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业新<br>众所周知,上海长海医院的院区内有几栋民国时期的老建筑,也曾经有过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其他时期的老建筑,。我于1975年、1982年、1990年3次在长海医院进修学习,从1975年开始接触、认识这些老建筑。<br>目前现存的,被列入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几栋老建筑,长海医院院区内自东向西,分别是位于中原路32弄的职工宿舍楼(旧上海市卫生试验所)、长海医院21号楼(旧上海市立医院)、影像楼(旧上海市博物馆)以及社会知名度颇高的“飞机楼”(现“第二军医大学校史馆”)。其它可以称得上老建筑的,如“向阳楼”、“日式住院病区”、“中山公园”、学员宿舍楼等,已不复存在。<br>1975年年初,第一次到长海医院进修学习,在住院大楼(现在的肾脏病诊疗单元楼)里上班,感觉这幢建筑的四层主楼是老建筑,钢结构的窗门与中国古老的圆形图案,同时具有西方现代建筑的影子和中国传统装饰的元素,特别是建筑外墙和进门地面的图案,据原“国防医学院”留下来的老师说,这个图案是变形繁体字“卫生”和“寿”。后来,又在“医院护校”(现在中原路32弄的职工宿舍楼)看到,大楼外墙和大门地面也有类似的图案。<br>我上班的地方,位于住院部主楼西侧的一楼,进门左侧是生化室,右侧是微生物室,往里依次为临检、免疫、库房、洗涤室等。二十多位工作人员担负着医院的大部分患者样本检验工作。临检室兼做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上课)的地方,最里面的一个实验室,作为柬埔寨宾努亲王侄女的“留学生实验室”,一般人不让进去。每周四下午全体劳动(打扫卫生),窗外的绿地是检验科的“卫生包干”区。<br>住院部主楼面北坐南,共有四层,正对长海路北侧的长海医院门诊部,住院部的医务人员到门诊部,只需跨过长海路,非常方便。上下班时间,医务人员脚步匆匆、川流不息于大楼与门诊之间,熟悉的同事也会打个招呼。曾见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教授经过这里,热情地与熟悉的同事打招呼,没有一点“架子”,非常随和、平易近人。<br>住院部主楼自下而上,分别被称作中一~中四楼。中一楼东侧是药局和供应室,西侧是检验科;中二楼为行政部门;中三楼是高干病房,戒备森严,数学家苏步青的夫人曾在这里住院,我去给她采过血;中四楼是当时长海医院比较牛的专科——烧伤科病房,当时上海烧伤专科比较著名的有长海医院和瑞金医院。<br>有一次,从外面送来好几个烧伤病人,运送的人说,另一部分病人被送至瑞金医院救治。为了方便接收、救治远距离转送的这类重症病人,1991年落成的长海医院住院大楼,在楼顶设置了直升飞机停机坪,在上海是比较早的。<br>住院部主楼中间有一条走廊,连接南侧6排二层砖木结构的建筑,也是住院病区,这些建筑为木质移窗,病房内为木地板,建筑风格与主楼有点风马牛不相及。<br>这个6排二层建筑,被三条纵向走廊分割成上下各18个病区,一层的病区分别称作一下东、一下中、一下西,直至六下西;二层的病区分别称作一上东、一上中、一上西,直至六上西。一下西是儿科,六下中是血液科,其它都是内科;一上中、二上中是普外科,六上中是骨科,其它记不清了。<br>有一次带实习同学到病区采血,在三上中病区见到一位跟腱断裂的患者,是艺术体操运动员,训练时受的伤。实习同学为了安慰她,弄了一个“八音盒”,陪她玩了好一会儿。<br>一下东走廊连接职工食堂和军人服务社,一下西的走廊连接传染科病房。军人服务社的北面是医院大操场,这里也是晚上放电影的地方,我在这里看过前苏联拍摄的教学电影《条件反射》,和1965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科教片——《向肝脏外科进军》,这是一部记录吴孟超、张晓华、胡宏楷等教授,研究正常人肝内胆管和动脉解剖学,为肝叶切除术奠定基础,填补“肝脏外科手术”世界空白的影片 。<br>再往东就是向阳楼了。向阳楼面东坐西,也是砖木结构,灰白色外墙,日式建筑。这里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实验室,一楼就有一个属于检验科的分子实验室。<br>向阳楼对面,隔着通往大学的林荫大道(现在的中原路),有一个小花园,门口竖着一块牌子——“中心花园”,1982年以后,改名“中山公园”。花园里面有一个水塘,其中一座小岛上的猴笼里,养着2只猴子,供人观赏。<br>小花园北侧,是医院护校,就是现在中原路32弄的职工宿舍楼, 1990年前后为长海医院轮训大队,也是进修医生的宿舍 。<br>护校门前的小路往东走到尽头,有个豆腐房,生产内部供应的豆浆和豆制品。黄豆被倒进一个大漏斗,研磨成豆浆,从“竹槽”直接流到大铁锅里。<br>豆腐房北面是“牛马新村”,据说这里养过奶牛。第七军医大学调防离沪后,“牛马新村”曾作为留守处,已经参加工作的第七军医大学家属住在这里。<br>住院部西侧,远看似“庙”的建筑,飞檐翘角,黄色琉璃瓦屋顶,是大学图书馆(现在的影像楼)。那个年代很少有人进去,据说这个图书馆的藏书量,当年在国内也是数一数二的,调防时被“借出来”不少。<br>1975年5月,三所军医大学调防,第七军医大学调回重庆(更名为第三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调回上海。这段时间,我在飞机楼(七军大的老师称“飞机房”)的中心实验室待了2个月,等待二军大交接。<br>初进飞机楼,只知道这里叫“飞机楼”,并不知道它的建筑外形与飞机有关。<br>“飞机楼”的大门在“机尾”,进去是一条走廊,走廊的两侧有几个小间,属于检验科的中心实验室,二军大接管后为皮肤科实验室、血液科实验室。走廊尽头,连接圆形大厅,彩色磨石子地面,圆形廊柱边的楼梯可以上到二楼。环顾圆形大厅周边,地面、橱窗里放满各种泡在防腐剂里的人体标本,这里是医院的病理科。<br>圆形大厅左右各有两扇大门,大门里面的走廊两侧有四个小房间,走廊尽头是一个大约三十多平米的大房间,是“飞机楼”的“右侧机翼”。1990年再次到长海医院血液科进修学习,在这里待了半年多。老师说,“飞机楼”属历史建筑,不久将恢复建筑的历史原貌。<br>圆形大厅西侧有两扇大门,门外长满杂草,调防时这里是制作木质打包箱的场地,搬家用的。现在是“第二军医大学校史馆”的正门。<br>沿着环廊楼梯到二楼,格局与一楼相仿,廊壁橱窗里陈列着更多人体器官标本。<br>继续盘旋上行到达楼顶,宛如北京天坛圜丘的圆形建筑映入眼帘。扶着白色大理石雕砌的栏杆拾级而上,站在中点,环顾脚下的整个建筑,发现这个建筑的造型酷似一架老式飞机,尾东首西。放眼远望,阡陌纵横,视野开阔。这才知道,叫它“飞机楼”,是因为外形似飞机。<br>“飞机楼”南侧的虬江边,有个医院的动物房,饲养做实验的动物,以兔子、小白鼠为主,在这里跟老师一起用兔子做过免疫血清提取和小白鼠补体提取实验。<br>动物房后面,有一座通往大学的木质廊桥,桥南是大学的学员灶和学员宿舍。学员宿舍也是二层砖木结构、木移窗,为日式建筑。曾经在我们医院实习的学员,请我在学员宿舍品尝学员灶“出品”的饺子,味道不错。<br>关于长海医院里几处老建筑的历史,是近几年检索相关史料才知道的。<br>原住院部主楼,也就是现在的肾脏病诊疗单元楼、位于中原路32弄的职工宿舍楼和影像楼,均为“大上海计划”中公共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它们包括 “上海市立医院”、“上海卫生试验所”和“上海市博物馆”以及“中心公园”。<br>1929年7月,为了振兴华界,与租界抗衡,国民政府拟建设上海特别市,正式通过了“大上海计划”,其中就有“上海市立医院”、“上海卫生试验所”和“上海市博物馆”等建设计划,这些建筑均由董大酉设计。<br>“上海市立医院”和“上海卫生试验所”,这两栋以现代主义风格与中国传统装饰相结合的建筑,由陆根记营造厂承建。进门处的地面都有传统中国风格的、变形繁体“卫生”字样的图案。<br>“上海市立医院”还采用典型的现代主义手法和装饰艺术风格,简洁的立面,三段式的横向构图,门窗等细部结构上装饰有福寿吉祥等字样,中国特色浓郁。<br>“上海卫生试验所” 则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飞檐红墙红瓦,坡顶开老虎窗,外墙面上的每一扇窗下均有花卉图案雕饰。<br>“上海市立医院”和“上海卫生试验所”于193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抗战爆发后,日军将其占用,为陆军医院。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接管,为国防医学院陆军联勤第二总医院使用。1949年9月第三野战军卫生部医学院接管,归华东军区人民医院使用。1950年10月,中央军委上海军医大学成立,1951年7月9日,更名为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归长海医院使用至今。<br>连接住院部主楼的6排二层砖木结构病房,属日式风格,系日军占领时所建,包括林荫大道旁的向阳楼和虬江以南的学员宿舍楼。几经改扩建,这些日式建筑已不见踪影,有小猴子的中山公园,也不知去向。<br>年长一点的人们可能还记得,住院部主楼东侧、急诊室对面,曾经有一个凉亭,常有住院患者在此小息。据说曾有几个日本人在这个凉亭前祭拜,问及缘由,是供奉某人的遗址,其真实性尚无考。<br>院区内的影像楼与不远处已修缮改建为杨浦区图书馆的建筑,也是“大上海计划”的一部分,分别是上海市博物馆和上海市图书馆,它们是一对双子楼,与上海体育学院内,类似故宫里大殿的“上海特别市政府”建筑,呈品字形排列,遥相呼应。这两个建筑也是董大酉设计,1929年张裕泰合记营造厂承建,1935年建成使用。 <br>“飞机楼”的历史与前述几处建筑略有不同,虽同属董大酉设计,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它并不属于“大上海计划”的一部分。1935年“飞机楼”项目开始之前,“大上海计划”的上海特别市政府、上海市图书馆、上海市博物馆、上海市立医院等建筑已先后建成。<br> 由于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空军在中国实行“无差别轰炸”,国民政府根据孙中山早年提及的“航空救国”理念,于1933年成立中国航空协会,1935年在此征地十亩,1936年建成这座飞机形状的办公楼及陈列馆,称其为“中国航空协会”。 <br>“飞机楼”的“机首”和“前翼”,时为航空陈列馆和航空图书馆;“机身”和“尾翼”,时为航空协会的办公室;顶层为纪念堂,屋顶中间的圈状结构被称为“小天坛”,仿照北京天坛圜丘设计建造。<br>可惜建成仅仅一年,“飞机楼”就在“八•一三”事变中遭到严重毁坏,与流产的大上海计划一起,被遗忘在上海东北角。<br>1946年,同济大学复员回沪,曾于1947年8月-1949年2月,将同济附中安置在现在的影像楼和飞机楼,分别用作教学、学生宿舍和教工宿舍,作为过渡。<br>1991年,一位企业家在“飞机楼”尾翼侧的“康宾楼”体检和治疗时,从病房高处俯视,发现了飞机楼,这位企业家查阅史料并出资修缮,于1993年修复,现为第二军医大学校史馆。<br>长海医院里的这些老建筑,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已荡然无存,它们历经战争与和平,也经历了遗忘与发现,更见证了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这个城市的发展。<br><br> 2020/4/6<br><div>本文刊登于《上海城市发展》2021年第四期</div> 飞机楼 长海医院21号楼(旧上海市立医院)门厅地面 中原路32弄的职工宿舍楼(旧上海市卫生试验所)外墙 原长海医院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