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部分造像录

子君影像

<p class="ql-block">  洛阳龙门石窟开凿之地,春秋时称伊阙,香山、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从中间流过,远远望去像一个天然门阙。在隋朝时改名龙门,因隋炀帝营造东都洛阳,伊阙正对宫城正门,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至隋、唐、宋等朝代,龙门石窟的持续营造长达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其中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活动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北魏(公元493年至528年)年间,历经孝文帝、宣武帝和孝明帝三帝,历时35年,第二次是在唐朝(公元636年至746年)年间,前后历经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四帝,共计110年,两次开窟造像的高潮,历时150年。龙门石窟艺术、文化特点表现多元,造像风格多样,从北魏“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中原风格过渡到唐朝“躯体丰腴,面相圆润”的大唐风范。</p><p class="ql-block"> 在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卢舍那大佛最为著名。大佛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耗时三年乃成,是唐高宗李治为纪念父亲李世民而建,虔诚信佛的皇后武则天也捐助了两万贯胭脂钱,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六百万人民币。卢舍那者,光明普照之意,卢舍那佛乃是证得绝对真理、显示无上智慧的报身佛。据说大佛借鉴了武则天的相貌,既有女性的柔美,又有佛陀的庄严。公元684年,武则天称帝,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并为自己取名“武曌”,意为日月当空,君临天下,其中不乏致敬卢舍那大佛之意。</p><p class="ql-block"> 近代以来,龙门石窟遭遇了大规模盗凿,无数珍贵的文物被损毁,造像身首分离散落世界各地,以至于没有一尊佛像是完美的。也许未来他们还有机会团聚,借用《逃出大英博物馆》小短片台词:“总有一天,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的回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