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龛石窟志

.

<p class="ql-block">  南龛石窟,即巴中南龛摩崖造像;简称 南龛石窟,或称南龛坡,位于巴城南一公里的南龛坡山腹,岩石壁立,高十余丈,长数百尺,方正如削,列层分龛,镶佛累累,南龛造像,始创于隋,盛于唐,不断增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有造像一百七十六龛,二千七百余尊,有经幢一座,造像碑十七则,严武"奏表"碑一幅,题记三十五条,诗文等五十一首,造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气质浑厚,端庄丰满,神情潇洒,典雅大方是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是巴中古文化的历史见证。 </p> <p class="ql-block">  远观峭壁之上密布着的石窟像蜂巢一样雕嵌玲珑、龛楣栉比相连。佛帐形龛很有特色,有双层檐顶,鸱尾,环帘,垂帐和华盖等细节,精雕细琢,非常精美。造像各个匠心独运、栩栩如生。有气质浑厚的天王,神态庄严的佛像、体态优美的飞天和神情潇洒的伎乐等。其上面的粉色、绿色、白色和蓝色等彩绘更赋于石窟典雅的气质,极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  南龛造像是以佛教为主的宗教艺术,造像主要有"法身佛"、"三世佛"、"释迦佛"、"鬼子母佛"、"七佛"、"千佛子"、"阿弥陀佛"、"双首佛"、"观音菩萨"、"如意轮观音"、"毗沙门天王”等。造像大部分是盛唐前后的作品,宋代及近代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尊佛像体态优美,生动自然,展现出令人惊艳的雕塑美和生命美。其雕红精细,刃法娴熟,工匠若非将生命与信仰灌注其中,实难展现出如此令人惊艳的雕塑美和生命美。南龛造像的特点是身躯健美,面容丰满,衣饰富丽。</p> <p class="ql-block">  如107龛的卢舍那佛像,身高4.45米,铁红加跃坐,头戴华玉的花冠,身着袒右肩袈裟,面容饱满,唇润卧丰,身躯健美,表情庄严肃穆充分表现出令义皈依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  第116号龛在高2.7米,宽4.2米的龛窟内雕刻了93尊佛像,龛中的天王像,脚穿草鞋,别具一格,很富有当时北坟特色。 </p> <p class="ql-block">  83号龛,盛唐时期的“双头瑞像“,主佛一身双头,极为罕见。这种流行于新疆与河西、表示祥瑞的佛像题材在此出现,是巴中除连接中原地区外,亦可由汉中经天水至河西通往西域来往的明证。</p> <p class="ql-block">  103号龛,是南龛最大的一尊像,为菩提瑞像,左侧龛柱有一力士,头光精美,表情亲切,整体保存较好。</p> <p class="ql-block">  南龛造像在人物特点上是相当分明的。菩萨像,体态优美,和谐生动;力士像,威风雄健有力;飞天像,形象优美,生动活泼,雕刻精巧,质威较强。这些造像多采用高浮雕的刻法,衣纹和缨络用流畅和明快的阴刻线条,刀法纯熟、洗练。不但表述了不同内容的佛传式"经变"故事,还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美学标准,社会生活面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充分体现了古代匠师的聪明才智,为我们研究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  如今,南康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引起广泛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