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走进乡村偶得》有感,文/语文修竹,图/网络

语文修竹

<p class="ql-block"> 读《走进乡村偶得》有感</p><p class="ql-block"> 文/语文修竹 </p><p class="ql-block"> 最近看了朋友圈里陈老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走进乡村偶得》,其内容为:“时间已过去一周了,然而这对老夫妻在地头劳作的画面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每当我看到这组图片时,心中会涌现出莫名的酸楚和无奈。10月20日跟随王老师一同去xx村拍摄古松,驱车回来的路途中,正好遇见村里的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正在崖边一个陡坡地里挖红苕,丈夫挖,妻子就跪在地上清理红苕上的泥土,然后装在背篓里。大娘说,儿子儿媳都在外地打工,三个孩子留在家里,他们老两口既要种地还得照顾三个孙子,实在是太辛苦了。我去试了一下,大娘背的那背篓红苕,搬都搬不动,估计有60斤左右,他们这把年纪还要背着这么重的红苕走几里路才能到家,我们决定帮助他们,捎带他们一程。大爷不愿走,说背篓还没装满,执意还要继续挖,经劝说,大娘跟我们一道上了车,到点后,大娘感激不尽。我们也为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感到一丝欣慰。 ……” </p><p class="ql-block"> 读了陈老师这篇文章后,我对写文章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以前我自己偶尔也在“美篇”,“散文在线”、“谋道在线”等地方发表了些小文章,在我写这些文章时,为了让文章有美感,我收肠刮肚地去寻找华丽的词澡,极尽本事地去堆砌文字,精心的去雕啄,总想让自己的每一篇文章都朗朗上口。尽量做到文词优美,妙笔生花,文采飞扬,行云流水,字字珠玑,文从字顺。然而,我今天才发现,最好的文章是真实,是接地气,是贴进老百姓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文章里那对老农夫妇,挥动着的锄头,装有60来斤红署的背篓,两张长满皱纹的脸,无需文字堆砌,无需文词优美,他们俩自然朴实的真实地展现在我眼前。这就是真实的好。</p><p class="ql-block"> 看见文中那对朴实无华的老农夫妇,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父辈。如霜染的篷乱的白发,那脸上如刀刻般的绉纹,那沾满泥土长满老茧的双手,因为年迈,躬着伸不太直的腰背,那木纳的毫无生气的表情,对我内心有非常大的触动。当作者想帮助他们的时候,老人内心充满着自强与倔强。这就是我们的父辈。</p><p class="ql-block"> 文章来源于生活,作者的善良以及同理心,在这篇文章里得到朴实的体现。作者的一份善意收获了一份欣慰,值得自己学习。</p><p class="ql-block"> </p>