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2,俯瞰岛城</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欣赏了两处负有盛名的教堂,趁天气不错,某人决定去旁边的信号山公园爬山活络一下筋骨。信号山是俯瞰岛城,体会“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最佳地点。</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山腰处有一观海亭,从亭内观望,西南的青岛湾美景历历在目。</span></div></h3> 栈桥、海上皇宫。 琴岛、海军博物馆及隐约可见的黄岛 。<div> 当时压根没想起去黄岛区薛家岛——《父母爱情》取景地看看,现在觉得有点可惜。</div> 江苏路基督教堂和背后中山路口的现代建筑群。 红瓦绿树,分外妖娆。 五龙潭是五龙闹海的写照,信号山又名“五龙山”,取之于此。水潭中四条龙拱卫着一条金光灿灿的主龙喷涌水柱汇聚为潭,飞落为瀑。 踏浪观景台处则可尽收东南方汇泉湾的美景。 上图局部放大。<br> 汇泉角、东海饭店、小鱼山和山顶的览潮阁、中国海洋大学的校园和主楼依次映入眼帘。 东边,晴空下太平山和青岛电视观光塔,一览无余。 天气非常给力,风也温柔,阳光刚刚好,不燥也不热。<br> 终于能极目远眺,赏遍岛城美景。 鳞次栉比的红顶楼,远近高低各不同,难怪有“东方瑞士”,欧韵之都的赞誉。 老城风韵,堪称青岛城市美学的精髓。 西北方,观象山么?这三个白球不知是什么东东? 山顶三个不同高度的红色圆顶蘑菇楼是信号山主体建筑,它寓意中国古代用于传递信号的三支红色火炬。<br> 西边这个球体建筑现在是航海展览馆,但大门紧闭,打烊了。 高20米,共分四层的旋转观景楼很漂亮,需购票入内。<br> 窃以为如果仅是为了观赏美景,山上的许多处观景点完全可以满足了。 沿着西边的一处小道下山,山路曲折蜿蜓,很幽静。<br> 逆光似乎给城市笼上了一层轻纱,天主教堂的一双塔尖即便失去了原先的至尊高度,却依旧俊秀挺拔!<br> 栈桥尽情地伸展在平静的海湾。 这只雄鹰也被美色所诱,乐不思蜀啊!<br> “山如琴,水如弦”,小青岛因其形状如同一把古琴,又因这里海浪抚岸,有琴瑟之声,故有“琴岛”之称,很抒情浪漫的名字。<br> 小青岛最显眼的景致是最高处矗立的一座洁白的锥形灯塔,这是海上过往船只进出胶州湾的重要航标。每当夜幕低垂,灯影波光形成青岛—景——“琴屿飘灯”。<br> 从信号山上看到山南麓的一幢房子在万千楼宇中十分突出,应该就是著名的青岛总督楼了。面对如此漂亮的建筑,瞬间产生了一睹芳容的冲动。<br> 马上下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3,百年名楼</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出了信号山公园大门,左转沿龙山路走三分钟,就来到龙山路26号——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又称青岛迎宾馆。其背倚风景如画的信号山公园,与中国海洋大学、基督教堂等遥遥相对,地理位置突出,环境幽雅。原是德国驻胶澳(即青岛)总督的官邸,故名总督官邸,俗称提督楼。</span></div></h3>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段文字原文引用自:青岛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官网网站:</p><p class="ql-block"> 德国总督楼旧址始建于1905年7月,落成于1907年7月, 德国建筑师维尔纳•拉查洛维茨设计。起初,它是德占时期胶澳总督的住宅,两任总督奥斯卡•冯•特鲁伯和麦尔•瓦尔戴克曾在此居住。由于总督一职大致相当于中国明清军队中的提督,故民间曾呼之为“提督楼”。1932年以前,它一直是青岛军政首脑的官邸。1934年,时任青岛市市长的沈鸿烈将其命名为“迎宾馆”,遂成青岛最高级别的接待宾馆。1957年夏,MZD主席曾在此下榻。1996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这幢百年名楼再度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型,设为近代建筑遗址类博物馆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围绕大楼顺时针转一圈,先慢慢感受下什么叫气势宏伟?什么叫精美别致?什么叫造型典雅?什么叫轮廓线条优美?</p><p class="ql-block"> 西视图。</p><p class="ql-block"> 这是总督楼的正面,主入口便设在这里。高大的山墙和厚重的花岗岩奠定了这座建筑威严的基调。楼顶四面呈不对称结构,有大理石圆柱拱起的尖堡,有山崖般的大斜面造型,极富变化。</p> 将上面照片局部放大:西立面的这块太阳石有极强的象征性,东方升起的太阳象征着德国新得到的殖民地。被称为“诺曼龙”的西洋龙被雕刻成船头的样子,石头雕刻的锚链、帆结除表示城市的航海属性外,还有象征德国海军的意思。14块石头光柱表示1897年11月14日德国占领 青岛 。 北视图。<br> 高度为30米,厚达60多厘米的外墙以黄色为基调。米红色筒瓦、蓝色鱼鳞瓦、绿色牛舌瓦铺设的楼顶,使大楼更加精美别致。全楼分为四层,含一个修在地上的“地下室”和一个“阁楼”。<br> 屋顶瓦片有多种颜色,造就了五彩缤纷的效果。100多年前的这些瓦片都出自青岛及周边地区,据记载,大多都是位于大窑沟的德国窑厂烧造。一些瓦片上还标明了公司名称,如卡普勒父子公司( 青岛 )。<br> 而大量花岗岩则是从崂山开采的,这种加工质朴,风格粗犷的石材还有一个形象化的名称——蘑菇石。<br> 东视图。<br> 德式古堡建筑,极具欧洲皇家风范。最突出的地方是花房的外围,钢铁的支架、玻璃的花窗、岩石的墙体在此交会,构成一幅特殊的画面。 蘑菇石垒起的石柱 ,粗犷中不乏精美。 南视图。<br> 主要是走廊与露天阳台。墙饰以淡绿色、淡灰色花岗岩石,顶部石料雕以美丽的图案,于粗放之中见精巧。 建造总督楼时木材大多是源自德国本土,地板多是槭木和柚木结合。走廊和屋面的木架则部分选用了美国红松。<br> 与一层二层铺设的木地板不同,地下室使用了大量的瓷砖,这在当时是一种有创新性的装饰材料。这些瓷砖是由德国宫廷用品商提供,除了用作地板外,馆内的壁炉、洗手台等也使用了瓷砖镶嵌。而且当时从运来的材料都留有备份。 花园东南角有座碉堡,是1945年初日军修建的。 这把石椅名为将军椅,是世界上三座著名石椅之一,象征了总督的威严与权势。 从前面花园中仰视整幢建筑——造型典雅,装饰豪华,线条优美,色彩瑰丽,令人叹为观止!不愧为“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的路标”、“多元文化在青岛的象征”。 难怪梁思成先生说:它是融合了东西方多种文化理念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巨制。 欣赏完奇美无比的外观,经安检从建筑的西面主入口进入内部的一层。<br> 因为规定不能拍照,一进门就”刀枪入库“,知趣、识相地混入一波旅游团队中,边听导游很专业的讲解,边用眼睛欣赏德国人的严谨和气派。后来看到有人在不停地拍照,甚至于还拿着相机,也就偷偷地用手机补拍了几幅,只是有点“做贼心虚”,照片也都拍“虚”了!当然其内部装饰之奢华自是非同一般。<br> 实际上,由于建筑的地下室是设在地面以上的,这里其实是“二层”。<br> 这层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以中央大厅、餐厅(音乐厅)、大接待室(金色大厅)、小接待室组成的社交场所;二是总督书房 、图书馆、吸烟室等构成的私人活动场所;三是位于最东端的一处花房。<div> 中央大厅(舞厅)正上方悬挂着由一吨重的水晶和紫铜打造的水晶吊灯。</div> 镶嵌在酒柜等家具门上的,不是玻璃而是水晶! 中央大厅兼做楼梯间,净高达9米,跨越了两层楼,高敞明亮,豪华气派。令人错愕的是,这里竟然没有顶灯,这是楼内唯一未装设顶灯的重要房间。<br> 从下面的照片中还可以看到位于角落的壁炉。这个壁炉历经一百多年,依然精美绝伦,外面的瓷砖没有一片龟裂,色泽如新。<br> 看上去如同空中楼阁的小花窗,极富装饰意味。透过花窗,总督能看到大厅里来的客人是否是他想见的,但客人却看不到窗户另一侧的总督。 这个壁灯的灯座雕像原本是一张西洋美女的笑脸,时被毁容变成了一张哭脸。为了见证那段特殊的历史,所以就保存了这个样子。<br> <p class="ql-block"> 位于音乐厅一角的博兰斯勒钢琴,琴键以象牙贴面。此钢琴诞生于1876年,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博兰斯勒古钢琴之一,现为国家二级文物。这架百岁之龄的老古董之所以会经历仍完好保存至今,是因为当年江Q曾坐在这里弹奏过。</p><p class="ql-block"> 导游介绍时特地强调:这可不是一般的象牙贴面,是活生生从公象嘴中敲下来的,这样的象牙贴面在夜晚看,上面泛有血红的光泽,当然现在白天是看不出来的。所以当初江Q想搬走,可能运输问题没搬成。</p><p class="ql-block"> 是人类干的吗?太残忍了!亏得“蹭”到导游,不然真不知道。</p> 书房局部。<br> 里面陈列了许多青岛德国建筑的模型,还有许多老照片,讲述着青岛的百年变迁。<br> 这是一对二十世纪初的欧洲铜烛台。 大接待室(金色大厅)局部。 大接待室(金色大厅)局部。 休息室,最初设计为专门用于吸烟和临时休息的场所,在墙角上还专门设立了用于换气的风扇,毛泽东1957年入住迎宾馆时,因不愿爬楼便将一层的此房间改成卧室。 毛泽东一住就是一个月,他的《一九五七年夏季形势》在这座“ 青岛 第一楼”写成,经过10次讨论修改,最终完稿印发。<div> 至今,青岛迎宾馆还保留着毛泽东下榻期间房间的原貌——为毛泽东专门定做的加长床铺、写字台和椅子等,几件家具朴实无华,却散发着历史的气息。<div> 墙壁上有毛泽东在此办公的照片。</div></div> 最东边的花房实际上是一个钢结构玻璃暖房。 钢框架由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制造,穹顶安装了由两百余枚叶片组成的通风系统,看上去密闭的空间实际上有着良好的内外空气交流方式。 两百余枚叶片由铰链控制闭合或开启以及开启的程度。所有的钢制品,从安装至今从未生锈。<br> 导游介绍时,游客不由自主地发出阵阵惊呼。 楼梯扶手的凹槽设计,把扶时非常舒服,导游让我们亲自体验一下。<br> 走廊呈现了二层空间的大致格局,两端的天花板分别以三个半圆拱形成呼应并划分空间。 三盏五光十色的吊灯,像个平常摆设一样吊在走廊的天花板上,没有人会意识到,这些不会向天花板反射彩色光影的“玻璃”灯罩,不是染色玻璃或琉璃的质地,而是用各色未经雕琢的天然宝石拼成的。 由于一层的花房 、中央大厅、音乐厅都直接贯通了二层,所以二层显得比一层“狭窄”。二层是总督家庭的生活区,私密、温馨。总督本人、他的夫人、孩子以及他的管家的起居室都设在这一层。接待过的名人中,除毛泽东外,其他譬如蒋经国、林彪、陈毅、 西哈努克大多是住在这一层的。<div> 这是儿童房里一盏可以调节高度的吊灯,玻璃柜里还摆放着当年小主人玩过的帆船模型。</div> 总督夫人梳妆镜的设计和摆放位置,可以让坐在这里的人看到整个房间的各个角落,没有一处死角;总督的枪支存放在一个没有任何开合把手的枪柜里,若是不知道转动左右两侧的螺旋状的木柱或者力气不够,是打不开的。导游说主要是防止总督的小孩去玩弄枪支。<br> 卧室另有一门通走廊,走廊上的立柱为纵向双立柱,据说可以防备从外边射来的冷枪。 二层北面一间房屋内,展示有一些陶瓷。注意,这些可不是花瓶哦,那是当时的净水器。100多年前青岛的饮用水非常难喝,德国人从德国专门带来了净水设备。 位于西北角的管家房间,属于半下沉式,“低三下四”实则是在提醒房间内的人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其装修和布置也比主人的房间简单、朴素得多。但因林B元帅住过而变得有名。<div> 出来时发现东北角的几幢别墅也很漂亮,走过去却发现“游客止步”提示。</div> 难得这么清静,找一个座位休息一下。<br> 大楼沐浴在午后的阳光里,很是安详,仿佛正以独有的魅力,诠释着青岛走过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