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津沽散笔》(218):这一段“南开史”不能空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1965年夏天从天津市南开区大水沟小学毕业、考入南开中学的。之后,不到一年,发生了众所周知的“文化大革命”……因此,实际上我在南开中学就读尚未完成初中一年的全部课程……我有自知之明,充其量我是一位有一定含金量的小学毕业生(小学读书学习成绩确实优秀),与老三届中其他学长的南开学历不可同日而语,我是老三届南开中学校友之中的货真价实的小学弟!所以虽然我常以南开母校之盛誉感到荣幸自豪,但我从来不敢自诩“南开学子”,因为内心很虚,名不副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南开读书不到一年,又经历了长达两年的“停课闹革命”,被学校任命担任1971届新生班级的辅导员一年,之后就被上山下乡,奔赴了北大荒农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尽管如此,南开中学四年经历期间,我还是深深感悟到了南开中学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底蕴。这体现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亲身体味了校领导和老师们敬业尽责、博学多才与温文尔雅的风度气质,以及学校规范有序高贵高雅的校风氛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感受到了学校师长们及老三届校友们在举手投足之间与众不同的礼貌修养素质,因为绝大多数师长与学长都是来自全市百里挑一、千里挑一、万一挑一的人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各种课余社团活动如文学社、美术社、书法组、摩托车队、乐器及话剧文艺演出队、科技小组、众多的体育项目团队等,增长了知识与视野,培养了学生们健康有益的情趣,成为复合型人材的摇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南开出英才”的传统育才历史硕果,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南开人,努力实现“昨天我以南开为荣,今朝南开以我为荣”的拼搏进取的践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天津南开中学和重庆南开中学(南开中学自日寇全面侵华初期,被迫搬迁到重庆直至抗战结束返津),走出了大批杰出人才。据前些年不完全统计,已知曾任或现任省部级以上高级职务的校友和各行业著名专家有大数十位,其中:总理二人:周恩来、温家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副总理一人:邹家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四人:林枫、吴阶平、邹家华、周光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全国政协副主席五人:屈武、王昆仑、孙孚凌、万国权、朱光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省部级干部十数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中研院正副院长六人:陶孟和、钱恩亮、吴大猷、叶笃正、朱光亚、周光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中研院及外籍院士五六十人:有陶孟和、范文澜、罗常培、梅贻琦、吴大猷、何柄棣等以及重庆南开中学的31位校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著名作家、艺术家:曹禺、老舍、金焰、黄宗江、端木蕻良、周汝昌、黄裳、韦君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著名音乐家:张肖虎、沈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著名舞蹈家:资华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著名书法家:吴玉如、黄寿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著名画家:刘奎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张申府、熊十力、吴敬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著名教育家:杨石先、张彭春、王大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著名体育家:韩幕侠、董守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著名外交家:唐明照、张伟超、申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著名医生:吴阶平、吴蔚然、方圻、翁心植、熊汝成、严仁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即使在文革期间,老三届校友各个派别之间的“文攻”大字报与绘画作品,也彰显了十足的文气与才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开中学校训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光荣历史传统,需要传承和发扬,岁月无语、唯书能言。所以2006年,在老三届学长、时任天津市副市长孙海麟的主持下,校友会发动海内外各届南开校友,编辑出版了《感念南开》一书,以详实客观的资料,比较全面地记录了新中国南开中学的历史,为南开中学的历史续写了不朽的篇章,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性、文物性价值,也是南开各届校友感恩回报母校的善念义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但是,囿于当时图书出版界的某些规定及社会认知的局限性,南开中学在文革期间的十年历史的文字资料,没有纳入《感念南开》一书其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不能任意切割、修改、掩饰。南开中学文革期间的十年历史,是中国文革十年历史的衍生物、派生物,一个完整的南开中学历史的补写,需要包括各种文字形式(史料记述文字、文学作品、照片、物品)的参与提供。特别是十年文革期间南开中学的历史,就责无旁贷的落在“老三届”及其“新三届”南开人的身上,成为一种庄严神圣的历史担当!倘若,我们南开老三届不记录南开中学亲身经历的这一段特殊的历史,那么由谁去记录呢?!我们是这一段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也应当是记录者!我们如果放弃这种历史责任,不仅于心有愧,而且后人也不会谅解我们。有道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一切都要以完整真实的历史记录为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正是基于上述的初衷,在近五十万字的拙作长篇传记小说《白楼梦》中,我用了大量的篇章努力真实形象地记录了这一段历史的片段,填补了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冒昧地说:这可能是迄今为止,南开人用文学体裁续写特殊历史时期的开先河制作,尽管它的思想性艺术性有待读者和后世评判……我能做的即是: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曾几何时,我们一些文学创作的写手们,喜欢察言观色、迎奉时尚的遵命文学,有意逃避所谓“敏感历史”,其实,所谓“敏感历史”难道不是历史吗?!历史是真实的过程,而“敏感”则是人为有意的冠名。历史不能割裂肢解,人有各志,历史观也因人而异,对此我不做过多评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正如我文章开头坦言的那样,准确地说我不敢自诩南开学子,但是我有一种社会历史的责任心,有真诚感恩感念南开之心,于是就有了包括真实客观记录描写南开中学特殊历史在内的、自清末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以及新中国建立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长达百年历史的文学作品《白楼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谨以此书献给胡氏家族的祖先与已故父母亲大人,献给我的母校南开中学,献给长眠于黑土地的知青英烈们,献给北大荒农垦父老乡亲与知青朋友们,献给我的海内外所有的至亲好友,献给全世界与新冠病毒做顽强斗争的人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白楼梦》成书问世,在所不辞,死而后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于2023年11月12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母校校园周恩来总理塑像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南开中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白楼梦》中记录描写特级教师孙养林“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讲座章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白楼梦》中记录描写红卫兵批斗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急先锋、校长杨志行和封资修学术权威老师们的篇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白楼梦》中记录描写老三届南开学子被上山下乡的篇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