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乘坐1路公共汽车行驶在长安街经过建国门时,总是看到北京古观象台古老沧桑的城墙和上面硕大青铜天文仪器,但一直也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次特意亲眼目睹古观象台的容颜。 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它以建筑完整、仪器配套齐全、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从1442年建成到1929年不再作观测机构,改为国立天文陈列馆,长达近500年里一直从事天文观测,是世界上保持连续观测时间最长的天文台。 北京古观象台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3年重新对外开放。由于北京古观象台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部分仪器复制品后曾赴德国、日本和法国参加展览;英国首相布莱尔、比利时首相伏斯达以及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都曾慕名前来参观。 古观象台不大,游人也很少。进入大门,右边有一个门洞,进入门洞后是一个明代四合院。紫薇殿是古观象台四合院落中的主殿,是明清时期钦天监(掌观天像)办公的重要场所。 “紫微”是中国传统命理学中的一种,认为人出生时的星相决定人的一生,即人的命运。认为各种星曜对人的命运具有特定的关连,又因为星曜按一定次序出现,相应的人就按照这个次序接受星曜带来的影响,紫微星为诸星之首,故得名。紫微殿陈列着“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这里记载着我们的祖先对天文学的伟大贡献。 紫薇殿殿内悬挂的清朝乾隆皇帝题写的巨匾,上联:敬协天行所无逸,下联:顺敷星好敕时几。横批:观象授时。概括了观象台的职责和任务,即观测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据以制定和颁布历书。 北京古观象台每年都举行“中国古星图填图比赛”。凡参观北京古观象台的小学生可免费领取空白中国古星图一张,学生可在讲解员的辅导下,用不同的颜色填画三垣、二十八宿,并将四象画在二十八宿相应的区域。这项绘画古星图比赛活动是北京古观象台传统天文活动之一,在绘画星图的同时能够既锻炼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又能对中国古代的天文产生兴趣。旨在普及中国古代天文学知识,让更多人感受古天文魅力。 中国传统天文将天上的二十八宿与地上不同区域对应起来,并将二十八宿分为四组,七个星宿构成一组,并将其想象为一种动物,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分布: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同时与四种颜色相配,苍龙为青色,白虎为白色,朱雀为红色,玄武为黑色。在西方,这种关系则被归纳为十二星座。 东西厢房是展览室,展示古观象台历史、时间立法、天象记事、灵台仪象等展览,一幅幅图文并茂的挂图和实物,让观众了解中国古代和西方天文历史知识。 西厢房门前三尊塑像。<br> 张衡(公元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汉族,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徐光启病逝,崇祯帝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 汤若望(公元1592 - 1666年),字道未,德国人,神圣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逝世后安葬于北京利马窦墓左侧,康熙朝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在科隆有故居,塑有雕像。在意大利耶稣会档案馆有他大量资料。汤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中国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以虔诚的信仰,渊博的知识奠定了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在华40余年,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是继利玛窦来华之后最重要的耶稣会士之一。他继承了利氏通过科学传教的策略,在明清朝廷历法修订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多有贡献,中国今天的农历是汤若望在明朝前沿用的农历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的"现代农历"。他还著有《主制群徵》、《主教缘起》等宗教著述。他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在西学东渐之中成就了一番不可磨灭的成绩。 东厢房门前三尊塑像。<br> 一行(张遂)(公元683年~727年),佛僧法号名。本名张遂,唐高宗弘道元年生于武功县,玄宗开元十五年卒于古都长安华严寺。籍贯为邢州巨鹿(一说魏州昌乐)。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主持修编新历、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由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边论》《缀术》《述异记》《历议》等。 南怀仁(公元1623-1688年),1623年10月9日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1641年9月29日入耶稣会,1658年来华,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精通天文历法、擅长铸炮,是当时国家天文台(钦天监)业务上的最高负责人,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1688年1月28日南怀仁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卒谥勤敏。著有《康熙永年历法》、《坤舆图说》、《西方要记》等。南怀仁1688年去世。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祭文:“尔南怀仁,秉心质朴,四野淹通。来华既协灵台之掌,复储武库之需……可谓莅来惟精,奉职费懈者矣。遽闻溘逝,深切悼伤。追念成劳,易名勤敏。”康熙此谕,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在南怀仁碑碑阴,碑阳用汉文和拉丁文镌刻。迄今为止,用三种文字刻写碑文实属少见。这块墓碑就在西城区车公庄6号中共北京市委党校院内,与利玛窦、汤若望依次排列。 紫薇殿西侧放置了一个月晷。月晷又名太阴晷,是通过观测月球方位的变化来测定时刻的仪器。它由两个同心圆盘和中心游表三部分组成。其中一盘标有农历初一至三十日的日期,称为日盘;另一盘标有十二时辰,称为时盘;游表用来对准月亮指示时刻。只有满月的夜晚才能正确显示时间。因为月出时间平均每天延迟48分钟,高级的月晷包括一张图表,显示如何计算以得到正确的时间,并且有转盘可以调整经度和纬度。 紫薇殿东侧是一台星晷,是在夜间利用观测恒星的位置以定时的记时工具,最早在唐代开始使用。星晷又称勾陈晷,由两个同心圆盘及基座组成,外刻有时刻;内盘刻有周天度数,列十二宫以分节气,中间有一条缝,用以窥星。将内盘节气对准外盘子正初刻(即午夜),转移内盘北望帝星(即小熊座β)与勾陈大星(即小熊座α或北极星),使二星同现缝中,盘面锐表所指即为时刻。 简仪用于测量天体的位置,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铸造。该仪器原存北京,于1933年运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两旁摆放浑仪和简仪。浑仪用于测定天体位置,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铸造。该仪器原存北京,于1933年运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简仪用于测量天体的位置,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铸造。该仪器原存北京,于1933年运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中间摆放着正方案。为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发明的天文仪器之一,其主要用途是侧影定向。 紫薇殿西侧还有一块石碑,建于雍正六年五月(公元1728年)。记载雍正三年二月初二的一次日月合壁、五星联珠的天象。雍正三年二月初二,天空出现了数百年不遇的五星联珠现象。据星占观念,出现这个现象是大凶大吉的征兆,有德者昌、失德者亡。这时正逢盛世,国家安定,雍正皇帝遇此天象也很高兴,以为这是国家兴旺的吉兆。石碑高约3米,碑文虽已模糊不清,但仔细辨认仍可看出刻有“皇上至德”“盛世无双”等字迹。 观象台南侧,一条甬道通向一个小花园,中央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绿地。 甬道两侧有各种石碑,碑上雕刻的都是各种星象图。 绿地北端竖立着一尊沈括的塑像。沈括(公元1031-1095年),中国宋代科学家、天文学家。创作了北宋时期重要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在司天监工作期间,改制了浑仪、浮漏、圭表等天文仪器,开创了简化浑仪的方向。根据二十四节气制订了一种纯阳历,即《十二气历》,便于指导农业生产。 绿地南侧建有一座郭守敬塑像。郭守敬(公元1231-1316),元代科学家,天文学家,创制了浑仪、仰仪、高表等十几种天文仪器。郭守敬还精确地推算出了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日,与当今世界通用的公历值一样,其编撰的中国古代最优秀的一部历法《授时历》代表了中国古典天文学发展的最高成就。绿地中间放置一座观象仪——简仪,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于公元1276年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因将结构繁复的唐宋浑仪加以革新简化而成,故称简仪。 花园最南端,有一座大型仪器——玲珑仪。玲珑仪是用以演示天象的,是由郭守敬创制的。其基本理论是:将古代天文前辈在室外利用浑象仪观测天象的传统,改为在室内观看假设的天体结构。原仪器早已无存,现在这台玲珑仪是根据元初杨恒所作《玲珑仪铭》所记载的形状描述,反复研究,复制而成。 玲珑仪左侧《玲珑仪铭》,全文如下:天体圆穹,三辰在中,星虽纪度,天实无穷。天度之数,环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一。因星之步,推日而得,月次十二,往来盈亏。五星参差,进退有期,判为寒暑,分为四时。太史司天,咸用周知,制诸法象,各有攸施。萃于用者,玲珑其仪,十万余目,经纬均布。与天同体,协规应矩,遍体虚明,中外宣露。玄象森罗,莫计其数,宿离有次,去极有度。人由中窥,目即而喻,先哲实繁,兹制犹未。逮我皇元,其作始备,实因于理,匪凿于智。亿万斯年,宝之无坠。元杨桓 花园西侧的一个小广场上,放置了几台天文仪器。 圭表。应用针孔成像原理,测定正午时刻投到圭面上的日影长度,推算出夏至、冬至时刻,进而推算出回归年的长度。圭表的底座为明代仿元代郭守敬所制,其上铜圭表为1983年复制,原件现存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地平式日晷。利用日影测定时间的一种仪器。 晷景堂,古代掌观天像的官员来此观象、测量时的办公用房。 图书馆。不能进入参观,只好留张照片。 1644年后,清朝改观星台为观象台,如今在台体南侧的门洞上方还可看到石刻“观象台”三个大字。 沿着台阶北宽约20余米。登上了观象台,观象台砖结构,高14米,东西长约24米,南北宽约20余米。 台上陈列着八架大型青铜制天文仪器,气势雄伟、铸造精湛,十分精美。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还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珍品。现在这些青铜制的古老天文仪器全都用铁栅栏圈起来了,所以想要和它们近距离接触是不可能的了。 清康熙八年至十二年(1669~1673年),由康熙皇帝授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设计和监造了6架新的天文仪器:象限仪、天体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黄道经纬仪和纪限仪。 象限仪。 天体仪。 地平经仪。 黄道经纬仪。 纪限仪。 地平经纬仪。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法国人纪理安又设计制造了地平经纬仪。 玑衡抚辰仪。乾隆九年(1744年),据传乾隆皇帝亲自登上观象台视察,认为明制天文仪器唯有浑仪最古,最具有华夏民族特色。依皇帝旨意,参照明浑仪,历时十年,设计和制造出玑衡抚辰仪。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架大型铜制天文仪器。 北京古观象台在文命中因修建环城地铁时险遭拆毁或搬迁,在罗哲文等几位古建筑专家的努力下,周恩来总理高度关注了罗哲文等人的来信,并指示要保护好北京古观象台,才得以完好保存至今。 北京古观象台现在看平台不过十米来高,昔日可是京城的制高点,离天最近的地方。站在古观象台仰望星空,一切已物是人非,观象台外车水马龙,台内安静幽雅。游人到此,可深切感受到历史厚重,时间凝固,沧海桑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蓝天下,古老和现代在这一刻重合,见证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