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以共进 研思同行——2023年秋季湛江市第十四小学语文教学研讨活动

小肥媚

<p class="ql-block"> “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为了不断适应新课标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凝聚新思维,实现资源共享,能切实在“双减”的大背景下精简提质。同时为了促进课堂的精准高效,让每一节课落地有声,10月11日至11月2日,湛江市第十四小学开展“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打造优质高效课堂”语文教研活动。</p><p class="ql-block"> 参加本次教研活动的有学校的领导、语文科组的老师和各班家长代表。</p> 课堂展示 <p class="ql-block">  马玉如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文言文《伯牙鼓琴》。在文言文教学中,马老师立足于文本,先让学生回顾文言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借助自己所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并检验学生对难读词句的掌握效果,为课文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nbsp;接着,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借助注释感受句子的意思,想象字里行间描述的景象并引入叠字词这一文学形式,让课堂向外延伸,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有琴声的绝妙,更有传统文化中别样的味道。然后借助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体悟知音之真谛。</p><p class="ql-block"> 整节课,马老师在充分研读教材和学情之后设计教学思路,在潜移默化间引导学在生文言文的学习中,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并且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空间,用这样的散点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  张玉菊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课前,张老师先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在教学时更是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南京大屠杀时的一些相片及视频,并适当地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五壮士对敌人的痛恨;然后紧紧围绕本单元点面结合的语文要素,通过品读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感受狼牙山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从而引导学生感受革命文化的重要价值,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换来的,激发对革命领袖、革命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最后的小练笔学生能学以致用,把学习到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p><p class="ql-block"> 整节课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p> <p class="ql-block">  袁文辉老师执教的是《七律·长征》一课。袁老师首先通过《十送红军》这首旋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认识伟人毛泽东,介绍长征,了解七律,初步建立知识结构。然后袁老师让学生有目的地自读,再指名读、齐读,让学生在读中充分感受诗的味道。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懂的字词,并试着理解诗意。通过让学生找到远征难的代表性事件且不怕,并多次为学生提供视频,创设直观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让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 </p><p class="ql-block"> 整节课,袁老师环环相扣,教态自然,教法得当,学生学的积极,学的扎实。</p> <p class="ql-block">  邵鸿静老师执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上课伊始,教师引用爱国诗句揭示课题,接着复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通过感情朗读、合作讨论、播放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中华不振”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从而理解了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以及感受他救国济世的抱负。最后通过品读周恩来所写的诗歌,感受其拳拳的爱国之心,紧接着播放新中国科技振兴视频,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心,他们情绪激昂,纷纷立志为祖国更加强大而读书。</p><p class="ql-block"> 整节课,通过教师的朗读及引导,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充满语文味,溢满爱国情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  陈嘉敏老师执教的课文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细微变化,以及它怎样用“脚”往上爬的。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们研读爬山虎叶子特点和“脚”爬的片段,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学习作者连续细致观察的技巧,领悟写观察日记方法。从而激发学生们探究事物的兴趣,和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庞金妹老师执教的是《爬天都峰》一文。庞老师紧紧抓住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进行教学。老师让学生了解课文是按爬山前、爬山时、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然后把重点放在课文第2至7自然段,了解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过程写清楚的方法,紧跟着用“学习炒菜”的事例加以巩固,从而达到教学目的。</p><p class="ql-block"> 庞老师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能抓住重点、难点,并且善于引导学生。教态自然,语气、语调符合本课的教学。</p> <p class="ql-block">  吕柳林老师执教的是《精卫填海》一课。本课是一篇文言文的神话故事。学生认读古典神话文本的难度较大,吕老师结合学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古文,先扫清字词璋碍,让学生读顺句子、读通文章,再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古文的学习化犯难易。如此不仅题高了学生朗读的性趣,还陪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吕老师详解重难点语句,引导学生凿凿把握精卫的形象,深刻理解精卫填海的精神,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谈启发和感悟。</p> <p class="ql-block">  吴月静老师执教的《葡萄沟》一课,向学生展示了新疆吐鲁番葡萄沟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教学时,吴老师努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吴老师特别注重读的重要性,以读代讲,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产生感悟,在读中激发情感。</p> <p class="ql-block">  卢卫英老师执教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首先让两位同学演奏大家都喜爱的葫芦丝,引入新课。接着,师生互动了解葫芦的广泛用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葫芦的喜爱之情,为学习文本故事做了很好地铺垫。</p><p class="ql-block"> 其次,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卢老师引导孩子们随文识字,多样运用了多种识记生字的方法:加一加,减一减,结构归类,查字典,猜字谜等等。学生真正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积极性极高,效果很好。</p><p class="ql-block"> 接着,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我着重引导孩子们通过图文结合了解小葫芦的可爱和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引导学生理解感叹句并会拓展运用感叹句,读出表达强烈感情的感叹语气。在学习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课文插图,比较句子,体会小葫芦慢慢变黄掉落的过程,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枝、叶、果实之间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  谢小娜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的第二课时。《纸船和风筝》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诉了松鼠和小熊因纸船和风筝发生的感人故事。谢老师通过小松鼠摘松果的游戏复习生字和根据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创设情境,引入故事中两只可爱的动物,并让学生为他们找到家的合适位置,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教学中,谢老师以小熊和松鼠的情感变化为主线,抓住“乐坏了”“很难过”“高兴得哭了”等重点语句,让学生读中悟,培养语感并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同时结合语境让学生分辨“飘与漂”的含义。以读为主,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到了教、学、评一体化。</p> <p class="ql-block">  段俊前老师执教的《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通过复习词语朋友导入新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以有感情地朗读及学会提取关键信息为主。上课初通过老师范读,将课堂带入开心喜悦的气氛,引导学生进行情景联想,进而有感情地带读、男女互读、齐读,强化不同语气和语句节奏,关注语气和停顿,体会课文轻快活泼的基调,使同学们将激动、开心、兴奋的心情表达出来。在锻炼学生提取课文信息的能力时,采用画一画圈一圈的方式,初步带领学生查找关键信息。</p><p class="ql-block"> 总体来看,这是一节有掌声有笑声有欢呼声的课堂。</p> 课后研讨 <p class="ql-block">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授课结束后,李承恩副校长和语文科组的老师们集中研讨,分享听课心得。</p> <p class="ql-block">  首先,上研讨课的老师分享了自己所执教的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设计思路。</p> <p class="ql-block">  接着,同级同组的老师们也从课堂效果、学生表现等方面对课堂做出了分析和评价,既肯定了老师和同学们在公开课中的精彩表现,也指出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优化建议。</p> <p class="ql-block">  最后李承恩副校长对本次教研进行点评。从教学策略、设计理念、教学过程等方面予以了评析互动,并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展开讨论,同时也给老师们在今后的课堂中提出了无数宝贵意见。</p> <p class="ql-block">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发挥集体的作用,才能走得更高、更远。本次教研活动的开展,充分体现了湛江市第十四小小学对教师发展的重视。研讨课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他们提供了展示风采的平台,还让语文组全体教师在相互交流与学习中提升了个人专业素养,有利于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p> <p class="ql-block">撰稿:吕婵媚</p><p class="ql-block">摄影:袁文辉 吕婵媚</p><p class="ql-block">总审:黄梅 李承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