选注释》这本书,对我们家族的意义非同一般。李桓英为这本书写了“序”,不辜负于先辈们的嘱托!不愧于这个大家庭的培养!不愧于她立下的誓言!<br></b><b>李庆芳,字枫桥,其著作《平民行草字选》问世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部行草字选字帖。李庆芳少时就读于晋阳书院,后入选令德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初,山西巡府岑春煊遵清廷举办学堂的谕旨,改令德堂为山西大学堂,李庆芳遂转入山西大学堂中学专斋学习《说文解字》《山海经》等实用学科。光绪三十年(1904)山西巡府张曾易选拔山西大学堂李庆芳、太原武备学堂阎锡山等优秀学生官费留学日本。李庆芳抵日后先学习日语,后攻读法律并获法学学士。……<br></b><b>作为清末民初的一名新时代知识分子,李庆芳积极倡导设立学校、开发民智。他在山西先后创立高级小学堂1所,初级小学堂100多所,并创立一所初级女子小学堂;民国八年(1920)他在北京购置僧格林沁祠,创办怀幼学校和怀幼女校,并留下了《枫桥诗集》《陶然诗集》等优秀作品集。他所创办的学校学生以平民百姓及孤儿为主,旨在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能够成为手脑并重的人才。他认为提升民智应从识字、写字、用字开始,于是编写并手书了以“简易通行,力求统一”为宗的《平民行草字选》。<br></b><b>《平民行草字选注释》这部书的问世对中国现代行草书书法艺术的平民化起到了奠基作用,书中所传递出的中国书法教育思想对提升民众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而他的教育观也对现在的人们有着深远影响,正如其嫡孙女李桓英所说:“我所选的道路离不开我祖父的教育,从他的《世界大势一席话》到《平民行草字选》教会我以民为本、大爱无疆,更由此成就了我的医者仁心。”</b></h1> <h1><b>二、关于二个心愿<br></b><b>人逐渐在衰老的过程中,对童年、父母、老宅的感情自然会越来越深。大姨生前心中另一个心愿,就是看看小时候曾经的记忆——北京“宽街小学”。现在这所学校已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前,我们已联系好了东城教委。但由于疫情和大姨的身体情况,一直未能如愿。还有西直门内“马相小学”,(怀幼学校之一)西直门内西党家胡同3号(家庭旧址)也是她心中一直惦念的地方。</b></h1> <h1><b>2016年7月21日,大姨96岁时,我们带她去过门头沟“风桥别墅”。这是她家另一所老宅,它位于北京门头沟区中门寺沟西部。当地人称"丹凤"山的半山腰。明代称此地为宝瓶山,清代称为丹凤山。因为山在门头沟的南侧,明万历二十年(1592)刊《宛署杂记》记载这个地方叫官园,村名“南官园”。清乾隆时,八旗贵族尤警斋在此辟“乐静山庄”,又称“杏泉峪”。民国初,参议院秘书长李枫桥(李桓英祖父李庆芳,号:枫桥)在此建造“枫桥别墅”。</b></h1> <h1><b>如今追思大姨李桓英,想到2016年7月21日96岁的大姨,跨越了87年的时空,重游故地“风桥别墅”时她激动的心情。大姨说她1929年9岁时,曾坐火车从北京“西直门”到“三家店”火车站,再骑毛驴到门头沟“风桥别墅”。 这次再来李宅(墓碑、李宅石刻、石桥洞上“枫桥”二字还依稀看到)大姨站在祖父“枫桥”石桥上,眺望远方的起伏的山峦,脚下纵横的沟壑,触景生情,情绪异常的激动!她像当年9岁的孩童,手舞足蹈着告诉我们,当年房子和地貌的概况。</b></h1> <h1><b>我们站在祖辈生活、生长的地方,仿佛感觉到植物有了灵性,当年李庆芳亲植的丁香树,在摇摆似向我们招手,树叶随风空中飞舞,香气沁脾入心,耳旁还不时听到一阵阵的弦乐声。祖辈的传情,递给大家高兴的情绪,它的传染力,至今让我记忆犹新。<br></b><b>这件事让我切身感受到,大姨投入麻风病的时间太长太长了,以至于留给自己的生活空间实在是太少、生活太单调乏味了。大姨对自己所热爱事业执着、拼搏、不顾一切,而她在生活中却是极其节俭不求奢华富贵的人。每次去大姨家,我要花很长时间,去清理她两台大冰箱里舍不得扔,长毛、腐烂、过期的食品。还要整理英文报纸、把能卖钱的杂物瓶瓶罐罐拾好,给“传达室”生活困难的老人。李桓英的工作姿态很高,高到难以企及;她的生活姿态却很低,低到多数人无法相信。<br> </b><b>疫情三年,大姨一直住北京友谊医院“干保楼”不让探视,她已失去记忆了。(不识人)但,李桓英在她101岁生日这天上午,对领导讲:感谢祖国、感谢领导、感谢党,是麻风病成就了我。……但下午,我们家人交谈中,她却记不起自己还有个家,(住单身宿舍时间太长了)那房子是她安身多年的家呀。这样冰火二重天的囧事,让我们看了后,心情真是感到十分的难受!每每我看到大姨时,时常让我闪过母亲的影子。尤其,追悼会上看到跟随大姨二十几年的袁秘书,几经崩溃的表情,仿佛也看到了自己凄楚的影子!</b></h1> <h1><b>还清晰记得2022年12月3日早5点半,我们为参加大姨追悼会,坐沿长安街“1路”公交车,被责令立刻下车。因时间太早,当天的“健康码”还未刷新,一切公共交通禁止通行。友谊医院的电话一次次催,北京亲属只有我们二个参加。送大姨最后一程的羁绊,让我在公交车上伤心欲绝!它是刺心的悲哀!</b></h1><h1><b>2022年11月26日北京新闻及新华社以“沉痛悼念!那位‘战麻斗士’走……”的标题,发布了这一噩耗。受疫情期间进京人员隔离时间的影响,和不搞大型聚集性活动等要求。李桓英告别仪式地点在:北京友谊医院医疗保健中心告别厅,时间:2022年12月3日(星期六)8:30。出席这场告别仪式只有李桓英少部分家属、身边工作人员密友、单位领导、相关部委及其它社会团体代表参加。</b></h1><h1><b>2023年10月26日,来自北京卫健委、北京医管中心、中国麻协、北京友谊医院热带病研究所、友谊医院离退办、李桓英医学基金会、山西襄垣县政协及文史办、襄垣夏店村、以及李桓英的家属数十余人,来到万安公墓“抒怀堂”吊唁。从台湾远道而来的李桓英外甥女及女婿,怀着沉重的心情,手捧李桓英遗像及骨灰盒,缓缓驶进万安公墓“新水区”组288号坟冢,我们送别大姨李桓英最后一程。</b></h1><h1><b>大姨愿天堂一路安好!我们永远爱您!追思您伟大的一生!</b></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