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客家人吗?客家文化溯源十问十答。

曹操

<h3>11月7日至9日,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以下简称“世客会”)在龙南成功举行。何以客家?何以龙南?客家人又是如何走向世界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龙南市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潘平和龙南市博物馆副馆长(文物局副局长) 廖怡文进行独家专访。</h3></br><h3> <h3><strong>Q1:此次世客会为何选择在龙南举行?为什么要叫“恳亲大会”而非其他大会?</strong></h3></br><h3>A1潘平:世客会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客家华人盛会。江西省龙南市作为首个内陆县级城市,成功获得第32届世客会的举办权,是由多方因素促成的。</h3></br><h3>首先,龙南客家文化资源丰富,客家文化生态保存完好,客家文化氛围浓郁,尤其是龙南境内至今仍保留着376座各具特色的客家围屋,属全国之最,被誉为“世界围屋之都”。</h3></br><h3>其次,龙南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客家文化旅游目的地,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持续唱响“世界围屋之都”品牌,使客家文化旅游日益走出国门。</h3></br><h3>另外,龙南有丰富的办节办会经验,此前已成功举办了五届龙南旅游文化节以及客家围屋高峰论坛,吸引了许多国内外客属乡亲、客家文化研究者参会交流。</h3></br><h3>最后,龙南申办世客会得到全球客属乡亲的大力支持。申办和筹办期间,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马来西亚、印尼、美国、广东、福建、四川、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内外客属社团多次来龙南考察指导,从各方面给予了莫大的支持。</h3></br><h3>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汉族的一支重要而独特的民系族群,播衍于世界各地。为有助于乡谊的沟通、乡亲的互助,促进客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1971年9月28日香港崇正总会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目前历经了52年历史,已在亚、美、非三大洲11个国家和地区举办31届。</h3></br><h3>恳亲大会的宗旨是“联谊恳亲”,弘扬客家文化,光大客家精神,增进海内外客家人团结和进步,成为连接全球客家人的纽带和桥梁。</h3></br><h3>如今,世客会已经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之一,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各国各地区客家人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h3></br><h3><strong>Q2:据了解,此次世客会有约2500名嘉宾参加。请问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让客家人不远万里、身在国外也要来龙南参加此次世客会?</strong></h3></br><h3>A2廖怡文:这与客家民系形成的历史遭遇和客家人的个性特征息息相关,与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客家精神”密不可分。</h3></br><h3>客家人历经千年的迁徙和发展,在为求生存、图发展的艰苦历程中,强烈地体会到国家强大、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因此造就了客家人“爱国爱乡”的文化精神。</h3></br><h3>客家人背井离乡,经过岁月的磨炼,锻造出“开拓进取”的精神共性,也成为客家文化的显著特征。客家人适应环境,与困难抗争的,就是族群和集体的力量,“团结协作”成为客家人的精神共鸣。</h3></br><h3>此外,客家人有很强的“寻根意识”,这种意识增强了客家族群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侨居他乡的客家人而言,其“爱国爱乡”“开拓进取”“团结互助”“寻根情结”以及建设家乡的桑梓之情从未改变。</h3></br><h3>独特的客家文化属性和客家精神内核,强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让客属乡亲不远万里从世界各地奔赴世客会恳亲联谊,共叙乡情,交流合作,共谋发展。</h3></br><h3><strong>Q3:客家人的迁徙历史、分布与地区特点是什么?</strong></h3></br><h3>A3潘平:客家是中国八大民系中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全球客家人口约有 1亿人。</h3></br><h3>国内主要分布在 17 个省区市,其中以江西、福建、广东三省最为集中,此外在湖南、四川、广西、云南、海南、香港、澳门、台湾等地都有大量分布。</h3></br><h3>海外客家人分布于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 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约1000万人,以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最为集中。</h3></br><h3><strong>Q4:什么样的人是客家人?客家人和非客家人的区别是什么?与客家人结婚生子,所生的后代是客家人吗?</strong></h3></br><h3>A4廖怡文:客家人源自中原,从西晋末期开始,因战乱、饥荒等原因是从中原渐次迁徙到南方,此后又远播海内外。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迁徙运动,其中第一期是孕育期,第二、三期是形成期,第四、五期是向海内外播散期。迁徙的一个重要落脚点是在如今的赣南、闽西、粤东北区域,这个三角地带被称作“客家大本营”,也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主要区域。明代中后期以来,客家人又由赣闽粤迁播到国内其它省份及海外。</h3></br><h3>除了迁徙的历史以外,客家人还有很多鲜明的特征,如独特的方言语系、独具特色的客家风俗习惯、客家建筑、客家服饰、客家饮食、客家节庆、客家技艺等。这些都有显著的客家文化特色,以及对客家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都是客家人之所以谓之“客家人”的重要标识。</h3></br><h3>至于与客家人结婚生子所生的后代是否是客家人的问题,简单来说,客家人更多是以族群为单位来界定,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看:<strong>一是有迁徙历史,二是讲客家方言,三是客家风俗习惯,第四是对客家人身份的认同。</strong>是不是客家人,在难以界定的情况下最终取决于文化认同,比如如果父亲是客家人,一般在文化认同上就可以说是客家人。如果母亲一方是客家人,她的孩子只要也认同这些文化特征,也可以说是客家人。所以,这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h3></br><h3><strong>Q5:赣闽粤三地的客家人是否有明显的区别?</strong></h3></br><h3>A5潘平:赣闽粤三地客家人相互间的迁徙交流频繁,文化上同根同源、同文同宗,一衣带水、血脉相连。三地客家人只有行政区域的区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上没有明显区别。</h3></br><h3>主要是三地之间内部迁徙和相互交融的形成的。唐宋时期,北方移民尤其是赣中北一带移民,利用地利之便,首先迁入赣南,然后再通过赣南绾结闽西和粤东北通道,陆续迁入闽西和粤东北一带。</h3></br><h3>明初,赣南人口出现大幅下降。明代中叶,闽粤的客家人聚集区出现人口大量增长,并向外拓展,赣南这块相对“空旷”的区域成为了他们的迁移承接地和回迁地。闽粤赣三地交界区域的客家人在传统、民俗、生活、文化等各方面都是相依、相似、相融的,同音同俗甚至同宗同族。</h3></br><h3>此外,我们翻看历史地图,你会惊奇地发现,现在客家人比较集中的赣闽粤三地客家“大本营”范围,与明代“南赣巡抚”的范围惊人地相似,这也可以侧面反映三地之间客家人的紧密联系。</h3></br><h3><strong>Q6:客家人是如何走向世界的?以及他们在海外的影响力有哪些?</strong></h3></br><h3>A6廖怡文:客家起源于中原地区,由于战乱和人口压力等,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到赣闽粤等地。在山多田少的情况下,辛勤耕耘并世世代代扎根下来。作为汉族的一个重要民系,客家人传承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务实求真等优秀品质。</h3></br><h3>近代以来,客家人因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大规模出海谋生,足迹遍布全球。虽然客家人此前一直生活在山区,但是到了海外他们受海洋商业文明的影响,逐渐学会经商,展现出客家人在迁徙历程中磨炼出来的极强适应性,并在当地干出一番业绩。</h3></br><h3>从“开荒”到“开埠”,客家人不断开拓进取。为应对海外复杂的生存环境,客商群体聚合在一起,组建了客家会馆、商会等社团组织,互帮互助,形成商帮。开拓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让客家族群在海外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涌现出如“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和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父子,“东南亚钢铁大王”何侨生、“锡矿大王”胡子春、“领带大王”曾宪梓、“香港皮革大王”田家炳等,在政治、经济、慈善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h3></br><h3><strong>Q7:客家的姓氏有什么特点?</strong></h3></br><h3>A7潘平:姓氏是文明的曙光,血缘的标志。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民族,汉民族的姓氏渊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渊源。姓氏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h3></br><h3>客家人对族源、敬祖重宗、宗族认同意识比较强烈,有比较兴盛的姓氏堂号和建设祠堂风气,对本家姓氏来自哪里、什么郡望、族谱、辈分等比较重视。</h3></br><h3><strong>Q8:客家话有哪些突出的特征?是否在海外同胞中流传?</strong></h3></br><h3>A8廖怡文:客家话是汉族客家民系的母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是汉语七大方言分布区域仅次于官话的第二大方言。客家话被称为“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h3></br><h3>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其最独特的一点是联结了各省乃至全球各华人地区客家人的民系认同。</h3></br><h3>客家人无论在哪只要会说客家话,就会互相视为“老乡”“自家人”,坚持客家人“不忘祖宗言”的特性。客家话是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志,广泛适用于南方、台湾、港澳以及海外华人社区。</h3></br><h3><strong>Q9:如何评价客家围屋在当今的社会价值,以及保护这些文化所做的措施有哪些?</strong></h3></br><h3>A9潘平:客家围屋是以生土结构为主,砖、石、木结构相结合的大型围合式传统民居建筑,具备“家、祠、堡”等功能,是客家人聚族而居、适应环境的实物见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h3></br><h3>随着社会有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客家人逐渐搬出围屋。许多围屋长期无人居住和管护,一度面临倒塌的风险。但是客家围屋俨然是客家精神图腾的一种,承载着许许多多客家人的乡愁。</h3></br><h3>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资源整合、活化利用、长效保护 “三位一体”的客家围屋保护利用新机制,分类别、多层次进行保护利用。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初步实现老屋变民宿,围屋变景区,“空心村”变 “网红村”, 打造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旅新项目。</h3></br><h3>比如世界客家民俗文化城、老屋下酒店、双子围民宿集聚区、关西围景区、岗上围景区等,都是围屋保护利用的典型案例。</h3></br><h3><strong>Q10:除了客家围屋、擂茶等众所周知的客家文化符号,还有哪些是我们不熟知却值得推广的?</strong></h3></br><h3>A10廖怡文:美味的客家菜肴,如客家酿豆腐、梅菜扣肉、盐焗鸡、盆菜、猪肚鸡等,值得推广,形成特色品牌,传播客家饮食文化。另外,客家女红、客家服饰等也很美观实用,它的特点是取材于自然,既环保又健康,简洁大方、舒适耐磨,朴素却不乏细节与色彩。</h3></br><h3>还有有趣的客家民俗,如香火龙、添丁炮、赛龙舟、花灯节等,非常适合发展节庆活动,以节为媒,以节聚力,既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吸引游客,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h3></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